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稱帝時,北京的國會飽受摧殘,議員們紛紛南下,聚集上海的不下二百餘人。西南護國運動開始後,旅滬的國會議員也為之聲援呼應。袁死後黎繼總統,《約法》恢複,國會重行召開,原來南下的議員們陸續回到北京。
民國五年八月一日,國會在北京舉行第二次常會開幕典禮,參議院議員到一百三十八人,眾議院議員到三百一十八人。
<a id="wzsy" href="http://m.xiashuba.com">下書吧</a>
參議院仍由王家襄、王正廷為正副議長,眾議院仍由湯化龍、陳國祥為正副議長,臨時公推王家襄為主席。
黎元洪總統及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段祺瑞,財政總長兼外交總長陳錦.濤,交通總長兼內務總長許世英,教育總長範源濂,農商總長張國淦,海軍總長程璧光,同時蒞會。
大總統黎元洪依照民國二年公布之“大總統選舉法”第四條,鄭重宣誓。
誓雲:餘以至誠遵守憲法,執行大總統之職務。
黎同時致詞:“天佑吾華,政局聿新,經緯萬端,宜叩眾意。議會諸君子為國民所選舉,其於民生國計,籌之熟矣。方今時局艱危,正賴賢豪補救,望諸君子一心一德,無黨無偏,以法治為指歸,立憲政之基礎。國運昌隆,政象清明,皆將於諸君子是賴。元洪不敏,忝膺重寄,惟竭至誠,從諸君子後,冀有造於家邦。躬蒞盛會,無任歡欣,謹賀一言為民國議會祝”。
肯定的說,在實行民主、言論和結社自由方麵,包括政黨活動和社會輿論監督政.府等,在曆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當屬民國之初。
這期間,革命黨人擁有相當的軍政實力和革命聲勢,他們努力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等,使中國的社會為之一新,民主的氣氛極為為濃厚。幾百個社團、幾十個黨派群起紛立,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中國的大地。
據統計,至二次革命前,全國報紙總數近五百種,銷售數量達四千二百萬份。其中新創辦的報紙,北京約有五十餘種,居最多,上海次之,有四十多種,天津、廣州分別為三十五、三十種。
不僅擁袁的報刊,而且製袁、反袁的報刊也都可以公開出版發行,各種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以及馬.克.思的學說,亦允許見諸報端或公開演講宣傳。國民黨背後資助的報紙,如上海《民權報》等“無日不罵項城”,當時也未遭到封閉捕殺之禍。
所有這些不但沒有威脅袁政.府統治,反而大多成為擁護袁政.府,支持袁鎮壓“二次革命”的重要力量。不但如此,多年以後,有很多人回憶起這段時間仍特別留戀,以此作為袁世凱的政績。
袁世凱末期之所以敢於稱帝,就是因為他已把民國成立後的這些政治生機逐漸地斬斷,從而也最終使其自己走上末路,所謂事與願違。
民初的政黨活動,自癸醜二次革命後即銷聲匿跡,甚至連推翻清朝,創建民國的國民黨亦被迫轉入地下活動。開國人物如孫中山、黃興、陳其美、胡漢民、於右任等,有的亡命海外如孫、黃二公,有的難逃厄命如陳其美被刺殺。一直到護國運動開始以後,政黨活動才開始在西南和東南各省重行恢複。
到民國四五年間,政黨活動仍比較沉寂,當時夠得上稱為政黨的,也隻有下麵三個:
一、中華革命黨,自癸醜二次革命討袁失敗,國民黨領袖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等皆避居海外,國民黨亦被袁所解散。孫中山從二次革命的失敗中深切感到,“非袁氏兵力之強,乃同黨人心渙散”。於是,孫中山決心從整頓黨務入手,重組新黨,拯救革命。
一九一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孫中山親自擬定入黨誓約,規定入黨者須絕對服從其領導,無論資格多老,皆須重立誓約,加按指印。
孫中山手書的《中華革命黨總章》提出了該黨綱領,明確規定本黨以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為宗旨,以掃除專製統治,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繼承了中國同盟會時期的民權、民生主義的革命內容;同時把推翻袁世凱專製獨裁統治、建立一個新的民主共和國,作為黨綱的重要內容。
二、國民黨溫和派,也被人稱為國民黨右派。他們部分散在海外,有的留在國內,有的則在日本。當孫中山籌組中華革命黨時,亦曾聯絡他們,但他們反對中華革命黨的過激立場。
如:《中華革命黨黨綱》中對於參加革命和未參加革命的黨員劃分界限,享受權利亦不同,這一點溫和派的人士是反對的。他們覺得革命不應該分彼此,也不應該分階級。同時孫中山規定黨員入黨時要加蓋手指模,也是溫和派所不同意的。因此以黃興為首,都不肯參加。
到了日本提出廿一條後,溫和派進一步希望國內團結抗日。其時黃興已由日本去美國,未參加這次行動,這次行動是由李根源、鈕永建、程潛、陳強、陳炯明、章士釗等二十八人列名通電,要求停止反袁行動,一致對外。且因當時歐戰爆發,便組織了歐事研究會以聯絡同誌。
李根源(1879年6月6日—1965年7月5日),字雪生,又字養溪、印泉。近代名士、中國國民黨元老、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愛國人士。
李根源生於雲南騰越。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昆明高等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一月,入日本振武學堂與士官學校。宣統元年(1909年)九月,任雲南講武堂監督兼步兵科教官,後升總辦。民國六年(1917年)二月,到任陝西省長。民國十一年(1922年)十一月,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
民國十二年(1923年),因反對曹錕賄選總統,辭去其國會代表職,隱居吳中。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春,返回昆明就任雲貴監察使職。李根源病逝於北京,享年八十六歲,骨灰安葬於藏書小王山。
李根源做為辛亥元老,曾參與領導雲南起義,參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凱稱帝活動和“護法”鬥爭等革命運動,修建英雄塚,倡導建設“騰衝國殤墓園”,在昆明“重九起義”、雲南軍都督府建立、滇西問題的解決、邊疆民族地區的治理等方麵作出過重大貢獻。
李根源借歐事研究會為活動基礎,欲擁岑春煊為首領。岑本和革命黨無關係,不過他是反袁的。癸醜之役,章士釗介紹李根源和岑認識,於是有部分人士欲擁岑在南京組織抗袁的醞釀,這一計劃因二次革命失敗而孕死腹中,此後李、章、岑便有了經常的聯絡。
護國之役,岑、李都在西南活動,歐事研究會遂成為國民黨溫和派的代表力量,且和進步黨聲氣相通,歐事研究會的出版物是《甲寅雜誌》和進步黨的《中華雜誌》互為呼應。
三、進步黨,多為穩健派和社會上有聲望的人。民國初年一般士民的心理,認為革命黨人有冒險性,而進步黨人比較和平,不會走極端。進步黨沒有很明確的政治要求,參加的人也很複雜,其中的一些人可以和舊勢力及北洋派合作;有些人可以和國民黨溫和派聯成一氣。
國會複會後,政黨活動又活躍起來,進步黨人在袁死後提倡“不黨主義”,所以在參加內閣中,隻有一個範源濂。國會開幕後,進步黨人首先分組成兩個團體,一個是以湯化龍、劉崇佑為首領的憲法討論會,一個是以梁啟超、林長民為首領的憲法研究會。這兩個會不久又告合並,並為“研究係”。他們在國會中是和北洋派攜手的。
至於國民黨方麵,左派的中華革命黨原是革命的秘密團體,主張采取激烈的革命手段,所以在國會中沒有吸收人員。
護國反袁結束後。溫和派李根源等人歐事研究會也慢慢自消自滅了,後由張繼以“張寓”為名暗中糾合同誌,掛出一塊招牌名為“憲法商榷會”。不久憲法商榷會又分為三個派係。
一、客廬係以張繼、王正廷、吳景濂、穀鍾秀、張耀曾等為主。
二、韜園係,以舊進步黨人新附於國民黨之孫洪伊及丁世嶧為主。
三、丙辰俱樂部可以算做中華革命黨的化身,以林森、居正、田桐為主。
不久,客廬係中的穀鍾秀、張耀曾脫離客廬而組成政學會,丙辰俱樂部與韜園兩派又合組為民友社,商榷會又改為益友社,益友社又改為政餘俱樂部,以王正廷、褚輔成為主。
國會內的政黨雖不多,但所謂黨外有黨,黨內有派,絲毫也不影響國會內的黨爭和派爭。
民國五年八月十日,黎元洪假北京迎賓館舉行茶話款待國會全體議員,黎態度謙誠,要求議員同心協力,相互提攜,其致詞略雲:
“組織內閣,兩月以來,屢更任命,縱非組織盡善,未嚐不別具苦衷,蓋共和再造,既由各方麵勢力構成,故組織政.府不能專就一方麵人才為限。用之期於適當,取之不出一途。變亂紛紜之後,要以安人心定全局為先,不宜對一人一事而有偏議,切望諸君共體時艱,將來征求同意時,勿繩嚴格,俾收共濟之效,相互提攜,造成法治國家。至民生國計,經緯萬端,議事有暇,更望時常接洽,俾得流通,免生隔閡。元洪不敏,惟與諸君子相見以誠,合力同心,共匡大局。”
國會議員很滿意於黎的這種態度,認為過去袁世凱時代用外交手段對付國會,又以強盜賊匪對待議員,因此導致總統府和國會之間關係萬分惡劣,今天黎元洪既然相見以誠,議員當然以誠意報之。
民國五年十月三十日北京國會補選副總統,馮國璋當選。
民國五年八月一日,國會在北京舉行第二次常會開幕典禮,參議院議員到一百三十八人,眾議院議員到三百一十八人。
<a id="wzsy" href="http://m.xiashuba.com">下書吧</a>
參議院仍由王家襄、王正廷為正副議長,眾議院仍由湯化龍、陳國祥為正副議長,臨時公推王家襄為主席。
黎元洪總統及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段祺瑞,財政總長兼外交總長陳錦.濤,交通總長兼內務總長許世英,教育總長範源濂,農商總長張國淦,海軍總長程璧光,同時蒞會。
大總統黎元洪依照民國二年公布之“大總統選舉法”第四條,鄭重宣誓。
誓雲:餘以至誠遵守憲法,執行大總統之職務。
黎同時致詞:“天佑吾華,政局聿新,經緯萬端,宜叩眾意。議會諸君子為國民所選舉,其於民生國計,籌之熟矣。方今時局艱危,正賴賢豪補救,望諸君子一心一德,無黨無偏,以法治為指歸,立憲政之基礎。國運昌隆,政象清明,皆將於諸君子是賴。元洪不敏,忝膺重寄,惟竭至誠,從諸君子後,冀有造於家邦。躬蒞盛會,無任歡欣,謹賀一言為民國議會祝”。
肯定的說,在實行民主、言論和結社自由方麵,包括政黨活動和社會輿論監督政.府等,在曆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當屬民國之初。
這期間,革命黨人擁有相當的軍政實力和革命聲勢,他們努力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等,使中國的社會為之一新,民主的氣氛極為為濃厚。幾百個社團、幾十個黨派群起紛立,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中國的大地。
據統計,至二次革命前,全國報紙總數近五百種,銷售數量達四千二百萬份。其中新創辦的報紙,北京約有五十餘種,居最多,上海次之,有四十多種,天津、廣州分別為三十五、三十種。
不僅擁袁的報刊,而且製袁、反袁的報刊也都可以公開出版發行,各種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以及馬.克.思的學說,亦允許見諸報端或公開演講宣傳。國民黨背後資助的報紙,如上海《民權報》等“無日不罵項城”,當時也未遭到封閉捕殺之禍。
所有這些不但沒有威脅袁政.府統治,反而大多成為擁護袁政.府,支持袁鎮壓“二次革命”的重要力量。不但如此,多年以後,有很多人回憶起這段時間仍特別留戀,以此作為袁世凱的政績。
袁世凱末期之所以敢於稱帝,就是因為他已把民國成立後的這些政治生機逐漸地斬斷,從而也最終使其自己走上末路,所謂事與願違。
民初的政黨活動,自癸醜二次革命後即銷聲匿跡,甚至連推翻清朝,創建民國的國民黨亦被迫轉入地下活動。開國人物如孫中山、黃興、陳其美、胡漢民、於右任等,有的亡命海外如孫、黃二公,有的難逃厄命如陳其美被刺殺。一直到護國運動開始以後,政黨活動才開始在西南和東南各省重行恢複。
到民國四五年間,政黨活動仍比較沉寂,當時夠得上稱為政黨的,也隻有下麵三個:
一、中華革命黨,自癸醜二次革命討袁失敗,國民黨領袖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等皆避居海外,國民黨亦被袁所解散。孫中山從二次革命的失敗中深切感到,“非袁氏兵力之強,乃同黨人心渙散”。於是,孫中山決心從整頓黨務入手,重組新黨,拯救革命。
一九一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孫中山親自擬定入黨誓約,規定入黨者須絕對服從其領導,無論資格多老,皆須重立誓約,加按指印。
孫中山手書的《中華革命黨總章》提出了該黨綱領,明確規定本黨以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為宗旨,以掃除專製統治,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繼承了中國同盟會時期的民權、民生主義的革命內容;同時把推翻袁世凱專製獨裁統治、建立一個新的民主共和國,作為黨綱的重要內容。
二、國民黨溫和派,也被人稱為國民黨右派。他們部分散在海外,有的留在國內,有的則在日本。當孫中山籌組中華革命黨時,亦曾聯絡他們,但他們反對中華革命黨的過激立場。
如:《中華革命黨黨綱》中對於參加革命和未參加革命的黨員劃分界限,享受權利亦不同,這一點溫和派的人士是反對的。他們覺得革命不應該分彼此,也不應該分階級。同時孫中山規定黨員入黨時要加蓋手指模,也是溫和派所不同意的。因此以黃興為首,都不肯參加。
到了日本提出廿一條後,溫和派進一步希望國內團結抗日。其時黃興已由日本去美國,未參加這次行動,這次行動是由李根源、鈕永建、程潛、陳強、陳炯明、章士釗等二十八人列名通電,要求停止反袁行動,一致對外。且因當時歐戰爆發,便組織了歐事研究會以聯絡同誌。
李根源(1879年6月6日—1965年7月5日),字雪生,又字養溪、印泉。近代名士、中國國民黨元老、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愛國人士。
李根源生於雲南騰越。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昆明高等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一月,入日本振武學堂與士官學校。宣統元年(1909年)九月,任雲南講武堂監督兼步兵科教官,後升總辦。民國六年(1917年)二月,到任陝西省長。民國十一年(1922年)十一月,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
民國十二年(1923年),因反對曹錕賄選總統,辭去其國會代表職,隱居吳中。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春,返回昆明就任雲貴監察使職。李根源病逝於北京,享年八十六歲,骨灰安葬於藏書小王山。
李根源做為辛亥元老,曾參與領導雲南起義,參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凱稱帝活動和“護法”鬥爭等革命運動,修建英雄塚,倡導建設“騰衝國殤墓園”,在昆明“重九起義”、雲南軍都督府建立、滇西問題的解決、邊疆民族地區的治理等方麵作出過重大貢獻。
李根源借歐事研究會為活動基礎,欲擁岑春煊為首領。岑本和革命黨無關係,不過他是反袁的。癸醜之役,章士釗介紹李根源和岑認識,於是有部分人士欲擁岑在南京組織抗袁的醞釀,這一計劃因二次革命失敗而孕死腹中,此後李、章、岑便有了經常的聯絡。
護國之役,岑、李都在西南活動,歐事研究會遂成為國民黨溫和派的代表力量,且和進步黨聲氣相通,歐事研究會的出版物是《甲寅雜誌》和進步黨的《中華雜誌》互為呼應。
三、進步黨,多為穩健派和社會上有聲望的人。民國初年一般士民的心理,認為革命黨人有冒險性,而進步黨人比較和平,不會走極端。進步黨沒有很明確的政治要求,參加的人也很複雜,其中的一些人可以和舊勢力及北洋派合作;有些人可以和國民黨溫和派聯成一氣。
國會複會後,政黨活動又活躍起來,進步黨人在袁死後提倡“不黨主義”,所以在參加內閣中,隻有一個範源濂。國會開幕後,進步黨人首先分組成兩個團體,一個是以湯化龍、劉崇佑為首領的憲法討論會,一個是以梁啟超、林長民為首領的憲法研究會。這兩個會不久又告合並,並為“研究係”。他們在國會中是和北洋派攜手的。
至於國民黨方麵,左派的中華革命黨原是革命的秘密團體,主張采取激烈的革命手段,所以在國會中沒有吸收人員。
護國反袁結束後。溫和派李根源等人歐事研究會也慢慢自消自滅了,後由張繼以“張寓”為名暗中糾合同誌,掛出一塊招牌名為“憲法商榷會”。不久憲法商榷會又分為三個派係。
一、客廬係以張繼、王正廷、吳景濂、穀鍾秀、張耀曾等為主。
二、韜園係,以舊進步黨人新附於國民黨之孫洪伊及丁世嶧為主。
三、丙辰俱樂部可以算做中華革命黨的化身,以林森、居正、田桐為主。
不久,客廬係中的穀鍾秀、張耀曾脫離客廬而組成政學會,丙辰俱樂部與韜園兩派又合組為民友社,商榷會又改為益友社,益友社又改為政餘俱樂部,以王正廷、褚輔成為主。
國會內的政黨雖不多,但所謂黨外有黨,黨內有派,絲毫也不影響國會內的黨爭和派爭。
民國五年八月十日,黎元洪假北京迎賓館舉行茶話款待國會全體議員,黎態度謙誠,要求議員同心協力,相互提攜,其致詞略雲:
“組織內閣,兩月以來,屢更任命,縱非組織盡善,未嚐不別具苦衷,蓋共和再造,既由各方麵勢力構成,故組織政.府不能專就一方麵人才為限。用之期於適當,取之不出一途。變亂紛紜之後,要以安人心定全局為先,不宜對一人一事而有偏議,切望諸君共體時艱,將來征求同意時,勿繩嚴格,俾收共濟之效,相互提攜,造成法治國家。至民生國計,經緯萬端,議事有暇,更望時常接洽,俾得流通,免生隔閡。元洪不敏,惟與諸君子相見以誠,合力同心,共匡大局。”
國會議員很滿意於黎的這種態度,認為過去袁世凱時代用外交手段對付國會,又以強盜賊匪對待議員,因此導致總統府和國會之間關係萬分惡劣,今天黎元洪既然相見以誠,議員當然以誠意報之。
民國五年十月三十日北京國會補選副總統,馮國璋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