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兩章兩發。
……………正…………文……………
智瑤並沒有將“渭水之戰”俘獲的全部楚人交出去,僅是願意讓楚國贖回其中的七千五百人。
雙方就怎麽贖回商談了很久的時間,並不是糾結其它什麽問題,在於一些細節方麵。
首先,智瑤希望楚國能夠允許以晉軍的體係去安排這一支楚軍,也就是用晉軍的編製,不再是楚國的體係。
僅是關於用什麽方式去重組軍隊這一點,智氏就跟楚國爭論了半個月。
楚國並不願意承認自己在軍隊體製上輸給晉國,覺得他們自己的編製就挺好,不需要效彷晉國。
晉國脫離周王室的約束是在欒書擔任“元戎”時期出現。
欒書喜歡搞陰謀詭計,有一個“老陰逼”的諢號,看待事情卻是極有前瞻性。
當時的晉國在各方各麵已經成長起來,麵對楚國的崛起,外加周邊列國的動蕩不斷,認為周王室的編製已經不再適用於晉國。
在欒書的提議下,晉軍做出了擴編的舉動,也就是一個“兩”還是保留一乘戰車,緊隨戰車的步兵卻是從二十二名變成七十三名。
那個時候,晉軍一個“兩”是一乘戰車在內的七十五人,一個“卒”四乘戰車在內的三百人,一個“旅”二十乘戰車在內的一千五百人,一個“師”一百乘戰車在內的七千五百人,一個“軍”五百乘戰車在內的三萬七千五百人。
可以說,正是因為欒書對晉軍的改革,奠定了晉國往後對上中原列國都像是毆打小孩子,屢次跟楚軍交鋒總算也不用受困於周王室那種軍隊編製,搞得兵力總是不足而麵臨窘境了。
必須了解的一點是,以當時的時間節點,其實也就晉國、齊國和鄭國在總人口、經濟、糧食產糧這三方麵支撐下,擁有組建大規模兵團的能力。
齊國想學但是被晉國立刻摁著打,屢屢被卡住也就放棄了。
鄭國則是被晉國和楚國夾在中間,乃至於都變成了老牌投降國,國力一再衰弱之下,軍隊編製擴增自然也就沒了影子。
時間過去那麽多年,晉國還是在享受著欒書對軍隊擴增的好處,某種程度上也要感謝趙盾擔任“元戎”時期讓晉國走向軍果主義的路線。
智瑤之所以要求楚軍用晉軍的編製,看著好像是在幫助完成一種“進化”,然而卻是一種包藏禍心。
楚國的體製跟大多數國家並不一樣,尤其是在軍隊的組建方麵,他們當然有建製這麽一種體係,不過隻有“王師”才存在嚴謹的建製,比如那一支“左右廣”;其餘的楚軍是貴族帶來多久就自成一部,搞得每一部的楚軍數量都不固定,統帥到底知不知道自己麾下有多少數量的大軍也就成為一種關鍵,偏偏想要知道又很困難。
最後還是子期進行了妥協,同意智氏讓那一批楚軍按照晉軍的編製進行重組。
目前,晉國智氏重組的那一支楚軍,他們正在與吳軍酣戰。
同時,智氏一樣是在跟吳軍爆發交戰。
“誰不知道編製的完善能夠有效提升戰鬥力,要命的是那些貴族絕對不願意讓事情辦成啊!”子期看到了同樣是楚人,由智氏重組後卻是展現出了擁有紀律的一麵。
如果子期沒有全程參與重組,或許會懷疑那些被放歸的不是楚人,臨時被晉人掉包,事後才會再次掉包成為楚人再放歸。
楚國為什麽衰弱下去?不就是某一任楚王失去了對貴族的控製,導致新一任的楚王無法拿出更多的力量去對抗吳國,搞得連都城都被吳軍攻陷了嘛!
那些貴族並沒有叛亂自立,他們就是對楚王的命令能推就推,不能推就陰奉陽違,多數的貴族聯合抗拒中央,對地方失去控製的楚國不衰敗才是有鬼了。
“吳軍已被重創?”子期問道。
智瑤頷首道:“吳軍原有三萬,與齊軍一戰勝之易也;我軍與之交戰多日,使之首尾不可兼顧,方有如此景象。”
對於一萬民伕能夠抵抗四天,用四千左右死傷換取將近兩千戰果的事情,老實說智瑤是真的被驚訝到了。
當然了,主要是作為吳軍主將的胥門巢輕視一萬民伕的抵抗,要是他們一開始就全力以赴,民伕的精神層次是得到升華,可是肉體的戰鬥力跟精神層次不匹配,遭到三萬吳軍的全力圍攻,一定是會被消滅的。
子期要講點什麽,看到了什麽似得,非常納罕地說道:“吳軍敗矣!”
正確的來說,胥門巢可算是將各部的通訊重新建立起來,使得重新恢複成為一個整體,命令展如先帶上三千人向南試探,約定好了時間,又做了先期的多種準備,沒有出現意外就將在今天進行突圍。
胥門巢知道不是想走就能走,一定要先讓晉軍的騎兵陷入疲勞狀態,前麵幾天也就一直承受傷亡誘使晉軍騎兵來攻,再命令己方士兵拿命去給智氏騎兵造成更大的麻煩。
曆經兩天的決死抵抗,付出了近三千人的死傷,可算讓智氏的騎兵在今天沒有參戰。
“如若有罪,罪門巢!”
吳國也有敗軍殺將的習慣,隻是近年來不是那麽嚴格執行了而已。
胥門巢為了能夠成功突圍,不止用三千人左右的代價去跟智氏騎兵拚命,今天還派出三千人跟楚軍交戰,又有四千人在跟晉軍交戰。而他將帶著其餘的吳軍,丟下正在交戰的袍澤進行突圍。
吳軍的選擇很是令人感到意外!
畢竟,吳軍一開始有三萬左右,前前後後折損了一萬三千的樣子,到最後又要丟下七千,等於說哪怕突圍成功也就跑掉不到一萬人。
子期看到智瑤沒有做新的安排,問道:“敵軍歸路已有晉軍設伏?”
智瑤說道:“瑤僅攜三‘師’而來。”
這個戰場,智氏的軍隊數量約是兩萬左右,等於說晉軍幾乎全在現場了。
子期詫異道:“或可全殲,怎可放歸?”
智瑤說道:“楚司馬對陣所部可交予我,楚軍往而追擊。”
這一下,智瑤把子期整得有些不會了。
說到底,智瑤率軍過來可以有很多目的,也能獨獨不想全殲吳軍。
子期真心覺得不能就那麽放過那支吳軍,真的在晉軍接手被當作棄子的那一支吳軍,帶上楚軍前去追擊向南突圍那一股由胥門巢率領的吳軍了。
“吳國即便再次挑戰晉國,基本上也是十年之後的事情。現階段吳國交戰的對象會重新變成楚國,拚命也該是楚人上,我湊什麽熱鬧。”智瑤心想。
隨後,智瑤下達了勸降的命令。
得知自己變成棋子,吳人對上晉軍也看不到什麽希望,扭捏了一小會之後,貴族選擇了投降。
是的,現在並不是誰都有資格投降。成建製的情況下隻有貴族擁有投降的資格,像是士兵不抵抗被抓到,說法是被俘,並不是投降。
智瑤不在乎胥門巢能不能帶著剩下的吳軍突圍成功,同時也不在乎子期的追擊會怎麽樣,短暫的停留了三天之後,帶上齊君頑開始在濟水上遊有目的逛了起來。
帶上一國之君遊逛這個操作也就智瑤想得出來,每到一地都會讓當地的齊國貴族糾結萬分,到底是迎接或者不迎接,迎接肯定是要兵不血刃被智氏控製住,不迎接則是違背人臣之道。
齊君頑哪怕之前不知道智瑤是搞什麽操作,一次兩次之後也該看明白了。
然而,明白歸於明白,包括齊君頑在內,一應君臣對智瑤的安排除了配合就是配合,一直到濟水上遊約是十之三四被智氏控製住,他們才慎重其事地找到智瑤,擺出有事商議的架勢。
當時,智瑤正在跟子期飲宴。
子期率軍去追擊吳軍,他們追上吳軍與之交戰,品嚐到了勝利的甘美,俘獲了斷後的展如,僅是胥門巢帶著約三千左右的吳軍突圍成功。
雖然未盡全功,子期還是感到無比振奮。
楚國自從衰弱下去之後,對上吳軍就是一敗再敗,每每需要五打一才能跟吳軍打得有來有往,心氣幾乎要被打沒了。
這一次,子期帶上七千左右的楚軍去追,吳軍發現追來的是楚軍就停下交戰,明顯就是看不起楚軍啊。
“晉卿請滿飲此觥!”子期真的很感激智瑤,自己先一飲而盡。
講實話,智瑤也有點驚奇楚軍表現出來的戰鬥力,納悶隻是給予晉軍的編製,怎麽都料不到楚軍會一下變了個樣。
子期說道:“如……”,隻一個字,外麵傳來了求見聲。
他想說的是,如果楚國的軍隊全麵模彷晉國的編製,到底會爆發出什麽樣的活力。
前來求見的當然是齊國君臣。
他們來的人不少,目標就隻有一個,想要請求智氏幫忙組建軍隊,同時跟智氏以賒賬方式求購武器裝備。
齊國君臣之所以會有讓智氏幫忙組建軍隊的想法,一來都是齊人,偏偏民伕變得比正規齊軍還能打;再來就是經過智氏重組的楚軍竟然以少打多,給打贏了吳軍。
他們配合智氏占領濟水上遊,用原本會失去的來換取新的希望,有毛病嗎?
隻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正…………文……………
智瑤並沒有將“渭水之戰”俘獲的全部楚人交出去,僅是願意讓楚國贖回其中的七千五百人。
雙方就怎麽贖回商談了很久的時間,並不是糾結其它什麽問題,在於一些細節方麵。
首先,智瑤希望楚國能夠允許以晉軍的體係去安排這一支楚軍,也就是用晉軍的編製,不再是楚國的體係。
僅是關於用什麽方式去重組軍隊這一點,智氏就跟楚國爭論了半個月。
楚國並不願意承認自己在軍隊體製上輸給晉國,覺得他們自己的編製就挺好,不需要效彷晉國。
晉國脫離周王室的約束是在欒書擔任“元戎”時期出現。
欒書喜歡搞陰謀詭計,有一個“老陰逼”的諢號,看待事情卻是極有前瞻性。
當時的晉國在各方各麵已經成長起來,麵對楚國的崛起,外加周邊列國的動蕩不斷,認為周王室的編製已經不再適用於晉國。
在欒書的提議下,晉軍做出了擴編的舉動,也就是一個“兩”還是保留一乘戰車,緊隨戰車的步兵卻是從二十二名變成七十三名。
那個時候,晉軍一個“兩”是一乘戰車在內的七十五人,一個“卒”四乘戰車在內的三百人,一個“旅”二十乘戰車在內的一千五百人,一個“師”一百乘戰車在內的七千五百人,一個“軍”五百乘戰車在內的三萬七千五百人。
可以說,正是因為欒書對晉軍的改革,奠定了晉國往後對上中原列國都像是毆打小孩子,屢次跟楚軍交鋒總算也不用受困於周王室那種軍隊編製,搞得兵力總是不足而麵臨窘境了。
必須了解的一點是,以當時的時間節點,其實也就晉國、齊國和鄭國在總人口、經濟、糧食產糧這三方麵支撐下,擁有組建大規模兵團的能力。
齊國想學但是被晉國立刻摁著打,屢屢被卡住也就放棄了。
鄭國則是被晉國和楚國夾在中間,乃至於都變成了老牌投降國,國力一再衰弱之下,軍隊編製擴增自然也就沒了影子。
時間過去那麽多年,晉國還是在享受著欒書對軍隊擴增的好處,某種程度上也要感謝趙盾擔任“元戎”時期讓晉國走向軍果主義的路線。
智瑤之所以要求楚軍用晉軍的編製,看著好像是在幫助完成一種“進化”,然而卻是一種包藏禍心。
楚國的體製跟大多數國家並不一樣,尤其是在軍隊的組建方麵,他們當然有建製這麽一種體係,不過隻有“王師”才存在嚴謹的建製,比如那一支“左右廣”;其餘的楚軍是貴族帶來多久就自成一部,搞得每一部的楚軍數量都不固定,統帥到底知不知道自己麾下有多少數量的大軍也就成為一種關鍵,偏偏想要知道又很困難。
最後還是子期進行了妥協,同意智氏讓那一批楚軍按照晉軍的編製進行重組。
目前,晉國智氏重組的那一支楚軍,他們正在與吳軍酣戰。
同時,智氏一樣是在跟吳軍爆發交戰。
“誰不知道編製的完善能夠有效提升戰鬥力,要命的是那些貴族絕對不願意讓事情辦成啊!”子期看到了同樣是楚人,由智氏重組後卻是展現出了擁有紀律的一麵。
如果子期沒有全程參與重組,或許會懷疑那些被放歸的不是楚人,臨時被晉人掉包,事後才會再次掉包成為楚人再放歸。
楚國為什麽衰弱下去?不就是某一任楚王失去了對貴族的控製,導致新一任的楚王無法拿出更多的力量去對抗吳國,搞得連都城都被吳軍攻陷了嘛!
那些貴族並沒有叛亂自立,他們就是對楚王的命令能推就推,不能推就陰奉陽違,多數的貴族聯合抗拒中央,對地方失去控製的楚國不衰敗才是有鬼了。
“吳軍已被重創?”子期問道。
智瑤頷首道:“吳軍原有三萬,與齊軍一戰勝之易也;我軍與之交戰多日,使之首尾不可兼顧,方有如此景象。”
對於一萬民伕能夠抵抗四天,用四千左右死傷換取將近兩千戰果的事情,老實說智瑤是真的被驚訝到了。
當然了,主要是作為吳軍主將的胥門巢輕視一萬民伕的抵抗,要是他們一開始就全力以赴,民伕的精神層次是得到升華,可是肉體的戰鬥力跟精神層次不匹配,遭到三萬吳軍的全力圍攻,一定是會被消滅的。
子期要講點什麽,看到了什麽似得,非常納罕地說道:“吳軍敗矣!”
正確的來說,胥門巢可算是將各部的通訊重新建立起來,使得重新恢複成為一個整體,命令展如先帶上三千人向南試探,約定好了時間,又做了先期的多種準備,沒有出現意外就將在今天進行突圍。
胥門巢知道不是想走就能走,一定要先讓晉軍的騎兵陷入疲勞狀態,前麵幾天也就一直承受傷亡誘使晉軍騎兵來攻,再命令己方士兵拿命去給智氏騎兵造成更大的麻煩。
曆經兩天的決死抵抗,付出了近三千人的死傷,可算讓智氏的騎兵在今天沒有參戰。
“如若有罪,罪門巢!”
吳國也有敗軍殺將的習慣,隻是近年來不是那麽嚴格執行了而已。
胥門巢為了能夠成功突圍,不止用三千人左右的代價去跟智氏騎兵拚命,今天還派出三千人跟楚軍交戰,又有四千人在跟晉軍交戰。而他將帶著其餘的吳軍,丟下正在交戰的袍澤進行突圍。
吳軍的選擇很是令人感到意外!
畢竟,吳軍一開始有三萬左右,前前後後折損了一萬三千的樣子,到最後又要丟下七千,等於說哪怕突圍成功也就跑掉不到一萬人。
子期看到智瑤沒有做新的安排,問道:“敵軍歸路已有晉軍設伏?”
智瑤說道:“瑤僅攜三‘師’而來。”
這個戰場,智氏的軍隊數量約是兩萬左右,等於說晉軍幾乎全在現場了。
子期詫異道:“或可全殲,怎可放歸?”
智瑤說道:“楚司馬對陣所部可交予我,楚軍往而追擊。”
這一下,智瑤把子期整得有些不會了。
說到底,智瑤率軍過來可以有很多目的,也能獨獨不想全殲吳軍。
子期真心覺得不能就那麽放過那支吳軍,真的在晉軍接手被當作棄子的那一支吳軍,帶上楚軍前去追擊向南突圍那一股由胥門巢率領的吳軍了。
“吳國即便再次挑戰晉國,基本上也是十年之後的事情。現階段吳國交戰的對象會重新變成楚國,拚命也該是楚人上,我湊什麽熱鬧。”智瑤心想。
隨後,智瑤下達了勸降的命令。
得知自己變成棋子,吳人對上晉軍也看不到什麽希望,扭捏了一小會之後,貴族選擇了投降。
是的,現在並不是誰都有資格投降。成建製的情況下隻有貴族擁有投降的資格,像是士兵不抵抗被抓到,說法是被俘,並不是投降。
智瑤不在乎胥門巢能不能帶著剩下的吳軍突圍成功,同時也不在乎子期的追擊會怎麽樣,短暫的停留了三天之後,帶上齊君頑開始在濟水上遊有目的逛了起來。
帶上一國之君遊逛這個操作也就智瑤想得出來,每到一地都會讓當地的齊國貴族糾結萬分,到底是迎接或者不迎接,迎接肯定是要兵不血刃被智氏控製住,不迎接則是違背人臣之道。
齊君頑哪怕之前不知道智瑤是搞什麽操作,一次兩次之後也該看明白了。
然而,明白歸於明白,包括齊君頑在內,一應君臣對智瑤的安排除了配合就是配合,一直到濟水上遊約是十之三四被智氏控製住,他們才慎重其事地找到智瑤,擺出有事商議的架勢。
當時,智瑤正在跟子期飲宴。
子期率軍去追擊吳軍,他們追上吳軍與之交戰,品嚐到了勝利的甘美,俘獲了斷後的展如,僅是胥門巢帶著約三千左右的吳軍突圍成功。
雖然未盡全功,子期還是感到無比振奮。
楚國自從衰弱下去之後,對上吳軍就是一敗再敗,每每需要五打一才能跟吳軍打得有來有往,心氣幾乎要被打沒了。
這一次,子期帶上七千左右的楚軍去追,吳軍發現追來的是楚軍就停下交戰,明顯就是看不起楚軍啊。
“晉卿請滿飲此觥!”子期真的很感激智瑤,自己先一飲而盡。
講實話,智瑤也有點驚奇楚軍表現出來的戰鬥力,納悶隻是給予晉軍的編製,怎麽都料不到楚軍會一下變了個樣。
子期說道:“如……”,隻一個字,外麵傳來了求見聲。
他想說的是,如果楚國的軍隊全麵模彷晉國的編製,到底會爆發出什麽樣的活力。
前來求見的當然是齊國君臣。
他們來的人不少,目標就隻有一個,想要請求智氏幫忙組建軍隊,同時跟智氏以賒賬方式求購武器裝備。
齊國君臣之所以會有讓智氏幫忙組建軍隊的想法,一來都是齊人,偏偏民伕變得比正規齊軍還能打;再來就是經過智氏重組的楚軍竟然以少打多,給打贏了吳軍。
他們配合智氏占領濟水上遊,用原本會失去的來換取新的希望,有毛病嗎?
隻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