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得知後,認為朝鮮擅自派遣使者出訪,有傷中國體麵。
朝鮮要表示獨立於天下,中國就應當做出表示,屬邦不得與中國平行於各國。
袁世凱向李鴻章建議,朝鮮使臣與中國駐外使臣公事交涉,必須用呈文。往來用銜貼,中國使臣用劄筆照會,以符舊製。
嗣後又照會朝鮮政府,責其不事先協商,借以阻止使臣出國。
李熙不服,申述理由,都被袁世凱無理駁回。
清政府也認為朝鮮此行不合屬邦體製,責令其必須先行請示,待允準後方能前往。
李熙不聽,密令樸定陽、趙正熙離開漢城。
袁世凱知道後,千方百計逼迫朝鮮政府將二人追回,同時派人帶著奏谘前往中國請示並謝罪。
李熙迫於壓力,隻能照辦。
事後,或許,連妄自尊大的請政府都覺得袁世凱這樣做有些過份,過於欺負人。
提出:“此事未便強行阻止,隻能囑其遵守屬邦體製。”
為了有所遵循,清政府要求李鴻章關於這方麵,搞個具體辦法。
李鴻章搞了三條,其中一條是,朝鮮的使臣到造訪國要先到中國駐那個國的使館報到,再由中國使館的人帶著朝鮮的使臣去拜訪相關國。
但趙定陽出訪美國,沒執行這一條。袁世凱借機發難,責令朝鮮政府將其調回,並嚴加懲處。
一八八九年四月底,樸定陽回到漢城,朝鮮政府擬授其為外署督辦。
袁世凱得知後堅決反對,認定樸定陽違背中國章程,實為罪人。非但不準朝鮮政府授予樸定陽官職,還要求對其嚴加懲處。
李熙不同意,數次派人疏通,袁世凱就是不答應。
李熙無奈,又不好勉強,就派袁世凱的好朋友金允植出麵說情。
袁世凱對金允植說:他不是不給好朋友麵子,但原則問題是不能讓步的。
金允植說:“什麽原則問題?不過是使臣一時疏忽,此事在朝野上下,議論很多。以蠢兄的意見,您就別再堅持了,退一步海闊天空,下不為例還不行嗎?”
“金兄,這件事決無商量餘地,因為我們是朋友,換上別人,我早將您趕出去了。金兄,如果想在我這裏喝酒,兄弟陪您。隻是這件關係國家政體的大事,不要再提了,不要徒傷好友的感情。”
<a id="wzsy" href="https://m.biquge.name">筆趣閣</a>
金允植見狀,隻能長歎一聲告辭。李熙這個皇帝,當得也窩囊,不敢得罪袁世凱,最後隻得按袁世凱的指示辦。
這件事,袁世凱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聲威也得到了張揚。
在這件事上,袁世凱固然有認真履職的成份,但更表現了他的任性妄為和一意孤行。
和當初李熙實心實意的請袁世凱來朝鮮相反,現在的袁世凱在朝鮮,已經是過街的老鼠。隻是懾於他背後的勢力,才沒有人敢公然喊打。
袁世凱在朝鮮,已經成了惡魔。那時候的大清國,雖然已經百病纏身,但想欺負一個小小的朝鮮,還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因為那時候的朝鮮,太弱了,太可憐了。
連最好的朋友金允植都和他絕交了,可以說是眾叛親離,袁世凱那麽聰明敏感的人能感覺不到嗎?
但是,他每次給李鴻章匯報自己的工作時,總是吹噓自己在朝鮮的朝野,威信有多高,他的話大家有多重視。因為有他在,親日派和親俄派都不幹輕舉妄動。
朝鮮朝野,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著袁世凱這個惡魔離開。
到袁世凱三年任期滿的時候,終於等來了機會。
高宗李熙,致書清政府及李鴻章,稱袁世凱“駐東既久,終難相濟”,要求派員更替。
時間長了,袁世凱在朝鮮的一些極端作法,也傳到清廷一些官員耳中。因為袁世凱是李鴻章的人,對李鴻章不滿的人,也借袁世凱的問題發揮,意思是李鴻章用人不當。
有人上奏,參袁世凱:“表裏隔膜,情誌不符,乃抵捂而不相人,甚有損大局。”
朝廷對李鴻章也有責難之意。曾因袁世凱的問題正告李鴻章:“非獨朝鮮政亂可憂,而袁之輕躁易動亦殊可慮。”
這些事情,很快由袁世凱的堂叔袁保齡傳到了袁世凱耳中。
剛來朝鮮時,袁世凱真的是躊躇滿誌。晉級加官,委以重任。自認為憑著天朝上國的神聖威嚴和自己的本事,指揮朝鮮君臣如草芥。一直雄心勃勃、信心十足、意氣風發,誌氣高遠。
他以為,朝鮮必定成為他升發的風水寶地,必將成為自己往上爬的重要平台。
但得知朝鮮和國內都對他大為不滿後,他的心氣一落千丈。
現在,他不想再留在這個是非之地了。
他的這些想法,在寫給盛宜懷的信裏,有明確的表露:“自韓狃於開化自主,一時延請洋匠西人甚多。而所事一無成效,並購買諸玩好無虛時,國財因一竭,國債因一積,至今百官俸薪四朔未頒,兵餉也朝不保夕。
“又妖邪百出,內外惶恐,至人心潰散,政治之廢馳,從未加朝鮮之甚、如今日之甚者也。
“百官謀臣各具一心,各謀一身,即此時勢,將不知伊如胡底?亦惟盡心竭力,待時而已。此間時勢,如江流日下。
“如侄駑劣,已精力交困,惟盼秋後瓜期,即謀代藏拙,田園樂當不遠矣。此間近勢,已山窮水盡,……如侄不才,徒自遺戚,度日如年。尊教蟬聯,非所敢闖。俄人陰謀蠶食,由來以久,方今銳意鐵路,誌固有在,將來造端,豈在韓乎?
“弟自知駑材,斷難久任重寄,況此間事日益棘手,尤非弟所能支柱。設有遺誤,有關大局,反複籌思,惟去為上計。且老母六旬,奉養須人,徒此荏苒,公私間慚憾實多。夏秋間曾托鬱,薌兩丈迭言於師,不蒙允;又具稟屢陳,又見阻;擬今冬更無望矣,殆亦命耶?姑俟來春,相機自謀退路。
“此間事如痼疾,膏肓之際,攻除難達。弟迭懸瓜代,尚未蒙允,日坐荊針,絕非久計。矧近災生,百疾叢集。值多事之衘,乏補救之術,公私交殆,日切怵憂。十月之間,或可掛帆內渡,……未卜果能如願否?來年設得內渡,……唯求帥擇員接替而已。弟才庸識陋,值此事日棘手,病複迭生,此揣斷難勝任,且老母多病,……特未卜何時得卸此肩也。
“去冬家母忽病偏廢,迭次乞假,始為相帥為拂,繼為內廷複阻,心緒甚劣,至成久病,今五月始漸痊可。……弟入秋即覺舊疾欲發,擬仍請簡單代,未知當軸能俯允否?”
心灰意冷的袁世凱一天也不想在朝鮮待下去了。
理由當然不是如自己對盛宜懷說的那些,那顯得多無能呀?和平時在李鴻章那裏的自我吹噓不是自相矛盾嗎?
朝鮮要表示獨立於天下,中國就應當做出表示,屬邦不得與中國平行於各國。
袁世凱向李鴻章建議,朝鮮使臣與中國駐外使臣公事交涉,必須用呈文。往來用銜貼,中國使臣用劄筆照會,以符舊製。
嗣後又照會朝鮮政府,責其不事先協商,借以阻止使臣出國。
李熙不服,申述理由,都被袁世凱無理駁回。
清政府也認為朝鮮此行不合屬邦體製,責令其必須先行請示,待允準後方能前往。
李熙不聽,密令樸定陽、趙正熙離開漢城。
袁世凱知道後,千方百計逼迫朝鮮政府將二人追回,同時派人帶著奏谘前往中國請示並謝罪。
李熙迫於壓力,隻能照辦。
事後,或許,連妄自尊大的請政府都覺得袁世凱這樣做有些過份,過於欺負人。
提出:“此事未便強行阻止,隻能囑其遵守屬邦體製。”
為了有所遵循,清政府要求李鴻章關於這方麵,搞個具體辦法。
李鴻章搞了三條,其中一條是,朝鮮的使臣到造訪國要先到中國駐那個國的使館報到,再由中國使館的人帶著朝鮮的使臣去拜訪相關國。
但趙定陽出訪美國,沒執行這一條。袁世凱借機發難,責令朝鮮政府將其調回,並嚴加懲處。
一八八九年四月底,樸定陽回到漢城,朝鮮政府擬授其為外署督辦。
袁世凱得知後堅決反對,認定樸定陽違背中國章程,實為罪人。非但不準朝鮮政府授予樸定陽官職,還要求對其嚴加懲處。
李熙不同意,數次派人疏通,袁世凱就是不答應。
李熙無奈,又不好勉強,就派袁世凱的好朋友金允植出麵說情。
袁世凱對金允植說:他不是不給好朋友麵子,但原則問題是不能讓步的。
金允植說:“什麽原則問題?不過是使臣一時疏忽,此事在朝野上下,議論很多。以蠢兄的意見,您就別再堅持了,退一步海闊天空,下不為例還不行嗎?”
“金兄,這件事決無商量餘地,因為我們是朋友,換上別人,我早將您趕出去了。金兄,如果想在我這裏喝酒,兄弟陪您。隻是這件關係國家政體的大事,不要再提了,不要徒傷好友的感情。”
<a id="wzsy" href="https://m.biquge.name">筆趣閣</a>
金允植見狀,隻能長歎一聲告辭。李熙這個皇帝,當得也窩囊,不敢得罪袁世凱,最後隻得按袁世凱的指示辦。
這件事,袁世凱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聲威也得到了張揚。
在這件事上,袁世凱固然有認真履職的成份,但更表現了他的任性妄為和一意孤行。
和當初李熙實心實意的請袁世凱來朝鮮相反,現在的袁世凱在朝鮮,已經是過街的老鼠。隻是懾於他背後的勢力,才沒有人敢公然喊打。
袁世凱在朝鮮,已經成了惡魔。那時候的大清國,雖然已經百病纏身,但想欺負一個小小的朝鮮,還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因為那時候的朝鮮,太弱了,太可憐了。
連最好的朋友金允植都和他絕交了,可以說是眾叛親離,袁世凱那麽聰明敏感的人能感覺不到嗎?
但是,他每次給李鴻章匯報自己的工作時,總是吹噓自己在朝鮮的朝野,威信有多高,他的話大家有多重視。因為有他在,親日派和親俄派都不幹輕舉妄動。
朝鮮朝野,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著袁世凱這個惡魔離開。
到袁世凱三年任期滿的時候,終於等來了機會。
高宗李熙,致書清政府及李鴻章,稱袁世凱“駐東既久,終難相濟”,要求派員更替。
時間長了,袁世凱在朝鮮的一些極端作法,也傳到清廷一些官員耳中。因為袁世凱是李鴻章的人,對李鴻章不滿的人,也借袁世凱的問題發揮,意思是李鴻章用人不當。
有人上奏,參袁世凱:“表裏隔膜,情誌不符,乃抵捂而不相人,甚有損大局。”
朝廷對李鴻章也有責難之意。曾因袁世凱的問題正告李鴻章:“非獨朝鮮政亂可憂,而袁之輕躁易動亦殊可慮。”
這些事情,很快由袁世凱的堂叔袁保齡傳到了袁世凱耳中。
剛來朝鮮時,袁世凱真的是躊躇滿誌。晉級加官,委以重任。自認為憑著天朝上國的神聖威嚴和自己的本事,指揮朝鮮君臣如草芥。一直雄心勃勃、信心十足、意氣風發,誌氣高遠。
他以為,朝鮮必定成為他升發的風水寶地,必將成為自己往上爬的重要平台。
但得知朝鮮和國內都對他大為不滿後,他的心氣一落千丈。
現在,他不想再留在這個是非之地了。
他的這些想法,在寫給盛宜懷的信裏,有明確的表露:“自韓狃於開化自主,一時延請洋匠西人甚多。而所事一無成效,並購買諸玩好無虛時,國財因一竭,國債因一積,至今百官俸薪四朔未頒,兵餉也朝不保夕。
“又妖邪百出,內外惶恐,至人心潰散,政治之廢馳,從未加朝鮮之甚、如今日之甚者也。
“百官謀臣各具一心,各謀一身,即此時勢,將不知伊如胡底?亦惟盡心竭力,待時而已。此間時勢,如江流日下。
“如侄駑劣,已精力交困,惟盼秋後瓜期,即謀代藏拙,田園樂當不遠矣。此間近勢,已山窮水盡,……如侄不才,徒自遺戚,度日如年。尊教蟬聯,非所敢闖。俄人陰謀蠶食,由來以久,方今銳意鐵路,誌固有在,將來造端,豈在韓乎?
“弟自知駑材,斷難久任重寄,況此間事日益棘手,尤非弟所能支柱。設有遺誤,有關大局,反複籌思,惟去為上計。且老母六旬,奉養須人,徒此荏苒,公私間慚憾實多。夏秋間曾托鬱,薌兩丈迭言於師,不蒙允;又具稟屢陳,又見阻;擬今冬更無望矣,殆亦命耶?姑俟來春,相機自謀退路。
“此間事如痼疾,膏肓之際,攻除難達。弟迭懸瓜代,尚未蒙允,日坐荊針,絕非久計。矧近災生,百疾叢集。值多事之衘,乏補救之術,公私交殆,日切怵憂。十月之間,或可掛帆內渡,……未卜果能如願否?來年設得內渡,……唯求帥擇員接替而已。弟才庸識陋,值此事日棘手,病複迭生,此揣斷難勝任,且老母多病,……特未卜何時得卸此肩也。
“去冬家母忽病偏廢,迭次乞假,始為相帥為拂,繼為內廷複阻,心緒甚劣,至成久病,今五月始漸痊可。……弟入秋即覺舊疾欲發,擬仍請簡單代,未知當軸能俯允否?”
心灰意冷的袁世凱一天也不想在朝鮮待下去了。
理由當然不是如自己對盛宜懷說的那些,那顯得多無能呀?和平時在李鴻章那裏的自我吹噓不是自相矛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