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慈禧的“新政”,我們也就更能理解袁世凱在直隸實行的變革,他是參與了“新政”製定的,在直隸率先實行應該是題中應有之義。
但袁世凱的成功,更主要的是因為袁世凱不是想搞什麽變法之類的運動。和維新派那些書生不同,袁世凱是個做事的人。他為什麽做這些,是因為這些是需要做的事。
而不像維新派那樣,是為了改變,為了變法而去做那些事。
但是,當袁世凱和他的支持者做這些事的時候,相關的機製也隨之而改變了。
比如,廢除科舉興西學,比如司法製度等等。隻是這些改變不是上邊發諭旨,而是自下而上。即便是需要上邊的首肯,也是在下邊的推動之下。
這或許是袁世凱的這些變革,和維新運動又一不同之處。
袁世凱在直隸任上,還幹了一件很出彩的事,就是為爭回開灤礦權所做出的努力。
開灤煤礦是中國近代最大的煤礦之一。亦稱開灤礦務總局。開灤煤礦實際是華商灤州礦務股份有限公司與英商開平礦務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經營的,合稱開灤。 開灤故事錯綜複雜,既有開創官督商辦現代企業先河之顯赫,又有外商偷窺竊取優質礦山資源之屈辱。
它是北洋財團執牛耳之企業,是後來的啟新洋灰公司、耀華玻璃公司、華新紗廠投資之源泉,匯集了晚清官僚、民國政要、津門士紳於一身,是清末民初金融實業中最重的濃墨重彩.....。
開灤煤礦前身開平礦務局創建於一八七八年,一八七七年(光緒三年)清直隸總督李鴻章委派輪船招商局總辦、福建道唐廷樞創建官督商辦開平礦務局。
當時募集商股八十萬兩白銀,投資在唐山喬屯開掘煤礦。自此首開中國最早的機器采礦業與鐵路運輸業。
一八九二年十月唐廷樞病故,由張翼接辦。一八九四年張翼聘請天津海關稅務司英籍德國人德璀琳為會辦,繼續擴展營業。
一九零零年庚子事變,時任督辦的張翼不韻現代管理,產生財政危機。且因八國聯軍侵華,德璀琳趁機對張翼采取軟硬兼施,以將開平礦務局置於英國旗幟保護之下為名,由德璀琳代表開平礦務局,由胡佛(即後來的美國第三十一任總統、時任張翼技術顧問的胡佛) 代表英商墨林公司,以八萬英鎊的白菜價私下簽訂"賣約"。
旋即,墨林公司轉手以 二十五 萬英鎊的價格將開平煤礦賣給英國財團"東方辛迪加"。
雖後來張翼辯稱自己不知此事,並未在"賣約"上簽字,而後為補救並製約"賣約",又與胡佛簽訂了"移交約"和"副約","副約"內特注明"中外合作",但開平煤礦轉入英商手中已成事實。
此事由嚴複最先發覺並提出《說貼》。
一九零二年的一天,一大隊清兵走在開平煤礦的土路上,灤州知州在例行巡視。但他把頭從轎窗中伸出,不禁打驚失色,飄揚在開平煤礦主樓上的龍旗不見了,隻有英國的米字旗獨自掛在那裏。
龍旗實際上是大清國的代國旗,是中國主權的象征。
開平煤礦是中英兩國合辦的,約定是掛兩國國旗。現在龍旗不見了,當然不行,葉知州不敢耽擱,馬上交涉並強行要求掛起龍旗。
英國駐天津總領事得知此事後很不滿,說開平煤礦是英國獨資,中國官員強行讓掛龍旗是一種挑釁行為,因此向外務部提出抗議。
這就是當時很有名的“龍旗事件”。
“龍旗事件”引起了袁世凱的注意。
期間他去上海公幹,偶遇英國駐華大使,袁世凱質問英國大使,提出要求撤下龍旗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
英使理直氣壯的告訴袁世凱,開平煤礦已把全部資產賣個英國商人,並在英國注冊,早已不是中英合資了。
袁世凱得知詳情後,痛心疾首之餘,三次參奏張翼,清政府責令張翼收回開平。
開平煤礦事件實際上是一種詐騙行為,當然其中也包括中國相關官員的失誤和瀆職。
張翼在倫敦起訴多次,列強的法院如何會為一個弱國主持公道?正如國弱無外交,張翼在倫敦的所有努力,都以無結果而告終。
袁世凱又於一九零六年命周學熙創辦灤州煤礦,用實力進行抵製,試圖達到以灤收開的目的。
一九零七年三月,由周學熙發起成立"北洋灤州礦務有限公司",一九零八年增股並改稱"北洋灤州官礦有限公司"。灤州礦初定資本二百萬兩,主要股東包括袁克定、周學熙、龔仙舟、李士偉、李頌臣、陳一甫等人。這些大股東參與了前期的籌建工作。
灤州煤礦開工後生產發展迅速,一九零八年出煤一點二萬餘噸,到一九零九年已經達到三十五點七萬餘噸。而到一九一一年輸往天津的煤竟達到九十八萬噸之多。
這期間周學熙、李希明、李士偉等一起到英國倫敦參與了與開平公司代表那森的談判。但是最後由於抵不住開平的跌價傾銷壓力,被迫讓步,同意和開平聯合經營,成立開灤礦務局,至此由"以灤收開"演變成為“灤開合作"。
<a href="https://m.ranwena.net" id="wzsy">ranwena.net</a>
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袁世凱就任大總統,批準灤州、開平兩個煤礦合並,成立中英合辦的開灤礦務局,局本部設在天津。
一月二十七日,灤州煤礦公司代表周學熙、李士偉、李希明與開平礦務公司訂立合同,聯合成立開灤礦務總局,盈利按照 "灤四開六"分配,經營管理權掌握在英人手中,十年年後中方贖回開平公司。
決策機構設在董事部,納森為董事部主席兼總經理。董事部分別設在倫敦和天津。其中天津董事部有董事七人,英方四人。 中方三人為:周學熙、李士偉和李希明,督辦為袁世凱長子袁克定。
當然,這些是後話。
袁世凱在為收回開灤煤礦的礦權的努力,雖然收效沒能達預期,但他為維護國家主權付出的努力是應該被後人記得的。
即便是一個最腐.敗的政.府也不會公然的搞腐.敗,也是希望他的官員能清政廉潔的。同理,一個最無能的政.府,也還是喜歡他的官員努力做事的。以腐.敗無能著稱的晚清政府也不例外。
當袁世凱一心一意的治理直隸的時候,上上下下都是一片讚揚之聲,如果他不去管別的事,袁世凱的日子應該是很好過的。
對直隸取得的驕人成就,袁世凱是很引以自豪的。
他是屬於那種無論幹什麽都要幹出些名堂的人。這樣的人有時會被視為好大喜功,有時會被視為愛出風頭,有時甚至會因此而被認定是個有野心的人。
袁世凱的動機是什麽?或者是兼而有之,或者是說不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他幹了很多事,而這些事是利國利民
袁世凱是不會滿足的,對他來說,直隸好像太小了,已經裝不下他的雄心壯誌了,因為,幹了幾年後,他更多的是關心起國家大事了。
這應該有三個方麵的原因:其一是為把下邊的事情做好,需要排除上邊的障礙。比如,想在底下大力興辦新型的學校,發展教育,不廢除科舉製度行嗎?
另一方麵,應該看到,袁世凱是個雄心特別大的人,我們還是不用野心這兩個字吧!那麽大的雄心,直隸可能放不下。
還有一個方麵是職責所在,因為袁世凱身上還兼著好多的職務。
我們不妨列舉出來:督辦政務處大臣、會辦練兵處大臣、辦理京旗練兵大臣、督辦電政大臣、督辦山海關內外鐵路大臣、督辦津鎮鐵路大臣、督辦京漢鐵路大臣、會議商約大臣、督修正陽門大臣。
袁世凱身上掛職真的不少,但細看一下都是部門或基層事務,而袁世凱的鴻鵠之誌好像是問鼎中原。
但袁世凱的成功,更主要的是因為袁世凱不是想搞什麽變法之類的運動。和維新派那些書生不同,袁世凱是個做事的人。他為什麽做這些,是因為這些是需要做的事。
而不像維新派那樣,是為了改變,為了變法而去做那些事。
但是,當袁世凱和他的支持者做這些事的時候,相關的機製也隨之而改變了。
比如,廢除科舉興西學,比如司法製度等等。隻是這些改變不是上邊發諭旨,而是自下而上。即便是需要上邊的首肯,也是在下邊的推動之下。
這或許是袁世凱的這些變革,和維新運動又一不同之處。
袁世凱在直隸任上,還幹了一件很出彩的事,就是為爭回開灤礦權所做出的努力。
開灤煤礦是中國近代最大的煤礦之一。亦稱開灤礦務總局。開灤煤礦實際是華商灤州礦務股份有限公司與英商開平礦務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經營的,合稱開灤。 開灤故事錯綜複雜,既有開創官督商辦現代企業先河之顯赫,又有外商偷窺竊取優質礦山資源之屈辱。
它是北洋財團執牛耳之企業,是後來的啟新洋灰公司、耀華玻璃公司、華新紗廠投資之源泉,匯集了晚清官僚、民國政要、津門士紳於一身,是清末民初金融實業中最重的濃墨重彩.....。
開灤煤礦前身開平礦務局創建於一八七八年,一八七七年(光緒三年)清直隸總督李鴻章委派輪船招商局總辦、福建道唐廷樞創建官督商辦開平礦務局。
當時募集商股八十萬兩白銀,投資在唐山喬屯開掘煤礦。自此首開中國最早的機器采礦業與鐵路運輸業。
一八九二年十月唐廷樞病故,由張翼接辦。一八九四年張翼聘請天津海關稅務司英籍德國人德璀琳為會辦,繼續擴展營業。
一九零零年庚子事變,時任督辦的張翼不韻現代管理,產生財政危機。且因八國聯軍侵華,德璀琳趁機對張翼采取軟硬兼施,以將開平礦務局置於英國旗幟保護之下為名,由德璀琳代表開平礦務局,由胡佛(即後來的美國第三十一任總統、時任張翼技術顧問的胡佛) 代表英商墨林公司,以八萬英鎊的白菜價私下簽訂"賣約"。
旋即,墨林公司轉手以 二十五 萬英鎊的價格將開平煤礦賣給英國財團"東方辛迪加"。
雖後來張翼辯稱自己不知此事,並未在"賣約"上簽字,而後為補救並製約"賣約",又與胡佛簽訂了"移交約"和"副約","副約"內特注明"中外合作",但開平煤礦轉入英商手中已成事實。
此事由嚴複最先發覺並提出《說貼》。
一九零二年的一天,一大隊清兵走在開平煤礦的土路上,灤州知州在例行巡視。但他把頭從轎窗中伸出,不禁打驚失色,飄揚在開平煤礦主樓上的龍旗不見了,隻有英國的米字旗獨自掛在那裏。
龍旗實際上是大清國的代國旗,是中國主權的象征。
開平煤礦是中英兩國合辦的,約定是掛兩國國旗。現在龍旗不見了,當然不行,葉知州不敢耽擱,馬上交涉並強行要求掛起龍旗。
英國駐天津總領事得知此事後很不滿,說開平煤礦是英國獨資,中國官員強行讓掛龍旗是一種挑釁行為,因此向外務部提出抗議。
這就是當時很有名的“龍旗事件”。
“龍旗事件”引起了袁世凱的注意。
期間他去上海公幹,偶遇英國駐華大使,袁世凱質問英國大使,提出要求撤下龍旗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
英使理直氣壯的告訴袁世凱,開平煤礦已把全部資產賣個英國商人,並在英國注冊,早已不是中英合資了。
袁世凱得知詳情後,痛心疾首之餘,三次參奏張翼,清政府責令張翼收回開平。
開平煤礦事件實際上是一種詐騙行為,當然其中也包括中國相關官員的失誤和瀆職。
張翼在倫敦起訴多次,列強的法院如何會為一個弱國主持公道?正如國弱無外交,張翼在倫敦的所有努力,都以無結果而告終。
袁世凱又於一九零六年命周學熙創辦灤州煤礦,用實力進行抵製,試圖達到以灤收開的目的。
一九零七年三月,由周學熙發起成立"北洋灤州礦務有限公司",一九零八年增股並改稱"北洋灤州官礦有限公司"。灤州礦初定資本二百萬兩,主要股東包括袁克定、周學熙、龔仙舟、李士偉、李頌臣、陳一甫等人。這些大股東參與了前期的籌建工作。
灤州煤礦開工後生產發展迅速,一九零八年出煤一點二萬餘噸,到一九零九年已經達到三十五點七萬餘噸。而到一九一一年輸往天津的煤竟達到九十八萬噸之多。
這期間周學熙、李希明、李士偉等一起到英國倫敦參與了與開平公司代表那森的談判。但是最後由於抵不住開平的跌價傾銷壓力,被迫讓步,同意和開平聯合經營,成立開灤礦務局,至此由"以灤收開"演變成為“灤開合作"。
<a href="https://m.ranwena.net" id="wzsy">ranwena.net</a>
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袁世凱就任大總統,批準灤州、開平兩個煤礦合並,成立中英合辦的開灤礦務局,局本部設在天津。
一月二十七日,灤州煤礦公司代表周學熙、李士偉、李希明與開平礦務公司訂立合同,聯合成立開灤礦務總局,盈利按照 "灤四開六"分配,經營管理權掌握在英人手中,十年年後中方贖回開平公司。
決策機構設在董事部,納森為董事部主席兼總經理。董事部分別設在倫敦和天津。其中天津董事部有董事七人,英方四人。 中方三人為:周學熙、李士偉和李希明,督辦為袁世凱長子袁克定。
當然,這些是後話。
袁世凱在為收回開灤煤礦的礦權的努力,雖然收效沒能達預期,但他為維護國家主權付出的努力是應該被後人記得的。
即便是一個最腐.敗的政.府也不會公然的搞腐.敗,也是希望他的官員能清政廉潔的。同理,一個最無能的政.府,也還是喜歡他的官員努力做事的。以腐.敗無能著稱的晚清政府也不例外。
當袁世凱一心一意的治理直隸的時候,上上下下都是一片讚揚之聲,如果他不去管別的事,袁世凱的日子應該是很好過的。
對直隸取得的驕人成就,袁世凱是很引以自豪的。
他是屬於那種無論幹什麽都要幹出些名堂的人。這樣的人有時會被視為好大喜功,有時會被視為愛出風頭,有時甚至會因此而被認定是個有野心的人。
袁世凱的動機是什麽?或者是兼而有之,或者是說不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他幹了很多事,而這些事是利國利民
袁世凱是不會滿足的,對他來說,直隸好像太小了,已經裝不下他的雄心壯誌了,因為,幹了幾年後,他更多的是關心起國家大事了。
這應該有三個方麵的原因:其一是為把下邊的事情做好,需要排除上邊的障礙。比如,想在底下大力興辦新型的學校,發展教育,不廢除科舉製度行嗎?
另一方麵,應該看到,袁世凱是個雄心特別大的人,我們還是不用野心這兩個字吧!那麽大的雄心,直隸可能放不下。
還有一個方麵是職責所在,因為袁世凱身上還兼著好多的職務。
我們不妨列舉出來:督辦政務處大臣、會辦練兵處大臣、辦理京旗練兵大臣、督辦電政大臣、督辦山海關內外鐵路大臣、督辦津鎮鐵路大臣、督辦京漢鐵路大臣、會議商約大臣、督修正陽門大臣。
袁世凱身上掛職真的不少,但細看一下都是部門或基層事務,而袁世凱的鴻鵠之誌好像是問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