主角既想要亮度更高的照明工具,又不喜歡房間裏有螞蟻的排泄物存在,無論其是否會散發出難聞的氣味。而亮度較高的熒光菌,卻偏偏是長在雄蟻和蟻後的味道更大的糞便上。
但是熒光菌又是螞蟻唯一的地下光源,火堆無法普及,電燈也不可能發明出來
好在主角從人類養殖菌類的做法中得到了靈感,培養出了幹淨的熒光菌,從而解決了這一問題。
菌類人們習慣稱之為蘑菇,其與植物不同,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來獲取養分,而蘑菇沒有葉綠素,自己不會製造養料,隻能利用它的菌絲伸到土壤或腐爛木頭中去吸取現成的養分來維持生命。
所以蘑菇常常生長在溫暖陰濕而富有有機質的地方。為了獲取營養,蘑菇廣泛分布於地球各處,在森林落葉地帶最為豐富,以及林緣地區成片的雜木林和灌木叢、草原、籬笆、朽木等處,乃至糞堆上都會滋生蘑菇。
自然條件下,蘑菇雖然產量也不低,但是種類太多,而很多蘑菇是有毒的,有些毒蘑菇的外形和可食用的菌類極其相似,連很多老手都難以分辨。每年因食用鮮美的野蘑菇喪命的老饕不在少數。
而經過人們的摸索,逐漸掌握了一套人工種植蘑菇的技術,集中種植一些安全的食用菌,有產量高、安全性好、便於管理和采集的優點。
以常見的香菇為例,據傳最早種植香菇的是南宋龍泉縣龍溪鄉龍岩村人吳三公,而在人類香菇栽培史上,留下的可查證的文獻資料,最早、最完善為公元1209年,即南宋嘉定二年何澹所編《龍泉縣誌》上的記載。
現代種植香菇,主要按以下方式操作:
首先設置菇場,最好是避北風、向陽地、資源好,水源近,有樹蔭,多石礫,偏酸性的緩坡地。清除場地的枯枝落葉、樹皮、樹根等,並平整土地、搭蓋蔭棚(高2m),在地麵撒上石灰消毒。
第二步要選擇合適的菇樹,
,然後砍樹、原木幹燥和截枝。
第三步人工接種,一般在氣溫為5~20c均可接種,以月平均氣溫10c左右的最適宜。在處理完畢的菇樹段木上打孔並接入菌種。接種後,立即封口,防止雨水和雜菌蟲害侵入,減少**水分蒸發,保護菌絲生長。
第四步是上堆發菌,將接種後的段木及時放到菇場上堆放,然後加強管理,做好保濕保溫、檢查菌種成活率、翻堆、遮陰、防治病蟲害和雜菌的工作。
第五步是起架。段木接種後,在溫暖地區,一般冬末春約8-9個月,菌絲基本發育成熟;但在寒冷地區或者菇木過大,菌絲要經過兩個夏天,才能發育到出菇的程度。這時應將菇木移到適於子實體形成的場所,把菇木起架,讓其出菇。
起架要先打好木樁,離地65cm左右放上橫木,兩側呈人字形,交錯排列。菇木散放後,應注意補水。
最後就是采收,段木栽培香菇可以一次性接種,多年出菇。
也可以不使用段木,進行代料栽培,就是利用各種農林業副產物為主要原料,如木屑等,添加適量的輔助材料,製成培養基,來生產各種食用菌。
無論是培養哪種菌類,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溫濕度和製作培養基,而在相對溫濕度恒定的地下,正適合栽培菌類。主角需要的,就是尋找一種替代蟻糞的培養基,就可以完美種植原本就適應蟻巢環境的熒光菌。
經過一番實驗後,他發現種植在脂肪塊上的熒光菌長勢最好,亮度最高。
想來也是,在各類食物中,論能量密度,脂肪是當之無愧的老大,也難怪一直生活在相對貧瘠的糞便上的熒光菌會喜歡這種培養基。
要是放到其他蟻巢,沒有哪個地方能如此土豪,用寶貴的脂肪來培養低賤的、提供糞便就能存活的熒光菌。
但是主角卻有大規模的黃粉蟲養殖場,可以提供不少昆蟲脂肪。這些脂肪被切割成方塊,經過烘烤以縮小體積後,就是合適的培養基。移栽過去的熒光菌可以在上麵生長的極其茂盛,並維持長達一個多月的光亮。
就這樣,主角的寢宮終於用上了相對幹淨的光源,也隻有這裏會使用如此奢侈的光源,其他地方的熒光菌依舊使用傳統方式來栽培。
而在主角庭院的兩個側麵,分別有兩個大巢室,一個巢室居住著花木蘭等禁衛戰士,一個巢室居住著專門服侍主角的一批工蟻。
花木蘭是最早跟隨主角的大頭蟻,在主角破蛹後沒多久就一直跟隨著主角。現在的花木蘭已經步入了螞蟻的中年,身體狀況有所下降,不過主角仍然把她帶在身邊。
禁衛小隊裏,很多兵蟻都是主角的老相識,比如力3和衛1,都是當初主角第一次離開「東楊城」時隨行的人員,當時一共有24隻兵蟻,但這麽長時間,有戰死的,有老死的,也有壯1這樣返回老王身邊然後被寄生菌感染後消失的,最後隻剩下4隻兵蟻還一直伴隨主角。
主角也是善待這些老部下,將之編入禁衛小隊,主角的禁衛小隊如今很少會參與激烈的戰鬥,正好讓這些部下養老。
隨著主角短時間內不打算離開「東楊城」,經常陪著主角到處跑的禁衛戰士,也終於可以好好休息。
另一邊的服侍主角的工蟻,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伶俐工蟻。這些工蟻從一破蛹就被選中,她們不得從事栽培熒光菌或挖土之類的髒活,因為她們的大顎是要用來為主角搬運食物的,不能有一丁點的汙染。這是主角穿越成螞蟻以後,僅有的一點潔癖上的堅持。
而庭院正對著大門的一條路,則通往主角的居室。
居室裏隻有主角常住,平日裏無論是禁衛戰士還是工蟻,都隻能短暫停留。
一進到這個居室,就會發現這裏的巢穴居然不是圓形,而是個標準的長方形!
但是熒光菌又是螞蟻唯一的地下光源,火堆無法普及,電燈也不可能發明出來
好在主角從人類養殖菌類的做法中得到了靈感,培養出了幹淨的熒光菌,從而解決了這一問題。
菌類人們習慣稱之為蘑菇,其與植物不同,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來獲取養分,而蘑菇沒有葉綠素,自己不會製造養料,隻能利用它的菌絲伸到土壤或腐爛木頭中去吸取現成的養分來維持生命。
所以蘑菇常常生長在溫暖陰濕而富有有機質的地方。為了獲取營養,蘑菇廣泛分布於地球各處,在森林落葉地帶最為豐富,以及林緣地區成片的雜木林和灌木叢、草原、籬笆、朽木等處,乃至糞堆上都會滋生蘑菇。
自然條件下,蘑菇雖然產量也不低,但是種類太多,而很多蘑菇是有毒的,有些毒蘑菇的外形和可食用的菌類極其相似,連很多老手都難以分辨。每年因食用鮮美的野蘑菇喪命的老饕不在少數。
而經過人們的摸索,逐漸掌握了一套人工種植蘑菇的技術,集中種植一些安全的食用菌,有產量高、安全性好、便於管理和采集的優點。
以常見的香菇為例,據傳最早種植香菇的是南宋龍泉縣龍溪鄉龍岩村人吳三公,而在人類香菇栽培史上,留下的可查證的文獻資料,最早、最完善為公元1209年,即南宋嘉定二年何澹所編《龍泉縣誌》上的記載。
現代種植香菇,主要按以下方式操作:
首先設置菇場,最好是避北風、向陽地、資源好,水源近,有樹蔭,多石礫,偏酸性的緩坡地。清除場地的枯枝落葉、樹皮、樹根等,並平整土地、搭蓋蔭棚(高2m),在地麵撒上石灰消毒。
第二步要選擇合適的菇樹,
,然後砍樹、原木幹燥和截枝。
第三步人工接種,一般在氣溫為5~20c均可接種,以月平均氣溫10c左右的最適宜。在處理完畢的菇樹段木上打孔並接入菌種。接種後,立即封口,防止雨水和雜菌蟲害侵入,減少**水分蒸發,保護菌絲生長。
第四步是上堆發菌,將接種後的段木及時放到菇場上堆放,然後加強管理,做好保濕保溫、檢查菌種成活率、翻堆、遮陰、防治病蟲害和雜菌的工作。
第五步是起架。段木接種後,在溫暖地區,一般冬末春約8-9個月,菌絲基本發育成熟;但在寒冷地區或者菇木過大,菌絲要經過兩個夏天,才能發育到出菇的程度。這時應將菇木移到適於子實體形成的場所,把菇木起架,讓其出菇。
起架要先打好木樁,離地65cm左右放上橫木,兩側呈人字形,交錯排列。菇木散放後,應注意補水。
最後就是采收,段木栽培香菇可以一次性接種,多年出菇。
也可以不使用段木,進行代料栽培,就是利用各種農林業副產物為主要原料,如木屑等,添加適量的輔助材料,製成培養基,來生產各種食用菌。
無論是培養哪種菌類,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溫濕度和製作培養基,而在相對溫濕度恒定的地下,正適合栽培菌類。主角需要的,就是尋找一種替代蟻糞的培養基,就可以完美種植原本就適應蟻巢環境的熒光菌。
經過一番實驗後,他發現種植在脂肪塊上的熒光菌長勢最好,亮度最高。
想來也是,在各類食物中,論能量密度,脂肪是當之無愧的老大,也難怪一直生活在相對貧瘠的糞便上的熒光菌會喜歡這種培養基。
要是放到其他蟻巢,沒有哪個地方能如此土豪,用寶貴的脂肪來培養低賤的、提供糞便就能存活的熒光菌。
但是主角卻有大規模的黃粉蟲養殖場,可以提供不少昆蟲脂肪。這些脂肪被切割成方塊,經過烘烤以縮小體積後,就是合適的培養基。移栽過去的熒光菌可以在上麵生長的極其茂盛,並維持長達一個多月的光亮。
就這樣,主角的寢宮終於用上了相對幹淨的光源,也隻有這裏會使用如此奢侈的光源,其他地方的熒光菌依舊使用傳統方式來栽培。
而在主角庭院的兩個側麵,分別有兩個大巢室,一個巢室居住著花木蘭等禁衛戰士,一個巢室居住著專門服侍主角的一批工蟻。
花木蘭是最早跟隨主角的大頭蟻,在主角破蛹後沒多久就一直跟隨著主角。現在的花木蘭已經步入了螞蟻的中年,身體狀況有所下降,不過主角仍然把她帶在身邊。
禁衛小隊裏,很多兵蟻都是主角的老相識,比如力3和衛1,都是當初主角第一次離開「東楊城」時隨行的人員,當時一共有24隻兵蟻,但這麽長時間,有戰死的,有老死的,也有壯1這樣返回老王身邊然後被寄生菌感染後消失的,最後隻剩下4隻兵蟻還一直伴隨主角。
主角也是善待這些老部下,將之編入禁衛小隊,主角的禁衛小隊如今很少會參與激烈的戰鬥,正好讓這些部下養老。
隨著主角短時間內不打算離開「東楊城」,經常陪著主角到處跑的禁衛戰士,也終於可以好好休息。
另一邊的服侍主角的工蟻,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伶俐工蟻。這些工蟻從一破蛹就被選中,她們不得從事栽培熒光菌或挖土之類的髒活,因為她們的大顎是要用來為主角搬運食物的,不能有一丁點的汙染。這是主角穿越成螞蟻以後,僅有的一點潔癖上的堅持。
而庭院正對著大門的一條路,則通往主角的居室。
居室裏隻有主角常住,平日裏無論是禁衛戰士還是工蟻,都隻能短暫停留。
一進到這個居室,就會發現這裏的巢穴居然不是圓形,而是個標準的長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