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太陽還沒來得及驅散叢林裏濃厚的霧氣,以楊哥為首的幾個安保成員便已經拎著昨天用直升機運來的電鋸和電鎬登上山頂,找了個足夠平坦的位置,有條不紊的清理著叢生的熱帶樹木和灌木,乃至大塊小塊的石頭,以最快的速度開辟出了一片足夠直升機起降的平台,以及一條通往半山腰的山路。
與此同時,在靠近莫的村的叢林邊緣,也有幾個背著八一杠的壯漢,三人一組牽著從村子裏買來的騾子、毛驢甚至水牛,沿著當初衛燃等人進山時的路徑進入叢林,隨後各自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山頂的建議登陸場上的時候,一架直升機也兜著圈子從其他方向飛進叢林,輕巧的降落在了山頂剛剛開辟出來的登陸場。
隨著艙門開啟,周先生最先從機艙裏走了出來,站在艙門口揮手招呼著眾人上前幫忙。
見狀,不管是楊班長還是衛燃等人,全都圍了上去,幫著對方從機艙裏搬出了各種祭品。
“這是你準備的?”衛燃在螺旋槳的噪音中,扯著嗓子朝秦二世問道。
“不是!”
秦二世大聲回應的同時,伸手指了指正搬著一個叼著尾巴的豬頭往遠處走的周先生,“我估計是他安排的!”
聞言,衛燃也就沒有多問,和夏漱石合力抬出來一個長條供桌就往邊上走。
一番忙碌將機艙裏的東西清理出來,秦二世和衛燃等人打了聲招呼,便獨自鑽進機艙,跟著直升機揚長而去。
“衛先生大義”
穿著一身唐裝的周先生不等直升機飛遠便走到衛燃的身前,鄭重其事的彎腰鞠了一躬。
“周先生不必這樣”
衛燃反應極快的拉著夏漱石讓到一邊,攙扶著周先生說道,“這本來就是每一個華夏人該做的,您這一躬我可擔不起。”
“擔得起”
周祈光看著周圍叢生的荒草翠竹歎了口氣,“說起來慚愧,自從家父去世之後,除了我二叔十幾年前身子骨還行的時候每年都去那座廟裏給色豪師傅上柱香,我們一家都再也沒來過了。”
聞言,衛燃和夏漱石自然不好說什麽,隻是轉移了話題說道,“現在也不晚,周先生,咱們去那座山洞裏看看吧。”
“對!去看看!”
周先生說著已經加快了腳步,在衛燃和夏漱石的帶領下,沿著勉強清理出來的山路走到了那座山洞的洞口。
在見到那座紅翡石碑的時候,周先生摸索著石碑上的文字說道,“我記得這塊碑。”
“您以前見過?”夏漱石詫異的問道。
“見過,小時候見過。”
周先生說話間,從腰間的挎包裏取出一個衛燃和夏漱石二人在英國是曾經見過甚至打開過的英軍p44水壺,一邊將裏麵保存了不知道多久的酒液倒在供台上的青瓷碗裏,一邊回憶道,“那是大概六十年代,我才剛剛上學,那時候,我們一家還沒離開免電呢。”
周先生將水壺放回了包裏,恭敬的對著石碑拜了拜,點上三炷香插在香爐裏再次拜了拜,這才往旁邊退了幾步繼續說道,“當時我爹和我兩個姑父還有色豪師傅一起經營著一座不大的翡翠礦。這塊碑就是他們從翡翠礦裏開出來的石料切出來,用船運到莫的村,然後又用色豪師傅養的大象搬進廟裏的。”
說到這裏,周先生撫摸著石碑上的大字說道,“這些字是守正叔叔寫的,我雖然對他已經沒有記憶了,但還記得,當時那座廟裏就掛著這樣一幅字,每次來這裏,我爹都說那幅字是守正叔叔寫的。
那時候啊,每次我都問怎麽沒看見守正叔叔,我爹總說他在忙,忙著站崗呢。”
接過夏漱石遞來的香煙,陷入回憶的周先生任由衛燃幫他點上,緩緩坐在香樟樹下繼續說道,“我記得很清楚,鑿那塊碑的時候,是色豪師傅親自把那幅字取出來的,我當時想摸一摸那幅字上的印章,還被我爹打了一巴掌呢。”
周先生歎了口氣,轉身說道,“如果我沒記錯,這塊碑的另一麵也刻著字。”
“刻的什麽字?”夏漱石下意識的追問道。
“不記得了”
周先生搖了搖頭,頗有些哭笑不得的說道,“我隻記得,這塊碑最後雕刻好的時候,當時我爹和色豪師傅,還有他們倆的幾個土人朋友,先是在夜裏用大象把碑裝進船裏,然後我爹帶著幾個土人跟著船繼續往下遊走,色豪師傅帶著他養的大象也連夜出發。
當時我在那廟裏哭了一下午,他們都不帶我去,後來我爹嫌我太吵,臨出發前的那天晚上,還是沒忍住用皮帶抽了我一頓。那次他們走了之後,過了差不多一個多星期才回來。”
周先生叼著煙,從兜裏再次掏出剛剛才放進去的水壺,“可我爹回來之後,就把我和我娘還有我二叔二嬸送上了去英國的船,等我們到了英國,又等了好幾個月,我爹才趕過去。
我記得那時候他渾身都是傷,身上唯一帶著的物件,就是這個水壺,還有之前你們看到的那支手槍。那箱子裏其他的東西,都是過來過了很久才突然出現在我爹的書房裏的。”
“排華運動?”夏漱石用近乎肯定的語氣問道。
“應該是吧.”
周先生歎了口氣,“從那之後,免電的內戰就沒停過,後來我兩個姑姑帶著我的表哥表姐們回免電定居的時候,據說還差點被綁架,從那之後,我就更不願意來免電了,這鬼地方呦唉!”
在周先生的回憶與歎息中,那架直升機也去而複返,甚至在降落前,還繞著半山腰盤旋了一圈,那個大半個身體都被安全帶吊在機艙外麵的攝影師,也遠遠的將鏡頭對準了周先生以及衛燃和夏漱石三人。
等到這架直升機穩穩的降落在山頂的平台上放下秦二世和攝製組,便再次起飛,盤旋著飛往了叢林外麵的世界。
沒有所謂的采訪環節,也沒有人負責介紹,除了扛著攝像機的那位大哥之外,包括那位記者和年過半百的周先生,以及其後搭乘著直升機陸陸續續趕到的所有人,都一起幫忙,合力拓寬從山頂到洞口開辟的山路,又清理了山洞口叢生的植被以及大塊小塊的碎石。
在眾人的忙碌中,一張實木供桌穩穩的擺在了那座聳立的墓碑前,供桌之上,也逐一擺上了仍舊插著線香的香爐,以及剛剛運來的三牲祭品和一盤盤的各式水果、點心。
上午九點整,秦二世與周先生一番商議之後,獨自走在了供桌前,恭敬的點上一把香拜了拜,接著掏出一張黃紙,旁若無人的大聲誦讀著上麵臨時寫好的祭文:
諸公生逢亂世不屈,舍身抵禦外辱無悔。誠感浴血拚殺之功,方得山河無恙之世。今籌三牲素酒薄禮,恭遷英烈榮歸故土。魂兮歸來征戰已久!魂兮歸來今請當歸!
當秦二世將手中的祭文用桌上的白燭引燃燒盡,等那輕飄飄的灰燼落地之後,再次持香虔誠的拜了拜。
與此同時,年過半百的周先生也點燃了掛在香樟樹上的兩掛鞭炮。
劈裏啪啦的爆竹聲中,在場的眾人紛紛鞠躬行禮,站在攝像機鏡頭外麵的楊哥和他的那些手下,則整齊劃一的舉起了手中的八一杠,神情專注的執行了12聲鳴槍禮。
當鞭炮聲停止,槍聲停止,秦二世和夏漱石以及周先生三人各自端起供桌上的大碗,將裏麵澄澈的白酒輕輕潑灑在了山洞口的香樟樹下。
耐心的等到香爐裏的線香焚燃過半,隨著一聲令下,以楊班長為首的眾人各自啟動電鋸,先是小心的清理了緊挨著石碑的一些樹根,接著又在兩顆的樹幹之上固定好了滑輪和纜繩。
等到將那塊同樣是翡翠礦石材質的供台挖出來合力抬到一邊,眾人立刻給石碑裹上草席,用扁帶仔細的纏好之後,連上了兩側的手拉葫蘆。
在鎖鏈嘩啦啦的摩擦聲中,這座巨大的石碑身上捆縛的扁帶漸漸繃緊,並最終輕而易舉的將其連根拔起。
在全靠人力的推動中,這座被拔出來的石碑緩緩躺倒,終於露出了一個被水泥和石塊封死的洞口。
除了攝影師之外的眾人喊著號子合力抬著,一點點的把這厚重的石碑挪動到剛剛放下供桌的位置,解開了捆在上麵的扁帶和草席。
“嘩!”
趁著那邊打開洞口需要時間,衛燃和夏漱石各自將一桶水潑到石碑的背麵,在眾人的圍觀中,先後拿起一把嶄新的硬毛刷子,仔細的清理掉了石碑上生長的苔蘚等物。
漸漸的,一個個最多也就小拇指指甲蓋大小的刻字隨著水流的衝刷密密麻麻的相繼出現,順便,也露出了這座石碑中央,那條足有手臂長短大小,穿透了整座石碑的紅翡玉石脈絮。
“國民革命第五軍殉國陣亡名錄”
夏漱石第一個念出了這座石碑最上麵的字跡,但接下來的那些字,他卻根本無法讀出來。
無名氏1
無名氏2
無名氏3
整麵石碑之上,刻滿了密密麻麻的“無名氏”,而在每一個“無名氏”的下麵,還有個或許僅僅隻是用於區別的數字。
眾人的視線緩緩下移,當看到這座石碑差不多最下沿的最後一個無名氏的時候,“無名氏”下麵追加的數字,已經變成了“1377”!
終於,在這個無名氏1377往後,終於有了呱呱墜地之時,一對對父母賦予一個個孩子各種美好寓意的名字。
“龍國屏、陳華義、餘明伯、韋克達、鄧雲甫”
夏漱石一個名字接著一個名字的讀著,周圍的眾人卻已經紛紛起了一層雞皮疙瘩,即便這些有名字的,也有足足一百一十二位!
在場的人裏,更有一些人無比的清楚,這些有名字的,曾經也隻是一頂鋼盔上橫平豎直的正字。
許久之後,夏漱石嘶啞著嗓子,艱難的念出了刻在最後兩個名字:“梁益民還有覃守正”。
拿起毛巾擦了擦這墓碑的最下沿,卻是七個掌心大小的大字:回家!一定要回家!
“我們來晚了”秦二世嘶啞著嗓子,喃喃自語的念叨著。而周圍的其餘人,卻紛紛陷入了沉默。
“洞口打開了!”
就在這壓抑的氣氛中,剛剛一直帶人在山洞口忙活的楊哥喊了一嗓子。
聞言,眾人紛紛起身走向了並不算大的山洞口。
隨著一個個強光手電筒照進山洞,眾人看到的,卻是一座經過了水泥加固的山洞。以及山洞裏一個挨著一個,一層疊著一層,幾乎塞滿了所有空間,根本數都數不清的白瓷骨灰罐!
周先生跪在山洞口,小心翼翼的取出了第一個骨灰罐,輕輕擦掉了上麵的浮土。
白瓷的蓋子上,在燒製之初,便刻上了“國民革命第五軍,無名氏1487”的字樣,在這蓋子與罐體的鏈接處,還能看到依舊堅固的白色封泥。
“國民革命第五軍,無名氏1487”
周先生無比鄭重的念出了超出了石碑記錄的遠征軍士兵身份,隨後雙手將其鄭重的交給了身後的秦二世,接著由秦二世傳給夏漱石,傳給衛燃,傳給後麵自發排成隊的人,並最終送到了被竹林環繞的水潭邊上。
這裏已經早早的用黑布支起了大片的天幕,當這些骨灰罐被送到這裏的時候,跟著一起從國內來的幾個女性工作人員,立刻從瀑布下打來清水,用毛巾蘸著,仔細的擦幹淨了那些白瓷骨灰罐上積攢的浮土,隨後將他們一一送到了旁邊擦幹了身上的水漬,用一麵早已不再使用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仔細的包裹好,每12位為一組,擺進了放有減震泡沫的轉運箱裏。
在所有人的忙碌中,整整三天的時間,總共1487個骨灰罐被清理出來送到了水潭邊的天幕之下洗刷幹淨裝箱封好,等著最後一起運走。
得益於這座經過加固的山洞保護,這些骨灰罐沒有一個破裂。但少數幾個因為離著洞口近的,或許是因為濕度的變化,蓋子與罐體的封泥卻已經脫落。
可也正是借著這個機會,眾人這才發現,幾乎每一個封泥脫落的壇子,在掀開蓋子之後,都能看到一些裝在一個竹筒裏的遺物。
這些遺物有的隻是幾顆仍舊殘存著些許火焰灼燒痕跡金屬扣子,有的是用子彈殼做的簡易煙袋鍋,也有的放著一枚殘缺不全的懷表,又或者幹脆隻是一些沒有燃盡的布片。
而在被清空的山洞裏,眾人也發現了刻有“恩師義誠五軍22師梁益民之墓”的墓碑和緊挨著的墳包,以及唯一一個寫有確切名字的白瓷骨灰罐。
“義兄貌年千五軍22師炊事兵覃守正之墓”
秦二世念出這最後一個骨灰罐蓋子上刻下的字,隨後抬起頭不解的問道,“貌年千是什麽意思?”
“貌在緬語裏是尊稱”
周先生解釋道,“年千這個名字有些特殊,他帶有一定的紀念意義,可以理解為和平或者止戰。我記得我爹活著的時候曾經說過,守正叔叔在成為寺廟住持之後,為了方便活動曾經化名貌年千,這個名字還是色豪師傅給他起的。”
小心翼翼的將這山洞裏最後一名遠征軍士兵覃守正的骨灰罐送出去,眾人走到了爛尾的佛像前麵。這裏並排放著幾個竹簍,那竹簍裏有的裝著梁班長等人曾經用過的炊具,有的裝著從鬼子手裏搶來的花機關之類的武器等等不一而足。
除此之外,還單獨放著一個衛燃無比熟悉的粗陶壇子。
這壇子的封泥依舊完好,做工粗糙的壇身上,還依舊可以看見用油漆寫的八個紅字——“歸家之日,舉杯共飲。”
(本章完)
與此同時,在靠近莫的村的叢林邊緣,也有幾個背著八一杠的壯漢,三人一組牽著從村子裏買來的騾子、毛驢甚至水牛,沿著當初衛燃等人進山時的路徑進入叢林,隨後各自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山頂的建議登陸場上的時候,一架直升機也兜著圈子從其他方向飛進叢林,輕巧的降落在了山頂剛剛開辟出來的登陸場。
隨著艙門開啟,周先生最先從機艙裏走了出來,站在艙門口揮手招呼著眾人上前幫忙。
見狀,不管是楊班長還是衛燃等人,全都圍了上去,幫著對方從機艙裏搬出了各種祭品。
“這是你準備的?”衛燃在螺旋槳的噪音中,扯著嗓子朝秦二世問道。
“不是!”
秦二世大聲回應的同時,伸手指了指正搬著一個叼著尾巴的豬頭往遠處走的周先生,“我估計是他安排的!”
聞言,衛燃也就沒有多問,和夏漱石合力抬出來一個長條供桌就往邊上走。
一番忙碌將機艙裏的東西清理出來,秦二世和衛燃等人打了聲招呼,便獨自鑽進機艙,跟著直升機揚長而去。
“衛先生大義”
穿著一身唐裝的周先生不等直升機飛遠便走到衛燃的身前,鄭重其事的彎腰鞠了一躬。
“周先生不必這樣”
衛燃反應極快的拉著夏漱石讓到一邊,攙扶著周先生說道,“這本來就是每一個華夏人該做的,您這一躬我可擔不起。”
“擔得起”
周祈光看著周圍叢生的荒草翠竹歎了口氣,“說起來慚愧,自從家父去世之後,除了我二叔十幾年前身子骨還行的時候每年都去那座廟裏給色豪師傅上柱香,我們一家都再也沒來過了。”
聞言,衛燃和夏漱石自然不好說什麽,隻是轉移了話題說道,“現在也不晚,周先生,咱們去那座山洞裏看看吧。”
“對!去看看!”
周先生說著已經加快了腳步,在衛燃和夏漱石的帶領下,沿著勉強清理出來的山路走到了那座山洞的洞口。
在見到那座紅翡石碑的時候,周先生摸索著石碑上的文字說道,“我記得這塊碑。”
“您以前見過?”夏漱石詫異的問道。
“見過,小時候見過。”
周先生說話間,從腰間的挎包裏取出一個衛燃和夏漱石二人在英國是曾經見過甚至打開過的英軍p44水壺,一邊將裏麵保存了不知道多久的酒液倒在供台上的青瓷碗裏,一邊回憶道,“那是大概六十年代,我才剛剛上學,那時候,我們一家還沒離開免電呢。”
周先生將水壺放回了包裏,恭敬的對著石碑拜了拜,點上三炷香插在香爐裏再次拜了拜,這才往旁邊退了幾步繼續說道,“當時我爹和我兩個姑父還有色豪師傅一起經營著一座不大的翡翠礦。這塊碑就是他們從翡翠礦裏開出來的石料切出來,用船運到莫的村,然後又用色豪師傅養的大象搬進廟裏的。”
說到這裏,周先生撫摸著石碑上的大字說道,“這些字是守正叔叔寫的,我雖然對他已經沒有記憶了,但還記得,當時那座廟裏就掛著這樣一幅字,每次來這裏,我爹都說那幅字是守正叔叔寫的。
那時候啊,每次我都問怎麽沒看見守正叔叔,我爹總說他在忙,忙著站崗呢。”
接過夏漱石遞來的香煙,陷入回憶的周先生任由衛燃幫他點上,緩緩坐在香樟樹下繼續說道,“我記得很清楚,鑿那塊碑的時候,是色豪師傅親自把那幅字取出來的,我當時想摸一摸那幅字上的印章,還被我爹打了一巴掌呢。”
周先生歎了口氣,轉身說道,“如果我沒記錯,這塊碑的另一麵也刻著字。”
“刻的什麽字?”夏漱石下意識的追問道。
“不記得了”
周先生搖了搖頭,頗有些哭笑不得的說道,“我隻記得,這塊碑最後雕刻好的時候,當時我爹和色豪師傅,還有他們倆的幾個土人朋友,先是在夜裏用大象把碑裝進船裏,然後我爹帶著幾個土人跟著船繼續往下遊走,色豪師傅帶著他養的大象也連夜出發。
當時我在那廟裏哭了一下午,他們都不帶我去,後來我爹嫌我太吵,臨出發前的那天晚上,還是沒忍住用皮帶抽了我一頓。那次他們走了之後,過了差不多一個多星期才回來。”
周先生叼著煙,從兜裏再次掏出剛剛才放進去的水壺,“可我爹回來之後,就把我和我娘還有我二叔二嬸送上了去英國的船,等我們到了英國,又等了好幾個月,我爹才趕過去。
我記得那時候他渾身都是傷,身上唯一帶著的物件,就是這個水壺,還有之前你們看到的那支手槍。那箱子裏其他的東西,都是過來過了很久才突然出現在我爹的書房裏的。”
“排華運動?”夏漱石用近乎肯定的語氣問道。
“應該是吧.”
周先生歎了口氣,“從那之後,免電的內戰就沒停過,後來我兩個姑姑帶著我的表哥表姐們回免電定居的時候,據說還差點被綁架,從那之後,我就更不願意來免電了,這鬼地方呦唉!”
在周先生的回憶與歎息中,那架直升機也去而複返,甚至在降落前,還繞著半山腰盤旋了一圈,那個大半個身體都被安全帶吊在機艙外麵的攝影師,也遠遠的將鏡頭對準了周先生以及衛燃和夏漱石三人。
等到這架直升機穩穩的降落在山頂的平台上放下秦二世和攝製組,便再次起飛,盤旋著飛往了叢林外麵的世界。
沒有所謂的采訪環節,也沒有人負責介紹,除了扛著攝像機的那位大哥之外,包括那位記者和年過半百的周先生,以及其後搭乘著直升機陸陸續續趕到的所有人,都一起幫忙,合力拓寬從山頂到洞口開辟的山路,又清理了山洞口叢生的植被以及大塊小塊的碎石。
在眾人的忙碌中,一張實木供桌穩穩的擺在了那座聳立的墓碑前,供桌之上,也逐一擺上了仍舊插著線香的香爐,以及剛剛運來的三牲祭品和一盤盤的各式水果、點心。
上午九點整,秦二世與周先生一番商議之後,獨自走在了供桌前,恭敬的點上一把香拜了拜,接著掏出一張黃紙,旁若無人的大聲誦讀著上麵臨時寫好的祭文:
諸公生逢亂世不屈,舍身抵禦外辱無悔。誠感浴血拚殺之功,方得山河無恙之世。今籌三牲素酒薄禮,恭遷英烈榮歸故土。魂兮歸來征戰已久!魂兮歸來今請當歸!
當秦二世將手中的祭文用桌上的白燭引燃燒盡,等那輕飄飄的灰燼落地之後,再次持香虔誠的拜了拜。
與此同時,年過半百的周先生也點燃了掛在香樟樹上的兩掛鞭炮。
劈裏啪啦的爆竹聲中,在場的眾人紛紛鞠躬行禮,站在攝像機鏡頭外麵的楊哥和他的那些手下,則整齊劃一的舉起了手中的八一杠,神情專注的執行了12聲鳴槍禮。
當鞭炮聲停止,槍聲停止,秦二世和夏漱石以及周先生三人各自端起供桌上的大碗,將裏麵澄澈的白酒輕輕潑灑在了山洞口的香樟樹下。
耐心的等到香爐裏的線香焚燃過半,隨著一聲令下,以楊班長為首的眾人各自啟動電鋸,先是小心的清理了緊挨著石碑的一些樹根,接著又在兩顆的樹幹之上固定好了滑輪和纜繩。
等到將那塊同樣是翡翠礦石材質的供台挖出來合力抬到一邊,眾人立刻給石碑裹上草席,用扁帶仔細的纏好之後,連上了兩側的手拉葫蘆。
在鎖鏈嘩啦啦的摩擦聲中,這座巨大的石碑身上捆縛的扁帶漸漸繃緊,並最終輕而易舉的將其連根拔起。
在全靠人力的推動中,這座被拔出來的石碑緩緩躺倒,終於露出了一個被水泥和石塊封死的洞口。
除了攝影師之外的眾人喊著號子合力抬著,一點點的把這厚重的石碑挪動到剛剛放下供桌的位置,解開了捆在上麵的扁帶和草席。
“嘩!”
趁著那邊打開洞口需要時間,衛燃和夏漱石各自將一桶水潑到石碑的背麵,在眾人的圍觀中,先後拿起一把嶄新的硬毛刷子,仔細的清理掉了石碑上生長的苔蘚等物。
漸漸的,一個個最多也就小拇指指甲蓋大小的刻字隨著水流的衝刷密密麻麻的相繼出現,順便,也露出了這座石碑中央,那條足有手臂長短大小,穿透了整座石碑的紅翡玉石脈絮。
“國民革命第五軍殉國陣亡名錄”
夏漱石第一個念出了這座石碑最上麵的字跡,但接下來的那些字,他卻根本無法讀出來。
無名氏1
無名氏2
無名氏3
整麵石碑之上,刻滿了密密麻麻的“無名氏”,而在每一個“無名氏”的下麵,還有個或許僅僅隻是用於區別的數字。
眾人的視線緩緩下移,當看到這座石碑差不多最下沿的最後一個無名氏的時候,“無名氏”下麵追加的數字,已經變成了“1377”!
終於,在這個無名氏1377往後,終於有了呱呱墜地之時,一對對父母賦予一個個孩子各種美好寓意的名字。
“龍國屏、陳華義、餘明伯、韋克達、鄧雲甫”
夏漱石一個名字接著一個名字的讀著,周圍的眾人卻已經紛紛起了一層雞皮疙瘩,即便這些有名字的,也有足足一百一十二位!
在場的人裏,更有一些人無比的清楚,這些有名字的,曾經也隻是一頂鋼盔上橫平豎直的正字。
許久之後,夏漱石嘶啞著嗓子,艱難的念出了刻在最後兩個名字:“梁益民還有覃守正”。
拿起毛巾擦了擦這墓碑的最下沿,卻是七個掌心大小的大字:回家!一定要回家!
“我們來晚了”秦二世嘶啞著嗓子,喃喃自語的念叨著。而周圍的其餘人,卻紛紛陷入了沉默。
“洞口打開了!”
就在這壓抑的氣氛中,剛剛一直帶人在山洞口忙活的楊哥喊了一嗓子。
聞言,眾人紛紛起身走向了並不算大的山洞口。
隨著一個個強光手電筒照進山洞,眾人看到的,卻是一座經過了水泥加固的山洞。以及山洞裏一個挨著一個,一層疊著一層,幾乎塞滿了所有空間,根本數都數不清的白瓷骨灰罐!
周先生跪在山洞口,小心翼翼的取出了第一個骨灰罐,輕輕擦掉了上麵的浮土。
白瓷的蓋子上,在燒製之初,便刻上了“國民革命第五軍,無名氏1487”的字樣,在這蓋子與罐體的鏈接處,還能看到依舊堅固的白色封泥。
“國民革命第五軍,無名氏1487”
周先生無比鄭重的念出了超出了石碑記錄的遠征軍士兵身份,隨後雙手將其鄭重的交給了身後的秦二世,接著由秦二世傳給夏漱石,傳給衛燃,傳給後麵自發排成隊的人,並最終送到了被竹林環繞的水潭邊上。
這裏已經早早的用黑布支起了大片的天幕,當這些骨灰罐被送到這裏的時候,跟著一起從國內來的幾個女性工作人員,立刻從瀑布下打來清水,用毛巾蘸著,仔細的擦幹淨了那些白瓷骨灰罐上積攢的浮土,隨後將他們一一送到了旁邊擦幹了身上的水漬,用一麵早已不再使用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仔細的包裹好,每12位為一組,擺進了放有減震泡沫的轉運箱裏。
在所有人的忙碌中,整整三天的時間,總共1487個骨灰罐被清理出來送到了水潭邊的天幕之下洗刷幹淨裝箱封好,等著最後一起運走。
得益於這座經過加固的山洞保護,這些骨灰罐沒有一個破裂。但少數幾個因為離著洞口近的,或許是因為濕度的變化,蓋子與罐體的封泥卻已經脫落。
可也正是借著這個機會,眾人這才發現,幾乎每一個封泥脫落的壇子,在掀開蓋子之後,都能看到一些裝在一個竹筒裏的遺物。
這些遺物有的隻是幾顆仍舊殘存著些許火焰灼燒痕跡金屬扣子,有的是用子彈殼做的簡易煙袋鍋,也有的放著一枚殘缺不全的懷表,又或者幹脆隻是一些沒有燃盡的布片。
而在被清空的山洞裏,眾人也發現了刻有“恩師義誠五軍22師梁益民之墓”的墓碑和緊挨著的墳包,以及唯一一個寫有確切名字的白瓷骨灰罐。
“義兄貌年千五軍22師炊事兵覃守正之墓”
秦二世念出這最後一個骨灰罐蓋子上刻下的字,隨後抬起頭不解的問道,“貌年千是什麽意思?”
“貌在緬語裏是尊稱”
周先生解釋道,“年千這個名字有些特殊,他帶有一定的紀念意義,可以理解為和平或者止戰。我記得我爹活著的時候曾經說過,守正叔叔在成為寺廟住持之後,為了方便活動曾經化名貌年千,這個名字還是色豪師傅給他起的。”
小心翼翼的將這山洞裏最後一名遠征軍士兵覃守正的骨灰罐送出去,眾人走到了爛尾的佛像前麵。這裏並排放著幾個竹簍,那竹簍裏有的裝著梁班長等人曾經用過的炊具,有的裝著從鬼子手裏搶來的花機關之類的武器等等不一而足。
除此之外,還單獨放著一個衛燃無比熟悉的粗陶壇子。
這壇子的封泥依舊完好,做工粗糙的壇身上,還依舊可以看見用油漆寫的八個紅字——“歸家之日,舉杯共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