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一愣,有些沒弄明白,問道:“敢問主公,何為天意?”
趙遷微微一笑,轉頭對荀攸說道:“公達,那傳國玉璽可曾帶來?”
“吾不曾離身半步,主公請看。”荀攸趕緊站起來說道,順便將那盛有傳國玉璽的木櫝拿出來。
趙遷沒有接,而是對荀彧說道:“文若可曾驗過此玉璽的真偽?”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傳國玉璽一直在荀攸那裏保管,荀彧一到晉陽,便與荀攸相見,荀攸自然早已將傳國玉璽給荀彧看過。
荀彧點點頭,說道:“吾已驗過,確是真品,正是自秦傳下的那枚玉璽。”
趙遷微微一笑,說道:“此傳國玉璽在董賊亂朝之時,便已遺失,縱使董卓翻遍宮禁,也未曾找到。文若以為此是何意?”
“恕在下愚鈍,不解其意。”荀彧淡淡的說道。
趙遷也知道荀彧是故意這麽說的,他也不喜歡在這些牛逼的謀士麵前,耍心機,畢竟自己這點手段,是瞞不過他們的。
不過,有些場麵話還是要說的。
比如,一些貪官,大家都知道他貪,他自己也知道別人知道他貪,甚至上級也知道他貪,不過隻要不捅破,大家都相安無事。
趙遷清了清嗓音,說道:“這便是天意!自秦以來,曆代帝王無不有傳國玉璽為證,而董卓所立少帝卻無此璽,此天意不在彼。”
荀彧點了點頭,道:“那為何弘農王便是天命所歸之人呢?”
趙遷心中一鬆,這荀彧的口風明顯就不反對立劉辯為帝,這就好辦多了。
“弘農王劉辯,本是先帝嫡子,該是繼位大統,隻是遭遇董賊禍亂,失去尊位,是為天下不幸。”趙遷說道。
田豐趕緊附和道:“主公所言甚是,自古廢長立幼,乃取亂之道,董賊所立少帝,正應亂世。”
“不錯,況且救下弘農王之時,此傳國玉璽重新現世,難道不是天命所歸的征兆嗎?”趙遷說道。
趙遷都快被自己的演技折服了,這明顯就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什麽天命,明明是扯淡玩意。
不過,這個時代的人,還就信這些扯淡玩意,縱使是荀彧、荀攸這樣的大謀士也不例外。
趙遷見荀彧微微的點了點頭,知道他在心中已經認同了自己的看法。
“公達可否還記得當時弘農王中毒的情形?”趙遷問道。
荀攸點點頭,說道:“當時,弘農王麵呈絳色,奄奄一息,若非有主公神藥,恐怕必薨。”
“主公還有如此神藥?”荀彧問道。
趙遷哈哈一笑,摸了摸手指上的係統戒指,心道,當然有神藥了,這係統還指不定能夠再弄些什麽神器呢。
不過,趙遷卻搖頭道:“難道諸位以為弘農王所中之毒乃是人力可以救治的?”
“不錯,當時發現弘農王之時,已是命懸一絲,恐怕果真是命不該絕。”荀攸說道。
“弘農王必是真命天子之軀,各位對本刺史的提議,還有何異議嗎?”趙遷猛然站起身來,朗聲問道。
“謹遵主公號令!”
以張飛、趙雲為首的武將各個回應,基本上沒有什麽不同意見。
田豐也站起身來,說道:“主公昌大義,扶保漢室,老夫願與主公共謀大事。”
趙遷點點頭,最後看向荀氏叔侄,隻等他們二人的意見。
荀氏叔侄兩人互相看了一眼,最後由荀攸站起身來,說道:“吾隨主公征討董賊,但見主公奮勇爭先,為天下奔波,今漢室不幸,皇綱失統,少帝西陷,吾願主公興大義,以保漢室宗廟。”
荀彧沒有在說話,隻是輕輕地點了點頭,他們的意思很明確了,支持趙遷。
趙遷大喜,他可是知道,這叔侄兩人都是漢朝的鐵粉兒,尤其是曆史上的荀彧,為了維護大漢的宗廟社稷,憂憤而死。
“既然諸公都沒有意見,下個月十八,進行弘農王繼位大典!”趙遷道。
時光荏苒,期限已至,在此期間,趙遷命人在晉陽城東麵十裏之處,建了一座繼位台。
台分三層,高數十丈,按五行方位,遍插無色旗幟,於十八日寅時,弘農王行繼位大典。
時辰到時,趙遷請弘農王劉辯登台繼位,台下眾多官員分列左右,張飛、趙雲親率大軍一萬,作為護衛。
荀彧手捧傳國玉璽,登上高台,遞給劉辯,劉辯受之,田豐遂宣聖冊:
“谘爾弘農王!古之世襲,u看書ww.uukanhu.cm立長為尊,天命不為常,唯有德者有之。董賊篡逆,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凶亂昏逆,宇內震覆。賴趙並州勇武,救朕於彌留,保朕宗廟!今王欽承正統,光於乃德;複文武之大業,昭爾考之弘烈,皇靈歸瑞,人神告徵;天之曆數在爾躬,君其祇順大禮,饗萬國以肅承天命!”
聖冊念畢,弘農王劉辯又受了群臣八般大禮,這次登上帝位,南麵稱朕。
趙遷遂引著台下的眾官員,朝拜劉辯,劉辯當即宣布改年號為建安。
劉辯受群臣朝賀,遂封趙遷為大將軍、荀彧為司徒、黃琬為司空,其他大小官員一一封賞。
接著,趙遷上表,將討董聯盟的各路諸侯,包括袁紹、曹操、孫堅、張楊等,各俱已官職,請天子犒賞,劉辯悉數聽之。
不僅如此,趙遷還命人發往長安一份任書,封劉協為秦王。
做完這些之後,趙遷開始命人營造宮殿,以安天子劉辯,並奉劉氏宗廟。
數日之後,尚在洛陽的袁紹接到了天子的詔書,不禁是大吃一驚,這才知道,趙遷在並州奉劉辯為帝!
袁紹得到詔書之後,大為憤怒,原因無他,隻因為天子封他為太尉,而封趙遷為大將軍,這讓袁紹感到很不滿意。
於是,袁紹將自己部下文武召集起來,將詔書遍視之,問道:“諸公有何建議?”
“以明公之神武,譽滿天下之聲望,怎能屈居人下?”謀士審配道,“況且那趙遷不過是一刺史,何忝大將軍之職?可興兵討之,以正天下視聽!”
趙遷微微一笑,轉頭對荀攸說道:“公達,那傳國玉璽可曾帶來?”
“吾不曾離身半步,主公請看。”荀攸趕緊站起來說道,順便將那盛有傳國玉璽的木櫝拿出來。
趙遷沒有接,而是對荀彧說道:“文若可曾驗過此玉璽的真偽?”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傳國玉璽一直在荀攸那裏保管,荀彧一到晉陽,便與荀攸相見,荀攸自然早已將傳國玉璽給荀彧看過。
荀彧點點頭,說道:“吾已驗過,確是真品,正是自秦傳下的那枚玉璽。”
趙遷微微一笑,說道:“此傳國玉璽在董賊亂朝之時,便已遺失,縱使董卓翻遍宮禁,也未曾找到。文若以為此是何意?”
“恕在下愚鈍,不解其意。”荀彧淡淡的說道。
趙遷也知道荀彧是故意這麽說的,他也不喜歡在這些牛逼的謀士麵前,耍心機,畢竟自己這點手段,是瞞不過他們的。
不過,有些場麵話還是要說的。
比如,一些貪官,大家都知道他貪,他自己也知道別人知道他貪,甚至上級也知道他貪,不過隻要不捅破,大家都相安無事。
趙遷清了清嗓音,說道:“這便是天意!自秦以來,曆代帝王無不有傳國玉璽為證,而董卓所立少帝卻無此璽,此天意不在彼。”
荀彧點了點頭,道:“那為何弘農王便是天命所歸之人呢?”
趙遷心中一鬆,這荀彧的口風明顯就不反對立劉辯為帝,這就好辦多了。
“弘農王劉辯,本是先帝嫡子,該是繼位大統,隻是遭遇董賊禍亂,失去尊位,是為天下不幸。”趙遷說道。
田豐趕緊附和道:“主公所言甚是,自古廢長立幼,乃取亂之道,董賊所立少帝,正應亂世。”
“不錯,況且救下弘農王之時,此傳國玉璽重新現世,難道不是天命所歸的征兆嗎?”趙遷說道。
趙遷都快被自己的演技折服了,這明顯就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什麽天命,明明是扯淡玩意。
不過,這個時代的人,還就信這些扯淡玩意,縱使是荀彧、荀攸這樣的大謀士也不例外。
趙遷見荀彧微微的點了點頭,知道他在心中已經認同了自己的看法。
“公達可否還記得當時弘農王中毒的情形?”趙遷問道。
荀攸點點頭,說道:“當時,弘農王麵呈絳色,奄奄一息,若非有主公神藥,恐怕必薨。”
“主公還有如此神藥?”荀彧問道。
趙遷哈哈一笑,摸了摸手指上的係統戒指,心道,當然有神藥了,這係統還指不定能夠再弄些什麽神器呢。
不過,趙遷卻搖頭道:“難道諸位以為弘農王所中之毒乃是人力可以救治的?”
“不錯,當時發現弘農王之時,已是命懸一絲,恐怕果真是命不該絕。”荀攸說道。
“弘農王必是真命天子之軀,各位對本刺史的提議,還有何異議嗎?”趙遷猛然站起身來,朗聲問道。
“謹遵主公號令!”
以張飛、趙雲為首的武將各個回應,基本上沒有什麽不同意見。
田豐也站起身來,說道:“主公昌大義,扶保漢室,老夫願與主公共謀大事。”
趙遷點點頭,最後看向荀氏叔侄,隻等他們二人的意見。
荀氏叔侄兩人互相看了一眼,最後由荀攸站起身來,說道:“吾隨主公征討董賊,但見主公奮勇爭先,為天下奔波,今漢室不幸,皇綱失統,少帝西陷,吾願主公興大義,以保漢室宗廟。”
荀彧沒有在說話,隻是輕輕地點了點頭,他們的意思很明確了,支持趙遷。
趙遷大喜,他可是知道,這叔侄兩人都是漢朝的鐵粉兒,尤其是曆史上的荀彧,為了維護大漢的宗廟社稷,憂憤而死。
“既然諸公都沒有意見,下個月十八,進行弘農王繼位大典!”趙遷道。
時光荏苒,期限已至,在此期間,趙遷命人在晉陽城東麵十裏之處,建了一座繼位台。
台分三層,高數十丈,按五行方位,遍插無色旗幟,於十八日寅時,弘農王行繼位大典。
時辰到時,趙遷請弘農王劉辯登台繼位,台下眾多官員分列左右,張飛、趙雲親率大軍一萬,作為護衛。
荀彧手捧傳國玉璽,登上高台,遞給劉辯,劉辯受之,田豐遂宣聖冊:
“谘爾弘農王!古之世襲,u看書ww.uukanhu.cm立長為尊,天命不為常,唯有德者有之。董賊篡逆,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凶亂昏逆,宇內震覆。賴趙並州勇武,救朕於彌留,保朕宗廟!今王欽承正統,光於乃德;複文武之大業,昭爾考之弘烈,皇靈歸瑞,人神告徵;天之曆數在爾躬,君其祇順大禮,饗萬國以肅承天命!”
聖冊念畢,弘農王劉辯又受了群臣八般大禮,這次登上帝位,南麵稱朕。
趙遷遂引著台下的眾官員,朝拜劉辯,劉辯當即宣布改年號為建安。
劉辯受群臣朝賀,遂封趙遷為大將軍、荀彧為司徒、黃琬為司空,其他大小官員一一封賞。
接著,趙遷上表,將討董聯盟的各路諸侯,包括袁紹、曹操、孫堅、張楊等,各俱已官職,請天子犒賞,劉辯悉數聽之。
不僅如此,趙遷還命人發往長安一份任書,封劉協為秦王。
做完這些之後,趙遷開始命人營造宮殿,以安天子劉辯,並奉劉氏宗廟。
數日之後,尚在洛陽的袁紹接到了天子的詔書,不禁是大吃一驚,這才知道,趙遷在並州奉劉辯為帝!
袁紹得到詔書之後,大為憤怒,原因無他,隻因為天子封他為太尉,而封趙遷為大將軍,這讓袁紹感到很不滿意。
於是,袁紹將自己部下文武召集起來,將詔書遍視之,問道:“諸公有何建議?”
“以明公之神武,譽滿天下之聲望,怎能屈居人下?”謀士審配道,“況且那趙遷不過是一刺史,何忝大將軍之職?可興兵討之,以正天下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