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同盟會員們清楚,為了進行武裝鬥爭,必須掌握武裝力量,於是便把自己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省內,並以發動軍人做為主要工作目標。


    同盟會員榮炳奉派回國後,很快在山西武備學堂和新軍中發展王嗣昌、應芝、常樾、趙守鈺、張煌、王夢弼、金殿元等加入同盟會。


    不久,同盟會員榮福桐回省傳達了同盟會總部關於“加緊革命活動,準備實行武裝起義”的指示,與會人員商定除在太原等地壯大實力外,還應在清廷鞭長莫及的綏遠西部開展工作。


    會後,王建基等到包頭一帶進行活動,一九零七年在薩拉奇發動起義。由於條件不夠成熟和力量懸殊而告失敗,徐翰文(字西園)犧牲,王建基被捕 。


    這是同盟會在北方進行武裝暴動的一次嚐試。


    一九零九年,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山西留學生畢業回省。同盟會員閻錫山、仇亮、張瑜、喬煦、馬開崧、李大魁等分別在陸軍小學堂(武備學堂改稱)和督練公所等軍事部門任職,使同盟會在山西軍事機關的力量大為增強。


    這年十一月,清廷陸軍部召集留日學生在京會試。結果山西的溫壽泉名列優等,被賞給炮兵科舉人並授予副軍校(相當中尉的軍銜 ;名列上等的黃國梁、閻錫山、張瑜、姚以價、喬煦、馬開崧、顧祥麟、王寶善、張維清、焦純禮等被分別賞給步兵、馬兵、輜重兵科舉人並授予協軍校(相當少尉的軍銜)。


    這次考試使各省軍人中在日本入盟的同盟會員聚首一堂,互通情報,交流經驗,對革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考試之後,陸軍部發布了新軍協統以下軍官須以軍校學生或帶過新軍者充當的指示。


    山西當局根據這一指示,提升溫壽泉為山西督練公所幫辦兼陸軍小學堂監督,黃國梁(革命同情者)、閻錫山分任新軍第四十三協第八十五標和第八十六標教練官(相當副團長)。


    不久,黃國梁和閻錫山又分任兩標標統(團長),同盟會員常樾、馬開崧任教練官,南桂馨任軍需,張瑜、喬煦任管帶(相當營長),王嗣昌、張德榮、張煌、劉漢卿、應芝、王纘緒等任隊官(連長)。從此,同盟會員基本上掌握了山西新軍的領導權。


    與此同時,山西同盟會員在新軍士兵中也做了大量工作。


    同盟會員楊彭齡是師範生,在膠東隨同宋教仁起義失敗後,被派到山西工作,打入第八十五標二營當兵,後升正目(相當班長)。


    他宣傳革命思想,聯絡進步士兵,把左隊的另外八個正目,介紹加入同盟會,並與他們拜為結義弟兄。


    二營右隊的二十四個同盟會員也拜為結義弟兄,其他各營也都有類似活動。這樣,新軍從上到下,就基本上掌握在同盟會員手裏了。


    經過五六年的艱苦努力,山西起義的條件可以說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


    關於山西起義具體情況,前麵已經講過,這裏就不再重複了。


    太原起義後,清廷即令駐保定的第六鎮統製吳祿貞率部進軍山西,鎮壓兵變。


    十一月三日,吳祿貞到達石家莊,即派何遂到娘子關與山西民軍聯係。


    十一月四日,吳祿貞與閻錫山在娘子關會談,決定成立燕晉聯軍。吳任大都督兼總司令,閻任副都督兼副總司令,溫壽泉任參謀長;並決定山西民軍兩個營開赴石家莊,然後聯絡張紹曾、藍天蔚會師北京。


    <a id="wzsy" href="https://m.tsxsw.la">吞噬小說網</a>


    隻是,這一計劃因吳祿貞的被害而流產。


    不久,袁世凱的把兄弟,綽號“快馬張”的張錫鑾被任命為山西巡撫,曹錕率北洋軍第三鎮保護他到山西赴任。


    起義軍如何迎敵,景定成向閻錫山建議:“袁奴遠交近攻,欺人太甚:惟有一戰,不可退讓,勝則長驅北上,敗則分兵南北,另作計劃。”


    閻錫山同意景的意見。


    十二月九日,兩軍在娘子關附近交戰,民軍不敵,十二日清軍占領娘子關。山西民軍退返太原,按原定計劃,閻錫山、趙戴文等率部北上,溫壽泉、楊彭齡、景定成等率部南下。


    民軍離開太原後,原來的清政.府官員立即複辟,用原印信布告安民。


    協理巡撫李盛鐸成立巡防隊三旗以及民團等,並致電張錫鑾:“三晉官員重見天日,無不額首稱慶。”


    十二月二十四日,以梁善濟為首的太原官紳代表又到石家莊歡迎張錫鑾。


    一九一二年一月六日,第三鎮第五混成協協統盧永祥率步兵第一標王丞斌部等進占太原。一月十日,張錫鑾也由石家莊到達太原。


    看到直隸革命黨的活動有所減弱,特別是拿下太原後,袁世凱總算鬆了口氣。後方有所穩定了,他總算可以抽出主要精力張羅南北議和了。


    十二月三日,南方脫離清廷各省的代表在武昌開會,通過了《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由此以南京為中心的南方革命黨人正式組織起來,同意與北方進行正式談判。


    十二月七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袁即日派唐紹儀為全權代表南下。


    九日,南方十一省革命軍政.府公推伍廷芳為總代表。


    唐紹儀於十日抵漢口,由英國代表理事陪同渡江到武昌會晤黎元洪。雙方商定把和談地點定在上海,十七日唐紹儀至上海。


    “南北議和”的具體地點經商議設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工部局的市政廳,和談的時間開始於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南北雙方的伍廷芳和唐紹儀二人是廣東老鄉,也曾是在外務部共事過的老朋友老同事。


    唐紹儀、字少川,廣東省香山縣人,二十世紀初我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袁世凱的金蘭兄弟、高級幕僚。曾先後任遼寧巡撫、清廷總理總辦、郵傳大臣、山東大學校長、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校長等職務、後來曾出任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


    伍廷芳、字文爵,廣東省新會縣人。同樣是清末民初時期著名的外交家、法學家,中國近代的第一位法學博士,著名律師,也曾是香港立法局第一位華人議員。


    十二月十八日,“南北議和”正式開始,在第一次會議上南北雙方討論了各省戰場的停戰問題,


    在這一點上雙方很快達成一致,決定停戰,第一次會議氣氛融洽、成果顯著。


    十二月二十日,“南北議和”的第二次會議討論了今後國家的國體問題,南方代表團伍廷芳的觀點很鮮明——承認共和、取消帝製。


    北方代表團唐紹儀本人是讚成共和的,但他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清廷,隻能按著出發時袁世凱交待的口徑,堅持君主立憲。


    雖然唐紹儀也委婉的表示如果讓袁世凱出任總統,想辦法讓清帝退位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伍廷芳則堅稱,南方是為共和而高舉革命大旗的,共和是談所有問題的基本點。在沒有完全達成一致的情況下,第二次會談隻能結束。


    南北議和牽動著方方麵麵,方方麵麵也都在登台表演


    十二月二十日,也就是議和開始後的第三天,英、美、日、俄、德、法六國駐滬總領事向雙方代表分別提出相同照會:“中國目前鬥爭之繼續存在,不惟足使中國本身抑且足使外人生命財產遭受嚴重危險。”因此各國政府“有義務非正式喚起雙方代表注意盡速成立和解,停止現行衝突之必要”。


    戰亂會使列強的在華利益受損,這顯然是他們不願見到的。表麵上對談判的雙方不偏不倚,但總的說來他們是傾向於袁世凱的,此舉主要是給革命黨方麵施加壓力。


    南北雙方的代表剛剛坐到了一起,議和就遭遇到了清廷部分皇室人員的強烈反對。


    喊得最凶的是以溥偉、良弼等貴族子弟,他們竭力主張集結效忠清政府的軍隊,前去和南方革命軍決一死戰,其中尤以恭親王溥偉最為激進。


    愛新覺羅?溥偉一八八零年出生於京城順天府,是第一代恭親王奕訢的後裔,在光緒二十六年承襲王爵。


    溥偉在慈禧太後在位的時候很得慈禧的歡心,慈禧不止一次地說過:“溥偉最親,可引以為助。”因此使溥偉受到了清廷的重用。


    慈禧太後死後,溥偉對袁世凱手握大權十分不滿,曾和攝政王載灃一起密謀誅殺袁世凱,但是後來沒有成功。在袁世凱複出的過程中,他曾極力地加以阻撓。


    這些人的反對,也給“南北議和”帶來一定的幹擾和製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實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實樸並收藏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