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並不相同,指的不但是身份,還有智商與見識的差距。


    其他人也許看不出智氏一係列有別於其他家族的發展。


    雖然孫武看得並不全麵,但是根據自己的智商與見識,一番思考下來能夠得出的結論可真的不要太多了。


    孫武僅僅是看了“黃父”和“鄴”,暫時還沒有查看智氏的農業實力,基本上已經確定智瑤想要做的事情有多大。


    那個“黃父”的存在就是培養更多幹事的人,等於是在培養小吏以及官員;而“鄴”則是智氏軍事裝備的底蘊保障。


    有了上述兩個發現,孫武覺得自己其實不用再多看了。


    事實上,僅是“黃父”和“鄴”正在進行的事業,好多國家就全麵落後給智氏。


    智氏是晉國的老牌卿位家族,長久下來能夠生存,足以證明本身的武力以及邦交能力不會差。


    如果再加上智氏近些年來的不斷東擴所展現出來的野心,以孫武的認知來看,何止是使家族變得更加強盛那麽簡單?


    “魯國孔丘常言禮崩樂壞,諸侯紛爭愈來愈烈……”孫武開始講起了當今天下的格局變動。


    智瑤雖然一時間沒有明白孫武講那些做什麽,還是聽得很認真。


    接下來聽著聽著,智瑤開始聽懂孫武講的是什麽了。


    孫武講的不是什麽大一統的理論,大概就是天下需要霸主,有一名霸主的存在可以鎮壓諸侯,減少列國之間的戰爭,等等之類。


    這個其實就是當前時代一些大賢的想法,暫時夠不上大一統的高度,認知還停在霸主存在的必要性上麵。


    說白了就是前人開路後人走,再給提上一種迫切需要的高度。


    需要等兼並再更激烈一些,戰事更加殘酷,看多了人間的慘劇,再加上足夠的認知高度,大一統理論才會因時因勢的出現。


    孫武的話很長,講的都是一些自身發展的戰略高度相關話題,隻是不點名出任何一個國家。


    其實也是現在貴族的節操之一,走到哪裏都不會透露曾經為之效力的雇主信息。


    曆史上誰第一個開啟為人效勞,轉投他方勢力後再賣個幹幹淨淨的呢?其實很難去尋找誰是第一個,隻能看誰最出名了。


    破壞社會道德底線的人之中,最出名人是張儀?不止是謊話張口就來,並且極度沒有信用,拿成功欺騙到人而感到欣喜。


    智瑤開始有點回味過來。


    孫武用一句“滅衛,並齊,吞晉”來作為今天談話開場白,有點縱橫家先聲奪人的意思。


    不得不說的是,智瑤確確實實也被那麽一句話搞得有些心神失守,換作是正式的外交場合,免不得在會談時吃虧。


    當然了,弱者一時間占便宜其實是招惹災禍。比如智瑤一時間不慎吃虧,事後絕對是會進行清算,有機會立刻報複,沒有機會創造機會報複回去的那種!


    “智氏是否有立國之意?”孫武講了一大圈之後,很突然地問道。


    純以實力而言,智氏其實一點不弱於宋國、齊國、秦國……等等國家,問題不是國家就不是。


    沒有立國的智氏再強,實力也是被算作晉國的一部分。這一點肯定是不能搞混的。


    智瑤定定地看著孫武,心想:“這是在問誌向?”


    有那麽些人,他們因為有能力而自傲,挑選服務對象必須先問清楚誌向,再根據誌向來決定值不值得為之效勞。


    現在是一個很多事情哪怕隻差一層紙就會被捅破,說依舊不能說出口的年代。


    智瑤說道:“我家封邑集中於東,拓長狄,占鮮虞,使我家北麵無憂;攻魯,滅衛,不使欺淩也;攻齊,概因齊強,使之弱也。”


    看似在闡述智氏已經做了的事情和即將做的事情,沒有回答到底要不要建國,一旦那些計劃取得成功,成為什麽局麵還用多說嗎?


    如果智氏完成那些步驟,沒有自行立國的話,又有心完成大一統,內部不再鬧出什麽幺蛾子,基本沒有任何國家能夠扛得住晉國。


    問題的關鍵是,智氏真的成功滅掉衛國、魯國、齊國和其餘東麵國家,哪怕智瑤有心繼續作為晉君的臣子,其他人能夠認可嗎?


    再則言,以晉國卿位家族的尿性,和平共處隻會是國家艱難的時刻,以前是外部威脅輕一些就內鬥,搞到現在有外部威脅也沒有消停下來的自覺。


    孫武全程麵帶微笑,無法看出到底聽懂了沒有,願不願意為智氏效力。


    今天的談話基本上也就是這樣了。挺符合當代的實情,什麽都是慢節奏,遭遇到重大抉擇不需要立刻做出決斷,能想得多細就多細,需要時再表達出自己的態度。


    在接下來,孫武在其他人的陪同下去前往遊逛“邯鄲”以東的農耕區。


    智瑤借機去巡視“鄴”城,查看各項生產,考研公輸氏對水力鍛錘的研究進度,事情還挺雜的。


    一直到智徐吾護送南子以及衛君輒、一眾公子、公孫等人來到晉國,智瑤才放下手頭的事情。


    “孫子在鮮虞?”智瑤挺納悶孫武還真能跑。


    孫武這是想要把智氏各地逛一個遍。


    話說,孫武已經六十二歲,去各地的路途中少不得跋山涉水,撐得住嗎?


    不過,以孫武看上去還健朗的狀態,似乎是沒什麽問題,別說還得到智氏的妥善照顧了。


    近期,智瑤一再斟酌要不要滅掉衛國,思來想去做了許多思想上的鬥爭,發現短期內還真是無法拿出一個真正的決議。


    老智家需要先看一看晉國內部各個家族的反應,尤其是將衛國非公族的貴族態度搞清楚。


    所以,到底要不要兼並衛國,看的不止是短期內的效益,還要將可能對局勢所產生的變動研究明白。


    目前“濮陽”在智氏的控製之下,衛國夠份量的人物也都被智氏所控製,看似沒有那麽急切做出決定,其實時間上還挺緊張的。


    因為沒有要馬上拿出決斷的關係,智申與智瑤這對父子需要迎接衛國君臣,但是也僅僅是盡到禮儀上的迎接,話肯定不會多談。


    在對待衛國君臣上,老智家哪怕是要把衛國滅掉,不能缺的禮儀還是一點都不能少。這個並不是做了那啥還立牌坊的虛偽,純粹就是真的需要罷了。


    智瑤發現衛國君臣並沒有認清事態的嚴重性,趨於智氏會幹點過分的事情,卻不會搞到把衛國滅亡。


    這種認知似乎也沒有錯?反正智氏還真不會讓衛國滅得連渣都不剩,至少會留下一座城邑給衛國君主和公族養老。


    當然了,衛國那一批人肯定不會送到“新田”那邊,原因是智氏發動的是私戰,並不是什麽國戰。


    這裏智氏創造了一個曆史,用一個家族的力量攻克一國都城,再將該國頂級人物一鍋端。後人要是看到這一段曆史,大概能充分認識到晉國卿位家族的強大?


    智氏能不能吞並衛國還要看各諸侯的反應,隻是以當前的情況來看,有能力幹涉的國家並不多,麻煩是在成為既定事實之後。


    另一項,周王室那邊的態度更是需要注意,不是注意什麽,主要是智瑤還想著某天被周天子賜封侯爵來著。


    如果智瑤沒有獲得侯爵,某天智氏立國隻能先以恢複原國的國祚來當依據,一開始的國號隻能是“原”了;換作智瑤先獲得侯爵,等於說有立國的資格,國號是什麽完全能用別的依據來定。


    三個月之後,孫武重新來到“鄴”城。


    在這期間發生的事情對某些人來說挺多,對有些人則是日子該怎麽樣就是怎麽樣。


    “我聞智氏欲起新‘都’?”孫武說的‘都’是用來安置祖廟的一種名稱。


    這件事情智瑤已經糾結了三四年。


    比較明顯的就是隨著智氏的重心東移,處在魏氏和韓氏夾縫的“智”地不再適合作為老巢了。


    既然智氏的重心已經確定東移,隨著“邯鄲”和“鄴”的開發越加完善,以前不讚成的人看到可觀收益以及明白發展側重的重要性,變得不再反對將“都”東移。


    麻煩就隻剩下了一個,智氏新的“都”最好別是他人用剩下的城邑,遷徙“都”最好是從無開始築城。


    智瑤答道:“確有此事。”


    孫武說道:“可在‘濮陽’擇一地築城。”


    隨後,孫武開始講述“濮陽”那邊的地形,包括周邊的地緣關係等等。


    什麽是地緣關係?說白了就是哪個地方周邊有哪些勢力。


    孫武已經確認智氏要徐徐滅掉衛國、魯國和齊國,等於說認為智氏應該選擇“濮陽”那邊作為未來的側重核心。


    比較現實的是“濮陽”屬於一馬平川,也就是根本沒有什麽險要依托,需要本身有著極強的國力和軍隊戰鬥力可以信賴,要不然將“都”放那邊就等於是自己在找罪受。


    智瑤本來也有類似的想法,其中的一個原因是那邊不止便於開展農耕,並且也能作為戰馬培訓地。


    事實是什麽?無論是春秋還是到長久的以後,“濮陽”本身就適合培育優良戰馬。


    聽完孫武講完了之後。


    智瑤起身對孫武施了一禮。


    孫武也站起身來,回了一禮。


    所以是,良臣擇明主而事,智瑤多一良臣?


    ……………………


    APP端口的書友圈有一個置頂的推書贏天團白銀打賞,作者菌能不能也有一位白銀盟,全靠大家啦。請大家幫忙多點讚和品論,算是幫作者菌爭取獲得一個眾籌白銀盟哦!


    <a id="wzsy" href="http://m.2kxs.la">2k小說</a>


    對了,保底月票投給作者菌呀。感謝,感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春秋做貴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榮譽與忠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榮譽與忠誠並收藏我在春秋做貴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