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作者的寵愛不夠哦,請增加訂閱比例寵愛作者吧
等到所有學子都到齊後, 知縣大人領著他的一眾小弟款款前來, 這還是林清第一次見到古代官員, 不免有些好奇想要張望, 但是無奈人矮小,又排在後麵,除了看到知縣官袍一角,就什麽都沒看到了。
知縣先是念了一份文書, 大概意思是勉勵眾學子此次能夠一展其才,通過縣試,報效朝廷。然後領著所有人在孔夫子雕像前上了一炷香,這才讓衙役燃放爆竹,眾學子正式進場。
林清從一名官兵手裏領了一遝卷子, 上麵寫了玄字十七號房。所有號舍每排以《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來排,林清隻要找到那一排寫著“玄”字的考棚, 然後一直往裏走,第十七個就是他的考位。
這是林清第一次進入古代的考場, 竟沒有想到所謂的考棚隻不過是一個一米五寬的小號房,看上去已經有些年頭了, 青磚上都長了青苔,號房裏有兩塊木板, 一塊可以坐著, 一塊可以充作書桌, 兩塊板都是落了厚厚的灰,看來也未曾有人來灑掃過。每個號房口都放了一小桶清水,林清估摸著這意思就是讓考生自己打掃吧。
幸虧林清考試前也問了一些荀夫子考前注意事項,帶了一塊抹布,沾了清水就開始細細將木板甚至四周的牆壁都擦洗了一番,直看的對麵一個長得有些虎背熊腰的讀書人直抽嘴巴。
幽州男子大多長得健碩也不拘小節,哪怕是讀書人也和江南才子不一樣,看上去就要魁梧一些。鄭光是馬家鎮人,這次已經是他第三年參加縣試了,自覺經驗老到,老早拿著抹布將木板上的灰一掃,然後一屁股坐在另一塊木板上等待放考題。
一般大家都落座下來到放考題有一刻鍾時間可以做準備工作,鄭光早早坐在位置上,擺好筆墨紙硯,誰知道對麵這個小少年卻是木板擦了一遍又一遍,濕的擦完幹的擦,然後竟然還拿了一塊白布鋪在了木板上!這也就罷了,就當他怕弄髒卷子吧,可是你這牆壁擦得是什麽勁啊?!難道你還要把卷子放在牆上寫啊!
如果林清能知道對麵這個人的心聲的話,也隻能無奈笑一聲——隻要一看到髒的,他就想要弄幹淨,這是強迫症,他也沒辦法啊!
當然,這號房確實破舊,誰知道答著題會不會從牆上掉下來什麽?擦擦更安全哈!
等林清全部弄完,坐在木板上後,官兵開始給每一個考生放考題。剛剛他們拿到的卷子是答題卷,都是空白紙張,上麵有紅線直道格,規定考生隻能寫在紅線裏麵,出線則判定輟落。
林清拿到卷子後,深吸了一口氣,將試卷打開,從頭到尾先瀏覽了一遍題目,頭場考試是重中之重,主要考四書五經中的帖經和墨義,這些都是需要背誦的部分,等於就是考學生的一個基本功;之後就是一道四書題,一道詠春的五言八韻詩。這些題就是一天的考題量,以今日日落為時間節點,到時候無論是否題目答完都得交卷。
林清先將自己的姓名、籍貫一一填完,然後展開卷子先在草稿紙上將帖經墨義題目全都打一遍草稿,檢查了一下錯別字,發現無誤後再仔細填寫在答題卷上。做這些題目林清是最有把握也是最順暢的,隻用了一個時辰的時間就把這些都寫完了。
接著就是四書題,此次四書題的題目很簡單,就一句話: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林清腦中很快就搜索到了這句話,這是出自《論語.述而第七》,大意是一個人入世時就認真努力的去做事,出世時也能做到隱居山林。其中暗含了儒家中庸平衡的思想,不管是出世入世都能找到一個心態的平和。
這個題目不難,基本上在場的學子都能找到出處也能理解其含義,但正因為是這樣的題目,想要寫的好,寫的出彩確實有些難度。
林清沉吟了一番,將破題點放在如何才能做到出世和入世都能獲得心靈的平和上,再對古代先賢出世和入世的行為進行點評和讚揚,套用上八股文的格式,增刪幾次,才將這篇文章給寫好了。
如今林清製藝一道雖然有了進步,但是離運用自如還差的遠,所以選擇的破題點也是能表達出一點自己的意思,但是又在安全範圍裏。況且林清聽說知縣洪大人是一個守成者,治理康寧縣已經兩年,卻沒有什麽太大的建樹,毫無激進突破之舉,所以想來這樣中正平和的文章可能更討他喜歡。
等林清終於在草稿上寫完了這道四書題,已然是過了飯點了,肚子已經餓得咕咕叫,但是剛剛可能是太過投入,竟然都沒有發現。
林清將筆墨紙硯一一收起,白色桌布也疊好放到考籃裏,這才拿出已經被搜子捏碎的大餅,花了五文錢要了一碗熱水,將大餅泡在熱水中,有些食不知味的吃完了這一餐。
對麵的鄭光已經吃完了午食,還在奮筆疾書,正覺得脖頸酸疼,抬頭間看到林清一點點將散落在木板上的餅渣掃在油紙裏折整齊包好,忍不住再次抽了抽嘴角。
林清並沒有吃完後馬上攤開卷子繼續考試,而是靠在牆上閉目養神了一會兒。一整個上午的時間林清的思想都是高度集中,現在應該放鬆一下大腦,這樣才能更好地答題。
不一會兒後,林清就拿出剛剛打在草稿上的四書題,詳細查了錯別字、需要避諱的字眼,結構對仗,這才將文章慢慢謄寫在卷子上。卷麵的整潔非常重要,若是有刪改、塗抹的卷子被考官看到,考官甚至不會去看這文章究竟寫的怎麽樣,直接就是棄之不用。故而林清寫的極慢極認真,就怕寫錯一字。
等這道題做完之後,林清終於鬆了一口氣,此時離太陽落山還有一個多時辰,足夠林清做完這首試帖詩了。
這時林清對麵有了響動,林清抬頭看去,對麵一個身材魁梧的讀書人示意官差自己已經答完卷,準備交卷。官差將卷子收走後,便另有一官差將他引了出去。周圍還沒考完試的人,不禁有些著急起來,林清卻還是不為所動,繼續冥思苦想他的詠春詩句。
詠春夏秋冬的詩句林清其實都各準備了一首,但是若能所做之詩更能貼合現如今的節氣、環境,則更能增加考官的好感度。畢竟出這樣一道題,考官心中也知道考生必然有所準備,而如今這個時節其實就是春天,每年縣試都是在二月到三月之間舉行,但是每年氣候環境又都有細微不同,若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方算佳作。
這個世界在大明之前的曆史和林清了解的全都一致,很多文人詩歌都已出現,如果林清想要借用前人之詩句,那就隻能用宋朝之後的。雖然林清腦海中可以記上一些,但是這不是林清可以接受的方式,況且就算憑借幾首詩詞被人讚許,他可以欺瞞一世不被發現嗎?林清覺得還是靠自己的真本事比較靠譜。
最終,林清還是在太陽落山前,才將詩句完整地填在了試卷上,請求交卷。
林清不知道這個朝代的地理版圖是否和自己所認知的一樣,隻是通過他對氣候、農作物、人們生活習性的觀察,大概估計自己投生的地方是靠北方的。所以第一次看到人參的時候,也沒有非常的驚訝,因為在現代□□,這人參也是東北三省那邊能成長起來的植物。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人參在這個時代是根本無法人工批量養殖的,它對溫度、濕度、土壤都有要求,在技術無法達成的情況下,一般的人參都是天生地養,能找到一株全憑人品運氣。
不管世事怎麽變化,這精貴的東西是永遠進不了百姓家的,所以很多人可能聽過人參,但是卻沒有親眼見過。林三牛還是因為林清少時體弱,在遊方郎中那裏詢問的時候,才知道有人參這東西可以用來入藥,滋補身體。當時那遊方郎中心情好,還細細畫了人參的樣子給林三牛看,林三牛雖然沒錢,卻狠狠記住了。
“這是我和同窗張立學在張家村後山發現的,一共有兩株,隻不過另一株張立學拔的時候把須子給弄壞了。”林清盡量將表情顯得無辜一些,推說給張立學的原因也是不希望林三牛追究他怎麽知道人參這個事情。
其實這倒是林清亂擔憂了,林三牛一點都沒懷疑林清為何知道人參,畢竟他兒子可是讀書一日千裏的小神童,興許荀夫子講課時候提到過,這娃就記住了。
這就是讀書給林清帶來的第一個好處——不會因為年幼,說的話都被無視,就算有心幫一把家裏,也不會有人聽從他的意見。然而讀了書就不同了,鄉人一向對讀書人的敬仰會讓他們不知不覺間對讀過書的人講的話更加慎重對待一些。
林三牛有些興奮又有些忐忑,仿佛天上突然掉下了兩個金錠給他撿到了,呼吸都漸漸粗重起來——這再怎麽樣,兩株人參也能換來十幾兩銀子,整個林家拚死拚活一年所有人加起來也不過隻能結餘七八兩銀子。這不是一筆飛來橫財是什麽?
那遊方郎中的話林三牛也一直記得:“這人參啊,一般人家可是吃不起的,最差的人參也得十幾兩銀子啊!”
當時林三牛為了林清的體弱多病頭疼不已,一心想把自己的娃往壯實了養,百般懇求那郎中想知道什麽藥可以做到,那郎中或許是吃了點酒,興頭也上來了,才給他說了一番。
林三牛抓住書袋的手微微有些顫抖,過了半晌才蹲下身子,眼睛注視著林清小聲道:“狗子,這人參是你撿著的,那就是你的。你也別聲張,家裏頭誰也別說!到時候爹弄碗參湯給你喝,這喝了參湯你這身體就能倍兒棒!”
林清聽了當場就愣住了,在他的設想中,一直是賣了這兩株人參換錢,從來沒有想過是自己把它吃了補身體。
家裏的情況林三牛再清楚不過,因為林清讀書的事,昨天還鬧的有些不歡而散,其實說白了無非就是錢的事情。把這兩株人參賣了換來的錢,可以很好的解決這次家庭危機,改善一下家人的生活。可是林三牛在經過一番掙紮之後,想到的卻是讓他補身體!
嘴中有一種苦澀的味道在蔓延,為這個家庭所處的困境,為這個父親全心全意對兒子的愛,為自己困頓其中有力無處使的愧疚。
第一次,林清覺得自己這顆心和林三牛無比貼近。可能他不如前世的林父學識淵博,睿智從容,但是一顆愛子之心卻是一模一樣。
可能時代會變換,世界會發展,然而有些東西從古至今,一脈相承,從未有半絲變化!
萬種心思也不過在林清心中轉了一瞬,轉而麵對起眼前的狀況:“爹,我現在已經好了,再不像小時候那麽愛生病了。而且荀夫子也說過,人參是大補之物,很多人都用來吊命的。如果我吃了,反而虛不受補,到時候可能會因此而生病。倒不如我們賣了換錢,多吃點肉,我就能長得又高又壯了!”
不好意思了荀夫子,隻能用你的名頭來做擋箭牌了。但是林清覺得自己說的應該沒錯,貿貿然吃了這人參,到時候補過頭了,那就搞笑了。
林三牛不是非常理解“虛不受補”是什麽意思,但是一聽到荀夫子說吃了反而會生病,馬上熄了這個心思。轉念一想,兒子說的也對,這一年二狗是身體好多了,雖然依舊瘦弱,但是至少不生病了。倒不如真像二狗說的,賣了換錢,多吃點肉,娃能長得更好。
父子兩個一合計,此刻倒也是誌同道合了。
林三牛牽著林清往鎮上的藥房走去。同和鎮是大明朝的一座中型小鎮,人口不過四五千。是的,這個時代也叫大明,但是卻和林清記憶中的明朝毫無關係。這裏的曆史拐了一個彎,忽必烈並沒有建立元朝,而是被一個叫做趙明光的人起義成功,一朝推翻宋朝建立明朝,到現在已經經曆了一百多年。這些信息也是林清在這兩個多月的學習期間旁敲側擊了解到的。
等到所有學子都到齊後, 知縣大人領著他的一眾小弟款款前來, 這還是林清第一次見到古代官員, 不免有些好奇想要張望, 但是無奈人矮小,又排在後麵,除了看到知縣官袍一角,就什麽都沒看到了。
知縣先是念了一份文書, 大概意思是勉勵眾學子此次能夠一展其才,通過縣試,報效朝廷。然後領著所有人在孔夫子雕像前上了一炷香,這才讓衙役燃放爆竹,眾學子正式進場。
林清從一名官兵手裏領了一遝卷子, 上麵寫了玄字十七號房。所有號舍每排以《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來排,林清隻要找到那一排寫著“玄”字的考棚, 然後一直往裏走,第十七個就是他的考位。
這是林清第一次進入古代的考場, 竟沒有想到所謂的考棚隻不過是一個一米五寬的小號房,看上去已經有些年頭了, 青磚上都長了青苔,號房裏有兩塊木板, 一塊可以坐著, 一塊可以充作書桌, 兩塊板都是落了厚厚的灰,看來也未曾有人來灑掃過。每個號房口都放了一小桶清水,林清估摸著這意思就是讓考生自己打掃吧。
幸虧林清考試前也問了一些荀夫子考前注意事項,帶了一塊抹布,沾了清水就開始細細將木板甚至四周的牆壁都擦洗了一番,直看的對麵一個長得有些虎背熊腰的讀書人直抽嘴巴。
幽州男子大多長得健碩也不拘小節,哪怕是讀書人也和江南才子不一樣,看上去就要魁梧一些。鄭光是馬家鎮人,這次已經是他第三年參加縣試了,自覺經驗老到,老早拿著抹布將木板上的灰一掃,然後一屁股坐在另一塊木板上等待放考題。
一般大家都落座下來到放考題有一刻鍾時間可以做準備工作,鄭光早早坐在位置上,擺好筆墨紙硯,誰知道對麵這個小少年卻是木板擦了一遍又一遍,濕的擦完幹的擦,然後竟然還拿了一塊白布鋪在了木板上!這也就罷了,就當他怕弄髒卷子吧,可是你這牆壁擦得是什麽勁啊?!難道你還要把卷子放在牆上寫啊!
如果林清能知道對麵這個人的心聲的話,也隻能無奈笑一聲——隻要一看到髒的,他就想要弄幹淨,這是強迫症,他也沒辦法啊!
當然,這號房確實破舊,誰知道答著題會不會從牆上掉下來什麽?擦擦更安全哈!
等林清全部弄完,坐在木板上後,官兵開始給每一個考生放考題。剛剛他們拿到的卷子是答題卷,都是空白紙張,上麵有紅線直道格,規定考生隻能寫在紅線裏麵,出線則判定輟落。
林清拿到卷子後,深吸了一口氣,將試卷打開,從頭到尾先瀏覽了一遍題目,頭場考試是重中之重,主要考四書五經中的帖經和墨義,這些都是需要背誦的部分,等於就是考學生的一個基本功;之後就是一道四書題,一道詠春的五言八韻詩。這些題就是一天的考題量,以今日日落為時間節點,到時候無論是否題目答完都得交卷。
林清先將自己的姓名、籍貫一一填完,然後展開卷子先在草稿紙上將帖經墨義題目全都打一遍草稿,檢查了一下錯別字,發現無誤後再仔細填寫在答題卷上。做這些題目林清是最有把握也是最順暢的,隻用了一個時辰的時間就把這些都寫完了。
接著就是四書題,此次四書題的題目很簡單,就一句話: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林清腦中很快就搜索到了這句話,這是出自《論語.述而第七》,大意是一個人入世時就認真努力的去做事,出世時也能做到隱居山林。其中暗含了儒家中庸平衡的思想,不管是出世入世都能找到一個心態的平和。
這個題目不難,基本上在場的學子都能找到出處也能理解其含義,但正因為是這樣的題目,想要寫的好,寫的出彩確實有些難度。
林清沉吟了一番,將破題點放在如何才能做到出世和入世都能獲得心靈的平和上,再對古代先賢出世和入世的行為進行點評和讚揚,套用上八股文的格式,增刪幾次,才將這篇文章給寫好了。
如今林清製藝一道雖然有了進步,但是離運用自如還差的遠,所以選擇的破題點也是能表達出一點自己的意思,但是又在安全範圍裏。況且林清聽說知縣洪大人是一個守成者,治理康寧縣已經兩年,卻沒有什麽太大的建樹,毫無激進突破之舉,所以想來這樣中正平和的文章可能更討他喜歡。
等林清終於在草稿上寫完了這道四書題,已然是過了飯點了,肚子已經餓得咕咕叫,但是剛剛可能是太過投入,竟然都沒有發現。
林清將筆墨紙硯一一收起,白色桌布也疊好放到考籃裏,這才拿出已經被搜子捏碎的大餅,花了五文錢要了一碗熱水,將大餅泡在熱水中,有些食不知味的吃完了這一餐。
對麵的鄭光已經吃完了午食,還在奮筆疾書,正覺得脖頸酸疼,抬頭間看到林清一點點將散落在木板上的餅渣掃在油紙裏折整齊包好,忍不住再次抽了抽嘴角。
林清並沒有吃完後馬上攤開卷子繼續考試,而是靠在牆上閉目養神了一會兒。一整個上午的時間林清的思想都是高度集中,現在應該放鬆一下大腦,這樣才能更好地答題。
不一會兒後,林清就拿出剛剛打在草稿上的四書題,詳細查了錯別字、需要避諱的字眼,結構對仗,這才將文章慢慢謄寫在卷子上。卷麵的整潔非常重要,若是有刪改、塗抹的卷子被考官看到,考官甚至不會去看這文章究竟寫的怎麽樣,直接就是棄之不用。故而林清寫的極慢極認真,就怕寫錯一字。
等這道題做完之後,林清終於鬆了一口氣,此時離太陽落山還有一個多時辰,足夠林清做完這首試帖詩了。
這時林清對麵有了響動,林清抬頭看去,對麵一個身材魁梧的讀書人示意官差自己已經答完卷,準備交卷。官差將卷子收走後,便另有一官差將他引了出去。周圍還沒考完試的人,不禁有些著急起來,林清卻還是不為所動,繼續冥思苦想他的詠春詩句。
詠春夏秋冬的詩句林清其實都各準備了一首,但是若能所做之詩更能貼合現如今的節氣、環境,則更能增加考官的好感度。畢竟出這樣一道題,考官心中也知道考生必然有所準備,而如今這個時節其實就是春天,每年縣試都是在二月到三月之間舉行,但是每年氣候環境又都有細微不同,若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方算佳作。
這個世界在大明之前的曆史和林清了解的全都一致,很多文人詩歌都已出現,如果林清想要借用前人之詩句,那就隻能用宋朝之後的。雖然林清腦海中可以記上一些,但是這不是林清可以接受的方式,況且就算憑借幾首詩詞被人讚許,他可以欺瞞一世不被發現嗎?林清覺得還是靠自己的真本事比較靠譜。
最終,林清還是在太陽落山前,才將詩句完整地填在了試卷上,請求交卷。
林清不知道這個朝代的地理版圖是否和自己所認知的一樣,隻是通過他對氣候、農作物、人們生活習性的觀察,大概估計自己投生的地方是靠北方的。所以第一次看到人參的時候,也沒有非常的驚訝,因為在現代□□,這人參也是東北三省那邊能成長起來的植物。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人參在這個時代是根本無法人工批量養殖的,它對溫度、濕度、土壤都有要求,在技術無法達成的情況下,一般的人參都是天生地養,能找到一株全憑人品運氣。
不管世事怎麽變化,這精貴的東西是永遠進不了百姓家的,所以很多人可能聽過人參,但是卻沒有親眼見過。林三牛還是因為林清少時體弱,在遊方郎中那裏詢問的時候,才知道有人參這東西可以用來入藥,滋補身體。當時那遊方郎中心情好,還細細畫了人參的樣子給林三牛看,林三牛雖然沒錢,卻狠狠記住了。
“這是我和同窗張立學在張家村後山發現的,一共有兩株,隻不過另一株張立學拔的時候把須子給弄壞了。”林清盡量將表情顯得無辜一些,推說給張立學的原因也是不希望林三牛追究他怎麽知道人參這個事情。
其實這倒是林清亂擔憂了,林三牛一點都沒懷疑林清為何知道人參,畢竟他兒子可是讀書一日千裏的小神童,興許荀夫子講課時候提到過,這娃就記住了。
這就是讀書給林清帶來的第一個好處——不會因為年幼,說的話都被無視,就算有心幫一把家裏,也不會有人聽從他的意見。然而讀了書就不同了,鄉人一向對讀書人的敬仰會讓他們不知不覺間對讀過書的人講的話更加慎重對待一些。
林三牛有些興奮又有些忐忑,仿佛天上突然掉下了兩個金錠給他撿到了,呼吸都漸漸粗重起來——這再怎麽樣,兩株人參也能換來十幾兩銀子,整個林家拚死拚活一年所有人加起來也不過隻能結餘七八兩銀子。這不是一筆飛來橫財是什麽?
那遊方郎中的話林三牛也一直記得:“這人參啊,一般人家可是吃不起的,最差的人參也得十幾兩銀子啊!”
當時林三牛為了林清的體弱多病頭疼不已,一心想把自己的娃往壯實了養,百般懇求那郎中想知道什麽藥可以做到,那郎中或許是吃了點酒,興頭也上來了,才給他說了一番。
林三牛抓住書袋的手微微有些顫抖,過了半晌才蹲下身子,眼睛注視著林清小聲道:“狗子,這人參是你撿著的,那就是你的。你也別聲張,家裏頭誰也別說!到時候爹弄碗參湯給你喝,這喝了參湯你這身體就能倍兒棒!”
林清聽了當場就愣住了,在他的設想中,一直是賣了這兩株人參換錢,從來沒有想過是自己把它吃了補身體。
家裏的情況林三牛再清楚不過,因為林清讀書的事,昨天還鬧的有些不歡而散,其實說白了無非就是錢的事情。把這兩株人參賣了換來的錢,可以很好的解決這次家庭危機,改善一下家人的生活。可是林三牛在經過一番掙紮之後,想到的卻是讓他補身體!
嘴中有一種苦澀的味道在蔓延,為這個家庭所處的困境,為這個父親全心全意對兒子的愛,為自己困頓其中有力無處使的愧疚。
第一次,林清覺得自己這顆心和林三牛無比貼近。可能他不如前世的林父學識淵博,睿智從容,但是一顆愛子之心卻是一模一樣。
可能時代會變換,世界會發展,然而有些東西從古至今,一脈相承,從未有半絲變化!
萬種心思也不過在林清心中轉了一瞬,轉而麵對起眼前的狀況:“爹,我現在已經好了,再不像小時候那麽愛生病了。而且荀夫子也說過,人參是大補之物,很多人都用來吊命的。如果我吃了,反而虛不受補,到時候可能會因此而生病。倒不如我們賣了換錢,多吃點肉,我就能長得又高又壯了!”
不好意思了荀夫子,隻能用你的名頭來做擋箭牌了。但是林清覺得自己說的應該沒錯,貿貿然吃了這人參,到時候補過頭了,那就搞笑了。
林三牛不是非常理解“虛不受補”是什麽意思,但是一聽到荀夫子說吃了反而會生病,馬上熄了這個心思。轉念一想,兒子說的也對,這一年二狗是身體好多了,雖然依舊瘦弱,但是至少不生病了。倒不如真像二狗說的,賣了換錢,多吃點肉,娃能長得更好。
父子兩個一合計,此刻倒也是誌同道合了。
林三牛牽著林清往鎮上的藥房走去。同和鎮是大明朝的一座中型小鎮,人口不過四五千。是的,這個時代也叫大明,但是卻和林清記憶中的明朝毫無關係。這裏的曆史拐了一個彎,忽必烈並沒有建立元朝,而是被一個叫做趙明光的人起義成功,一朝推翻宋朝建立明朝,到現在已經經曆了一百多年。這些信息也是林清在這兩個多月的學習期間旁敲側擊了解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