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練手
三國:擁貂蟬,掌猛將,執天下! 作者:於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和公孫瓚是同學,又曾經依附公孫瓚,有著悲痛的理由。
還在回晉陽路上的王也,得到這個消息後感到十分意外。
沒想到自己的出現竟然會對曆史產生這麽大的影響,讓袁紹提前幹掉了公孫瓚。
本來打算秋收後開始征討袁紹,看來現在得重新對袁紹的戰力進行評估。
回到晉陽城,王也便召集眾人重新商討東征袁紹的計劃。
經過眾人的推算,袁紹目前可動用兵力有十五萬,另外還有烏桓蹋頓的騎兵。
<a id="wzsy" href="https://m.yawenba.net">雅文吧</a>
如果戰爭爆發,烏桓傾巢而出的話,能達到六萬騎。
烏桓騎兵的戰鬥力一點都不比詾奴人弱。
這樣一算,袁紹僅冀州的總兵力就能達到二十一萬。
這些還不算袁紹的大兒子袁譚的五萬青州兵馬。
以及有可能度過黃河,再次與袁紹聯合的曹操。
此時曹操的兵力已經突破了十萬。
眾人這麽一算,心立刻就沉了下來。
目前,晉陽軍最多能出動十萬人,再加上詾奴騎兵,也就是十四萬人。而且,一點援兵都沒有,更沒有盟軍。
十四萬人深入冀州,對陣二十一萬人,想想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就在眾人正思考要不要放棄這次東征時,諸葛孔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既然多年前,王也曾經千裏奇襲雲中城,為何不再來一次突襲烏桓。
更何況,從雲中城出發攻擊烏桓三郡,距離更近,突襲效果會更好。
眾人聽了紛紛點頭,先剪除袁紹羽翼,然後在東征冀州,這樣壓力會小不少。
而且一但打下烏桓,那晉陽軍的騎兵數量有可能達到八九萬,而總兵力甚至有可能摸到二十萬的邊。
此消彼長,這一計策十分可行。
既然定下來要突襲烏桓,那麽誰來領軍,眾人又開始繼續討論。
雲中公主要鎮守雲中城,而王也要留在並州坐鎮,那麽隻能是張遼或者趙雲領兵了。不過,這時諸葛亮又站出來看向王也朗聲道:“奇襲烏桓,非主公莫屬!”
“主公不可!”
諸葛亮剛說完,張遼立刻道:“主公身係並州全局,牽一發而動全身,怎麽能輕易涉險。”
“文遠所言甚是!”
趙雲也道:“如果每次都靠大將.軍,要我等何用!”
太史慈更是瞪了一眼諸葛亮,然後對郭嘉道:“難道就沒有更穩妥的辦法嗎?”
郭嘉心裏覺得王也親自去是最合適的,但如果王也萬一有個好歹,那並州怎麽辦。
他有些猶豫,但考慮到並州的存亡,還是覺得太過冒險:“主公,在下認為,可讓張將.軍和徐將.軍同去,他倆比較了解詾奴人。”
其實王也聽了諸葛亮的計策後,本就打算自己去,但考慮到並州局勢,他擔心自己離開後,袁紹會大舉進攻,所以一時猶豫不決。
他看向諸葛亮,問道:“孔明,為何非我不可!”
諸葛亮已經十六歲,身體越發長開了,已經隱隱有了大人模樣。
看王也這麽問,諸葛亮站直了身子,深吸一口氣道:“主公精通詾奴語,和詾奴人溝通起來比較方便。還有,主公在詾奴人中很有威望,可以震懾宵小,而且還可以及時調整隊烏桓的計劃,避免因書信往來貽誤戰機。”
“嗯!”
王也聽著連連點頭:“孔明所言甚是!”
眾人還想勸王也不要冒險,但王也擺擺手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大家不用再勸了,我心意已決!”
定下計劃後,眾人紛紛散去。
王也抬眼一看,郭嘉依然在大帳中沒走。
“奉孝有何事?”
王也一臉疑惑。
“這個……”
郭嘉有些尷尬,一時不知如何開口。
王也看他欲言又止,笑著道:“奉孝,有什麽事你就說吧!”
“是不是還想勸我留下!”
郭嘉搖了搖頭,正色道:“主公,按道理,您的私事作為下屬的本不應該管,但現在這件事已經關乎到並州存亡,所以我不得不說。”
“噢!”
“什麽私事?”
王也有些納悶。
“主公已經過了弱冠之年,但還沒有子嗣,這才是我並州最大的危機,而且很可能造成軍心不穩。”
王也聽了郭嘉的話,默默地點了點頭。
郭嘉說的沒錯。
在這個時代,沒有子嗣是大忌。
王也身上承載著太多人的夢想、希望和利益。
人有旦夕禍福,更何況是病死率極高的東漢末年,一個傷寒就能要了人命。
如果王也一個不小心掛了,那他所建立的這個軍事集團立刻就會崩潰。
但,王也心裏苦呀!
他現在已經有四房妻妾,但沒一個有動靜。
由此可以判斷出,問題應該出在他自己身上。
這次打完河內郡,他本來就準備找張仲景看看,但公孫瓚被滅的消息傳來後,他一直忙著備戰,把這個茬給忘了。
“奉孝,我會重視這件事的!”
王也歎了口氣,拍拍郭嘉的肩膀關切地道:“你也要多注意身體,不可勞累過度!”
郭嘉越來越瘦,臉色也不太好看,王也真擔心他就像原本曆史上記載的那樣,活不過三十八歲。
離開大將.軍府,王也去了正在修建當中的醫學院。
當初張仲景同意王也北上,正是因為王也答應他要修建與書院類似的醫學院,而且要大力培養醫學人才。
在古代有“法不傳六耳”之說。
為了避免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情況出現,很多身懷高超技藝的人,並不願意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外人。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張仲景的格局很大,他並沒有私藏技藝,而是將自己多年來對醫術的研究和理解,編著成了後世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
王也來到工地時,就見工地一派繁忙的景象。
張仲景戴著草帽站在烈日下,正和匠人討論著什麽。
“張神醫,工程進展到什麽程度了?”
王也上前詢問。
張仲景和一眾匠人,見王也來了,紛紛下跪行禮。
“神醫不必多禮!”
王也趕緊上前將張仲景攙扶起來。
張仲景被曬黑了不少,神情也十分疲憊,不過眼神中卻滿神采。
“大將.軍,老朽有個請求!”
張仲景頓了頓道。
“說吧!有什麽困難?”
王也微笑著問道。
“大將.軍,您如果找我,可以到我的診所,或者讓人來叫老朽一聲,您親自到這裏來會影響施工進度。”
張仲景指了指工地上的匠人。
還在回晉陽路上的王也,得到這個消息後感到十分意外。
沒想到自己的出現竟然會對曆史產生這麽大的影響,讓袁紹提前幹掉了公孫瓚。
本來打算秋收後開始征討袁紹,看來現在得重新對袁紹的戰力進行評估。
回到晉陽城,王也便召集眾人重新商討東征袁紹的計劃。
經過眾人的推算,袁紹目前可動用兵力有十五萬,另外還有烏桓蹋頓的騎兵。
<a id="wzsy" href="https://m.yawenba.net">雅文吧</a>
如果戰爭爆發,烏桓傾巢而出的話,能達到六萬騎。
烏桓騎兵的戰鬥力一點都不比詾奴人弱。
這樣一算,袁紹僅冀州的總兵力就能達到二十一萬。
這些還不算袁紹的大兒子袁譚的五萬青州兵馬。
以及有可能度過黃河,再次與袁紹聯合的曹操。
此時曹操的兵力已經突破了十萬。
眾人這麽一算,心立刻就沉了下來。
目前,晉陽軍最多能出動十萬人,再加上詾奴騎兵,也就是十四萬人。而且,一點援兵都沒有,更沒有盟軍。
十四萬人深入冀州,對陣二十一萬人,想想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就在眾人正思考要不要放棄這次東征時,諸葛孔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既然多年前,王也曾經千裏奇襲雲中城,為何不再來一次突襲烏桓。
更何況,從雲中城出發攻擊烏桓三郡,距離更近,突襲效果會更好。
眾人聽了紛紛點頭,先剪除袁紹羽翼,然後在東征冀州,這樣壓力會小不少。
而且一但打下烏桓,那晉陽軍的騎兵數量有可能達到八九萬,而總兵力甚至有可能摸到二十萬的邊。
此消彼長,這一計策十分可行。
既然定下來要突襲烏桓,那麽誰來領軍,眾人又開始繼續討論。
雲中公主要鎮守雲中城,而王也要留在並州坐鎮,那麽隻能是張遼或者趙雲領兵了。不過,這時諸葛亮又站出來看向王也朗聲道:“奇襲烏桓,非主公莫屬!”
“主公不可!”
諸葛亮剛說完,張遼立刻道:“主公身係並州全局,牽一發而動全身,怎麽能輕易涉險。”
“文遠所言甚是!”
趙雲也道:“如果每次都靠大將.軍,要我等何用!”
太史慈更是瞪了一眼諸葛亮,然後對郭嘉道:“難道就沒有更穩妥的辦法嗎?”
郭嘉心裏覺得王也親自去是最合適的,但如果王也萬一有個好歹,那並州怎麽辦。
他有些猶豫,但考慮到並州的存亡,還是覺得太過冒險:“主公,在下認為,可讓張將.軍和徐將.軍同去,他倆比較了解詾奴人。”
其實王也聽了諸葛亮的計策後,本就打算自己去,但考慮到並州局勢,他擔心自己離開後,袁紹會大舉進攻,所以一時猶豫不決。
他看向諸葛亮,問道:“孔明,為何非我不可!”
諸葛亮已經十六歲,身體越發長開了,已經隱隱有了大人模樣。
看王也這麽問,諸葛亮站直了身子,深吸一口氣道:“主公精通詾奴語,和詾奴人溝通起來比較方便。還有,主公在詾奴人中很有威望,可以震懾宵小,而且還可以及時調整隊烏桓的計劃,避免因書信往來貽誤戰機。”
“嗯!”
王也聽著連連點頭:“孔明所言甚是!”
眾人還想勸王也不要冒險,但王也擺擺手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大家不用再勸了,我心意已決!”
定下計劃後,眾人紛紛散去。
王也抬眼一看,郭嘉依然在大帳中沒走。
“奉孝有何事?”
王也一臉疑惑。
“這個……”
郭嘉有些尷尬,一時不知如何開口。
王也看他欲言又止,笑著道:“奉孝,有什麽事你就說吧!”
“是不是還想勸我留下!”
郭嘉搖了搖頭,正色道:“主公,按道理,您的私事作為下屬的本不應該管,但現在這件事已經關乎到並州存亡,所以我不得不說。”
“噢!”
“什麽私事?”
王也有些納悶。
“主公已經過了弱冠之年,但還沒有子嗣,這才是我並州最大的危機,而且很可能造成軍心不穩。”
王也聽了郭嘉的話,默默地點了點頭。
郭嘉說的沒錯。
在這個時代,沒有子嗣是大忌。
王也身上承載著太多人的夢想、希望和利益。
人有旦夕禍福,更何況是病死率極高的東漢末年,一個傷寒就能要了人命。
如果王也一個不小心掛了,那他所建立的這個軍事集團立刻就會崩潰。
但,王也心裏苦呀!
他現在已經有四房妻妾,但沒一個有動靜。
由此可以判斷出,問題應該出在他自己身上。
這次打完河內郡,他本來就準備找張仲景看看,但公孫瓚被滅的消息傳來後,他一直忙著備戰,把這個茬給忘了。
“奉孝,我會重視這件事的!”
王也歎了口氣,拍拍郭嘉的肩膀關切地道:“你也要多注意身體,不可勞累過度!”
郭嘉越來越瘦,臉色也不太好看,王也真擔心他就像原本曆史上記載的那樣,活不過三十八歲。
離開大將.軍府,王也去了正在修建當中的醫學院。
當初張仲景同意王也北上,正是因為王也答應他要修建與書院類似的醫學院,而且要大力培養醫學人才。
在古代有“法不傳六耳”之說。
為了避免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情況出現,很多身懷高超技藝的人,並不願意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外人。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張仲景的格局很大,他並沒有私藏技藝,而是將自己多年來對醫術的研究和理解,編著成了後世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
王也來到工地時,就見工地一派繁忙的景象。
張仲景戴著草帽站在烈日下,正和匠人討論著什麽。
“張神醫,工程進展到什麽程度了?”
王也上前詢問。
張仲景和一眾匠人,見王也來了,紛紛下跪行禮。
“神醫不必多禮!”
王也趕緊上前將張仲景攙扶起來。
張仲景被曬黑了不少,神情也十分疲憊,不過眼神中卻滿神采。
“大將.軍,老朽有個請求!”
張仲景頓了頓道。
“說吧!有什麽困難?”
王也微笑著問道。
“大將.軍,您如果找我,可以到我的診所,或者讓人來叫老朽一聲,您親自到這裏來會影響施工進度。”
張仲景指了指工地上的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