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趕回了「橋頭堡」,然後得到了更多的最新情報。
根據飛騎士的偵查,敵軍已經在編組軍力,因為鋪道蟻蠻族副巢規模有限,一些編組工作甚至就是在地麵上進行的,完全暴露在飛騎士們眼皮底下。
這是敵軍即將采取軍事行動的實錘,看樣子敵軍準備工作已經全麵鋪開,要不了兩天,密密麻麻的鋪道蟻蠻族軍就將兵臨城下。
此外,飛騎士還發現三兩成群的鋪道蟻蠻族軍斥候開始向「橋頭堡」進發,從行動規律來看,她們顯然是在尋找可供大軍通行的道路。
雖然鋪道蟻蠻族軍是本地土著,不過原本「橋頭堡」地區不屬於鋪道蟻蠻族活動頻繁的區域,反而是人跡罕至的偏遠地區位於邊界森林區域。
所以,鋪道蟻蠻族軍過了很久才發現這裏居然出現了大頭蟻王國軍的身影。也因此,在正式進軍前,為保險起見,鋪道蟻蠻族軍的指揮官派出大量斥候來了解這邊的地形和守軍兵力分布情況。
主角隻是讓飛騎士們緊盯對方斥候的行動,沒有派出地麵部隊去驅逐或消滅敵人的斥候。
這種偵查是防不勝防的,主角不希望在零星的又無法發揮神使王軍團戰術優勢的斥候戰中損失太多兵力。反正「橋頭堡」就在這裏,也搬不走藏不了,索性讓敵人偵查個夠。
「橋頭堡」的備戰工作已經緊鑼密鼓的展開,要塞工事再度得到修繕和加強,一些崩塌的部分重新修葺,排水壕溝也拓寬了。
此外,主角還進行了兵力和物資調動。
原本駐守「橋頭堡」的隻有蘭博圖的第四軍團,滾的第一軍團和蘭博佛的第二軍團在「臨水城」待命,主角已經下令這兩支軍團開拔,攜帶物資趕來「臨水城」。
由於懸空繩橋的通過能力有限,這兩股部隊全部抵達還需要一天時間,而滾和蘭博佛兩名指揮官已經先期抵達。
留守「臨水城」的,隻剩下以原「臨水城」駐軍為班底的守備軍團,指揮官是“大榕”。
大榕原本就是「臨水城」的王,也是當地最高長官,在去年冬季備戰時,服從主巢安排納入了主角的麾下。
一整個冬天下來,大榕基本沒有撈到作戰機會,主角對其能力也沒有太多認識,隻是知道這位王喜歡吃「臨水城」特產——曬幹的帶有一絲甜味兒的榕樹果,就給他起了這麽一個名字。
不過他畢竟是「臨水城」的老人,因此在組建以原「臨水城」駐軍為班底的守備軍團時,主角還是啟用了他,已示安撫之意。
「臨水城」的守備軍團並不滿編,隻有約一千名戰士,不過隻要「橋頭堡」不丟失,「臨水城」倒也沒有什麽軍事壓力,做好前線的物資倉庫就行。
三個軍團七千多戰士雲集「橋頭堡」,主角認為敵軍就算出動數萬大軍,也無法奈何神使王軍團。
不過,眼前這仗怎麽打,還是得好好合計一下的。
主角、滾、蘭博佛、蘭博圖、蜓鷹五名指揮官組成了戰區的最高指揮機構,主角理所當然是決策者,但其他幾名王作為軍團指揮官或飛騎士隊長,還是有參與和建議的權力的。
主角並沒有一開始就說出自己的計劃,他決定先聽取屬下的意見建議,培養他們的戰略戰術眼光。
主角也已經察覺出,現在神使王軍團對自己的依賴太多了,這也許有利於加強自己對麾下的控製,但事事親力親為也太過消耗精力,主角需要在抓權和放權中達到一個平衡,培養出一些忠心耿耿但能獨當一麵的人才。
除了主角外,滾、蘭博佛、蘭博圖和蜓鷹在作戰計劃上分為了兩派,發生了分歧。
螞蟻們在拉幫結派上不像人類那麽嚴重,更多是遵從自己的準則、性格或習慣做出決定,而不是基於自己的黨派與地位。
性格謹慎一些的蘭博佛和蘭博圖提出要依托「橋頭堡」完善的防禦工事,來盡可能的在保存我方實力的同時,擊退敵軍的這次進犯。
而作戰風格勇猛的滾和性格灑脫的蜓鷹,則表示應該主動出擊,在野戰中吃掉這股兵力並不算太多的敵軍。
蜓鷹甚至表示,可以給自己手下的充當飛騎士的雄蟻調配一些兵力,讓他們也投入作戰。
看來,僅僅充當飛騎士已經滿足不了這些好戰的雄蟻了,他們也想像普通的軍團指揮官和小隊指揮官一樣,去統兵作戰。
主角回絕了蜓鷹的這個提議,培養一名飛騎士所需要花費的資源和時間,可遠遠多過培養一名普通雄蟻指揮官,而飛騎士在戰爭中能起到的作用,甚至要大過一個滿編精銳軍團。
兩派的觀點主角都已經知悉。
兩種戰術都有利弊,固守要塞的確可以以最小代價取得勝利,但是戰爭持續時間勢必會比較久。而野外決戰聽起來蕩氣回腸,不過以神使王軍團的實力,正麵對上敵軍,勢必也會有所損失。
主角還必須考慮勝利之後對敵軍造成的影響,以及敵軍接下來的反應。
固守要塞,讓敵軍在經過長期作戰後承認失敗,也許會給敵軍造成一種錯覺,那就是再努力一把就能取得勝利。會不會導致敵軍再度集結更多兵力卷土重來?
而如果是用一場酣暢淋漓的野戰徹底擊潰當麵之敵,也可能讓敵軍驚覺「橋頭堡」守軍的可怕,從而調整戰略,將「橋頭堡」視為頭號目標?
無論怎樣,神使王軍團就算再強大,也不是源源不斷的鋪道蟻蠻族軍的對手。
主角不能讓自己的勢力陷入與鋪道蟻蠻族軍的無休止的消耗之中,從而削弱自己的實力。
他更希望的,是大頭蟻王國軍主力部隊渡河,與鋪道蟻蠻族軍形成戰略僵持。這個時候,神使王軍團才能在夾縫中獲得更多發展機會。
而大頭蟻王國軍已經在正麵戰場上取得優勢,要不了多久就能揮師北上。
主角現在需要的,就是時間。
根據飛騎士的偵查,敵軍已經在編組軍力,因為鋪道蟻蠻族副巢規模有限,一些編組工作甚至就是在地麵上進行的,完全暴露在飛騎士們眼皮底下。
這是敵軍即將采取軍事行動的實錘,看樣子敵軍準備工作已經全麵鋪開,要不了兩天,密密麻麻的鋪道蟻蠻族軍就將兵臨城下。
此外,飛騎士還發現三兩成群的鋪道蟻蠻族軍斥候開始向「橋頭堡」進發,從行動規律來看,她們顯然是在尋找可供大軍通行的道路。
雖然鋪道蟻蠻族軍是本地土著,不過原本「橋頭堡」地區不屬於鋪道蟻蠻族活動頻繁的區域,反而是人跡罕至的偏遠地區位於邊界森林區域。
所以,鋪道蟻蠻族軍過了很久才發現這裏居然出現了大頭蟻王國軍的身影。也因此,在正式進軍前,為保險起見,鋪道蟻蠻族軍的指揮官派出大量斥候來了解這邊的地形和守軍兵力分布情況。
主角隻是讓飛騎士們緊盯對方斥候的行動,沒有派出地麵部隊去驅逐或消滅敵人的斥候。
這種偵查是防不勝防的,主角不希望在零星的又無法發揮神使王軍團戰術優勢的斥候戰中損失太多兵力。反正「橋頭堡」就在這裏,也搬不走藏不了,索性讓敵人偵查個夠。
「橋頭堡」的備戰工作已經緊鑼密鼓的展開,要塞工事再度得到修繕和加強,一些崩塌的部分重新修葺,排水壕溝也拓寬了。
此外,主角還進行了兵力和物資調動。
原本駐守「橋頭堡」的隻有蘭博圖的第四軍團,滾的第一軍團和蘭博佛的第二軍團在「臨水城」待命,主角已經下令這兩支軍團開拔,攜帶物資趕來「臨水城」。
由於懸空繩橋的通過能力有限,這兩股部隊全部抵達還需要一天時間,而滾和蘭博佛兩名指揮官已經先期抵達。
留守「臨水城」的,隻剩下以原「臨水城」駐軍為班底的守備軍團,指揮官是“大榕”。
大榕原本就是「臨水城」的王,也是當地最高長官,在去年冬季備戰時,服從主巢安排納入了主角的麾下。
一整個冬天下來,大榕基本沒有撈到作戰機會,主角對其能力也沒有太多認識,隻是知道這位王喜歡吃「臨水城」特產——曬幹的帶有一絲甜味兒的榕樹果,就給他起了這麽一個名字。
不過他畢竟是「臨水城」的老人,因此在組建以原「臨水城」駐軍為班底的守備軍團時,主角還是啟用了他,已示安撫之意。
「臨水城」的守備軍團並不滿編,隻有約一千名戰士,不過隻要「橋頭堡」不丟失,「臨水城」倒也沒有什麽軍事壓力,做好前線的物資倉庫就行。
三個軍團七千多戰士雲集「橋頭堡」,主角認為敵軍就算出動數萬大軍,也無法奈何神使王軍團。
不過,眼前這仗怎麽打,還是得好好合計一下的。
主角、滾、蘭博佛、蘭博圖、蜓鷹五名指揮官組成了戰區的最高指揮機構,主角理所當然是決策者,但其他幾名王作為軍團指揮官或飛騎士隊長,還是有參與和建議的權力的。
主角並沒有一開始就說出自己的計劃,他決定先聽取屬下的意見建議,培養他們的戰略戰術眼光。
主角也已經察覺出,現在神使王軍團對自己的依賴太多了,這也許有利於加強自己對麾下的控製,但事事親力親為也太過消耗精力,主角需要在抓權和放權中達到一個平衡,培養出一些忠心耿耿但能獨當一麵的人才。
除了主角外,滾、蘭博佛、蘭博圖和蜓鷹在作戰計劃上分為了兩派,發生了分歧。
螞蟻們在拉幫結派上不像人類那麽嚴重,更多是遵從自己的準則、性格或習慣做出決定,而不是基於自己的黨派與地位。
性格謹慎一些的蘭博佛和蘭博圖提出要依托「橋頭堡」完善的防禦工事,來盡可能的在保存我方實力的同時,擊退敵軍的這次進犯。
而作戰風格勇猛的滾和性格灑脫的蜓鷹,則表示應該主動出擊,在野戰中吃掉這股兵力並不算太多的敵軍。
蜓鷹甚至表示,可以給自己手下的充當飛騎士的雄蟻調配一些兵力,讓他們也投入作戰。
看來,僅僅充當飛騎士已經滿足不了這些好戰的雄蟻了,他們也想像普通的軍團指揮官和小隊指揮官一樣,去統兵作戰。
主角回絕了蜓鷹的這個提議,培養一名飛騎士所需要花費的資源和時間,可遠遠多過培養一名普通雄蟻指揮官,而飛騎士在戰爭中能起到的作用,甚至要大過一個滿編精銳軍團。
兩派的觀點主角都已經知悉。
兩種戰術都有利弊,固守要塞的確可以以最小代價取得勝利,但是戰爭持續時間勢必會比較久。而野外決戰聽起來蕩氣回腸,不過以神使王軍團的實力,正麵對上敵軍,勢必也會有所損失。
主角還必須考慮勝利之後對敵軍造成的影響,以及敵軍接下來的反應。
固守要塞,讓敵軍在經過長期作戰後承認失敗,也許會給敵軍造成一種錯覺,那就是再努力一把就能取得勝利。會不會導致敵軍再度集結更多兵力卷土重來?
而如果是用一場酣暢淋漓的野戰徹底擊潰當麵之敵,也可能讓敵軍驚覺「橋頭堡」守軍的可怕,從而調整戰略,將「橋頭堡」視為頭號目標?
無論怎樣,神使王軍團就算再強大,也不是源源不斷的鋪道蟻蠻族軍的對手。
主角不能讓自己的勢力陷入與鋪道蟻蠻族軍的無休止的消耗之中,從而削弱自己的實力。
他更希望的,是大頭蟻王國軍主力部隊渡河,與鋪道蟻蠻族軍形成戰略僵持。這個時候,神使王軍團才能在夾縫中獲得更多發展機會。
而大頭蟻王國軍已經在正麵戰場上取得優勢,要不了多久就能揮師北上。
主角現在需要的,就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