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景區位於新鄉西北二十五公裏處,是河南省最大的、保護最好的古園林建築群。素有“中州頤和園”、“北國小西湖”的美譽。百泉湖位於蘇門山南麓,因湖底遍布泉眼,故名百泉。泉水自地穴迸出,累累如貫珠,又名珍珠泉。百泉由蘇門山和百泉湖組成。


    蘇門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脈,是萬仙山根部向東延伸到這裏形成的一座山頭。而太行山中的各道水係延著萬仙山的石隙縫間向東擠壓而來,到達蘇門山時,從山南麓的石竇中向上仰天噴出,就形成了這碧波蕩漾的百泉湖。這一山一水,交互相映。


    <a id="wzsy" href="http://www.fqxsw.org">fqxsw.org</a>


    百泉因百泉湖而得名。它遠溯於三皇時期,盛名於殷商時代。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當中,就已唱出了讚美百泉的詩句。《荀子.儒效篇》雲:“武王伐紂,暮宿於百泉。”證明了百泉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是風光怡人之地。以後曆經整修、改造,使百泉成為中原地區著名的古典園林,大大小小、各種類型的古建築達九十多處,其建築風格既有南方的小巧玲瓏、清新秀麗,又有北方的雄偉壯觀,富麗堂皇,集南北方建築藝術為一身,和美麗的自然山水溶為一體。


    百泉早在三千年前殷商即行開鑿,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防泄水,繞岸砌石,成一長方形泉湖。湖水麵積三萬四千多平方米,經常流量四至五個,最深處達三米,水溫常年二十度左右,冬暖夏涼,湖水四季碧綠,清冽純淨;湖內魚來蟹往,荇藻交橫;湖畔亭台樓閣星羅棋布,曲橋相接;湖周古柏參天,綠柳婆娑。


    百泉湖畔,遍布曆代修建的亭台樓閣寺祠院殿。始建於元的清軍閣,四周翠柏環繞,雄偉壯觀。"湧金"、"噴玉"、"靈源"、"放魚"、"洗心"、"下馬 "諸亭沿湖而立,設計古樸,造型玲瓏剔透。其中:以"湧金亭"為最,亭中嵌有碑刻五十餘塊,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於元佑年間遊覽於此,揮毫疾書"蘇門山湧金亭"六個大字。書體楷行柔中藏鋒。


    百泉湖水,清澈見底,毛發可鑒。陽光照射,顆顆金光閃耀,如金似玉,故又有“湧金泉”之稱。元代詞人王磬在《詠百泉靈源泉》中讚曰:“濟南七十二泉,散在坡迤百裏川,未似共城祠下水,千窠並出畫欄前。”


    若值“三伏”酷暑,湖畔石階一坐,淋漓大汗頓然被絲絲涼意逼走;“三九”嚴寒,湖麵升起騰騰薄霧,嫋嫋娜娜彌漫於亭台樓閣之間如入仙境。泛舟湖麵,亭台樓閣點綴在平湖遠山之中,令人心曠神怡。


    袁世凱被罷官回鄉後,見百泉多處建築破損失修,聯合長期寓居輝縣的摯友徐世昌,倡議重修百泉名勝。


    袁徐領先募捐籌集資金,得到張鎮芳、端方、蔡紹基及北洋袍澤、河南士紳熱情捐助,共募得捐銀一萬五千餘兩。


    曆時兩年多,修葺增飾了亭台宇榭祠廟等勝跡,修治了巡山蹕道,疏浚了泉流,百泉名勝煥然一新。


    袁世凱親擬碑文,徐世昌書丹的《重修百泉祠廟碑》立於百泉湖西岸。


    袁世凱很為自己能為家鄉做些事而自豪。


    張謇走一段時間了,陸陸續續傳來的都是好消息,但朝廷那邊就是沒有實際性進展。就在袁世凱的焦急地等待中,機會來了。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


    文學社,這個有著書香名字的革命團體,他的領導人是蔣翊武以及劉複基等。其實,文學社是從同盟會中脫離出來的,由於不滿同盟會“輕軍事,重政治”的理念。於是,蔣翊武以及劉複基就從同盟會中脫離出來,而文學社主要的人員都是新軍成員,以及其他一些出生貧寒的人士。


    共進會跟文學社一樣也是從同盟會脫離出來的,他的領導人是孫武、劉公以及居正和焦達峰等。共進會的成員一般都是留學日本的學生,當時他們脫離同盟會是因為不滿同盟會的工作方式。不過,當時為了壯大勢力,共進會還是打著同盟會的旗號。


    他們發展的成員也是多來自新軍。


    清廷為撲滅四川的人民起義,派出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致使清軍在湖北防禦力量減弱。發展的起義人員大多在新軍,革命黨人也擔心這些人被調走,決定在武昌盡快發動起義。


    一九一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文學社和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十月六日發動起義。各標營黨人代表均參加了會議,通過“人事草案”和“起義計劃”,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


    同日武昌新軍駐紮在南湖的炮隊,由於士兵與長官因個人矛盾打架,幾個士兵把長官狠狠打了一頓。這件事情驚動了湖北總督瑞澄及統軍的張彪,他們肯定也聽到了一些風聲,決定加強對新軍的管理。炮隊事件後,瑞澄和張彪下令收繳新軍部隊的子彈,同時增強市麵軍警力量,盤查甚嚴。為加強對部隊的有效控製,決定軍隊提前過中秋節,八月十五節日不放假。


    為了應對這一意外情況,加之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未能如約趕到武漢,起義指揮部決定,把起義時間推遲到十月十六日。


    十月九日中午,孫武等人在指揮部裏緊張地配製炸.藥。此時革命黨重要成員劉仲文的弟弟劉同也來了到這裏,他點起一根煙,興致勃勃地在一邊看熱鬧。


    據說他實際上是炸.藥的出資人,所以誰也不好意思提醒他:為了安全,不要吸煙。


    煙癮過完,劉同看看周圍,找不到煙灰缸,隻有旁邊一個髒兮兮的盆子像是裝垃圾的。扔煙頭的水平還真高,還在冒煙的煙頭精準無比地丟了進去。


    轟地一聲炸.藥爆炸,火焰竄起的煙霧升騰,盆裏裝的正是準備一周之後用的炸.藥。離得近的孫武當場被炸得麵目全非,趕緊將其送往醫院。肇事者劉同反倒是安然無恙。


    此時大火已經一發不可收拾,滾滾濃煙四起,左鄰右舍大呼救火。其他人準備把起義的文件和人員花名冊等帶走,可是這些都鎖在櫃子裏,沒人知道鑰匙在哪。


    還沒來得及想出辦法,俄國巡捕已經到場,控製住所有人之後仔細搜查。不僅發現了危險的炸.藥,用大斧劈開櫃子還找到了起義名單、旗幟、通告、彈藥、印信。很快,這些東西包括劉同在內的六人,全被俄方移交給了清政.府湖北當局。


    劉同很快就統統全招了。


    湖北布政司陳樹屏建議銷毀名冊以安眾心;督府師爺張梅生強烈反對,主張正好按名冊抓人。


    如果湖廣總督瑞澂聽從了布政司陳樹屏地建議,或許,武昌的起義就很難發生了。


    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一位特別睿智的君王,他在查抄一朝中大貪時,得到了一個木箱。從被查貪官處得知,箱裏裝的是朝中文武大臣和各級官員給他送禮的帳單。


    隻要把箱子打開,就知道有誰對這位大貪行賄了。


    對於這位曾經權傾朝野,貪得無厭、雁過拔毛的貪婪之人,幾乎沒有人沒給他送過禮。


    按律行賄與受賄同罪,文武大臣和各級官員人心惶惶,如坐針氈。


    但這個君王沒有把木箱打開,而是當眾把木箱燒掉,人心一下子安定了。


    政司陳樹屏應該是知道這個故事,他提出地建議,也應該是從這個故事中受到啟發。


    督府師爺張梅生可不是這麽想的,好容易得到亂黨的名冊,正可以把這些人一網打盡,怎麽能毀掉呢?


    湖廣總督瑞澂偏偏聽從了他的這位師爺張梅生的,立即下令關閉四城,按名單四處搜捕革命黨人。


    眼看事已敗露,總指揮蔣翊武決定於當晚十二時立即發動起義,以南湖炮隊的炮聲為號。他派遣鄧玉麟去南湖炮隊傳達命令:炮一響,大家就行動!


    因為全城戒備森嚴,鄧玉麟緊趕慢趕,十二點過後才回到炮隊。炮兵兄弟們早已全部關燈睡覺,約定的時間已過,炮手又都已睡下,鄧玉麟正不知怎麽辦,軍警已闖入文學社總部,開始抓人。


    蔣翊武僥幸逃脫,而被捕的起義骨幹彭楚藩、劉複基和楊宏勝,第二天清早人頭就掛到了武昌城的門樓上。


    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彭楚藩、劉複基和楊宏勝,鼎鼎大名的武昌首義三烈士、這三個頂天立地的英雄。


    彭楚藩原名家棟,字青雲,湖北鄂城人。一九零六年入湖北新軍。後考入憲兵學校,畢業後在憲兵營任班長,先後加入湖北革命團體日知會、文學社等,是起義總指揮部的軍事籌備員。


    劉複基字堯澄,湖南常德人,二十一歲時加入黃興創立的華興會,在流亡期間參加同盟會。回國後,先後在長沙、上海武漢從事革命活動。


    入湖北新軍後,加入文學社被推為評議部長。他有膽有識,足智多謀,被稱為“小諸葛”。 一九一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文學社和共進會聯合大會,委任他為起義總指揮部的常駐軍事籌備員。


    楊宏勝字益三,湖北鄂城人,在湖北新軍當兵期間,加入文學社。根據起義總指揮部的決定,退伍離營,在中和門正街開一小雜貨店作掩護,傳遞情報、聯絡同誌。籌備起義時為交通員,負責起義時的彈.藥運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實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實樸並收藏民國風雲人物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