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的拍攝讓劇組裏的人都正麵感受著來自周森巔峰演技的衝擊,而在大洋彼岸,有那麽一批人卻已經被周森的演技所征服。


    因為,《海邊的曼徹斯特》正式上映。


    雖然因為要擔任導演的原因,周森並沒有辦法及時趕到大洋彼岸去參加那些活動,但是他也已經提前錄製好了參與開幕儀式的視頻,這將會在劇組舉辦每場活動的時候放映出來。


    而且他也會和肯尼斯那邊協商好時間,時不時地電話連線一下。


    雖然周森似乎在《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電影的宣傳上好像沒有做很多事情,有些忽視的樣子,但這並不是他不重視,隻不過是現在手裏的電影更需要他而已。


    其實《海邊的曼徹斯特》從宣傳的風格上,就已經能夠體現出了這部電影的整體基調了。


    淡淡的,緩緩的,一點也不火急火燎。


    這似乎有點不像是正常電影的宣傳風格。


    周森並不知道《海邊的曼徹斯特》已經獲得了奧斯卡各項提名的事,當然,這件事就連肯尼斯自己也不知道,上次那場宴會的消息,一直都沒有透露出來。


    至於其他的獎項,或許還是需要先看看票房怎麽樣。


    雖然《海邊的曼徹斯特》算是一部實打實、完完全全的文藝電影,但亞馬遜和環球影業投資這部電影,可並不代表他們會想賠錢的。


    這部賬麵上製作成本850萬的電影,需要拿到2000萬以上的票房,才能算是小成功。


    而2000萬的票房,對於一些知名的好萊塢巨星而言,單單靠著他們的名氣或許都能夠直接拉動這個票房量的粉絲來購票。


    可周森不行。


    雖然周森已經獲得過了戛納影帝,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在國際商業片領域就能夠擁有知名度。


    不過他倒是有可能會吸引到美利堅裏一些熱愛文藝片,熱愛電影藝術領域的人前往電影院來觀看這部本土文藝電影。


    可就算是鄉下的老郵差叔叔都知道,那些真正熱愛文藝片,會到電影院去看文藝片的人,在美利堅這種把爆米花商業大片做到了可以算是極致的國度,那真的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了。


    肯尼斯自己也很清楚這一點。


    其實他對於票房的事倒是挺佛係的,他覺得自己拍這部電影,那就是衝著一些獨立電影節的獎項去的。


    隻不過在成功地邀請到了周森之後,他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自信,自己可以朝著金球獎和奧斯卡再度衝擊衝擊。


    <a id="wzsy" href="http://www.aiyueshuxiang.com">aiyueshuxiang.com</a>


    他已經不再甘心於隻拿到一個簡簡單單的劇本獎而已了。


    佛係的肯尼斯,也並沒有太熱心在電影宣傳的事上,發行的事甚至都是環球影業的工作人員去辦的。


    也難怪他並不怎麽想催周森回來美利堅參加這些活動,畢竟他在知道了周森現在在忙著自己第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這件事之後,就已經覺得這些無所事事的座談會根本不值得那個天才疲於奔命。


    當然,雖然他自己也不知道《海邊的曼徹斯特》已經在奧斯卡學院宴會上征服了一種評委,但基於這部電影的超高質量和他的強烈自信,以及有一些自己結交多年的老藝術家對於自己這部電影的極高評價,肯尼斯對於拿獎這件事已經信心滿滿了。


    是的,他根本不覺得提名會是一個關卡。


    畢竟他其實也是一個單純的藝術家,一個單純的導演,他可沒有上層上流人士們對政治那麽敏感。


    否則他也不會在戛納看完《霸王別姬》和《失孤》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想邀請周森成為自己的男主角。


    或許是因為宣傳力度完全不到位,參演明星都算不上是什麽大牌。


    哪怕有著馬特·達蒙的站台推薦,大家也隻覺得這像是哪個巨星喜歡看哪本書,然後推薦給大家而已。


    有時間,有心情,有閑錢,這三有合一的人,才會在路過電影院的時候想到去看一看這部電影。


    在北美上映的第一周。


    《海邊的曼徹斯特》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在北美藝術院線放映的《海邊的曼徹斯特》,首日票房也僅僅隻有256498美元。一整周下來,票房也隻有100多萬的成績,這對於正常的電影來說,無疑是一場慘敗。


    但是肯尼斯卻還是悠哉悠哉地參加著亞馬遜舉辦的座談會,不鹹不淡地推薦自己的這部新作。


    按照他自己的話說。


    “Ja之前跟我說過,在他們的國家有一句老話說得很好:酒香不怕巷子深。我覺得很有道理,如果能夠靠著口碑獲得大家的認可的話,那我覺得這會讓我更有征服欲和成就感。”


    當時在座談會上,沒有看過他電影的一些嘉賓還模仿著肯尼斯說的這句話,來嘲笑肯尼斯太過於自信了。


    大多數人都是理性的數據黨。


    《海邊的曼徹斯特》那平平無奇的票房數據,甚至有一種愈來愈垃圾的感覺,這種數據的電影,怎麽可能配得上“酒香不怕巷子深”這種話呢。


    而且口碑。


    大家都不好意思嘲笑癡心妄想的肯尼斯。


    不管是在爛番茄,還是在IMDb,亦或者是在Metacritic上,《海邊的曼徹斯特》甚至因為看得人太少,評分的人太少了,連分數都沒有顯示出來。


    這就是肯尼斯口中的好電影嗎?


    正當綜藝節目裏嘲笑肯尼斯的片段還在電視上播放的時候,事情發生了一些突如其來的變化。


    評分網站上的評分數量終於積累到了可以顯示的程度了,《海邊的曼徹斯特》的分數在半夜成功刷新。


    而這一刷新,就把這部電影刷新到了首頁封麵去了。


    不為什麽,就是因為《海邊的曼徹斯特》的驚人高分。


    在爛番茄網站,《海邊的曼徹斯特》新鮮度高達99%,首次顯示評分就以9.8分的高分傲視群雄。而在Metacritic上的評分更是高達10分滿分,達到了零差評全滿分的恐怖高度。而在IMDb上,雖然沒有前兩者那麽可怕,但也達到了9.6的高分。


    一朝聞名天下知!


    這種空降高分,讓很多之前並沒有關注過這部電影的普通人也開始願意打開這部電影的封麵,看看它的簡介,再看看它的演員陣容,來探索一下為什麽這部看起來一點都不起眼的電影是怎麽獲得這樣的高分的。


    難道是星球大戰的新IP?還是拍得最好的蜘蛛俠?亦或者是重製版的阿凡達?


    當然,《海邊的曼徹斯特》,這個名字就已經扼殺了他們大多數幻想,最後的可能就是一些牛逼哄哄的科幻片。但當所有人都點進了簡介之後,卻發現這就是一部看起來普普通通的生活係電影。


    生活係劇情電影有什麽好看的?


    藝術片?


    難道不會在電影院裏打瞌睡嗎?


    在他們看到了演員名單中,周森那顯眼的姓氏,和陌生的亞洲人麵孔之後,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緒就爆發了。


    “為什麽會讓一個亞洲人來演我們美利堅人?不別扭嗎?看都不用看就知道是個爛片,評分都是刷的吧?”


    “我絕對不會去看這部垃圾電影的,單單看著演員陣容,我就會給它打低分。”


    .......


    除開這些一看就是噴子的評論在發表之後很快被管理員刪除之後,有一些人也搜到了周森的相關信息。


    “戛納影帝?好吧,雖然我承認這位演員或許有著很強的演技,但是我並不覺得他能演好白人,隻不過我或許會給肯尼斯一個機會,去電影院看看這部電影再回來修改這個評論。畢竟,他也是拿到過奧斯卡的頂級編劇。”


    這種評論倒是被保留了。


    而這種評論,自然也引導了一些對周森不太適合的偏頗觀點。


    有人覺得這位新晉的戛納影帝是趁著這股熱度跑來美利堅撈錢的,畢竟這裏賺的是美元,比華夏幣值錢多了。


    當然,有噴子和不看好的人,就有忠實的觀眾,特別是那些已經進電影院看了好幾遍的人。他們在評論區裏不斷地安利,勸說別人應該去電影院裏看看再評論嗎,倒也是成功地勸到了不少人。


    但不管怎麽說,不管怎麽吵。


    最終還是要到電影院裏去見真章的。


    畢竟一部電影到底是爛得像一坨狗屎,還是香得像一個寶藏,都需要每個人親自到電影院裏一探究竟,道聽途說是不可信的。


    這一去,可就不一樣了。


    原本因為噴子和一些人種主義者的故意搗亂,各大平台被壓下來的評分,突然又開始恢複高分了。


    而《海邊的曼徹斯特》的票房,也出現了奇怪的走勢。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各大網站的評論區裏,竟然都開始了一種比票房走勢更加奇怪的抑鬱風評論。


    “看完一遍之後,有遺憾和失望,但不是對電影,是對生活,所以我選擇去再看一次。二刷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角色的好感甚於電影,Ja把李·錢德勒這個角色演得太飽滿了,這讓我對這個角色產生了依戀感。或許從這部電影開始,原本不是任何人粉絲的我,成了這個亞洲男人的粉絲了。”


    “那些勸我們向前看的朋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過去和解’。”


    “我和我不想要的後半生,我和我不願意和解的自己。你們都朝春天去,就留我在破碎裏又喪又美麗。”


    “有時候關不上冰箱門,腳趾撞到了桌角,臨近出門的時候找不到手機,我嚎啕大哭,你覺得我小題大作,但隻有我自己知道為什麽。”


    “我冷漠的軀殼裏,是撫不平的傷口和解不開的死結。”


    “我害怕這種電影,不是因為我討厭它,而是因為我愛它。因為每次我看完以後什麽都講不出,就想靜靜地待著,靜靜地沉溺在揮之不去的抑鬱中。結局仿佛看到了光,又好似什麽都沒有。從電影院走出來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我就像是李,我也是那個走不出來的人。”


    .....


    這種抑鬱風,看起來似乎都沒怎麽認真在評價電影內容到底怎麽樣。


    反而是讓後續點進來看評論,想要找找對電影剖析和評價的觀眾一頭霧水。


    在流行著合家歡、大團圓、快樂爆米花的美利堅,驟然出現了一種現象,有人把這種現象做成了一些表情包。


    【看《海邊的曼徹斯特》前的我】:這群傻寶是怎麽了?怎麽一個個在這評論區就開始就地抑鬱,開始痛哭流涕了?都這個年代了,不會還有人看電影能夠看到抑鬱的吧?


    【看《海邊的曼徹斯特》後的我】:媽媽!我抑鬱了,嗚嗚嗚.......


    這種特殊的風格悄然席卷了主流社交媒體。


    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和媒體關注到了這部畫風清奇的電影。


    《娛樂周刊》稱肯尼斯為“文藝大師”,稱《海邊的曼徹斯特》為“大師之作”。


    《滾石》用“極致卓越以讓人沉浸其中”來形容周森在電影中的表演。


    《紐約觀察家報》更是這部電影的頭號吹捧者,連續幾期報道都是給《海邊的曼徹斯特》的,它甚至把自己的所有溢美之詞都獻給這部電影:“這是一部如此經典的電影傑作,以至於我要不斷擦亮眼睛才能相信,它是如此的聰明、美麗、清晰、敏感而又意味深刻。”


    可伴隨著這樣的溢美之詞,《海邊的曼徹斯特》的票房卻撐死在了每日100萬美元左右。


    有聰明人發現了這一端倪,並且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喊話。


    “肯尼斯!為什麽電影隻在北美藝術院線上映?我不僅搶不到票,我想看電影還得跑50公裏才能找到一家藝術電影院!快把電影投放到正常的商業院線來!”


    罕見的是,肯尼斯竟然也回複了這個喊話。


    “不好意思,我們簽了合同的。但是你可以不用急,因為我的電影會在藝術院線裏上映半年,你之後隨時可以驅車前往離你最近的電影院觀看,就像是你會為了米其林三星餐廳專門驅車來一場旅行一樣。”


    因為肯尼斯的這個回應,《海邊的曼徹斯特》也多了一個外號。


    【唯一的米其林三星電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隻想當影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寅時不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寅時不睡並收藏我隻想當影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