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五日,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鄭毓秀突然接到同盟會駐北京支部的緊急命令,放棄刺殺袁世凱的行動。因為最新的情況表明,真正阻礙南北議和的是以良弼、鐵良為首的皇族貴戚,而不是袁世凱。鄭毓秀連夜行動,根據平時的線索,通知了八位戰友,但未接到通知的戰友還是按計劃實施了刺殺袁世凱的行動,鄭毓秀無奈之下也隻好趕去現場。


    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六日,袁世凱在從紫禁城的東華門出來,前往他的新辦公地點外務部新衙門。當他的馬隊快要行進到東華門外大街和王府井大街路口處時,從路北邊的三順茶點跑出三個人,分別向他擲出三枚煉乳罐大小的炸.彈。因袁世凱的馬車跑得快,第一枚和第二枚炸.彈扔晚了,落在馬車後。炸傷了袁的衛隊和馬匹,有二十多人受傷,其中他的侍衛管代袁金標送醫不治身亡;第三枚炸.彈沒有炸。


    炸.彈之所以扔的不準,還有一個原因是路邊有個木質崗亭擋住了刺殺者的視線。三名刺殺者扔完炸.彈後又跑回茶店,警察當即逮捕了十個人: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陶鴻源、薛榮、李懷蓮、許同華、傅思訓、黃永清、蕭聲。


    從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三人身上均搜出武器,當日便被行刑。鄭毓秀憑借自己的才智,巧妙躲過了追捕。後來去找一些當記者的外國友人,以他們的名義將被逮捕的其餘七名戰友保釋出獄。


    張先培(1890—1912),字心裁,貴州省麻江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同盟會成員,出身官宦家庭,北京陸軍貴胄學堂畢業。後在軍諮府測地局任職,1911年,加入京津同盟會暗殺部。


    黃之萌(1888—1912),廣東開平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同盟會成員,北京陸軍測繪學堂畢業。1911年,加入京津同盟會暗殺部。


    楊禹昌(1885—1912),四川資中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同盟會成員。一九一零年,楊禹昌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陸軍測繪學堂。是年農曆十月,他離鄉北上,在武昌偶遇黃之萌和張先培,三人誌同道合,遂結為莫逆之交同上北京。1911年,加入京津同盟會暗殺部。


    大難不死,袁世凱嚇得也不輕,正打怵見那孤兒寡母,借機危險和舊疾複發而稱病不出。派出趙秉鈞和胡惟德等人和清廷打交道,自己則躲到了幕後。


    被刺事件很血腥、很恐怖,對各方振動極大,也在某些方麵幫了袁世凱。先前,為了嚇唬皇族宗親,讓他們盡早就範,袁世凱曾讓人在京城到處散布,京城到處都是革命黨。這下子得到了驗證,大家不能不信了。


    還有就是,一些皇族親貴見袁世凱剿滅亂黨不積極,造輿論說袁世凱已與亂黨勾搭成奸、沆瀣一氣,現在謠言不攻自破。


    讓一個王朝退出曆史談何容易。


    十七日,隆裕太後召集宗室王公開禦前會議,討論是否實行共和。會上奕劻和貝子溥倫主張自行退位,頒布共和。溥偉和載澤等人則極力反對,雙方爭論不休。


    隆裕太後隻是抱著宣統小皇帝嗚嗚大哭,會議無結果而散。同樣的會議十八日接著開,同樣是沒有結果。


    當晚,良弼、溥偉、鐵良等人糾集了幾十個人到慶王府,攻擊和圍攻奕劻。主要也想做奕劻的工作,因為奕劻在皇族宗親中影響力較大。


    但是,不管這些人怎麽樣的威脅和恐嚇,奕劻就是主張不變。


    他堅持說:“你們這些毛孩子懂什麽,胡喊瞎叫有用嗎?大.清就亡在你們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不明事理的人手裏。整天排斥漢人,光靠我們滿人能管好這麽大個國家嗎?國家都走到這一步了,我不知道維護祖宗的基業嗎?大.清退位對我和我這一家有什麽好處。你覺得你們這是為我們這個家族好,其實你們這是害我們大家。你們說袁世凱這不好。那不對,我也不反對,但是,現在能幫我們的,還就是袁世凱。非得讓大家和你們一塊去死嗎?你們省省吧,聽一句老人言吧!”


    奕劻這一番入情入理的話,沒能打動這些個極端和狂熱分子。這些人趁勢發起組織了宗社黨,並大肆展開活動。


    良弼,滿洲鑲黃旗人,清末大臣、宗社黨首領,清太祖努爾哈赤幼弟貝勒巴雅喇八世孫。祖上原係宗室,順治年間七世祖鞏阿岱(貝子拜音圖之弟)依附睿親王多爾袞。故被削爵、幽禁、黜宗室,直到嘉慶四年始命複宗籍,賜紅帶子。


    早年喪父,與母親杭阿坦氏相依為命,從小接受正統的忠孝倫尚教育,侍母極孝。


    作為皇室後輩,良弼沒有八旗子弟的腐朽氣質,更沒有逗鳥遛狗的愛好。他曾留學日本,入士官學校步兵科。畢業回國後,入練兵處,旋充陸軍部軍學司監督副使、司長。禁衛軍成立,任第一協統領兼鑲白旗都統。


    <a id="wzsy" href="http://www.fqxsw.org">fqxsw.org</a>


    良弼剛正傲骨,素有大誌,以知兵而為清末旗員翹楚。不但是旗人中“嶄新的軍事人才,而且才情卓越”,參與了清末一係列振武圖強的軍事活動,“改軍製,練新軍,立軍學,良弼皆主其謀”。尤注意延攬軍事人才,舉凡吳祿貞、哈漢章、沈尚謙、盧靜遠、章遞駿、陳其采、馮耿光、蔣百裏等無不延納,與鐵良等被稱為清季幹將。


    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義爆發後,良弼既反對起用袁世凱,又反對革命,冀圖“以立憲彌革命,圖救大局”。


    一月十九日,宗社黨發布宣言,主張罷黜袁世凱,組建“戰時皇族內閣”,由鐵良任總司令,組織忠於清室的軍隊與革命軍決戰。


    此時,良弼的禁衛軍協都統一職雖已被馮國璋接替,但在禁衛軍中仍廣有人脈,鐵良更是久曆行伍,在軍中的影響大約僅次於袁世凱,因此宗社黨聲勢不小。


    奕劻所以這樣的堅持,有人說是收了袁世凱三百萬兩銀子,在為袁世凱出死力。


    憑袁世凱的辦事風格,給奕劻送重禮是很正常的,但送這麽多恐怕不值得。


    無論奕劻的活動能力有多大,但因其貪腐,在皇族宗親中威信並不是很高,能量也很有限。袁世凱用銀子的地方很多,不見得花到奕劻身上這麽多。


    奕劻或許是在幫袁世凱,但他可能更是識大體。


    袁世凱很著急,他怕有變,怕夜長夢多。這一天,他的好朋友英國公使朱爾典來訪。


    朱爾典(John Newell Jordan, 1852―1925),英國外交家,生於愛爾蘭,為農家子弟。就讀於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的皇後學院,擁有文學碩士學位 。


    清光緒二年(1876)來華,先在北京領事館任見習翻譯員,曾於各口岸學習領事業務,對中國官場相當了解。


    一八八八年升為北京公使館館員,一八九一年成為中文書記長。一八九六年出任漢城總領事,一八九八年升為駐華代理公使,一九零一年成為辦理公使,一九零六年成為駐華特命全權公使。


    一九二零年退休之後,曾出席華盛頓會議。一九二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袁世凱與朱爾典是故交,他們的交往可以追溯到甲午戰爭前袁世凱在朝鮮任職期間。光緒帝和慈禧太後先後去世,因位高權重而備受猜忌的袁世凱被貶謫出京,袁一度心灰意冷。據說朱爾典還曾去信勸他振作,養身待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實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實樸並收藏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