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蘭這個人就是心善,心軟,見小王這麽害怕外星敵人就給人類兩百年時間,讓人類先累積一點發展再說。
暴力,小王也意識到時候做事情就得狠一點,不可能找什麽兩全其美的辦法,誰讓人類並沒有建立共識呢。可對全球的地下城進行管理,成本不是一般的高,要是用暴力的話,他哪有那麽多軍隊,哪有那麽多資源?
可是讓地下城自己管自己的,那不真的進入諸侯時代了?不過小王想到如果真的是諸侯時代,那諸侯自然會去開發當地地表,自己隻要掌控核心農業技術就行了。
就和古時候分五服一樣,中間是王畿,外麵是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所謂的服,就是服侍天子。當然更簡單來說其實就是中間是城市,外麵是放牧的牧區,最外麵是種田的野區,西周的每個城市都是這樣的。
城市掌握最好的技術,可以製造車輛、舟船、鹽、青銅以及選育種子等等高端技術,而牧區自然就是放牧了,野區就是種田的,牧和野需要的生活資料必須從城市獲得,就形成了依附關係。商和周決定誰是勝利者的大名鼎鼎的牧野之戰,簡單來說就是在郊區打了一架,最後周武王贏了,商紂王輸了。而商紂王輸掉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陣前奴隸突然倒戈。
當然不僅僅是古代如此,到現代也一樣,發達國家掌握尖端技術,發展中國家從事低端產業和原材料輸出,其實模式都是一樣的,都是依附關係。
所以小王想到現在自己掌握量子計算機、發熱微生物和光苔蘚的技術,那麽分封下去的話,其他地下城如果也想發展就必須和自己形成依附關係,成本就降低。
自己求著別人聽話,對比別人主動聽話,那成本肯定是不一樣的。
“現在想要一口氣讓全世界的地下城都發展很難,不如承認地下城的自治,然後想要發展的地下城之間形成依附關係,由我們掌控尖端技術,其他地下城或是接受技術,或是提供奴隸,這樣一來既能推廣發展,又能激發貿易。”小王已經被杜蘭打擊得不想一口氣吃成胖子了,而是準備分封,流浪的時代有那麽漫長的時間,就算現在他完成了統一,未來也一樣會分裂。
同樣是為了人類的進步,地球的未來,同樣會出現不同的路線,大家的想法都是好的,但地球的資源隻怕是沒有機會全都要,最後為了美好的目標,會進行不同路線的爭鬥,依舊會導致內戰。
所以分封。
“是非對錯,留給後人評斷。”小王豁出去了,準備提出地下城自治管理方案,到時候各個地下城自治,想幹什麽就行。配給製度也不要了,直接進行交易,到時候管它財富會如何流動,他隻管最尖端的技術,剩下的就隨意吧。
“不行,這樣的話,一些地下城肯定會變成烈獄的。”有人尖銳地提出要是地下城自治出現暴君怎麽辦?
“地下城空間很狹窄,很容易會出現一些突破下限的軍閥,到時候那些駭人聽聞的事情都會爆發出來。難道真的不顧大家的死活了麽?”
小王當然知道小國暴君是什麽作風,曆史上有很多,不過隻要采取了奴隸製度,國家就會和諧很多。有公民有奴隸,大家一起壓迫奴隸,小日子就會很舒坦,就算有個別暴君也不是什麽問題。
“把受害者當做奴隸,就不會有問題了。”小王冷血地說道,他背負了太多,抗下了所有,這些地下城紛紛擾擾,卻不知道杜蘭可是隨時可能會聯絡外星人的。他們要做的就是要盡快發展,積累力量,為此不惜犧牲部分人成為奴隸。這不是什麽理想的結局,但這確實是可以實施的方法。
在現有的生產力下,他做不到十全十美。
“你怎麽能這麽冷血?”
麵對責罵,小王一言不發,因為他知道隻能這樣了。當然對很多不想浪費資源的地下城而言,自治是個好消息,貿易也是好消息,他們舉雙手讚成。
當然也有一部分地下城管理者是冷靜的,他們知道這種末日環境下,大家團結才是最好的結局,但民意難違。大家都不想過苦日子,不想成為代價,那麽也隻能如此。
其實這個時候杜蘭已經可以玩自動化了,把地表交給自動化機器人開發,不過他偏不,他偏要看人類的表演,看著他們互相猜疑。
“這個時候才體現出孟子的偉大啊。”孔子、孟子、荀子可謂是儒家的三個關鍵人物了,孔子提出仁,孟子提出義,荀子提出法,可謂是完美契合了道德經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仁是分配關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拿自己該拿的一份。
義是社會規範,因為人性本善,所以貴族、士人、國人,甚至是野人都應該互相信任,應該為他人犧牲自己,因為犧牲者會相信別人也是善良的,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七舅姥爺,值得托妻寄子。
荀子提出的其實是君子之禮,最後轉化為了法,他的弟子都是法家。他提出人性本惡,就是說人會為了爭奪資源而互相殺戮,根本不可能善良,所以是惡的,那麽就要建立一套君子之禮進行規範,最後到了他的弟子就都是法家了,君子之禮直接進化為法。
人性的善惡其實不重要,諸子百家其實隻是用善與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孟子是希望貴族和士人、國人能夠互相信任,不要猜疑。荀子是希望建立一套賞罰機製規範大家搶奪利益的方法。
後來基本就是兩套方式都在使用,在善惡之間來回橫跳,看社會資源多寡決定怎麽用。不過孔子的仁這套分配方式是一直傳承下來的,畢竟沒人會說拿自己該拿的一份有錯,所有掌握資源的人都不會反對的。
孟子想要打破猜疑鏈,提出人性本善,希望不同階級的人可以互相信任,這可是偉大的創新。因為善良所以可以相信,可惜在資源條件高的時候,自然沒問題,但在資源條件低的時候,可就沒法子了。
小王在地下城的管理過程中深刻體驗到了孟子的偉大,雖然他太過理想化了,但能有這麽偉大的創意是不得了的。可惜猜疑鏈根本不可能消失。
而荀子的君子之禮也很難時時刻刻都起作用,畢竟管仲的時代就說了:各國皆有法,卻無使法必行之法。就是說各個諸侯國都有法條,但沒有一個能讓法條貫徹下去的法條。
所以在流浪時代,在法條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時代,小王選擇分封也不算錯。分封,然後大家自己籌集資源發展,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了。
暴力,小王也意識到時候做事情就得狠一點,不可能找什麽兩全其美的辦法,誰讓人類並沒有建立共識呢。可對全球的地下城進行管理,成本不是一般的高,要是用暴力的話,他哪有那麽多軍隊,哪有那麽多資源?
可是讓地下城自己管自己的,那不真的進入諸侯時代了?不過小王想到如果真的是諸侯時代,那諸侯自然會去開發當地地表,自己隻要掌控核心農業技術就行了。
就和古時候分五服一樣,中間是王畿,外麵是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所謂的服,就是服侍天子。當然更簡單來說其實就是中間是城市,外麵是放牧的牧區,最外麵是種田的野區,西周的每個城市都是這樣的。
城市掌握最好的技術,可以製造車輛、舟船、鹽、青銅以及選育種子等等高端技術,而牧區自然就是放牧了,野區就是種田的,牧和野需要的生活資料必須從城市獲得,就形成了依附關係。商和周決定誰是勝利者的大名鼎鼎的牧野之戰,簡單來說就是在郊區打了一架,最後周武王贏了,商紂王輸了。而商紂王輸掉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陣前奴隸突然倒戈。
當然不僅僅是古代如此,到現代也一樣,發達國家掌握尖端技術,發展中國家從事低端產業和原材料輸出,其實模式都是一樣的,都是依附關係。
所以小王想到現在自己掌握量子計算機、發熱微生物和光苔蘚的技術,那麽分封下去的話,其他地下城如果也想發展就必須和自己形成依附關係,成本就降低。
自己求著別人聽話,對比別人主動聽話,那成本肯定是不一樣的。
“現在想要一口氣讓全世界的地下城都發展很難,不如承認地下城的自治,然後想要發展的地下城之間形成依附關係,由我們掌控尖端技術,其他地下城或是接受技術,或是提供奴隸,這樣一來既能推廣發展,又能激發貿易。”小王已經被杜蘭打擊得不想一口氣吃成胖子了,而是準備分封,流浪的時代有那麽漫長的時間,就算現在他完成了統一,未來也一樣會分裂。
同樣是為了人類的進步,地球的未來,同樣會出現不同的路線,大家的想法都是好的,但地球的資源隻怕是沒有機會全都要,最後為了美好的目標,會進行不同路線的爭鬥,依舊會導致內戰。
所以分封。
“是非對錯,留給後人評斷。”小王豁出去了,準備提出地下城自治管理方案,到時候各個地下城自治,想幹什麽就行。配給製度也不要了,直接進行交易,到時候管它財富會如何流動,他隻管最尖端的技術,剩下的就隨意吧。
“不行,這樣的話,一些地下城肯定會變成烈獄的。”有人尖銳地提出要是地下城自治出現暴君怎麽辦?
“地下城空間很狹窄,很容易會出現一些突破下限的軍閥,到時候那些駭人聽聞的事情都會爆發出來。難道真的不顧大家的死活了麽?”
小王當然知道小國暴君是什麽作風,曆史上有很多,不過隻要采取了奴隸製度,國家就會和諧很多。有公民有奴隸,大家一起壓迫奴隸,小日子就會很舒坦,就算有個別暴君也不是什麽問題。
“把受害者當做奴隸,就不會有問題了。”小王冷血地說道,他背負了太多,抗下了所有,這些地下城紛紛擾擾,卻不知道杜蘭可是隨時可能會聯絡外星人的。他們要做的就是要盡快發展,積累力量,為此不惜犧牲部分人成為奴隸。這不是什麽理想的結局,但這確實是可以實施的方法。
在現有的生產力下,他做不到十全十美。
“你怎麽能這麽冷血?”
麵對責罵,小王一言不發,因為他知道隻能這樣了。當然對很多不想浪費資源的地下城而言,自治是個好消息,貿易也是好消息,他們舉雙手讚成。
當然也有一部分地下城管理者是冷靜的,他們知道這種末日環境下,大家團結才是最好的結局,但民意難違。大家都不想過苦日子,不想成為代價,那麽也隻能如此。
其實這個時候杜蘭已經可以玩自動化了,把地表交給自動化機器人開發,不過他偏不,他偏要看人類的表演,看著他們互相猜疑。
“這個時候才體現出孟子的偉大啊。”孔子、孟子、荀子可謂是儒家的三個關鍵人物了,孔子提出仁,孟子提出義,荀子提出法,可謂是完美契合了道德經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仁是分配關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拿自己該拿的一份。
義是社會規範,因為人性本善,所以貴族、士人、國人,甚至是野人都應該互相信任,應該為他人犧牲自己,因為犧牲者會相信別人也是善良的,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七舅姥爺,值得托妻寄子。
荀子提出的其實是君子之禮,最後轉化為了法,他的弟子都是法家。他提出人性本惡,就是說人會為了爭奪資源而互相殺戮,根本不可能善良,所以是惡的,那麽就要建立一套君子之禮進行規範,最後到了他的弟子就都是法家了,君子之禮直接進化為法。
人性的善惡其實不重要,諸子百家其實隻是用善與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孟子是希望貴族和士人、國人能夠互相信任,不要猜疑。荀子是希望建立一套賞罰機製規範大家搶奪利益的方法。
後來基本就是兩套方式都在使用,在善惡之間來回橫跳,看社會資源多寡決定怎麽用。不過孔子的仁這套分配方式是一直傳承下來的,畢竟沒人會說拿自己該拿的一份有錯,所有掌握資源的人都不會反對的。
孟子想要打破猜疑鏈,提出人性本善,希望不同階級的人可以互相信任,這可是偉大的創新。因為善良所以可以相信,可惜在資源條件高的時候,自然沒問題,但在資源條件低的時候,可就沒法子了。
小王在地下城的管理過程中深刻體驗到了孟子的偉大,雖然他太過理想化了,但能有這麽偉大的創意是不得了的。可惜猜疑鏈根本不可能消失。
而荀子的君子之禮也很難時時刻刻都起作用,畢竟管仲的時代就說了:各國皆有法,卻無使法必行之法。就是說各個諸侯國都有法條,但沒有一個能讓法條貫徹下去的法條。
所以在流浪時代,在法條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時代,小王選擇分封也不算錯。分封,然後大家自己籌集資源發展,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