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的8月,胡適還被應聘為私立光華大學教授。但是課程並不重,如他給友人的信中說:“我現在教六點鍾書,維持生活費,餘力則編書。”


    對胡適來說,在上海的日子總的說來是較為輕鬆的,除了教授很少的課程外,主要從事研究著述。在此期間,不但在原來《國語文學史》講義的基礎上改寫了《白話文學史》,還寫了幾篇關於禪宗和《紅樓夢》的文章,為亞東圖書館標點本《官場現形記》作序,在上海同文書院作《幾個反理學的思想家》的演講,後整理成文。《新月》月刊創刊後,胡適在《新月》上也發表了不少文字。


    1928年4月,胡適還帶兒子祖望與朋友沈崑三、高夢旦等到廬山遊玩一周,回到上海後寫有《廬山遊記》一文。


    但是,這種輕鬆自在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了。


    1928年春天,胡適的母校中國公學爆發學.潮,學校董事會先後推舉於右任、蔡元培出任校長,都被學生拒絕。理由是“於、蔡二人道德學問雖好,可惜兼職太多,恐不能專心辦學”。


    無奈之下,關心公學命運的王雲五、朱經農等人找到胡適,請他出山,以解危難。


    在朋友勸說下,胡適勉強答應維持兩個月,到本學期結束後就辭職。答應後,很快又有點後悔。


    他在1928年4月26日的日記中寫道:“今天套上一件鐐銬,答應了去做中國公學的校長。近來中國公學有風潮,校長何魯不能回去,校董會中一班舊同學但怒剛、朱經農、丁觳音、劉南陔諸君,與雲五等都來逼我。今天雲五邀我吃飯,與怒剛諸人勸我,我一時高興,遂允為維持兩個月。此事殊不智,事後思之甚懊悔。”


    作為中國公學的校友和校董,看到母校危機,雖不是很情願,但還是勉為其難。


    4月30日,胡適到中國公學正式就任校長之職,與他一同上任的還有新任總務長但懋辛、秘書長丁觳音。


    中國公學全體師生召開大會歡迎胡適。


    大會由中國公學第一任總教習馬君武主持,他在致詞中說:“一九○六年胡先生考進中公時,我就認定已替中公取了一位好學生;不但成績好,品行好,風采也很好。果然,二十年後的今天,這位當年的好學生已經成為國際著名的學者了。現在由他回到母校來做校長,是我們中國公學最光榮的事,也是我感到生平最高興的事。”


    胡適也發表了就職致辭,他回顧了中國公學創辦的曆史,並特別發揮中國公學“公”字的意義,以此作為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的開場白。


    就職典禮後,胡適仔細考察了中國公學的情況,看到的情況實在是困難重重。此時已經沒有退堂鼓可打,胡適越發感到了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


    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與但怒剛同到中國公學。雖然受了很熱烈的歡迎,但我細看校中情況,很難有辦法。最難的是經濟方麵,熊、但諸君雖任此事,然他們都不是很有手腕的財政家,況在這各方麵都窮困的時期呢?”


    5月3日,胡適到中國公學辦公,發現學校連一本校規都沒有,於是決定從組織和法律方麵入手,整頓學校。


    5月5日,胡適到校召集校務會議,通過了三個議案:(1)校務會議組織大綱;(2)教務會議組織大綱;(3)學校章程起草委員會。


    <a href="http://m.lingdiankanshu.com" id="wzsy">lingdiankanshu.com</a>


    此外,由於之前中國公學校董名額隨時增加,沒有定額,導致分散在各省的校董總計不下百人,胡適認為這樣的後果是“召集既甚困難,組織又不合現行製度”。因此改組校董會也成為當務之急。


    在胡適的建議下,中國公學校董會於6月10日在上海開會。會議根據大學院頒布的私立學校校董會規程,通過了校董會章程,決定校董名額為15人,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的校董。接著由校董會投票選舉蔡元培、於右任、熊克武、胡適、楊銓、王雲五、但懋辛、馬君武、丁觳音等15人為新校董。校董會還通過了中國公學組織大綱13條。


    胡適當初答應接任中國公學校長,主要是為了解決中國公學的風潮,原定任期隻維持兩個月。因此,會議當天胡適向校董會提出辭職,但未能獲準。中國公學的組織大綱中有設副校長的規定,就是為胡適繼續擔任校長準備的。


    當天的會議通過決議,聘請高踐四或楊亮功為副校長。高踐四,早年留學康奈爾大學,歸國後曾任中國公學教授。楊亮功,安徽巢縣人,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後留學美國,先後獲斯坦福大學教育碩士,紐約大學教育學院哲學博士學位。


    6月17日,胡適與楊亮功商談,勸他做中國公學的副校長,楊亮功最後答應了。


    這一年的暑假,楊亮功到校任事。有了楊亮功替胡適管理日常校務,胡適可以集中精力想大事,辦大事,管他這個校長該管的事。他也不必每天都到校了。


    6月25日,胡適到中國公學參加校長就職典禮。


    胡適在當天的日記中說:“套上這一箍,不知何日能解下。我所以不忍丟就走的緣故有三:(1)熊錦帆、但怒剛、丁觳音諸同學真熱心辦此事,我不忍丟了他們就走;(2)這個學堂當初確然於我個人的發展曾有大影響;我若不進中公,後來發展的方向當不同;(3)此時我行就職禮,可以表示一種態度,表示我不想北去。”


    最後一點是指胡適反對李石曾擔任北大校長,有人懷疑胡適自己有北上擔任北大校長的打算。


    9月12日,中國公學開學,胡適本想辭去一切課程,專心管理學校和從事研究,但中國公學的學生都希望能夠親炙胡適教誨,親眼目睹胡適講課的風采,胡適於是選了一門別的教授不願教的課——中國文化史。這門課對胡適來說也很陌生,隻好從頭學起,認真備課,現“蒸”現“賣”。


    中國公學經費異常困窘,瀕於破產的境地,卻貪大求全,設有文、商、法、理工4院17學係,而學生僅三百餘人。


    胡適從1928年暑假開始調整學校的院係設置,最終改為文理學院、商學院、社會科學院等三個學院六個係。此舉一方麵便於課程的安排和學生的全麵培養,另外,有助於節省經費,減輕學校經濟上的壓力。


    在教師的選聘上,胡適繼承了蔡元培“兼容並包”的作風,遵循“不分派別,不限資格”的原則,將學術水平和能力作為標準,堅持不拘一格選聘優秀教師。例如沈從文隻有小學文憑,胡適也大膽聘用他為大學老師,誠如沈從文所說,“這是胡適校長給予我的難得的機會,是一種很大膽的嚐試”。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胡適先後請來一大批著名的學者前來任教,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高一涵、張慰慈、楊亮功、羅隆基、梁實秋、鄭振鐸、陸侃如、馮沅君、全增嘏、葉公超、饒孟侃、黃白薇等。


    對於教授的聘請,胡適非常重視,並且有明確的標準,如中國文學教授,他認為必須舊學有根基而對於新知識也有相當研究者,才算合格。同時胡適又不拘於資格和學曆,不分派別。以中國文學係為例,當時聘請王運的學生馬宗霍教先秦文學、左派作家白薇教戲劇、後來結為夫婦的陸侃如和馮沅君教古典詩詞考釋。


    前邊說到的,青年作家沈從文教小說創作、鄭振鐸教西洋文學史、梁實秋教文學。其中陸侃如、馮沅君,沈從文都不滿30歲,而沈從文隻有高小學曆。


    胡適聘用沈從文是徐誌摩的推薦,雖然沈從文第一堂課因為緊張站在講台上十多分鍾說不出話,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沈從文以專深的知識和才氣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


    胡適的名氣不僅吸引了許多有真才實學的學者到中國公學任教,也吸引了不少人報考中國公學。


    據羅爾綱回憶,當時他所在的班有一位六十歲左右的老學生,比胡適還要大二十多歲。本來已經高等師範畢業,教了多年中學,因為仰慕胡適而放棄工作重新來中國公學求學。


    胡適認為“教育的成功,此實係環境所使然”,因此,他開除了一批不注冊、不上課、打架鬥毆、使用假文憑的學生,整飭了學風,樹立了學校威信。與此同時,他積極支持《吳淞月刊》《中公學生》《中國文學季刊》等刊物以及各種學會的創辦發展,活躍了學術氣氛,給老師和學生提供了提高學術水平和表達思想的平台,為學校建設起了良好的學風。


    胡適在自己求學期間積極參加課外活動,非常活躍,對於中國公學學生的各種學術研究會和講演會也非常支持,有時還親自擔任演講競賽的評判員。


    胡適自己非常擅長演講,也很有心得,他告訴學生演講的要點:第一是口齒要清楚,第二是說話要慢,而演講稿的好壞則取決於思想組織的能力。


    由於胡適的提倡和支持,學生的演講水平有很大提高。1929年12月,中國公學、複旦大學、持誌大學、勞動大學四所淞滬大學在持誌大學舉行演講比賽,結果中國公學奪得第一名。


    胡適也非常重視學生的體育運動,認為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強健體魄,還可以磨練意誌,培養堅忍進取的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在胡適任校長期間,學校每年春秋兩季都舉辦運動會。


    1930年4月28日,他親自作《中國公學運動會歌》:“健兒們,大家上前!隻一人第一,要個個爭先。勝固然可喜。敗也要欣然。健兒們,大家上前!健兒們,大家全體的光榮,要我們擔戴。勝,要光榮的勝,敗,也要光榮的敗,健兒們,大家齊來!”


    經過改革,中國公學的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學生數量和質量普遍提高,學校知名度和招生情況逐漸改觀。在胡適掌校的兩年時間裏,學生數目從300多人增加到1300多人,發展很快,經濟情況也有了好轉。學校原有的規模已經不能容納學生現有的數量,為此擴建開設了分校區,新建了校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實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實樸並收藏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