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油”、“滇錫”,連續獲得的幾筆的美國貸款,對於中國危殆中的抗戰局勢,無疑是雪中炭、及時雨。後來,胡適還與宋子文合作,促成美國向中國貸款一億美元。
毫無疑問,除了緩解民國政府的財政危機外,美國給予中國的貸款還有另外的意義,就是惡化美日關係。事實也正是這樣,日本為了報複美國對中國的支持,日軍向在華的美國人發泄不滿,占其租界,轟炸其在華商埠企業。對此,美國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交涉和抗議,可是,正在囂張勢頭上的日本政府,卻置若罔聞,恣行無忌。
1939年7月26日,美國政府忍無可忍之下,宣布廢止“美日商約”。
胡適得此消息後,特別興奮,覺得打了個大勝仗。
他對一些美國朋友說:“美國前次宣言廢止‘美日商約’,確已揮動其最鋒利武器,美國且可為和平與正義而利用其鋒利無比之武器,以付諸日本。中國抗戰愈久,其地位亦愈強。中國前途之關鍵,悉操於中國之手。中國繼續抗戰二十八個月,或至五年,則將來交涉時,中國之地位當愈見有利。”
在此期間,胡適還用大量準確的情報提醒美國人,日本早就對近在咫尺的美國遠東利益如菲律賓、關島等地構成威脅。這些情報不斷得到證實,使得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他產生更大的好感,經常接見胡適,商討中美合作的事宜和前景。
日本政壇上也不全是狂妄之徒,有些理性的人還是有的。針對胡適在美國的宣傳攻勢和巨大成功,日本外務省特地派出了他們的“王牌大使”——野村吉三郎、來棲三郎,還有文學家鶴見佑輔、經濟學家石井菊次郎、雄辯家鬆岡洋石,來跟胡適進行全麵對抗。
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做軟的和硬的兩手準備,先軟後硬。軟的就是利用美國的中立法,通過談判,簽訂類似於和平協議之類的東西。如果軟的不行,就來硬的,逼迫美國就範。
日本的這兩個“王牌大使”都是軍人出身,野村吉三郎甚至還在上海被抗日誌士炸瞎了一隻眼睛,這兩隻“三郎”很狡猾,也很陰險,他們利用很多美國人害怕卷入戰爭的心態,到處欺騙美說,日本絕不會侵害美國在遠東的利益。但實際上,在他們來美之際,日本的龐大混合艦隊已經秘密集結,準備一旦談判失敗,就對美國發起突然襲擊!
<a href="http://m.cxzww.com" id="wzsy">cxzww.com</a>
美國妥協勢力在日本人的欺騙下,終於占了上風。1941年9月24日,美國國務卿赫爾約見胡適,麵帶愧意地給胡適看了一份協議草案,這是美國和日本準備簽訂的妥協性協定。
胡適看後,頓時感到中國被無情地出賣了,一向溫婉謙和的胡適竟然像一頭雄獅那樣勃然大怒!事後,赫爾在筆記中記錄道:“這個小個子的中國人,憤怒得渾身顫抖,如果不是他那深厚的文學家的素養最後攔住他一把,我恐怕早已挨上他兩記響亮的耳光了。”
胡適沒有氣餒,決定進行“最後十分鍾的戰鬥”,直接約見羅斯福,痛陳日本人的陰險毒辣。羅斯福總統雖然從內心是希望站在反法西斯一方的,但是無奈美國國內的妥協勢力太大,他也無能為力。
美國畢竟是民主國家,即便是總統製,總統也不能過分行使自己的權力。
胡適早就料到了這一點,又積極聯絡英國大使,直接與英國首相丘吉爾溝通。
丘吉爾作為英國戰時首相,比美國人更清醒地知道日本對英國在遠東太平洋的威脅有多大。關鍵時刻,丘吉爾親自與羅斯福溝通,提醒他說,一旦中國垮掉,日本完全可能立即投入上百個師團,迅速拿下英美在遠東太平洋的所有殖民地。
有了丘吉爾的支持,羅斯福也有了更大的底氣,最終否決了與日本的那份妥協協定,
否決了與日本的那份妥協協定後,羅斯福很快約見胡適,說美國將更多地支援中國。同時,羅斯福在這次會見中,強烈地預感到:“日本極有可能就在這之後幾天,在某個地方對美國發起進攻。”
不過,此時羅斯福沒有想到會是珍珠港,覺得可能是菲律賓或者關島。
日本東條內閣成立,派野村、來棲赴美國,以繼續日美談判遮人耳目,實則掩蓋其對美作戰的準備。這期間,胡適多次拜訪羅斯福,坦誠地與之交流遠東局勢發展的信息。
12月7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將要發生的當日,胡適正在紐約演說,羅斯福打來電話,約他在白宮相見。來到白宮,羅斯福開門見山地說:“胡適,那兩個家夥(指野村、來棲)方才離開這裏,我把不能妥協的話堅定地告訴他們了,你可即刻電告蔣委員長,太平洋上隨時有發生戰事的可能。”
羅斯福的預感很靈驗。目空一切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見軟的不行,就在這一天,日本出動6艘航母、14艘軍艦、441架飛機,對美國珍珠港發動了突然襲擊。給美國海軍沉重打擊,造成了空前的損失。但是,他們的勝利隻是暫時,因為他們此舉,喚醒了大洋彼岸的雄獅,也敲響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喪鍾。
離開白宮,胡適剛到使館,便又接到羅斯福的電話:“胡適,方才接到報告,日本海空軍已在猛烈襲擊珍珠港。”
次日,日本對英、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美國著名的反戰派人士查理畢爾說,美日之間的戰爭不是不可以避免的,但是,羅斯福為了維護資本家在亞洲的利益,不幸上了那位頗為幹練的中國大使胡適的圈套。
說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是胡適之功,這肯定是談不上的,但胡適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
是胡適讓美國人民了解中國抗戰而予以廣泛的同情,逐步打破了美國部分孤立主義勢力試圖置身戰外的企圖。同樣也是胡適參與促成的桐油借款打開了美國援華之門。又是胡適在促成美國修改中立法方麵起了重要作用。還是胡適在阻止日美妥協的重大問題上立了大功。
這些,可以說是盡人皆知的。但是,在擔任駐美大使期間,胡適還做了一件很少被人知的事。
1938年10月,日軍進攻武漢、廣州,中國政府麵臨的形勢極為嚴峻。高層內部有主張直接與日本媾和的。蔣介石則希望美國總統羅斯福出麵調停中日戰事。受美國國內形勢的限製,羅斯福認為調解的時機未到,婉言拒絕了。
1939年9月,歐洲大戰爆發,整個國際形勢都極為緊張,用胡適的話說羅斯福“也不免手忙腳亂”。
9月8日,羅斯福約見胡適,提出遠東戰事調停的可能條件,其中包括東三省由中日“共用共管”一項。羅斯福希望援引此前不久英美共用共管島和Enderbury島的先例,由中日兩國“共用共管”中國的東三省。
胡適聽了極為著急,離開後馬上去查這兩個島的情況,他發現,島九英裏長,最寬的地方50碼,島上居民40人;E n derbu ry島三英裏長,島上居民4人。島和Enderbury島是太平洋中的兩個小島。不論麵積,還是人口,這兩個島嶼顯然都沒法和中國的東三省相提並論。胡適當然對羅斯福的提議極為震驚。
中日戰爭全麵爆發前,胡適認為和談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案。但在1937年9月以後,他轉而主張“苦撐待變”、“和比戰難”。胡適認為,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如果和談的話,敵人的要價必然很高。日本所要求的,隻是中國投降和屈服,中國無法做到委曲求全。所以,當時的胡適極力反對和談。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認識,胡適聽了羅斯福的提議後當然非常著急。更糟的是,如前所述,在抗戰初期,中國政府高層一直希望羅斯福出麵調停中日戰事。就在1939年9月28日,《紐約時報》上還登出中國外交部長王寵惠和美國合眾社記者的長篇談話,王氏公開主張美國出麵調停中日戰爭。
在此內外夾擊的情況下,胡適的做法頗能顯示他的見識和魄力。
對於美國方麵,胡適先是采取回避的方法。1939年9月8日以後的四十天裏,胡適不去拜見羅斯福總統,隻是托好友H ornbeck特別留意白宮的主張。胡適甚至也不去見財政部長M enthau,把借款的事情也拖延了兩個星期。一個月裏,胡適費盡苦心,起草了一個說帖(M ediation)交給美國外交部。表明中國能夠苦戰下去,並且列出中日和談的八點困難。胡適在說帖中特別指出,東三省“共用共管”的主張是無法實行的,因為中日雙方實力懸殊、仇恨太深;慕尼黑和談的前例表明,僅僅要求弱者作出領土犧牲並不足以維持和平。
胡適起草的該說帖實際上是很委婉地否定了羅斯福的調停主張。
對於中國政府,胡適則采取了欺瞞的做法。可以肯定,羅斯福的調停主張,胡適一直沒有向外交部和最高當局匯報。中國政府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回事。否則,最高當局是會積極進行這件事的。如此一來,中國的抗戰圖景可能是另外一副模樣了。
胡適這種做法,可謂是“獨斷獨行”、“一手遮天”。他個人所負的責任可以說是天大的責任。換一個聽話的官僚或者職業的外交官,是否有此見識、有此魄力,能夠如此敢於承擔責任呢?恐怕很難。
毫無疑問,除了緩解民國政府的財政危機外,美國給予中國的貸款還有另外的意義,就是惡化美日關係。事實也正是這樣,日本為了報複美國對中國的支持,日軍向在華的美國人發泄不滿,占其租界,轟炸其在華商埠企業。對此,美國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交涉和抗議,可是,正在囂張勢頭上的日本政府,卻置若罔聞,恣行無忌。
1939年7月26日,美國政府忍無可忍之下,宣布廢止“美日商約”。
胡適得此消息後,特別興奮,覺得打了個大勝仗。
他對一些美國朋友說:“美國前次宣言廢止‘美日商約’,確已揮動其最鋒利武器,美國且可為和平與正義而利用其鋒利無比之武器,以付諸日本。中國抗戰愈久,其地位亦愈強。中國前途之關鍵,悉操於中國之手。中國繼續抗戰二十八個月,或至五年,則將來交涉時,中國之地位當愈見有利。”
在此期間,胡適還用大量準確的情報提醒美國人,日本早就對近在咫尺的美國遠東利益如菲律賓、關島等地構成威脅。這些情報不斷得到證實,使得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他產生更大的好感,經常接見胡適,商討中美合作的事宜和前景。
日本政壇上也不全是狂妄之徒,有些理性的人還是有的。針對胡適在美國的宣傳攻勢和巨大成功,日本外務省特地派出了他們的“王牌大使”——野村吉三郎、來棲三郎,還有文學家鶴見佑輔、經濟學家石井菊次郎、雄辯家鬆岡洋石,來跟胡適進行全麵對抗。
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做軟的和硬的兩手準備,先軟後硬。軟的就是利用美國的中立法,通過談判,簽訂類似於和平協議之類的東西。如果軟的不行,就來硬的,逼迫美國就範。
日本的這兩個“王牌大使”都是軍人出身,野村吉三郎甚至還在上海被抗日誌士炸瞎了一隻眼睛,這兩隻“三郎”很狡猾,也很陰險,他們利用很多美國人害怕卷入戰爭的心態,到處欺騙美說,日本絕不會侵害美國在遠東的利益。但實際上,在他們來美之際,日本的龐大混合艦隊已經秘密集結,準備一旦談判失敗,就對美國發起突然襲擊!
<a href="http://m.cxzww.com" id="wzsy">cxzww.com</a>
美國妥協勢力在日本人的欺騙下,終於占了上風。1941年9月24日,美國國務卿赫爾約見胡適,麵帶愧意地給胡適看了一份協議草案,這是美國和日本準備簽訂的妥協性協定。
胡適看後,頓時感到中國被無情地出賣了,一向溫婉謙和的胡適竟然像一頭雄獅那樣勃然大怒!事後,赫爾在筆記中記錄道:“這個小個子的中國人,憤怒得渾身顫抖,如果不是他那深厚的文學家的素養最後攔住他一把,我恐怕早已挨上他兩記響亮的耳光了。”
胡適沒有氣餒,決定進行“最後十分鍾的戰鬥”,直接約見羅斯福,痛陳日本人的陰險毒辣。羅斯福總統雖然從內心是希望站在反法西斯一方的,但是無奈美國國內的妥協勢力太大,他也無能為力。
美國畢竟是民主國家,即便是總統製,總統也不能過分行使自己的權力。
胡適早就料到了這一點,又積極聯絡英國大使,直接與英國首相丘吉爾溝通。
丘吉爾作為英國戰時首相,比美國人更清醒地知道日本對英國在遠東太平洋的威脅有多大。關鍵時刻,丘吉爾親自與羅斯福溝通,提醒他說,一旦中國垮掉,日本完全可能立即投入上百個師團,迅速拿下英美在遠東太平洋的所有殖民地。
有了丘吉爾的支持,羅斯福也有了更大的底氣,最終否決了與日本的那份妥協協定,
否決了與日本的那份妥協協定後,羅斯福很快約見胡適,說美國將更多地支援中國。同時,羅斯福在這次會見中,強烈地預感到:“日本極有可能就在這之後幾天,在某個地方對美國發起進攻。”
不過,此時羅斯福沒有想到會是珍珠港,覺得可能是菲律賓或者關島。
日本東條內閣成立,派野村、來棲赴美國,以繼續日美談判遮人耳目,實則掩蓋其對美作戰的準備。這期間,胡適多次拜訪羅斯福,坦誠地與之交流遠東局勢發展的信息。
12月7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將要發生的當日,胡適正在紐約演說,羅斯福打來電話,約他在白宮相見。來到白宮,羅斯福開門見山地說:“胡適,那兩個家夥(指野村、來棲)方才離開這裏,我把不能妥協的話堅定地告訴他們了,你可即刻電告蔣委員長,太平洋上隨時有發生戰事的可能。”
羅斯福的預感很靈驗。目空一切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見軟的不行,就在這一天,日本出動6艘航母、14艘軍艦、441架飛機,對美國珍珠港發動了突然襲擊。給美國海軍沉重打擊,造成了空前的損失。但是,他們的勝利隻是暫時,因為他們此舉,喚醒了大洋彼岸的雄獅,也敲響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喪鍾。
離開白宮,胡適剛到使館,便又接到羅斯福的電話:“胡適,方才接到報告,日本海空軍已在猛烈襲擊珍珠港。”
次日,日本對英、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美國著名的反戰派人士查理畢爾說,美日之間的戰爭不是不可以避免的,但是,羅斯福為了維護資本家在亞洲的利益,不幸上了那位頗為幹練的中國大使胡適的圈套。
說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是胡適之功,這肯定是談不上的,但胡適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
是胡適讓美國人民了解中國抗戰而予以廣泛的同情,逐步打破了美國部分孤立主義勢力試圖置身戰外的企圖。同樣也是胡適參與促成的桐油借款打開了美國援華之門。又是胡適在促成美國修改中立法方麵起了重要作用。還是胡適在阻止日美妥協的重大問題上立了大功。
這些,可以說是盡人皆知的。但是,在擔任駐美大使期間,胡適還做了一件很少被人知的事。
1938年10月,日軍進攻武漢、廣州,中國政府麵臨的形勢極為嚴峻。高層內部有主張直接與日本媾和的。蔣介石則希望美國總統羅斯福出麵調停中日戰事。受美國國內形勢的限製,羅斯福認為調解的時機未到,婉言拒絕了。
1939年9月,歐洲大戰爆發,整個國際形勢都極為緊張,用胡適的話說羅斯福“也不免手忙腳亂”。
9月8日,羅斯福約見胡適,提出遠東戰事調停的可能條件,其中包括東三省由中日“共用共管”一項。羅斯福希望援引此前不久英美共用共管島和Enderbury島的先例,由中日兩國“共用共管”中國的東三省。
胡適聽了極為著急,離開後馬上去查這兩個島的情況,他發現,島九英裏長,最寬的地方50碼,島上居民40人;E n derbu ry島三英裏長,島上居民4人。島和Enderbury島是太平洋中的兩個小島。不論麵積,還是人口,這兩個島嶼顯然都沒法和中國的東三省相提並論。胡適當然對羅斯福的提議極為震驚。
中日戰爭全麵爆發前,胡適認為和談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案。但在1937年9月以後,他轉而主張“苦撐待變”、“和比戰難”。胡適認為,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如果和談的話,敵人的要價必然很高。日本所要求的,隻是中國投降和屈服,中國無法做到委曲求全。所以,當時的胡適極力反對和談。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認識,胡適聽了羅斯福的提議後當然非常著急。更糟的是,如前所述,在抗戰初期,中國政府高層一直希望羅斯福出麵調停中日戰事。就在1939年9月28日,《紐約時報》上還登出中國外交部長王寵惠和美國合眾社記者的長篇談話,王氏公開主張美國出麵調停中日戰爭。
在此內外夾擊的情況下,胡適的做法頗能顯示他的見識和魄力。
對於美國方麵,胡適先是采取回避的方法。1939年9月8日以後的四十天裏,胡適不去拜見羅斯福總統,隻是托好友H ornbeck特別留意白宮的主張。胡適甚至也不去見財政部長M enthau,把借款的事情也拖延了兩個星期。一個月裏,胡適費盡苦心,起草了一個說帖(M ediation)交給美國外交部。表明中國能夠苦戰下去,並且列出中日和談的八點困難。胡適在說帖中特別指出,東三省“共用共管”的主張是無法實行的,因為中日雙方實力懸殊、仇恨太深;慕尼黑和談的前例表明,僅僅要求弱者作出領土犧牲並不足以維持和平。
胡適起草的該說帖實際上是很委婉地否定了羅斯福的調停主張。
對於中國政府,胡適則采取了欺瞞的做法。可以肯定,羅斯福的調停主張,胡適一直沒有向外交部和最高當局匯報。中國政府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回事。否則,最高當局是會積極進行這件事的。如此一來,中國的抗戰圖景可能是另外一副模樣了。
胡適這種做法,可謂是“獨斷獨行”、“一手遮天”。他個人所負的責任可以說是天大的責任。換一個聽話的官僚或者職業的外交官,是否有此見識、有此魄力,能夠如此敢於承擔責任呢?恐怕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