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失守,武昌也岌岌可危。


    黃興見大勢已去,主張民軍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撤出武昌,匯合江浙的民軍一起,攻取南京。


    他的意見,遭到軍政.府的軍務部主要負責人的堅決反對:


    我們付出那麽多犧牲,流了那麽多血,武昌是首義之地,怎麽能說放棄就放棄呢?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與武昌共存亡。我們這裏牽製住北洋軍主力,比直接參與攻打南京發揮的作用不是更大嗎?


    特別是軍務部副部長代部長的張振武,他掏出槍來大吼:“再有言撤退者,格殺勿論!”。


    軍務部部長是那個被火.藥炸傷的孫武,現在還沒有痊愈,他的職務由張振武暫代。


    無論從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黃興的意見肯定都是對的。保存實力,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這當然沒錯。


    但是,當時,民軍如果聽了黃興的話,還真的大錯特錯了。


    因為,武昌丟不得。武昌是首義之地,是照亮各地的燈塔,是旗幟,是聖地。全國各地有多少眼睛在看著武昌呀!對各地影響之大,是無法估量的。


    而牽製住北洋軍主力,也無疑是對各地的革命運動地最大支援。


    而且,最重要的是:武昌也不會丟,因為有人眷顧。


    誤打正著,堅守反而是對的。


    黃興見說服不了民軍負責人,眼看武昌肯定是守不住,隻好帶著幾個手下,匆匆離去。他倒不是臨陣逃跑,上海那邊一直催他快點回去。


    不過他走的時候心情很沉重、很沮喪,好像他自己都開始懷疑自己的軍事指揮才能了。如同他後來對一個知己所說,自己怎麽總打敗仗?


    因漢口古時候叫作江夏,漢口、漢陽爭奪戰,又被後人稱作陽夏戰爭。


    陽夏戰爭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戰役。無論是持續的時間之長,還是戰況之慘烈,乃至交戰雙方的死傷人數,都是可以稱最的。


    民軍所以失敗,說到底是因其實力和北洋軍遠不在一個檔次上。但也有人也指出,黃興的指揮失誤,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比如,漢陽守衛戰,如何布防?黃興的部署是大軍在漢陽正麵防守,用少數兵力在側翼牽製。這個作法,曾遭致軍務部副部長代部長的張振武等人地堅決反對。


    他們久在軍中,熟知北洋軍的戰法,認定馮國璋不會從正麵進攻。正麵最多是佯攻,漢陽的側翼蔡甸才是漢陽的門戶,而新溝又是蔡甸的咽喉,當重兵把守。


    事實上馮國璋正是這樣做的,如果黃興能采納他們的意見,民軍還是有一拚的。


    但忠言逆耳,固執己見的黃興聽不進這些土專家的意見,他是總司令,他說了算。


    而奇襲漢口,如派出一支小部隊,一支敢死隊,趁滂沱大雨奇襲馮國璋的指揮所。先把北洋軍指揮係統打癱瘓,或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孤注一擲搞什麽置於死地而後生,則曆來是兵家大忌。


    危機時刻,黃興臨陣走人,也被張振武等諸人很看不起,認為他們是臨陣脫逃。張振武等人則正相反,什麽地方最緊急,什麽地方最危險,他們則出現在那裏。


    清廷為了表彰馮國璋,授馮國璋一等男爵,馮國璋自然歡欣鼓舞。接連拿下漢口、漢陽,馮國璋乘勝追擊,發起對武昌的進攻。


    民軍已經組織不起有效的防禦,黎元洪也已經帶著軍政.府一幹人,退到了離武昌幾十裏外的葛店鎮王家店村。


    武昌城內軍心渙散,失守已經是毫無疑問的了。


    但是,就在北洋軍就要打進武昌的時候,他們卻停止了進攻。


    原來是袁世凱下了死命令,停止進攻武昌。


    馮國璋正打在興頭上,看到武昌垂手可得,當然心有不甘。


    一個電報接一個電報的請戰,說亂黨已潰不成軍,戰機不能錯過,拉出架勢,要“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袁世凱怕馮國璋貪功心切,臨陣換將用段祺瑞換下了馮國璋。


    馮國璋是個軍人,段祺瑞不但是個軍人,也是個政治家。他比馮國璋站得要高,看得要遠,也有大局觀。


    段祺瑞了解袁世凱的戰略意圖,更不願意和曾經的新軍兄弟自相殘殺。他接受了馮國璋的指揮權後,馬上把人馬撤回到了漢口、漢陽,而後按兵不動。


    民軍方麵一見北洋軍撤軍,總算舒了口氣。


    他們想不明白北洋軍為什麽撤退,更沒想到北洋軍會派出和談代表。


    本來就打不下去了,都準備棄城逃跑了,人家來講和,不是求之不得嗎?於是,經英國公使從中斡旋,很容易就簽下了停戰三天的協議。


    為什麽要停戰三天?因為北京方麵,要派人過來,商討和平大計。


    現在,又有一個重要人物要登場了,就是後來淪落為大漢奸的汪精衛。


    袁世凱和汪精衛,應該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兩個人怎麽搞到了一起呢?


    汪精衛,原名汪兆銘,字季新。祖籍浙江山陰,出生於廣東山水。汪精衛人很聰明,出身書香人家,熟讀四書五經,一九零二年三月,參加廣州府試得第一名秀才。


    同科還有其二兄和一個侄子,分別獲得第二,第三名。一家二代考中秀才前三名,留下“玉峰雙秀,珠樹三花”的佳話。


    汪精衛科考得誌,本是想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


    但年輕人是很容易接受新思想的。一九零三年官費赴日本留學,一九零五年七月,因結識了中.山先生而加入了同盟會。


    他活動積極,參與起草同盟會章程,八月被推為同盟會評議部評議長。


    後常以“精衛”的筆名,先後在《民報》上發表了《民族的國民》、《論革命之趨勢》、《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等一係列的文章,宣傳三民主義,痛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保皇思想,受到中.山先生看重。


    留學畢業後拒絕兩廣總督岺春煊令其歸國服務的要求。一九零七年初,隨中.山先生赴南洋籌設同盟會分會,他任南洋革命黨報《中興日報》的主筆。


    一九零八年赴緬甸建立同盟會仰光分會,後又參加在新加坡籌設同盟會南洋支部等工作,成為職業革命家。


    一一年一月,與黃複生等抵達北京,開設守真照像館,做為從事革命的職業掩護。


    他們到北京肩負重大使命。


    那時,革命黨熱衷於搞暗殺活動,暗殺滿清的官員。既然是暗殺官員,當然是越大越好,他們盯上了攝政王載灃。


    在準備的過程中,不幸事情敗露。汪精衛、黃複生、羅世勳等被捕入獄。


    謀殺攝政王這樣的大罪,應當是被殺頭的。


    期間民政尚書善耆慕汪精衛之名,也可能有幾分好奇心,曾探了幾次監。


    善耆本就是個開明王爺,欣賞有新思想的人,兩個人很談得來。


    在善耆的努力下,汪精衛三人被判無期徒刑。


    雖然暗殺未成,但因為要殺的人是載灃,汪精衛這個在同盟會中本來就很有名氣的人,更加名聲大噪。


    而汪精衛又在獄中寫下了那首名滿天下的的詩篇《被逮口占》,也很快被流傳。特別是其中四句: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堪稱革命者勵誌的千古絕唱。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 ,汪精衛三人得益於政治犯而被釋放。


    袁世凱早就開始關注汪精衛,他正想聯係上革命黨的重要人物。


    在湖北前線的袁世凱,得知汪精衛被釋放的消息後,馬上派人聯絡上汪精衛。希望對方能在北京等他,自己有要事麵談。


    汪精衛早就注意到了袁世凱,也想爭取袁世凱,使其不與革命黨為敵;兩個人算是一拍即合。


    袁世凱到京城後,辦公之餘,和汪精衛頻繁接觸。或許是因為兩個人投緣,或許是兩個人思想相近,有共同語言,反正他們特別談得來。


    人在特殊的時候,思想是容易發生變化的。有記載,汪精衛在獄中和善耆長談過幾次後,和原來的書生氣已經有很大不同。


    <a id="wzsy" href="http://www.xiashuba.com">xiashuba.com</a>


    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和汪精衛也相處得特別好,兩個人竟成為了結義兄弟。


    這樣一來,汪精衛差不多和袁世凱成了一家人。從袁克定那論,袁世凱應該是汪精衛的義父。


    汪精衛認為,袁世凱的努力和革命黨人沒有大的分歧,袁世凱如果能和革命黨人合作,肯定是利國利民的。


    因此,一段時間裏,在袁世凱和革命黨之間,汪精衛做了積極地協調和溝通;他也成為了袁世凱和革命黨高層聯係的管道。


    拿下漢陽後,袁世凱認為給革命黨的教訓差不多,把重點轉向了和談。


    為使和談能夠成功,他決定開通兩條管道。雙管齊下,一明一暗。


    一個是繼續派劉承恩、蔡廷幹,繼續去見黎元洪,這是明的,是公開的。


    還有一條是袁克定,是暗的,也是不能告人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實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實樸並收藏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