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計劃最終還是被全球通過了,但並不是因為太陽要氦閃了,而是借助這件事情來訛詐、來刺激這個已經日益懈怠的全球經濟。
在這個打不能打,但還要活著的特殊年代裏,強國們是想方設法搞出各種各樣的事情來進行全世界資源的再分配,想要掌握全球的分配權。但又有哪個國家能長盛不衰呢?要是沒有核武器,或者有絕對安全的防空體係,那麽第三次世界大戰早就打起來了。
可惜因為有核武器,也沒有絕對安全的防空體係,所以各國都沒辦法打仗,就算是看到別人國家有豐富的財富,也沒辦法直接用堅船利炮進行搶劫,沒法讓人家割地賠款,所以隻能使用其他的手段。
但不管是什麽目的,流浪計劃中有大量的工業,一旦進行推進就根本停不下來,可以製造大量就業。因為從挖坑開始,每一個行星引擎都需要大量的材料和技術工人,這可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對整個工業產業的考驗,是對人類工業的終極應用。
而在這些技術的運用之中,又會有新的技術出現。
工程公司,設計公司,建材公司……就好像是聞到血腥味的食人魚紛紛聚集。
第一批行星發動機一共就三個,分別在三大國建造,要做好表率,後續的小國才會跟進。當然美帝內部沒少扯皮,兩黨是各種對抗,黨政不斷,朋黨攻訐,所以他們國家的行星引擎一直沒有落實。
另兩個引擎倒是很快就完成了選址,然後就是征地搬遷,改造,各大部門合作,因為這個工程可比建小區複雜多了,對水泥、金屬的要求完全不一樣,挑戰性十足。
杜蘭化身為建築工人加入了進去,參與這一奇觀的建設。過程中是充滿了問題,要把設計圖上的東西落實下來,那是真不容易,杜蘭都替人類著急,按照這個速度,四百年根本不夠建造一萬做行星發動機。
因為工程難道真的是太大,首先要挖一個五公裏深的深坑,要先建造地下城。因為一旦開始流浪,地表的溫度會驟降,到時候連大氣會結冰,隻能躲在地下,依靠土地作為保溫。
第一個開工建設的是民用地下城,將會容納三十萬人左右,裏麵就要有足夠的設施,學校,醫院,警察局,運動場,博物館,商業街等等。
施工環境之艱難是前所未有的,五公裏的坑,那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所以作為小說,流浪地球是浪漫的科幻想象。而要一步步落實,那難度是前無古人。不僅僅是社會問題,技術問題,經濟問題,甚至還有宗教問題。反正這問題,那問題,所以西方科幻建造飛船跑路,丟下群眾這種事情真的是不能怪他們,因為這真的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了。
建造飛船雖然艱難,但在研究所裏,在試驗場地,在車間裏,環境再差也不會比地下五公裏差。
光是換氣都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需要壓縮機壓縮空氣輸送下去,不然下麵全是二氧化碳。更不要說說地下的各種各樣不確定的地質環境和水文環境了。
走出研究所,走出車間,走進施工工地,麵對泥漿,麵對每天都焦頭爛額的工地,麵對各種‘刁民’,那是真的頭疼欲裂。
地下工程太難了,不過難也要做,這才第一座地下城,之後還有一萬座,要是克服不了的話,就根本沒有希望。
不過地下城的工程隻是難度之一,之後還有重核聚變技術的引擎呢,要確保引擎的穩定,除了輸出推力之外,還要能燒開水發電提供地下城的電力,所以引擎雖然高一萬多米,但裏麵也是有各種各樣的設施,不僅是引擎,也是發電機,也是發熱取暖的機器。
當然為了確保引擎不會陷入地麵,整個地麵方圓二十公裏都是需要金屬加固的。
反正這用料,這技術,想想都是可怕。
所以如果人類真的能推動地球的話,那真的是奇跡。
重核聚變技術,隻需要有石頭就能連續不斷地進行反應。不過要啟動引擎卻需要一個龐大的能量。
就好像核彈,想要發生核裂變,就首先需要用大量的炸藥引爆,激發核裂變,然後就是連鎖反應,釋放出核彈的能量。氫彈也一樣,也需要一個起始的能量才行。引擎自然也是如此,而引擎的初始能量就是核彈,通過引爆核彈,啟動整個重原子核反應堆,也就是說要引擎得能承受核彈的一擊才行。
所以對材料學的要求也是空前之高,要持續承受等離子流的灼燒,這種材料還真是了不起。
反正第一台發動機是不計成本地製造,不過有了重核聚變技術之後,電力能源已經不是什麽問題了,可以無限提供電力,所以就算材料製造耗能再高也無所謂。
總之第一台發動機是問題重重,克服了這些問題之後,到了最後流浪,估計人類已經不想生孩子了。在原著中還有很多人想要搖號生孩子,但如果真的流浪了,並且生活在封閉的地下城裏,生孩子這種事情隻怕就不是那麽美好的事情了。
杜蘭在工地上聽工人們聊天,和工程師聊天,知道整個計劃的艱難,光是這第一座地下城的預算就已經超了很多。不過全球的各個機械設計院,工廠倒是經常派人過來找生意,畢竟縱觀全球,這行星發動機工程真的是目前最大的吞金機器,源源不斷的財政預算投入其中,大家都想要分一杯羹。
有錢大家賺,所以各種廠商從全世界聚集表示可以提供技術,幫助行星發動機建造零件。
同時很多人擔心花了這麽多錢,能不能回本?這地下城和行星發動機到底有什麽價值,難道還想打核戰爭麽?作為核避難所還是不錯的,在地下五公裏,而且還有抗住核彈的引擎,核戰爭之後可以作為指揮部。
並沒有很多人真的相信氦閃會發生,大棋黨認為這就是國家在為核戰爭做準備,等到全國人民都能躲起來之後,那麽就算核彈洗地也不怕了。
當然真正的用意其實就是控製分配,讓小國聽話。小國想要分一杯羹,那麽可以開辦學校,學習技術,然後接受語言教育和技術標準,這也算是書同文車同軌,大家都能互相交流了,思想也接軌了,那麽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就成了。
其實現在看來,第一台行星發動機就是個奇觀,豎立起來的祭壇,大家圍繞祭壇排排站。象征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意義。
古代皇帝為什麽這麽喜歡造奇觀,就是這個道理,第一可以通過基建來輸送利益,第二可以通過奇觀壟斷神話的解釋權,第三就是通過奇觀來確立一個利益分配方案。
在這個打不能打,但還要活著的特殊年代裏,強國們是想方設法搞出各種各樣的事情來進行全世界資源的再分配,想要掌握全球的分配權。但又有哪個國家能長盛不衰呢?要是沒有核武器,或者有絕對安全的防空體係,那麽第三次世界大戰早就打起來了。
可惜因為有核武器,也沒有絕對安全的防空體係,所以各國都沒辦法打仗,就算是看到別人國家有豐富的財富,也沒辦法直接用堅船利炮進行搶劫,沒法讓人家割地賠款,所以隻能使用其他的手段。
但不管是什麽目的,流浪計劃中有大量的工業,一旦進行推進就根本停不下來,可以製造大量就業。因為從挖坑開始,每一個行星引擎都需要大量的材料和技術工人,這可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對整個工業產業的考驗,是對人類工業的終極應用。
而在這些技術的運用之中,又會有新的技術出現。
工程公司,設計公司,建材公司……就好像是聞到血腥味的食人魚紛紛聚集。
第一批行星發動機一共就三個,分別在三大國建造,要做好表率,後續的小國才會跟進。當然美帝內部沒少扯皮,兩黨是各種對抗,黨政不斷,朋黨攻訐,所以他們國家的行星引擎一直沒有落實。
另兩個引擎倒是很快就完成了選址,然後就是征地搬遷,改造,各大部門合作,因為這個工程可比建小區複雜多了,對水泥、金屬的要求完全不一樣,挑戰性十足。
杜蘭化身為建築工人加入了進去,參與這一奇觀的建設。過程中是充滿了問題,要把設計圖上的東西落實下來,那是真不容易,杜蘭都替人類著急,按照這個速度,四百年根本不夠建造一萬做行星發動機。
因為工程難道真的是太大,首先要挖一個五公裏深的深坑,要先建造地下城。因為一旦開始流浪,地表的溫度會驟降,到時候連大氣會結冰,隻能躲在地下,依靠土地作為保溫。
第一個開工建設的是民用地下城,將會容納三十萬人左右,裏麵就要有足夠的設施,學校,醫院,警察局,運動場,博物館,商業街等等。
施工環境之艱難是前所未有的,五公裏的坑,那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所以作為小說,流浪地球是浪漫的科幻想象。而要一步步落實,那難度是前無古人。不僅僅是社會問題,技術問題,經濟問題,甚至還有宗教問題。反正這問題,那問題,所以西方科幻建造飛船跑路,丟下群眾這種事情真的是不能怪他們,因為這真的是成本最低的方法了。
建造飛船雖然艱難,但在研究所裏,在試驗場地,在車間裏,環境再差也不會比地下五公裏差。
光是換氣都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需要壓縮機壓縮空氣輸送下去,不然下麵全是二氧化碳。更不要說說地下的各種各樣不確定的地質環境和水文環境了。
走出研究所,走出車間,走進施工工地,麵對泥漿,麵對每天都焦頭爛額的工地,麵對各種‘刁民’,那是真的頭疼欲裂。
地下工程太難了,不過難也要做,這才第一座地下城,之後還有一萬座,要是克服不了的話,就根本沒有希望。
不過地下城的工程隻是難度之一,之後還有重核聚變技術的引擎呢,要確保引擎的穩定,除了輸出推力之外,還要能燒開水發電提供地下城的電力,所以引擎雖然高一萬多米,但裏麵也是有各種各樣的設施,不僅是引擎,也是發電機,也是發熱取暖的機器。
當然為了確保引擎不會陷入地麵,整個地麵方圓二十公裏都是需要金屬加固的。
反正這用料,這技術,想想都是可怕。
所以如果人類真的能推動地球的話,那真的是奇跡。
重核聚變技術,隻需要有石頭就能連續不斷地進行反應。不過要啟動引擎卻需要一個龐大的能量。
就好像核彈,想要發生核裂變,就首先需要用大量的炸藥引爆,激發核裂變,然後就是連鎖反應,釋放出核彈的能量。氫彈也一樣,也需要一個起始的能量才行。引擎自然也是如此,而引擎的初始能量就是核彈,通過引爆核彈,啟動整個重原子核反應堆,也就是說要引擎得能承受核彈的一擊才行。
所以對材料學的要求也是空前之高,要持續承受等離子流的灼燒,這種材料還真是了不起。
反正第一台發動機是不計成本地製造,不過有了重核聚變技術之後,電力能源已經不是什麽問題了,可以無限提供電力,所以就算材料製造耗能再高也無所謂。
總之第一台發動機是問題重重,克服了這些問題之後,到了最後流浪,估計人類已經不想生孩子了。在原著中還有很多人想要搖號生孩子,但如果真的流浪了,並且生活在封閉的地下城裏,生孩子這種事情隻怕就不是那麽美好的事情了。
杜蘭在工地上聽工人們聊天,和工程師聊天,知道整個計劃的艱難,光是這第一座地下城的預算就已經超了很多。不過全球的各個機械設計院,工廠倒是經常派人過來找生意,畢竟縱觀全球,這行星發動機工程真的是目前最大的吞金機器,源源不斷的財政預算投入其中,大家都想要分一杯羹。
有錢大家賺,所以各種廠商從全世界聚集表示可以提供技術,幫助行星發動機建造零件。
同時很多人擔心花了這麽多錢,能不能回本?這地下城和行星發動機到底有什麽價值,難道還想打核戰爭麽?作為核避難所還是不錯的,在地下五公裏,而且還有抗住核彈的引擎,核戰爭之後可以作為指揮部。
並沒有很多人真的相信氦閃會發生,大棋黨認為這就是國家在為核戰爭做準備,等到全國人民都能躲起來之後,那麽就算核彈洗地也不怕了。
當然真正的用意其實就是控製分配,讓小國聽話。小國想要分一杯羹,那麽可以開辦學校,學習技術,然後接受語言教育和技術標準,這也算是書同文車同軌,大家都能互相交流了,思想也接軌了,那麽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就成了。
其實現在看來,第一台行星發動機就是個奇觀,豎立起來的祭壇,大家圍繞祭壇排排站。象征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意義。
古代皇帝為什麽這麽喜歡造奇觀,就是這個道理,第一可以通過基建來輸送利益,第二可以通過奇觀壟斷神話的解釋權,第三就是通過奇觀來確立一個利益分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