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所部撤防是從一九二零年五月二十日開始。


    他事前曾電請張敬堯派員到衡州協商接防問題。張敬堯派湖南暫編第二師師長吳新田為“主持湘南防務司令官”,於二十一日到衡州,與吳佩孚及湘軍代表簽訂條約,南北兩軍維持原有停戰界線,湘直兩軍停戰協定繼續有效。


    直到吳佩孚所部撤防的前夕,北京政.府才有電報批準直軍撤防。這樣也就使吳部的北歸,有了合法性。


    吳佩孚所部開拔時作環狀隊形的布置,主力居中,湘江兩岸各設掩護隊,前方設有偵察兵,後麵設有殿卒。大軍揚帆而下,全軍齊唱吳所親撰的《登蓬萊閣歌》。


    途中吳秀才詩興大發,寫下《回防途次》,詩曰:


    行行重行行,曰歸複曰歸。


    江南草木長,眾鳥亦飛飛。


    憶昔赴戎機,長途雨雪霏。


    整旅來湘浦,萬裏振天威。


    孰意輦轂下,妖孽亂京畿。


    虺蛇思吞象,投鞭欲斷淝。


    我今定歸期,天下一戎衣。


    舳艫連千裏,旌旗蔽四圍。


    春滿瀟湘路,楊柳正依依。


    和風送歸鳥,綠草映晴暉。


    少年惜春華,勝日鬥芳菲。


    來路作歸程,風景仍依稀。


    周公徂東山,憂攙亦畏譏。


    軍中名將老,江上昔人非。


    建樹須及時,動靜宜見幾。


    何日摧狂虜,發揚見國威。


    不問個人瘦,惟期天下肥。


    丈夫貴兼濟,功德乃巍巍。


    江上送歸舟,風急不停揮。


    得遂擊楫誌,青史有光輝。


    春日雁北向,萬裏動芳徽。


    鴻漸磐石願,衍衍不啼饑。


    止戈以為武,烽煙思郊圻。


    同仇複同仇,歸願莫相違。


    吳佩孚所部於二十七日由水路經過長沙。


    張敬堯怕吳部舍舟登陸“戰長沙”,在湘江右翼配置了強大的兵力,但隻作防禦準備。


    而吳部根本無意上岸,雖亦作緊急戒備,不過是怕張軍襲擊而已。


    雙方都很克製,均未挑釁生事,吳部隨後揚帆而去。


    吳佩孚所部於五月二十九日過嶽州,三十一日在漢口集中。


    吳部北行,一舉一動都引來各方關注,其滯留漢口,久而不發,因之而謠言四起。


    北京政.府以吳佩孚所部按兵武漢。引起各方猜忌為名,促其盡快離開。並電曹錕,請他下令督促吳部速行。


    吳佩孚本打算在武漢稍事休整,但迫於情勢不得不迅速開拔。派其參謀長赴汴與趙倜密商後,商定吳部暫駐信陽、許州、鄭州等處。


    隨後於六月七日晚由武漢起程。八日抵鄭。


    所部第一旅駐許昌,第二旅駐駐馬店,第三旅分駐順德、磁州,騎兵團駐黃河橋,步兵八團駐新鄉縣。


    沿途旌旗滿目,帳幕相望,軍容整齊而士氣高漲。


    吳佩孚所部北歸,直接的結果是直皖兩係短兵相接,段祺瑞早就已經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他不能不有所應對。


    早在一九二零年四月下旬,駐防陝西的奉軍許蘭洲部忽然移動到華陰、潼關、觀音堂一帶。這個行動使段祺瑞懷疑是奉軍有企圖移向河南,策應直軍北進。


    五月十七日,段祺瑞曾在團河召集秘密會議,作了一係列的軍事布置。


    一麵召回徐樹錚,並將全部西北邊防軍調回北京附近,一麵決定自己出馬擔任川陝剿匪總司令,率領邊防軍一三兩師向陝西出發,討伐陝南民軍和川滇靖國軍。


    為了提防靳雲鵬在北京搗鬼,準備派其為副司令或參謀長,令其隨軍出發。這其實是在“聲東擊西”,真正目的並不是向陝西出兵,而是準備進軍鄭州。其計劃是首先驅逐河南督軍趙倜,然後派軍防守京漢路南段,阻斷直軍的歸路。如果直軍打算強行通過,就地予以迎擊。


    段祺瑞認為在河南與直軍作戰,不但北京根據地不致受到戰火的威脅,而且山東、安徽兩省的皖係軍隊可以側擊直軍。


    但是,當段帶兵出征陝西的消息傳到關外,張作霖立刻借口邊防軍出動,北京防務空虛,要求準許奉軍入關“拱衛京師”。如果北京真的由奉軍拱衛,北京就變成張作霖的天下了,這便使得段祺瑞,被迫放棄這個想爭取主動的作戰計劃。


    六月十三日,一直出語驚人的吳佩孚在鄭州發出一個爆炸性的電報,分致反皖的八省聯盟各督軍,內容是:反對安福係包辦上海和會,建議召開國民大會解決一切問題。


    這個電報之所以具有爆炸性,是因為這個建議不但遭致皖係的強烈反對,八省聯盟內部也是一片反對之聲。聯盟的領軍人物之一的張作霖為此而大發脾氣,就連吳的上司曹錕也一個勁地搖頭。


    北方反段的軍人雖然不滿意吳的狂妄,但考慮到直皖戰爭爆炸在即,吳是一個肯打硬仗的虎將,其軍隊又能征善戰,因此而對吳的過分言行,隻好隱忍於心。


    但是,吳這一通電得到南方各人民團體的熱烈歡迎。


    吳佩孚將其主力布置在河南,造成北方風雲突變。奉軍為了暗中策應直軍,也零零星星地分為三營五營開進關來,六月十日駐獨流鎮的奉軍四營,經過天津開往廊房。


    曹錕也於六月十日派兵監視德州兵工廠,並以德州為直軍右翼的前哨陣地。


    六月十五日,吳佩孚偕同三個混成旅的旅長到了保定。同日,江蘇、奉天等省代表也都到保定,來參加曹錕所召集的軍事會議,這是一次秘密的,卻是極重要的軍事會議。


    段祺瑞方麵自然也積極布置,他密令駐守濟南的邊防軍第二師師長馬良作好動員準備,俟機北向進攻德州,或者西向側擊鄭州。


    為了準備打仗,皖係積極籌措戰費,由安福係的交通總長曾毓雋,以京綏路為抵押,向日本借款五百萬元作為戰費。


    在中國內爭上,日本是傾向皖係的,日本方麵本來是願意幫這個忙的。隻是這個時候,日本已不能像歐戰期間那樣,可以在亞洲尤其是中國為所欲為了。美英等已經聯合起來,在中國問題上采取強硬的立場,監視著日本的一舉一動。


    由於美英兩國出麵幹涉,皖係以京綏路向日本押借五百萬元沒能如願。


    這時候,皖係無論在外交上、財政上、或是作戰的戰略地位上,都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


    最大的致命傷是兩個,一個是主張武統,發動南北戰爭。在全國人心盼望和平統一的時候,內戰是不得人心的。一個是親日,當時全國人心都痛恨日本侵略,尤其在歐戰期間乘火打劫,企圖獨吞山東。國人對日如對過街老鼠,皖係的親日自是大失人心。


    即便是在軍事布置上,皖係也居於不利的地位。駐防洛陽的西北邊防軍,處於鄭州直軍與潼關奉軍之間。駐防信陽的皖軍吳光新部,也是處於河南、湖北兩省直軍夾擊態勢中。而在廊房的西北邊防軍,也在奉軍監視之下。


    將領方麵,張敬堯禍湘,馬良殘殺抗日的愛國分子,這兩個人是很不得人心。傅良佐、吳光新都非將才,倪嗣衝則在重病中,段芝貴不過是袁世凱的寵兒,善溜須拍馬而不堪大用。皖係的將領數來數去還是隻有徐樹錚像回事,段祺瑞在重要關頭更離不開小徐。


    局勢一天比一天緊張。六月十六日曹錕電請解除川、粵、湘、贛四省經略使。


    六月十七日徐樹錚由庫倫返抵北京,暫時放棄他“西北王”的事業。


    吳佩孚雖然請張敬堯派軍接防,可實際上他是決定把衡陽移交給湘軍的。他和湘軍驍將趙恒惕已經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吳佩孚所部整裝離開之時,也就是湘軍進軍之日。


    但是,當時的形勢對湘軍來說並不樂觀。


    張敬堯是北洋勇將,軍隊已經擴充到七萬人。他自兼北軍第七師長,直屬的部隊則有湖南暫編第一第二兩師和第一混成旅。歸他節製指揮的還有協助長沙防務的第十一師(師長李奎元),駐防湘潭的第廿師(師長範國璋),駐防常德的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馮玉祥),駐防湘東的暫編第一師(師長張宗昌)和安武軍一部分。


    <a id="wzsy" href="http://www.2kxs.la">2kxs.la</a>


    衡州和寶慶是長沙的前方兩個據點,張敬堯派他手下的兩員大將,湖南暫編第一師長田樹勳守寶慶,兼長寶鎮守使,第二師長吳新田守衡州。


    南軍方麵,湘桂軍各據有郴永一隅之地,不過沅水上遊的廣大地區則屬於湘西民軍勢力範圍,所以南軍占領區的麵積也不算小。


    張敬堯(1881年—1933年5月7日),字勳臣,安徽省霍邱縣人。


    幼年當過糧坊學徒,後流落山東,因犯殺人罪潛逃京津地區。一八九六年參加袁世凱的北洋新軍隨營學堂,結業後任排長。一九零六年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後一直在北洋軍中任職。一九一一年任第三鎮十一協二十二標標統。


    辛亥革命爆發後,張敬堯率一營為先遣隊開往武昌進行血腥鎮壓,因“殺敵驍勇”提升為團長。


    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期間,張敬堯率部從湖北進攻江西,鎮壓革命,又擢升旅長兼南昌衛戍區司令。一九一四年段祺瑞出任河南都督,張敬堯隨段祺瑞開往河南鎮壓白朗起義軍,因鎮壓起義“有功”,被升為陸軍第七師師長,調駐北京。


    一九一五年八月,張敬堯聯合北洋軍界四十四人召開軍警大會,鼓吹擁護袁世凱稱帝。護國戰爭爆發後,張敬堯被袁世凱任命為第二路軍司令,晉升陸軍上將,率部進軍四川鎮壓護國運動。


    一九一七年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後,任命張敬堯為蘇魯豫皖邊境督辦。南北戰爭北軍攻占長沙後,又被任命為湖南督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實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實樸並收藏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