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侵華已過半個多世紀,但日軍侵華的罪證依然清晰可見。在李滄區永安路39號,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一座由日軍在1938年建成的炮樓。幾十年來,一直有居民住在這裏,炮樓也搖身一變成了居民樓。如今5家住戶都辦下了房產證,還分成了一室一廳和兩室一廳的戶型。居民們在已經用上了水電氣的基礎上,今年還有望供上熱。12月5日,記者來到這棟特殊的居民樓進行了探訪。


    1938年建的,已有74年曆史


    12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李滄區永安路39號,沿著一條小道走上去,一棟三層居民樓矗立在路邊,跟附近方方正正的居民樓相比,這棟建築的造型顯得極為怪異,仿佛由圓柱體和長方體拚接而成,除此之外,該建築四周布滿了大小不一的窗戶,有些窗戶外麵掛著的空調外掛機顯示,還有住戶在裏麵生活。更為奇怪的是,建築的最頂層竟然並排開著六個小窗戶。盡管這個“怪物”的外牆已經整體被水泥覆蓋了,但從框架上來看,跟電視裏的炮樓非常相似。


    這到底是棟什麽建築呢?“這房子以前就是個炮樓。”見有記者來采訪,住在一樓的曲立安老人熱情地跟記者聊起了這個炮樓的“底細”。“這個炮樓是1938年日軍侵華的時候建起來的,至今已有74年的曆史了。”曲立安老人今年已經75歲了,是這裏年紀最大的居民。他於1970年搬到炮樓裏的,對炮樓的曆史“算是比較了解”,但因為炮樓的曆史較長,一些細節問題他也說不好。


    “聽老人講,在1938年,炮樓旁邊是一個變電站,負責為周圍的工廠和居民住戶供電。因為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日本人就在門口建起了這個炮樓,主要目的就是保護變電站。”曲立安說,新中國成立之後,炮樓連同周邊的樓房分給了電力部門。上世紀50年代,附近的大多數建築都被改成了食堂和單身職工宿舍,炮樓也被當成了食堂和職工宿舍,後來全部分給了職工。“以前炮樓是沒有第三層的,當時不知道什麽原因,加蓋上去了一層,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曲立安說。


    都有房產證,一戶住過五代人


    “住在隔壁的老孫他父親和我父親都是青島電力部門的職工,1961年單位給職工分房子,老孫的父親就搬了進來;1970年,我和我父親還有二樓的老劉家也搬了進來。”曲立安說,從那以後他們一家人就住進了炮樓,雖然沒有產權,但有承租權。2004年房產改革,單位及房產部門為這幾戶辦理了產權,他們順利拿到了房產證。“當時我們家拿了9000多塊錢。”曲立安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這棟建築裏共住著5戶人家,產權分別為孫、曲、劉三姓人家所有。其中一樓東戶和三樓為孫家所有,一樓西戶與二樓東戶為曲家,二樓東戶為劉家。


    “現在,一樓分別是我和老田家在住,二樓的兩戶都租出去了,三樓是我兒子、兒媳在住,所以說住著5戶。”住在一樓東戶的孫先生說。1961年,孫先生的父親搬進來住以後,全家幾代人再也沒有搬出去。“當時我父親分到這套房子後,就帶著我爺爺在這住,後來我又結婚生了孩子。前幾年我兒子結婚的婚房就在三樓。”孫先生告訴記者,現在他又有了孫子,掐指一算,這個“老古董”裏已經住過他家5代人了。


    房間都帶弧度,窗戶是射擊口


    記者了解到,“炮樓”共有上下三層,其中第三層還帶有一個閣樓。走進曲立安家,盡管室內的裝修跟普通人家差別不大,但這間房子的構造非常奇特。


    “我們家共有四間房,總共麵積約有57平方米。”曲立安說,他的房子集中在“長方體”一層,從外向裏依次為廚房、客廳、臥室和儲物間,房子的高度比普通人家要高一些。除了廚房和廁所還算方正外,越往裏走房子越不規則。“一般的房子都是方方正正的,我們家臥室和儲物間的牆壁都有明顯的弧度。”曲立安說。


    而住在隔壁的孫先生家麵積約為20平方米一室一廳,位於“圓柱體”一層裏麵,因此房間內牆是一個圓弧。


    二樓戶型與一樓基本相同,也是分為兩戶。


    與樓下兩層不同的是,三樓隻有一戶,位於“圓柱體”內的一室一廳,還有一個小閣樓。沿著樓梯,記者來到了三樓的閣樓上。孫先生指著密集的六個窗戶說,“這些是以前的射擊口,後來改造時,我們就把它改成了窗戶。總共有10個射口,如果都改成窗戶就太多了,所以我們把其中四個堵死了。”


    石頭牆最厚的地方72厘米


    除了小閣樓的射擊口外,房子每層頂部還留有機關槍眼,這些都訴說著這棟建築特殊的身份。孫先生向記者介紹說,以前一樓是用於存放槍支彈藥的。“我們搬進來的時候,還看見過放槍的‘壁櫥’。”孫先生說,這種所謂的“壁櫥”就是在石頭牆上摳出來一個斜麵,槍就斜著放在裏麵,“壁櫥”用兩道鐵門關著。


    此外,這個炮樓的牆體非常厚,比普通樓房要多出一到兩倍。經過記者實際測量,牆壁最厚的地方達到72厘米,其他位置牆壁的厚度也在60厘米左右。孫先生說,因為房子足夠堅固,在1976年防震的時候,其他市民晚上都跑到空曠的地方住,“但我們家老人帶著孩子,一共8個人全都擠在一樓,根本不用出去。”


    冬冷夏涼,1996年才把水管接進樓


    “別看現在跟普通居民樓沒多大區別,剛剛搬進來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的。”曲立安老人告訴記者,“由於牆體是大石頭砌成,用沙子和白石灰抹縫,另外,這之前還是個食堂,煙熏火燎弄得內牆黑漆漆的一片,室內不僅不保溫,還經常有水珠順著牆體往下淌。”後來,經過一係列改造,在內牆上鋪了一層磚,並在外麵貼上了瓷磚,室內這才顯得亮堂了不少。“這樣雖然解決了滴水的問題,但隻要到冬天還是冷得厲害。”曲立安說,加上窗戶很小,房子也不向陽,住在炮樓裏冬冷夏涼。


    當初設計、建築炮樓時,隻是作為一個防禦工事,並沒有通水、天然氣和暖氣。“雖然早就通電了,但從最初入住到1996年,全院幾戶人家都是共用戶外一個廁所和水龍頭,非常不方便。”曲立安說,“後來經過改造,才將水管接進屋子裏,洗漱、洗菜都方便了不少,有條件的便建了個廁所。”


    曲立安說,因為炮樓的牆體太厚,在通水管時也費了不少力氣,“水管是從地下通進來的,牆根本打不通。二樓、三樓的水管也是從地板上通進去的。”在用氣方麵,盡管周圍的一些老樓早就通上了天然氣,但住在炮樓裏一直還在使用煤氣罐。曲立安告訴記者,由於生活還有一些不便,已經有鄰居從這裏搬走,將房子外租了出去。


    供熱問題今年有望解決


    “現在水、電都解決了,我們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供上暖。”曲立安的妻子王金鳳老人告訴記者,以前條件差,一到冬天就犯愁。


    隨著條件的改善,1999年,炮樓的幾戶人家開始安裝土暖氣,屋裏的溫度提了上來,但隨著年齡的增大,住在這裏的人搬不動煤了,因此最近幾年一直盼望著能供上熱。


    供熱最大的難題在於管道難通,想在石牆鑿個洞很困難。“好在負責我們這片供熱域的開源集團後海熱力公司比較負責,先後找了幾波人來測量設計。”王金鳳說。


    12月5日記者在采訪時,碰到了該公司的施工人員來孫先生家測量。這石牆打眼有多難呢?“普通住宅打一個眼二三十分鍾就能搞定,要價也就是二三十塊錢,uu看書.uukanu 但這樣的石牆打一個眼得打一天,我們出三百塊錢也沒人願意幹。”不過該公司負責人丁經理承諾,“就算困難再大,我們今年年底前也要想辦法給他們供上熱。”


    保護下來可以教育後人


    “在改造之前,炮樓上的石頭都是裸露在外麵的,塊頭非常大。”曲立安說,“聽老人說,炮樓建的時候都是日本人逼著咱中國人用人工抬上去的,可以想象當時花了多少心血。”曲立安告訴記者,以前炮樓以北荒無人煙,配電所的電閘就裝在炮樓一樓室內,控製著整個滄口的電力。


    “隻要是‘老滄口’,一提炮樓大家都知道這個地方。”曲立安向記者表示,炮樓作為日軍侵華的一個標誌性的建築物,應該恢複原樣,並作為一個曆史文物來好好保存。


    “國棉八廠經過拆遷後,留下了一些日本人建的房子作為文物,我認為那些東西的曆史價值還不如這個炮樓大。”曲立安說,“隻要將後來加上去的這些材料拆除,炮樓原來的麵貌就能顯現在世人麵前,到時如果能將一些曆史圖片陳列在這裏,我想應該能成為一個教育基地或者曆史博物館。”


    5日下午,記者聯係到青島的文史專家魯海。經過翻閱曆史資料,魯海告訴記者,雖然永安路上有個青島電廠滄口變電所,但資料裏並沒有找到關於任何‘炮樓’的記載。“日本第二次入侵青島是在1938年1月4日,當時主要在前海一線建造了一些防禦工事。”魯海表示,對於這個炮樓是否為了保護當時的配電所而建,目前缺乏曆史資料無法確定。(記者黃英帥李保光何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魔法之末世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北小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小木並收藏魔法之末世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