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駐守武漢地區的清兵約有二十二個營多一點,除五個營參加起義,完全成為革命軍隊以外,還剩下十七個營,大約相當於起義軍的三倍。其中以總督衙門的警衛部隊火力最為猛烈,因為機關槍配備較多,又大多是老兵,射擊技術好,實戰經驗也豐富。


    而起義部隊畢竟沒有嚴密的組織和指揮。


    此時督府師爺張梅生建議死守官署。他向瑞澂進言:新軍嘩變,事出有因。如今隻是一時躁動,不但立足未穩,而且群龍無首。隻要堅守靜待援軍趕到,再設法告知士兵既往不咎以安撫人心,可保大局無虞。


    而瑞澂的小妾廖克玉卻死勸瑞澂離開總督官署,去長江上的楚豫號兵輪上指揮。理由也很充分:上了兵輪進可攻退可守。老爺萬金之體,留在這裏一旦有什麽閃失,一家人如何是好?何況此時不走,過一會就走不脫了!


    <a id="wzsy" href="https://www.yyxs.la">yyxs.la</a>


    站在總督和清廷的角度,師爺張梅生這次說的無疑是對的,指揮員怎麽可以擅離指揮的位置。


    清政.府湖北軍政最高長官博爾濟吉特?瑞澂,他這次又恰恰沒有聽從師爺張梅生的。對待武昌起義,他總是和正確的意見過不去,帶領全家老小從後院撤到了長江的軍艦上。


    博爾濟吉特?瑞澂,清末大臣。字莘儒,號心如,蒙古族,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琦善之孫,黑龍江將軍恭鏜之子。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因留守北京有功,擢升九江道。一九零五年調任上海道。一九零七年先後任江西按察使、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同年十月升任兩江總督,一九一零年升任湖廣總督。


    可以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利於起義軍,可謂與對手配合默契。


    此時起義軍現場成立的四十人敢死隊正勇往直前,人人心裏明白:今晚不攻下督署,明早大家黃泉路上再見。


    而守衛總督官署的士兵一見瑞澂都跑了,我們還在這裏守什麽?


    起義軍大而大之是為共和而戰,小而小之是為了自己的生存拚命,這樣的部隊其戰鬥力是可以想象的。守衛總督官署的士兵是為什麽而戰呢?為了個總督的已經逃命留下的空總督衙門嗎?


    瑞澂離開總督府上艦,反而指揮失靈,清軍大亂。淩晨一點三十分,整個武昌都被起義軍所控製。第二天,武漢三鎮都落到了起義軍手裏。


    武昌起義之後,各地起義容易得讓人不敢相信;而武昌起義之前,起義是很難的事情。


    從一九零六年到一九一一年,孫.中.山先後發動領導了多次武裝起義,屢屢受挫,都未能達成預期。尤其是廣州黃花崗一役,林覺民、喻培倫等精英的犧牲更是讓革命黨人損失慘重。


    所以,當孫.中.山在美國收到武昌即將起義的電報時,他內心其實是拒絕的。他想回電讓湖北新軍暫時不動,一定要慎之又慎地等待時機,避免重蹈黃花崗的覆轍。


    十月十二日,正準備吃完早餐去回電的孫.中.山買了一份早報,掃了一眼,感覺全身的血都不流了:一行醒目的黑體大字專電“革命黨人占領武昌”。


    當日,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


    武昌起義爆發的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袁世凱正在當壽星,和親朋和老部下等一起慶賀他的五十二歲的壽辰。(袁世凱的生日是農曆八月二十日。這個日子在他出生的一八五九年是公曆九月十六日,而在辛亥年也就是一九一一年,這個日子則是公曆的十月十一日,是武昌首義的第二天。)


    這一天,洹上村賓朋滿座,袁世凱的心腹親信趙秉鈞、張錫鑾、倪嗣衝、袁乃寬、王錫彤等都前來為他賀壽。袁世凱在養壽園大擺酒宴,還請來戲班助樂。


    筵宴中,突然收到電報:革命黨在武昌起義,武昌被革命黨人占領。


    滿堂賓客相顧失色。驚恐中人們已無心祝壽,於是劇宴皆止,眾賓客轉而議論起武昌變亂之事來。


    有人說起義的士兵不過是數營,瑞澂和張彪必能平定。


    有人說鬧事者不過是為搶奪財物,三天二日,大軍壓境,自會做鳥獸散。


    有的說,革命黨的首領孫.中.山和黃興均不在武昌,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群龍無首,焉能成事。


    大家議論紛紛,意見各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武昌的舉事成不了氣候。


    聽著大家的議論,袁世凱一直撫髯微笑,不作一語。


    倪嗣衝見了問:“不知袁公對此有何見教?”


    袁世凱語出驚人:“瑞澂和張彪這兩個人我知道,都是無能之輩,指望他們什麽事也幹不成。載灃少不更事,內閣總.理大臣奕劻昏庸無能,沒有主持大局的能力。聽說革命黨人占據武昌後正在進兵漢陽和漢口,來勢不得小視。加上路權之爭造成的一派亂像,難啊!”


    袁世凱說著歎了口氣,看他的麵部表情,與其說是歎息,毋寧說是興災樂禍。


    趙秉鈞趁機說:“天下大亂,除了宮保出山,誰人能扭轉乾坤?”


    袁世凱趕忙製止,說這話可不敢亂說,他自己已經是處江湖之遠的山人。


    袁世凱嘴裏這樣地說,心裏可不是這樣地想,他預感到自己應該是重出江湖了。


    接下來的幾天,他幾乎不離電報室,密切關注著各地的消息。


    做了一係列的安排後,差人帶著一大筆銀票,去孝敬內閣總.理大臣奕劻。這個時候為什麽送銀子,奕劻當然心知肚明。


    袁世凱知道奕劻不會讓他失望,滿懷信心地靜候佳音。


    革命黨人攻下武昌,瑞澂、張彪棄城逃走的消息傳到了北京,清廷一片慌亂。


    經過一番研究,十月十二日,清廷命陸軍大臣蔭昌率陸軍兩鎮赴武昌鎮壓起義,湖北軍隊及各地赴援的部隊也都歸蔭昌節製。同時,令海軍提督薩鎮冰率領軍艦,會同長江水師往援。


    下令將瑞澂革職留任,暫署湖廣總督,戴罪立功。


    蔭昌雖在德國學過軍事,但從未帶兵打過仗,無作戰經曆,沒有調兵遣將的實戰經驗。


    由於陸軍部未直接統轄一兵一卒,於是他向載灃請旨,命軍谘府正使馮國璋為軍統,抽調已赴直隸永平參加灤州秋操的吳鳳嶺所轄的第四鎮、王占元所轄的第二鎮第三混成協、李純所轄的第六鎮第十一協這些北洋主力,新編為第一軍。


    因見征討軍武器精良且訓練有素,蔭昌並未把武昌的事情看得很嚴重,他認為大軍壓境,平叛將指日可待。


    當他率全體幕僚在北京西車站登車南下時,郵傳大臣盛宣懷追至車上。將漢陽地圖一紙麵交蔭昌,並請下令前線軍官,進攻漢陽時保護鐵廠使少受損失,即賞銀十萬兩。


    盛宣懷下車告別時,蔭昌曾豪情滿懷地對他說:“你就預備賞錢吧。”


    但到了真正排兵布陣、行軍打仗的時候,蔭昌才知道自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什麽準備沒有就急於出兵,糧餉、彈藥等物資短時間內亦難以籌集和調撥,入鄂的先頭部隊因等候彈藥,無法向前推進。更頭痛的是,所帶北洋軍因袁世凱經營多年,從上到下,隻知有袁世凱,而不知有他人,蔭昌根本指揮不動。


    沒有袁世凱不行,這正是袁世凱最需要的。


    武昌起義在把朝廷搞得人心惶惶的同時,各國列強也在擔驚受怕。他們不知道武昌起義的宗旨,擔心還和義和團一樣,對外國人不利。


    為了保住各自在華利益,他們一方麵把軍艦開進長江水麵,表麵上打出了嚴守中立的旗號,其實是在監視革命黨人。


    另一方麵則積極地為清廷出謀劃策。


    剛剛收到袁世凱銀票的奕劻和列強的聯係緊密,應該是他跟列強暗示了什麽。而袁世凱也確實為列強所看好,被寄予厚望。


    於是,各國公使和各方代表幾乎異口同聲地呼籲:啟用袁世凱。


    英、法、德、美四國銀行的美國代表司戴德和法國代表賈思納都發聲:“清廷必須選用鐵腕人物,力挽狂瀾,推動憲法改革,叛亂失去了矛頭,就不難粉碎。”


    銀行方麵強烈要求:“必須要有袁世凱這樣的人來保證政.府的穩定。”特別強調:“袁世凱在訓練新軍方麵做過許多工作,他是製止叛亂,召喚回不忠誠的軍隊,以及同起義首領中的某些人達成協議,化解危機的唯一人物。”


    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本就是袁世凱的好朋友,自袁世凱被開缺後,一直在為袁世凱鳴不平,這一次叫得最凶。


    美國駐華公使嘉樂恒建議公使們采取聯合行動,共同就重新啟用袁世凱而對清廷施壓,獲得了駐京公使團的一致讚成。


    美國還親自派人,如宮覲見,用命令的口氣,要求清廷:“不要任用袁世凱做一個尋常的高級官吏,而是作為朝廷的顧問和皇權的執行者”


    清廷的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本就與袁世凱交情極深,一有機會就替袁世凱說話。這一次見機會難得,一起給載灃施加壓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實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實樸並收藏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