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狐將一本本冊子分發下去。
得到冊子的人本來就好奇要有什麽盟誓,拿到冊子無不認真地觀看起來,看到內容就挪不開眼睛,臉色一個賽一個更加嚴肅。
之所以說抄作業,智瑤要幹的事情就是漢高祖劉邦做過的“白馬之誓”約定。
這是又有白馬要遭殃了!
白馬在古人看來是很神聖的動物,用白馬來立誓結盟,代表雙方非常重視誓言,絕不敢有違背之心。
曾經的趙鞅被範氏、中行氏、邯鄲氏等家族困在“晉陽”一地,趙氏再一次麵臨滅族危險,其實就搞過斬殺白馬盟誓的事情。
那一次,趙鞅是跟屬民以及奴隸誓約,一旦他們幫助趙氏渡過危險,會得到地位的提升以及土地的賞賜。
趙鞅實現了自己的誓言,看似趙氏損失了極多,可是也讓趙氏在短短三五年內恢複了元氣。
智瑤後麵搞破家為國,恰是看到了土地分發給屬民之後,爆發出來的狂熱生產激情。
雖然曆史已經被智瑤改變了許多,對於盟誓還是大部分人相信,別說是斬白馬來進行盟誓的規格了。
韓庚在看誓約時,心髒控製不住加快了跳動的速度。
其實,智瑤擬定的誓約就兩個核心,其一便是“非智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的核心,再來便是以王者的身份與眾貴族誓約,保證他們的待遇,保護他們的合法財產。
這個其實也是劉邦的“白馬之誓”範本。
隻不過,智瑤做了更多的細化,比如分出了一旦授爵就不再降爵的世襲爵位,初代獲爵過世傳自下一代會自動下調一級的普通爵位。
智瑤還強調了老一套,也就是宗周便在執行的分家習俗,要求眾貴族必須善待自己的子嗣,父輩一旦亡故之後,嫡出血脈必須分有家產,不是全部的家產歸於下一代家主。
主父偃的“推恩令”其實就是宗周時期的老壇裝新酒,偏偏其他人想不出來。
很多人在納悶智瑤為什麽要刻意在盟誓上麵,強調嫡出血脈必須有分得家產這一條。
在他們看來,那不是老早就有的習俗嗎?要不然哪來的大宗和小宗的區別。
這個大宗和小宗以後世的理解就是主家與旁支,不同之處在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大宗和小宗都是嫡出血脈,後麵的主家與旁支則是嫡係與庶出。
他們接著再往下看,看到了封國的內容。
韓庚、狐尤、鍾武看到封國這一段立刻全神貫注起來,越看卻是眉頭皺得越深。
根據內容,智瑤將原有的諸侯列國之土稱為諸夏舊地,不會再在這些地方設立封國,將是直接歸於中樞統治和管理的郡縣。
現有的以及將來得到爵位足夠高,爵位擁有者隻是享有食邑,也就是獲得該地產出的支配權,不再擁有立法和執法的權力。
將封地改為食邑,必然會有後續,諸如什麽爵位擁有多少合法私軍,拿侯爵為例子,能夠有組建兩個“師”部曲的編製,不再享有對領地私自發布征召令的權力。
原國的兩個“師”兵力就是一共能武裝一萬五千名士兵,他們就是侯爵的私人武裝了。
看似數量很多,可是要知道像韓庚這種人,他們韓氏發布征召令豈止能武裝一萬五千名士兵,極限動員拉出十來萬都不算什麽事。
狐氏和鍾氏雖然弱一些,征召出五萬以上的士兵也不成問題。
韓庚幾乎忍不住想要進行質疑,質問智瑤怎麽就敢那麽欺負韓氏,礙於智瑤一直以來的威懾力,強忍火氣繼續往下看。
另外一些有爵位在身的人,他們看到自己也能組建部曲,有鑒於一些人的家族治下未必有匹配身份的部曲,其實是沒有多麽所謂關於部曲的限製。
其實因為智瑤帶來的改變,成為士兵的成本遠超以前,很多貴族治下的武士並且沒有足夠的財富或渠道去進行武裝,變得十分依賴於國家提供的武器裝備。
那是現在依舊隻有智氏掌握了高端的冶煉技術和金屬配方,優勢的甲胃和武器隻有智氏能製造得出來。
有了防禦力很強和遠比青銅材質更鋒利的武器,且不提能不能忍受青銅器的落後,一支用青銅武器武器裝起來的部隊跟一支裝備了優質鐵器的部隊打,裝備落後哪怕打得過也會付出很慘重的傷亡代價。
韓氏不甘心卻沒有什麽行動,原因之一就是武器裝備上落後於智氏,不用說智瑤手裏掌握著更多的軍隊,智氏不缺訓練有素的兵源了。
“效彷周代分封之冊?”韓庚看著這裏童孔控製不住收縮了一下。
原國不止王子有分封,侯爵也可以申請分封。
韓庚會認為是效彷姬周分封策略,根本核心在於能夠被分封的地方在諸夏之外。
姬周的分封有好幾個階段,一開始是承認“八百諸侯”原有的權益和地盤;在“武庚之亂”後又進行了新一輪的分封,好些姬周血脈和異姓有功之臣被分配到布滿異族的地區;隨後則是承認立國的異族政權,吸納他們進入到分封體係之內成為諸侯之一。
“我或許……可以分出一支去試一試?”韓庚心想。
韓氏已經被縮減了一部分封地,核心利益區也被設置了郡縣。
在之前,韓庚看到對封地隻保留經濟權益時,其實心裏已經有了魚死網破的覺悟。
不怪韓庚會突然間變得那麽決然,在韓氏的殘留認知中,韓氏與智氏本來就是平起平坐,一個不小心讓智瑤玩了一波大的,一步輸再搞到後麵步步輸,淪落到現如今的局麵。
他們礙於智氏的實力隻能忍耐和退讓,真的隻剩下經濟權益,哪怕還有兩個“師”的部曲,跟桉板上的魚肉有什麽區別。還如直接心一狠搞魚死網破,不對嗎?
智瑤太清楚古典貴族的想法了!
所以,智瑤拿出了姬周的分封政策,一來是有為諸夏開枝散葉的心思,再來便是給予這些古典貴族新的希望。
姬周進行分封,大多數諸侯消失在曆史長河的浪花之中,時間走到現在連周王室也被曆史長河的浪花吞沒。
或許有些人會想,曾經的姬周都有那副下場,有些諸侯的後裔則是搖身一變成為新的天下共主,他們的後裔是不是也能複製?
最為真實的另外一點,智氏現在掌控的實力太恐怖,搞魚死網破那一套,無論怎麽連魚隻能撲騰幾下然後死亡,漁網則是不一定會破。
有希望和沒希望會是兩種心情,注定會死的話,晚死不如早死,免得多受罪;但凡留存下希望,人就會給自己設置無數的顧慮,更傾向於再等等看。
韓庚突然間聽到了喘息聲,皺眉朝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一臉興奮的狐尤。
而狐尤察覺到韓庚看過來,深呼吸一口氣低聲說道:“此分封之策,仿佛為我家量身定造。”
韓庚聽得一個愣神,心想:“好像……的確是。”
怎麽說呢?狐氏本身的封地其實不太大,設立郡縣之後也就一個郡再大一點點的規模。
狐氏有在嚐試往農耕的側麵改變,奈何他們發現進展緩慢不提,想在農耕側趕上其餘家族也是希望不大。
能夠獲得君王的分配獲得一塊封國,並且還能向國家尋求資源上的支持,無論怎麽看都對狐氏非常有利。
狐氏在原國沒有太多的壇壇罐罐,換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不過是進行新的探索,隨後去占下那塊地盤,除了沒有外交權之外,什麽權益都是自己的。
韓氏和鍾氏則是不一樣,他們有太多的壇壇罐罐需要顧忌了。
拿韓氏來說,他們哪怕願意遷徙向外建立封國,國家也願意拿出財帛或其它物資補償,百多萬的屬民怎麽保證先期生存條件,又有哪一塊地方能容得下百多萬人棲息?
智瑤知道韓庚的顧慮,隻是沒有讀心術,聽不到韓庚的心聲,要不然可以給予答桉。
小破球非常大,諸夏之外怎麽可能沒有韓氏的容身之地呢?
其它不提,韓氏願意去嶺南之地,百多萬人口壓根就不夠填的。
還有河西那一片區域,講實話也是一塊適合生存的土地,尤其韓氏掌握著農耕技術,怎麽都能將小日子過得很不錯。
要是韓氏願意遷徙得更遠一些,直接跑去後世的西伯利亞區域,他們的後代會感謝先輩的付出,使得可以坐擁無數自然資源。
還有另外一個選項,韓氏可以到被稱為西域的地方,他們哪怕是光種葡萄,學會釀造葡萄酒,製作葡萄幹,無論是將貨物販售回中原地區,還是往更西邊販賣,說什麽都不會餓死。
別說西域那邊當前的環境並不差,真不是後世的到處風沙,要不然沒有可能讓四五十個城邦活得下去。
智瑤知道得太多太多,時常感概心有餘而力不足。
原國的人口主要還是太少,基本盤都填不滿的前提下,怎麽能夠向外開拓?
有家族願意遠遠分封出去,他們有自己的一套領導班子,還有基本的實力,能夠得到中央之國的扶持,不敢說能在當地稱王稱霸,怎麽也能站穩腳跟的。
大殿內的討論氛圍一開始很濃烈,慢慢變得安靜下來,全部的人都看向了仍舊閉目養神的君王。
智瑤在沒有聲音後睜開眼睛,問道:“諸卿可有疑惑之處?”
大殿保持安靜,大多數人找交情很好的人在麵麵相覷。
大多數人肯定沒有意見,乃至於期盼盟誓趕緊進行,相關誓約快點執行。
那些感到不滿,甚至是全盤不接受的人,他們見到沒有出頭鳥,一時半會不敢有所作為。
智瑤所處的位置可以將所有人的臉色看得分明,著重觀察的就是韓庚、狐尤和鍾武三人。
這是原國隻有韓氏、狐氏和鍾氏才能鬧出稍微大一點的動靜,可能在原國與楚國爆發大規模交戰之後,攪亂原國內部的大片區域,原國在與楚國大戰的背景下,有那個可能顛覆智氏的國祚。
好久沒有人說話,智瑤讓台狐將殿內一側牆壁上的簾子拉開,露出了掛在牆壁上的山川輿圖。
智瑤先走過去,再招呼眾臣過來。
這些大臣知道掛的是山川輿圖,隻是一看之下全部愣住。
在那一麵山川輿圖之中,代表原國的疆域看上去很小,隻是占了約十分之三左右,一個個看上去陌生的國家名字,又或是區域地名,它們占了輿圖的絕大多數板塊。
狐尤率先開口,問道:“大王,此便是天下之外?”
他們所認知的“天下”特指已知範圍之內,泛指諸夏文明體係的列國,以及那些有出現在史料上的異國。
因為智瑤對春秋晚期了解有限的關係,山川輿圖上的很多國家是使用他認知之內的名字,並且有好多地方的名字標注錯誤。
例如,西域那邊出現了樓蘭、烏孫、大宛之類,其實這些國家現在根本不存在,那邊現在是塞加羅裏人和吐火羅人的活躍範圍。
智瑤在南亞那邊幹脆使用了很多有明一代的國家名字,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有一個標注了“交趾”的地名,沒有使用國家勢力名稱。
山川輿圖的國名標注錯誤問題不大,智瑤用自己的認知向大臣進行介紹,裏麵自然是不缺一些蠱惑描述,比如南亞和東北這兩一塊地盤被說成隨便丟種子就能成活,尤其在南亞那邊哪怕不耕作也能依靠采集過得異常滋潤。
南亞確實是那樣,東北的土地也非常肥沃,不算智瑤在進行忽悠,沒有說的隻是當地的氣候不一定適合中原人而已。
以南亞當前的情況,中原人過去隻適合待在沿海,深入絕對是有去無回。
至於東北?十足的苦寒之地,棉花暫時沒有被找到,不存在太強的保暖衣物,中原人過去一年四季恐怕有三個季節需要待在屋裏的炕上。
這些問題眾貴族並不知道,他們驚訝於智瑤怎麽對遠方那麽了解,好奇緹騎的探索腳步怎麽可以走得那麽遠。
“若是寡人治下口眾充足,何需分封?先民分封有所大有成效,寡人知曉某些大臣心中想法,尋思遵行舊例罷了。”智瑤一臉的可惜以及懊惱。
這話說得大部分不斷點頭。
誰說不是呢?好東西誰不想占有,怎麽可能拱手讓人。
他們的心思開始活絡起來,琢磨著也許可以派人去實際看看?
得到冊子的人本來就好奇要有什麽盟誓,拿到冊子無不認真地觀看起來,看到內容就挪不開眼睛,臉色一個賽一個更加嚴肅。
之所以說抄作業,智瑤要幹的事情就是漢高祖劉邦做過的“白馬之誓”約定。
這是又有白馬要遭殃了!
白馬在古人看來是很神聖的動物,用白馬來立誓結盟,代表雙方非常重視誓言,絕不敢有違背之心。
曾經的趙鞅被範氏、中行氏、邯鄲氏等家族困在“晉陽”一地,趙氏再一次麵臨滅族危險,其實就搞過斬殺白馬盟誓的事情。
那一次,趙鞅是跟屬民以及奴隸誓約,一旦他們幫助趙氏渡過危險,會得到地位的提升以及土地的賞賜。
趙鞅實現了自己的誓言,看似趙氏損失了極多,可是也讓趙氏在短短三五年內恢複了元氣。
智瑤後麵搞破家為國,恰是看到了土地分發給屬民之後,爆發出來的狂熱生產激情。
雖然曆史已經被智瑤改變了許多,對於盟誓還是大部分人相信,別說是斬白馬來進行盟誓的規格了。
韓庚在看誓約時,心髒控製不住加快了跳動的速度。
其實,智瑤擬定的誓約就兩個核心,其一便是“非智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的核心,再來便是以王者的身份與眾貴族誓約,保證他們的待遇,保護他們的合法財產。
這個其實也是劉邦的“白馬之誓”範本。
隻不過,智瑤做了更多的細化,比如分出了一旦授爵就不再降爵的世襲爵位,初代獲爵過世傳自下一代會自動下調一級的普通爵位。
智瑤還強調了老一套,也就是宗周便在執行的分家習俗,要求眾貴族必須善待自己的子嗣,父輩一旦亡故之後,嫡出血脈必須分有家產,不是全部的家產歸於下一代家主。
主父偃的“推恩令”其實就是宗周時期的老壇裝新酒,偏偏其他人想不出來。
很多人在納悶智瑤為什麽要刻意在盟誓上麵,強調嫡出血脈必須有分得家產這一條。
在他們看來,那不是老早就有的習俗嗎?要不然哪來的大宗和小宗的區別。
這個大宗和小宗以後世的理解就是主家與旁支,不同之處在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大宗和小宗都是嫡出血脈,後麵的主家與旁支則是嫡係與庶出。
他們接著再往下看,看到了封國的內容。
韓庚、狐尤、鍾武看到封國這一段立刻全神貫注起來,越看卻是眉頭皺得越深。
根據內容,智瑤將原有的諸侯列國之土稱為諸夏舊地,不會再在這些地方設立封國,將是直接歸於中樞統治和管理的郡縣。
現有的以及將來得到爵位足夠高,爵位擁有者隻是享有食邑,也就是獲得該地產出的支配權,不再擁有立法和執法的權力。
將封地改為食邑,必然會有後續,諸如什麽爵位擁有多少合法私軍,拿侯爵為例子,能夠有組建兩個“師”部曲的編製,不再享有對領地私自發布征召令的權力。
原國的兩個“師”兵力就是一共能武裝一萬五千名士兵,他們就是侯爵的私人武裝了。
看似數量很多,可是要知道像韓庚這種人,他們韓氏發布征召令豈止能武裝一萬五千名士兵,極限動員拉出十來萬都不算什麽事。
狐氏和鍾氏雖然弱一些,征召出五萬以上的士兵也不成問題。
韓庚幾乎忍不住想要進行質疑,質問智瑤怎麽就敢那麽欺負韓氏,礙於智瑤一直以來的威懾力,強忍火氣繼續往下看。
另外一些有爵位在身的人,他們看到自己也能組建部曲,有鑒於一些人的家族治下未必有匹配身份的部曲,其實是沒有多麽所謂關於部曲的限製。
其實因為智瑤帶來的改變,成為士兵的成本遠超以前,很多貴族治下的武士並且沒有足夠的財富或渠道去進行武裝,變得十分依賴於國家提供的武器裝備。
那是現在依舊隻有智氏掌握了高端的冶煉技術和金屬配方,優勢的甲胃和武器隻有智氏能製造得出來。
有了防禦力很強和遠比青銅材質更鋒利的武器,且不提能不能忍受青銅器的落後,一支用青銅武器武器裝起來的部隊跟一支裝備了優質鐵器的部隊打,裝備落後哪怕打得過也會付出很慘重的傷亡代價。
韓氏不甘心卻沒有什麽行動,原因之一就是武器裝備上落後於智氏,不用說智瑤手裏掌握著更多的軍隊,智氏不缺訓練有素的兵源了。
“效彷周代分封之冊?”韓庚看著這裏童孔控製不住收縮了一下。
原國不止王子有分封,侯爵也可以申請分封。
韓庚會認為是效彷姬周分封策略,根本核心在於能夠被分封的地方在諸夏之外。
姬周的分封有好幾個階段,一開始是承認“八百諸侯”原有的權益和地盤;在“武庚之亂”後又進行了新一輪的分封,好些姬周血脈和異姓有功之臣被分配到布滿異族的地區;隨後則是承認立國的異族政權,吸納他們進入到分封體係之內成為諸侯之一。
“我或許……可以分出一支去試一試?”韓庚心想。
韓氏已經被縮減了一部分封地,核心利益區也被設置了郡縣。
在之前,韓庚看到對封地隻保留經濟權益時,其實心裏已經有了魚死網破的覺悟。
不怪韓庚會突然間變得那麽決然,在韓氏的殘留認知中,韓氏與智氏本來就是平起平坐,一個不小心讓智瑤玩了一波大的,一步輸再搞到後麵步步輸,淪落到現如今的局麵。
他們礙於智氏的實力隻能忍耐和退讓,真的隻剩下經濟權益,哪怕還有兩個“師”的部曲,跟桉板上的魚肉有什麽區別。還如直接心一狠搞魚死網破,不對嗎?
智瑤太清楚古典貴族的想法了!
所以,智瑤拿出了姬周的分封政策,一來是有為諸夏開枝散葉的心思,再來便是給予這些古典貴族新的希望。
姬周進行分封,大多數諸侯消失在曆史長河的浪花之中,時間走到現在連周王室也被曆史長河的浪花吞沒。
或許有些人會想,曾經的姬周都有那副下場,有些諸侯的後裔則是搖身一變成為新的天下共主,他們的後裔是不是也能複製?
最為真實的另外一點,智氏現在掌控的實力太恐怖,搞魚死網破那一套,無論怎麽連魚隻能撲騰幾下然後死亡,漁網則是不一定會破。
有希望和沒希望會是兩種心情,注定會死的話,晚死不如早死,免得多受罪;但凡留存下希望,人就會給自己設置無數的顧慮,更傾向於再等等看。
韓庚突然間聽到了喘息聲,皺眉朝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一臉興奮的狐尤。
而狐尤察覺到韓庚看過來,深呼吸一口氣低聲說道:“此分封之策,仿佛為我家量身定造。”
韓庚聽得一個愣神,心想:“好像……的確是。”
怎麽說呢?狐氏本身的封地其實不太大,設立郡縣之後也就一個郡再大一點點的規模。
狐氏有在嚐試往農耕的側麵改變,奈何他們發現進展緩慢不提,想在農耕側趕上其餘家族也是希望不大。
能夠獲得君王的分配獲得一塊封國,並且還能向國家尋求資源上的支持,無論怎麽看都對狐氏非常有利。
狐氏在原國沒有太多的壇壇罐罐,換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不過是進行新的探索,隨後去占下那塊地盤,除了沒有外交權之外,什麽權益都是自己的。
韓氏和鍾氏則是不一樣,他們有太多的壇壇罐罐需要顧忌了。
拿韓氏來說,他們哪怕願意遷徙向外建立封國,國家也願意拿出財帛或其它物資補償,百多萬的屬民怎麽保證先期生存條件,又有哪一塊地方能容得下百多萬人棲息?
智瑤知道韓庚的顧慮,隻是沒有讀心術,聽不到韓庚的心聲,要不然可以給予答桉。
小破球非常大,諸夏之外怎麽可能沒有韓氏的容身之地呢?
其它不提,韓氏願意去嶺南之地,百多萬人口壓根就不夠填的。
還有河西那一片區域,講實話也是一塊適合生存的土地,尤其韓氏掌握著農耕技術,怎麽都能將小日子過得很不錯。
要是韓氏願意遷徙得更遠一些,直接跑去後世的西伯利亞區域,他們的後代會感謝先輩的付出,使得可以坐擁無數自然資源。
還有另外一個選項,韓氏可以到被稱為西域的地方,他們哪怕是光種葡萄,學會釀造葡萄酒,製作葡萄幹,無論是將貨物販售回中原地區,還是往更西邊販賣,說什麽都不會餓死。
別說西域那邊當前的環境並不差,真不是後世的到處風沙,要不然沒有可能讓四五十個城邦活得下去。
智瑤知道得太多太多,時常感概心有餘而力不足。
原國的人口主要還是太少,基本盤都填不滿的前提下,怎麽能夠向外開拓?
有家族願意遠遠分封出去,他們有自己的一套領導班子,還有基本的實力,能夠得到中央之國的扶持,不敢說能在當地稱王稱霸,怎麽也能站穩腳跟的。
大殿內的討論氛圍一開始很濃烈,慢慢變得安靜下來,全部的人都看向了仍舊閉目養神的君王。
智瑤在沒有聲音後睜開眼睛,問道:“諸卿可有疑惑之處?”
大殿保持安靜,大多數人找交情很好的人在麵麵相覷。
大多數人肯定沒有意見,乃至於期盼盟誓趕緊進行,相關誓約快點執行。
那些感到不滿,甚至是全盤不接受的人,他們見到沒有出頭鳥,一時半會不敢有所作為。
智瑤所處的位置可以將所有人的臉色看得分明,著重觀察的就是韓庚、狐尤和鍾武三人。
這是原國隻有韓氏、狐氏和鍾氏才能鬧出稍微大一點的動靜,可能在原國與楚國爆發大規模交戰之後,攪亂原國內部的大片區域,原國在與楚國大戰的背景下,有那個可能顛覆智氏的國祚。
好久沒有人說話,智瑤讓台狐將殿內一側牆壁上的簾子拉開,露出了掛在牆壁上的山川輿圖。
智瑤先走過去,再招呼眾臣過來。
這些大臣知道掛的是山川輿圖,隻是一看之下全部愣住。
在那一麵山川輿圖之中,代表原國的疆域看上去很小,隻是占了約十分之三左右,一個個看上去陌生的國家名字,又或是區域地名,它們占了輿圖的絕大多數板塊。
狐尤率先開口,問道:“大王,此便是天下之外?”
他們所認知的“天下”特指已知範圍之內,泛指諸夏文明體係的列國,以及那些有出現在史料上的異國。
因為智瑤對春秋晚期了解有限的關係,山川輿圖上的很多國家是使用他認知之內的名字,並且有好多地方的名字標注錯誤。
例如,西域那邊出現了樓蘭、烏孫、大宛之類,其實這些國家現在根本不存在,那邊現在是塞加羅裏人和吐火羅人的活躍範圍。
智瑤在南亞那邊幹脆使用了很多有明一代的國家名字,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有一個標注了“交趾”的地名,沒有使用國家勢力名稱。
山川輿圖的國名標注錯誤問題不大,智瑤用自己的認知向大臣進行介紹,裏麵自然是不缺一些蠱惑描述,比如南亞和東北這兩一塊地盤被說成隨便丟種子就能成活,尤其在南亞那邊哪怕不耕作也能依靠采集過得異常滋潤。
南亞確實是那樣,東北的土地也非常肥沃,不算智瑤在進行忽悠,沒有說的隻是當地的氣候不一定適合中原人而已。
以南亞當前的情況,中原人過去隻適合待在沿海,深入絕對是有去無回。
至於東北?十足的苦寒之地,棉花暫時沒有被找到,不存在太強的保暖衣物,中原人過去一年四季恐怕有三個季節需要待在屋裏的炕上。
這些問題眾貴族並不知道,他們驚訝於智瑤怎麽對遠方那麽了解,好奇緹騎的探索腳步怎麽可以走得那麽遠。
“若是寡人治下口眾充足,何需分封?先民分封有所大有成效,寡人知曉某些大臣心中想法,尋思遵行舊例罷了。”智瑤一臉的可惜以及懊惱。
這話說得大部分不斷點頭。
誰說不是呢?好東西誰不想占有,怎麽可能拱手讓人。
他們的心思開始活絡起來,琢磨著也許可以派人去實際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