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軻怎樣回軍漢中我們暫且不提,卻說荊州刺史劉表,此人字景升,山陽高平人也,乃漢室宗親;幼好結納,與名士七人為友,時號“江夏八俊”。
年輕時受到黨錮之禍所害,在第二次黨錮之禍時,與同郡張儉等受到訕議,被迫逃亡。
光和七年(184年),黨禁解除,劉表受大將軍何進征辟為掾屬,推薦再次入朝,出任北軍中候。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的時候,荊州刺史王睿為孫堅所殺,劉表遂接替其職。
與劉表同名的其餘七人分別為:汝南陳翔,字仲麟;同郡範滂,字孟博;魯國孔昱,字世元;渤海範康,字仲真,山陽檀敷,字文友;同郡張儉,字元節;南陽岑咥,字公孝。
劉表與此七人為友;又有延平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為輔佐,這才坐穩了荊州刺史之位。
當時袁紹因為惱怒孫堅得玉璽,發書與劉表,命其截殺之。劉表看了袁紹書信,聽聞孫堅竟然敢藏匿玉璽,身為漢室宗親的他怎麽能容忍?隨令蒯越、蔡瑁引兵一萬來截孫堅。
蒯越軍並沒有起兵北上,而是領軍等候在‘孫堅的必經之路’上,細作言孫堅軍到,蒯越便將陣擺開,截住孫堅等人去路,當先出馬。
孫堅喝道:“蒯異度何故引兵截我去路?”
蒯越冷笑道:“你既為漢臣,如何敢私匿傳國之寶?可速留下,或可放你歸去!”
孫堅聞言大怒,即命黃蓋出戰。蔡瑁舞刀來迎。鬥到數合,黃蓋揮鞭打中蔡瑁正中護心鏡。蔡瑁大驚,忙撥回馬走,孫堅乘勢殺過界口。
不想山背後金鼓齊鳴,卻是劉表親自引軍來到。
孫堅趕忙與馬上施禮道:“景升何故信袁紹之書,相逼鄰郡?”
劉表沒有理會孫堅的辯解,而是斥責道:“你私自藏匿傳國璽,將欲反耶?”
孫堅打死也不承認道:“我若有此物,願死於刀箭之下!”
劉表見孫堅這麽信誓坦坦,有些猶豫,遲疑道:“你若要我信你,將隨軍行李攤開,任我搜看。”
孫堅怒道:“你有何力,敢小覷我!”於是揮眾要與劉表廝殺,不想這回劉表竟然沒有絲毫抵抗,直接揮軍便退。
孫堅縱馬追趕,哪料到剛追到一半兒,兩山後突然間伏兵齊起,背後蔡瑁、蒯越趕來,將孫堅困在垓心。
孫堅軍一時間陣腳大亂,在亂軍中左衝右突,虧得程普、黃蓋、韓當三將死命護衛,最後孫堅才獲救得脫,不過事後數點兵丁,已然折兵大半。孫堅軍不敢輕留,奪路引兵回江東去了。自此孫堅與劉表結怨。
再說袁紹屯兵河內,因缺少糧草。冀州牧韓馥,遣人送糧以資軍用。
謀士逢紀趁機對袁紹道:“大丈夫當縱橫天下,何故待人送糧為食?冀州乃錢糧廣盛之地,將軍何不取之?”
袁紹歎道:“我也想取,隻是沒有良策。”
逢紀嘿聲道:“我有一計,將軍可聽否?”
袁紹一怔,“說來看看?”
逢紀一臉奸笑道:“將軍可暗使人馳書與公孫瓚,令其進兵取冀州,相約夾攻韓馥,共分其地;公孫瓚覬覦冀州廣盛久矣,必然興兵……那時大兵壓境,韓馥乃無謀之輩,在此逼迫之下,必請將軍領冀州事、幫他抵禦公孫瓚;倒時候將軍大權在握,我們暗中架空韓馥,冀州豈不唾手可得?”
袁紹聞言大喜,即發書與公孫瓚。公孫瓚得書以後,見說共攻冀州,平分其地,不由得大喜過望,即日興兵。
不想袁紹待公孫瓚起兵後,卻使人密報韓馥,言“公孫瓚寫信與我,叫我一起興兵夾攻與你”,叫韓馥早做防備。
韓馥得信以後大驚失色,慌忙聚集荀諶、辛評二謀士商議。
荀諶乃是荀彧的同宗兄弟,不同於荀彧、荀攸想要施展個人抱負。荀諶比較注重家族興盛,早就得到了荀爽的來信,命其投奔袁紹……袁紹之所以敢如此運作謀奪冀州,也是因為有荀諶這個內應的緣故。
荀諶斟酌了一下對韓馥道:“公孫瓚率領燕、代之眾,長驅而來,燕、代連年戰事,兵馬精良,其鋒不可當。又兼有劉備、關、張之勇助之,將軍恐怕難以抵敵啊。”
韓馥聞言大驚道:“那……那我該如何啊?”
荀諶裝作沉吟了一會兒,“袁本初智勇過人,手下名將極廣,將軍可請他同治州事。他有感將軍恩德,必以主公侍之、厚待將軍,有他在,公孫瓚無患矣。”
韓馥大喜,即差‘別駕關純’去請袁紹。
事後長史耿武等人聞聽此事,趕忙進諫道:“袁紹不過是孤客窮軍,屯兵河內,仰我鼻息生存,就如同嬰兒活在我們股掌之上,我們絕其乳哺,他即刻便要餓死。將軍為何以州事大權委之?此引虎入羊群也。”
韓馥不以為然道:“我乃是袁氏之故吏,才能又不如本初。古時候有‘擇賢者而用之’的美譽,我委以重任,請他共議州事,諸君為何嫉妒呢?”
耿武等人沒想到從韓馥嘴裏聽到‘這麽愚不可及’的一句話,uu看書ww.uukanshu他們冒死進諫,卻被韓馥認為自己等人是在嫉妒袁紹被他委以大權,不由得感歎道:“冀州休矣!”
於是當天棄職而去者足有三十餘人。獨耿武與關純埋伏於城外,等待袁紹。
數日後,袁紹引兵至。耿武、關純拔刀而出,欲刺殺袁紹解冀州危機。袁紹手下上將顏良暴怒而出、立斬耿武,文醜隨之砍死關純。
自此袁紹領兵入冀州,供奉韓馥為奮威將軍,以田豐、沮授、許攸、逢紀分掌州事,盡奪韓馥之權。
韓馥這才知道自己做了錯事,他明麵上被袁紹供奉為奮威將軍,是冀州最高官職,實則是個有名無實的將軍,一時間懊悔莫急,遂棄下家小,單人匹馬往陳留投‘陳留太守張邈’去了。
卻說公孫瓚聽聞袁紹已經占據了冀州,便遣其弟公孫越來見袁紹,想要按照原先的約定共分其地。
……
年輕時受到黨錮之禍所害,在第二次黨錮之禍時,與同郡張儉等受到訕議,被迫逃亡。
光和七年(184年),黨禁解除,劉表受大將軍何進征辟為掾屬,推薦再次入朝,出任北軍中候。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的時候,荊州刺史王睿為孫堅所殺,劉表遂接替其職。
與劉表同名的其餘七人分別為:汝南陳翔,字仲麟;同郡範滂,字孟博;魯國孔昱,字世元;渤海範康,字仲真,山陽檀敷,字文友;同郡張儉,字元節;南陽岑咥,字公孝。
劉表與此七人為友;又有延平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為輔佐,這才坐穩了荊州刺史之位。
當時袁紹因為惱怒孫堅得玉璽,發書與劉表,命其截殺之。劉表看了袁紹書信,聽聞孫堅竟然敢藏匿玉璽,身為漢室宗親的他怎麽能容忍?隨令蒯越、蔡瑁引兵一萬來截孫堅。
蒯越軍並沒有起兵北上,而是領軍等候在‘孫堅的必經之路’上,細作言孫堅軍到,蒯越便將陣擺開,截住孫堅等人去路,當先出馬。
孫堅喝道:“蒯異度何故引兵截我去路?”
蒯越冷笑道:“你既為漢臣,如何敢私匿傳國之寶?可速留下,或可放你歸去!”
孫堅聞言大怒,即命黃蓋出戰。蔡瑁舞刀來迎。鬥到數合,黃蓋揮鞭打中蔡瑁正中護心鏡。蔡瑁大驚,忙撥回馬走,孫堅乘勢殺過界口。
不想山背後金鼓齊鳴,卻是劉表親自引軍來到。
孫堅趕忙與馬上施禮道:“景升何故信袁紹之書,相逼鄰郡?”
劉表沒有理會孫堅的辯解,而是斥責道:“你私自藏匿傳國璽,將欲反耶?”
孫堅打死也不承認道:“我若有此物,願死於刀箭之下!”
劉表見孫堅這麽信誓坦坦,有些猶豫,遲疑道:“你若要我信你,將隨軍行李攤開,任我搜看。”
孫堅怒道:“你有何力,敢小覷我!”於是揮眾要與劉表廝殺,不想這回劉表竟然沒有絲毫抵抗,直接揮軍便退。
孫堅縱馬追趕,哪料到剛追到一半兒,兩山後突然間伏兵齊起,背後蔡瑁、蒯越趕來,將孫堅困在垓心。
孫堅軍一時間陣腳大亂,在亂軍中左衝右突,虧得程普、黃蓋、韓當三將死命護衛,最後孫堅才獲救得脫,不過事後數點兵丁,已然折兵大半。孫堅軍不敢輕留,奪路引兵回江東去了。自此孫堅與劉表結怨。
再說袁紹屯兵河內,因缺少糧草。冀州牧韓馥,遣人送糧以資軍用。
謀士逢紀趁機對袁紹道:“大丈夫當縱橫天下,何故待人送糧為食?冀州乃錢糧廣盛之地,將軍何不取之?”
袁紹歎道:“我也想取,隻是沒有良策。”
逢紀嘿聲道:“我有一計,將軍可聽否?”
袁紹一怔,“說來看看?”
逢紀一臉奸笑道:“將軍可暗使人馳書與公孫瓚,令其進兵取冀州,相約夾攻韓馥,共分其地;公孫瓚覬覦冀州廣盛久矣,必然興兵……那時大兵壓境,韓馥乃無謀之輩,在此逼迫之下,必請將軍領冀州事、幫他抵禦公孫瓚;倒時候將軍大權在握,我們暗中架空韓馥,冀州豈不唾手可得?”
袁紹聞言大喜,即發書與公孫瓚。公孫瓚得書以後,見說共攻冀州,平分其地,不由得大喜過望,即日興兵。
不想袁紹待公孫瓚起兵後,卻使人密報韓馥,言“公孫瓚寫信與我,叫我一起興兵夾攻與你”,叫韓馥早做防備。
韓馥得信以後大驚失色,慌忙聚集荀諶、辛評二謀士商議。
荀諶乃是荀彧的同宗兄弟,不同於荀彧、荀攸想要施展個人抱負。荀諶比較注重家族興盛,早就得到了荀爽的來信,命其投奔袁紹……袁紹之所以敢如此運作謀奪冀州,也是因為有荀諶這個內應的緣故。
荀諶斟酌了一下對韓馥道:“公孫瓚率領燕、代之眾,長驅而來,燕、代連年戰事,兵馬精良,其鋒不可當。又兼有劉備、關、張之勇助之,將軍恐怕難以抵敵啊。”
韓馥聞言大驚道:“那……那我該如何啊?”
荀諶裝作沉吟了一會兒,“袁本初智勇過人,手下名將極廣,將軍可請他同治州事。他有感將軍恩德,必以主公侍之、厚待將軍,有他在,公孫瓚無患矣。”
韓馥大喜,即差‘別駕關純’去請袁紹。
事後長史耿武等人聞聽此事,趕忙進諫道:“袁紹不過是孤客窮軍,屯兵河內,仰我鼻息生存,就如同嬰兒活在我們股掌之上,我們絕其乳哺,他即刻便要餓死。將軍為何以州事大權委之?此引虎入羊群也。”
韓馥不以為然道:“我乃是袁氏之故吏,才能又不如本初。古時候有‘擇賢者而用之’的美譽,我委以重任,請他共議州事,諸君為何嫉妒呢?”
耿武等人沒想到從韓馥嘴裏聽到‘這麽愚不可及’的一句話,uu看書ww.uukanshu他們冒死進諫,卻被韓馥認為自己等人是在嫉妒袁紹被他委以大權,不由得感歎道:“冀州休矣!”
於是當天棄職而去者足有三十餘人。獨耿武與關純埋伏於城外,等待袁紹。
數日後,袁紹引兵至。耿武、關純拔刀而出,欲刺殺袁紹解冀州危機。袁紹手下上將顏良暴怒而出、立斬耿武,文醜隨之砍死關純。
自此袁紹領兵入冀州,供奉韓馥為奮威將軍,以田豐、沮授、許攸、逢紀分掌州事,盡奪韓馥之權。
韓馥這才知道自己做了錯事,他明麵上被袁紹供奉為奮威將軍,是冀州最高官職,實則是個有名無實的將軍,一時間懊悔莫急,遂棄下家小,單人匹馬往陳留投‘陳留太守張邈’去了。
卻說公孫瓚聽聞袁紹已經占據了冀州,便遣其弟公孫越來見袁紹,想要按照原先的約定共分其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