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間衛弘盡出家財,幫曹操置辦衣甲旗幡。四方忠義之士,聞曹操起事,素知此人乃刺董義士,於是前來送糧食者,不計其數,曹操俱都一一親自接見。
此時袁紹已經得到曹操的矯詔,便聚集麾下文武,引兵三萬,離渤海來與曹操會盟。
曹操有了袁紹這麵四世三公的大旗,便作檄文傳達諸郡。檄文曰:“袁紹與操等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弑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望興義師,共泄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遠路前來會盟。
高軻也得到了曹操的檄文,本想前來與曹操、袁紹會和,誰知此事被董卓知曉,董卓唯恐高軻、馬騰聯合‘從漢中、西涼出兵’斷其後路,遂與匈奴達成協議,引匈奴兵南下掣肘高軻與‘他當上相國後、想要拉攏、賜予西涼太守之位的馬騰’,此行為一時間引起天下震動、人神共憤。
有了董卓的這層掣肘,高軻不得不回信‘正在陳留附近厲兵秣馬’的曹操與袁紹,言‘馬太守’在西涼腹地,被匈奴所阻,恐怕無法前來會盟了。他漢中雖有波及,但並非無法前來,隻是需要做些防範準備,因此他會晚些來會盟,讓諸位諸侯到達後先行攻董。
袁紹與曹操得到‘高軻的傳信’後皆麵麵相覷,沒想到這會盟還沒開始進行呢,各路諸侯還在路上,他們就被董卓先來了個下馬威,一下破去兩路大軍,而且還是最精銳的幾路大軍之一,畢竟西涼鐵騎的威名天下公知。
兩人本以為事情到此也就為止了,誰知董卓引匈奴南下還不算完,竟然又發聖旨將袁紹、曹操等輩皆斥為反賊,如此‘被他囚禁的國師孔鉉’的國師狀態便無法加持到袁紹等人身上。
一時間袁紹等兵皆成為了禿頭兵。無法像西涼兵那樣陣型有加層、防禦增強、且對迷亂有一定的抵抗效果,正在行路的各路諸侯也感到了這種狀態的流失,一時間軍中士氣大減。
好在曹操和袁紹隨即就整頓了策略,封‘遠在千裏之外的高軻’為這次會盟的總軍師,高軻也欣然應諾,這才將‘整個聯軍的士氣’都挽回了過來。
且說北平太守公孫瓚,統領精兵一萬五千前來會盟;這裏屬他的路途最遠,因此上路也最快。不想在路經德州平原縣時。正行之間,忽然遙見桑樹叢中,現出一麵黃旗,隨著這麵旗幟的興起,忽有數騎出林來迎。
公孫瓚視之,乃是‘與他一同拜在盧植門下’的同門兄弟劉玄德也。便問道:“賢弟何故在此?”
劉玄德拱手道:“舊日蒙兄保劉備為平原縣令,今聞大軍過此,特來奉候,還請兄長入城歇馬。”
公孫瓚指著關、張二人問道:“這二位壯士是何人也?”
“此關羽、張飛,備之結義兄弟也。”
“可是同破黃巾的關羽、張飛?”
劉備點頭道:“嗯……備破黃巾,全靠此二人之力。”
公孫瓚又問道:“賢弟的這二位義弟現居何職?”
劉備聞言有些愧疚道:“關羽為馬弓手,張飛為步弓手。”
公孫瓚聞言感歎道:“如此可謂埋沒英雄!今董卓作亂,天下諸侯共往誅之。賢弟可棄此卑官,一同討賊,力扶漢室,若何?”
玄德聞言大喜道:“願往。”
待公孫瓚大軍先行一步後,張飛對劉備埋怨道:“當時若容我殺了董卓那奸賊,哪能有今日之事。”
關羽見他大哥一臉羞慚,知道他是為自己二人跟隨他多年還無一官半職心中愧疚,便打斷張飛的話道:“事已至此,還提那些作甚?趕快收拾行李前去會盟。”
於是玄德、關、張引數騎跟公孫瓚前來,曹操聞之親自出營會見。
不久以後,眾諸侯亦陸續皆至,各自安營下寨,連接二百餘裏。
曹操宰牛殺馬,大會諸侯,商議進兵之策。
太守王匡說道:“今奉大義,必立盟主;眾人共同聽其驅使,然後方可進兵。”
曹操聞言說道:“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可為盟主。”
袁紹心中暗喜,但麵上卻再三推辭,u看書 .uukans.cm眾人皆曰非本初不可,袁紹這才應允。
次日聯盟軍築台三層,台下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鉞,兵符將印,作為聽憑盟主號令的憑據……待一切齊備後,眾人請袁紹登壇。
袁紹整衣佩劍,慷慨而上,焚香再拜之後,宣文立誓道:“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紹等恐社稷淪喪,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合力,以致臣節,必無二誌。有渝此盟,天誅地滅。皇天後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讀畢宣文,袁紹當先歃血。眾路諸侯因其辭氣慷慨,想起漢室這些年的災難,皆心中悲憤,淚盈滿眶,紛紛效法。
眾人歃血已罷,袁紹下壇。眾人扶紹升帳而坐,兩行依爵位年齡分列坐定。
曹操行酒數巡,說道:“今日既立盟主,各聽調遣,共同匡扶國家社稷……還望諸位莫要以官職大小、實力強弱彼此計較,讓我們齊心合力,共滅董卓,曹操先幹為敬。”說罷一飲而盡。
……
此時袁紹已經得到曹操的矯詔,便聚集麾下文武,引兵三萬,離渤海來與曹操會盟。
曹操有了袁紹這麵四世三公的大旗,便作檄文傳達諸郡。檄文曰:“袁紹與操等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弑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望興義師,共泄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遠路前來會盟。
高軻也得到了曹操的檄文,本想前來與曹操、袁紹會和,誰知此事被董卓知曉,董卓唯恐高軻、馬騰聯合‘從漢中、西涼出兵’斷其後路,遂與匈奴達成協議,引匈奴兵南下掣肘高軻與‘他當上相國後、想要拉攏、賜予西涼太守之位的馬騰’,此行為一時間引起天下震動、人神共憤。
有了董卓的這層掣肘,高軻不得不回信‘正在陳留附近厲兵秣馬’的曹操與袁紹,言‘馬太守’在西涼腹地,被匈奴所阻,恐怕無法前來會盟了。他漢中雖有波及,但並非無法前來,隻是需要做些防範準備,因此他會晚些來會盟,讓諸位諸侯到達後先行攻董。
袁紹與曹操得到‘高軻的傳信’後皆麵麵相覷,沒想到這會盟還沒開始進行呢,各路諸侯還在路上,他們就被董卓先來了個下馬威,一下破去兩路大軍,而且還是最精銳的幾路大軍之一,畢竟西涼鐵騎的威名天下公知。
兩人本以為事情到此也就為止了,誰知董卓引匈奴南下還不算完,竟然又發聖旨將袁紹、曹操等輩皆斥為反賊,如此‘被他囚禁的國師孔鉉’的國師狀態便無法加持到袁紹等人身上。
一時間袁紹等兵皆成為了禿頭兵。無法像西涼兵那樣陣型有加層、防禦增強、且對迷亂有一定的抵抗效果,正在行路的各路諸侯也感到了這種狀態的流失,一時間軍中士氣大減。
好在曹操和袁紹隨即就整頓了策略,封‘遠在千裏之外的高軻’為這次會盟的總軍師,高軻也欣然應諾,這才將‘整個聯軍的士氣’都挽回了過來。
且說北平太守公孫瓚,統領精兵一萬五千前來會盟;這裏屬他的路途最遠,因此上路也最快。不想在路經德州平原縣時。正行之間,忽然遙見桑樹叢中,現出一麵黃旗,隨著這麵旗幟的興起,忽有數騎出林來迎。
公孫瓚視之,乃是‘與他一同拜在盧植門下’的同門兄弟劉玄德也。便問道:“賢弟何故在此?”
劉玄德拱手道:“舊日蒙兄保劉備為平原縣令,今聞大軍過此,特來奉候,還請兄長入城歇馬。”
公孫瓚指著關、張二人問道:“這二位壯士是何人也?”
“此關羽、張飛,備之結義兄弟也。”
“可是同破黃巾的關羽、張飛?”
劉備點頭道:“嗯……備破黃巾,全靠此二人之力。”
公孫瓚又問道:“賢弟的這二位義弟現居何職?”
劉備聞言有些愧疚道:“關羽為馬弓手,張飛為步弓手。”
公孫瓚聞言感歎道:“如此可謂埋沒英雄!今董卓作亂,天下諸侯共往誅之。賢弟可棄此卑官,一同討賊,力扶漢室,若何?”
玄德聞言大喜道:“願往。”
待公孫瓚大軍先行一步後,張飛對劉備埋怨道:“當時若容我殺了董卓那奸賊,哪能有今日之事。”
關羽見他大哥一臉羞慚,知道他是為自己二人跟隨他多年還無一官半職心中愧疚,便打斷張飛的話道:“事已至此,還提那些作甚?趕快收拾行李前去會盟。”
於是玄德、關、張引數騎跟公孫瓚前來,曹操聞之親自出營會見。
不久以後,眾諸侯亦陸續皆至,各自安營下寨,連接二百餘裏。
曹操宰牛殺馬,大會諸侯,商議進兵之策。
太守王匡說道:“今奉大義,必立盟主;眾人共同聽其驅使,然後方可進兵。”
曹操聞言說道:“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可為盟主。”
袁紹心中暗喜,但麵上卻再三推辭,u看書 .uukans.cm眾人皆曰非本初不可,袁紹這才應允。
次日聯盟軍築台三層,台下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鉞,兵符將印,作為聽憑盟主號令的憑據……待一切齊備後,眾人請袁紹登壇。
袁紹整衣佩劍,慷慨而上,焚香再拜之後,宣文立誓道:“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紹等恐社稷淪喪,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合力,以致臣節,必無二誌。有渝此盟,天誅地滅。皇天後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讀畢宣文,袁紹當先歃血。眾路諸侯因其辭氣慷慨,想起漢室這些年的災難,皆心中悲憤,淚盈滿眶,紛紛效法。
眾人歃血已罷,袁紹下壇。眾人扶紹升帳而坐,兩行依爵位年齡分列坐定。
曹操行酒數巡,說道:“今日既立盟主,各聽調遣,共同匡扶國家社稷……還望諸位莫要以官職大小、實力強弱彼此計較,讓我們齊心合力,共滅董卓,曹操先幹為敬。”說罷一飲而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