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一些曆史原因,晉國西部的城邑數量非常多,開發度上麵其實也遠比北部和東部……,乃至於中部和南部更高。
這個是晉國擴張的原因導致,初步擴張就是先滅掉故絳西邊的諸侯,隨後又再向南進行擴張。遭到滅亡的那些諸侯,他們努力的成果給晉國做了嫁衣,再因為晉國擴張的順序,不就是先行擴張的地盤得到更多的開發嗎?
晉國的北部以及東部,曾經盤踞的不是狄人就是戎人,指望他們築城或是開展農耕,基本是在開玩笑了。
所以了,晉國從晉景公時期開始向北和向東擴張,消滅或是打跑了狄人或戎人,得到的都是一些未經過開發的處女地,以至於從地圖上看去城邑極少,大多數區域保持著原生態的環境。
晉國的南部?大多數城邑其實也是從其他諸侯手裏搶的,有一部分曾經還是隸屬周王室的公卿,乃至於就是周天子的地盤。
晉國與楚國爭霸的階段,周天子完全就是嘴巴裏含著翔在忍受晉國,再眼睜睜地看著晉國一再南擴。
晉國與楚國爭霸時期,鄭國倒血黴不單獨體現在成為受氣包上麵,晉國從鄭國奪取的城邑數量同樣不少,致使鄭國最為感到不能忍的則是“五氏叛亂”後晉國奪取了“滑”地。
智瑤在腦海中捋了捋,結合看過的一些山川輿圖,很能搞懂晉國為什麽不想搭理秦國。
“河西再往西,一大片無人區,不是什麽黃土高坡,純粹就是原始森林密布,不然就是大片草原。當然有利用價值,可是相似的地盤簡直不要太多。在晉國看來肯定沒有太大吸引力啊。”
現在的擴張真心不是單純為了土地,也不是其它什麽資源,重要的是人口、人口、人口!
無主的土地太多,大片大片沒人宣示主權的處女地,單純為了獲取土地何必去打打殺殺。
晉國向西擴張已經抵達了山川地勢限製下的一種局限。簡單說就是目下的分界線對晉國有利,再往西會變成對秦國有利,何必再西擴呢?
“我家口眾遷徙此處,多為‘邦’,經年如需築城亦可。”智瑤有專門統計,智氏在‘邯鄲’和‘鄴’周邊已經聚攏了將近三十萬人口。
到了這一步,不止智氏內部清楚智瑤向東發展的意誌堅決,連帶其餘家族也看清楚智氏未來的發展核心東移。
有三十多萬的人口,城邑卻是隻有兩座,可以想象“邦”會有多少。
不過,智瑤不是讓誰胡亂選個地方建立村莊,一樣是進行了很有秩序的安排。
他根據可用耕地的多寡,安置了相應的勞動力,充分利用起了人力,又不至於使某地過於荒廢。
要說有什麽問題的話,大概隻剩下人口膨脹後的麻煩,屆時能不能再將人口分散將成為關鍵。
春秋時代的“邦”就是村落,隻是智瑤往集體農莊的趨勢發展了。
集體農莊這種玩意當然隻適合特殊時期,用好了就是將勞動力往更可控的方向發展,輪到不再和適宜就是阻礙社會往更先進的等級進階。
等待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智瑤會在新開墾的區域再大肆搞集體農莊,什麽時候集體農莊會消失,取決於土地的開墾進度,最後就是爵位製度什麽時候實施了。
沒錯,智瑤後麵會大肆地賞賜土地,不是一大片地獎賞給某個家族,其實就是一小塊一小塊賞賜給立功的個人。
類似的製度其實是趙鞅作為先驅者,後來被商鞅等等法家借鑒,由於商鞅太過出名,並且秦國被改造得很成功的關係,搞得其餘變法者的成果被忽視了而已。
總的來說,智氏核心利益東移已經成為既定事實,魏氏和韓氏對智氏核心利益東移很樂見其成,認定向東轉移的智氏跟他們幾近不存在利益衝突點,能夠更友好地進行相處。
相反,韓氏跟智氏置換封地,不獨是直麵秦國,同時也因為跟魏氏封地變得更加犬牙交錯,導致韓氏和魏氏不得不密切注意對方的動向。
這個是鄰居之間的提防心理在作祟,何況魏氏在晉國西部的封地不少,兩個卿位家族擠在西邊,地盤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狀,不可能沒有利益衝突的。
後麵,智申自己到處溜達……,啊,不,是盡責地巡視家族的產業,智瑤則是留在“鄴”城就地監督各種特殊人才的進駐。
新築的“鄴”城長約兩公裏,寬一點七公裏,以規模來跟一座“侯”級別的城池差不多。
智瑤沒有強迫症,還是將不同類別進行了嚴格的規劃,又根據事先掌握的風向將冶煉安排在下風位置,宿舍布置在上風區域;鍛造作坊在冶煉區的隔壁,為的是就近獲得鐵錠、銅錠之類的物資;涉及到木材、皮革等等的產業一樣有專門的劃分,再分出各自更細的類別。
“此處便是學宮。”智瑤行走在一個高台之上。
這個高台的周邊全是座位,不是椅子之類,環形的平台放上圃團就是一個座位,平台繞著中間的高台一階又一階環成一圈。
學宮就是個統稱,智瑤更願意稱呼為研究院。
所以是個什麽情況?直白說就是給技術人員用來交流的地方,遇上意見分歧也能來這裏進行辯論。
如果誰有什麽好想法,得出了初步的理論,認為某件東西很有用,或是想要集思廣益,一樣可以拿出來進行討論。
因此這個學宮雖然是讓人高台闊論的地方,談的卻不是什麽文學,必須是跟技術側有關。
<a href="http://m.slkslk.com" id="wzsy">slkslk.com</a>
不是智瑤歧視文學,單純就是“鄴”城的特殊性質。
跟文學有關的學府,智瑤早就有在建設,隻不過是在“黃父”那邊。
條件允許的話,智瑤也會建立文學相關的學宮,用來吸引列國的知識分子。
很現實的是,目前雖然是到了春秋晚期,真正掌握高深學識的人不會是什麽流浪貴族。他們要是真的掌握秘笈,自己的家族就不會破敗,哪怕是在政治鬥爭中失敗到其他國家效力諸侯或貴族一樣混得開,才不會淪落成戰國時代的後輩那麽慘。
在那種現實的社會環境下,智瑤真的開設文學性質的學宮,打從事實上就很難網羅到高級人才,歪瓜裂棗都不一定有幾個。
畢竟,春秋晚期貴族的身份依舊混得開,哪怕是為了延續貴族的優越性,落魄貴族去其他家族謀求家臣的身份依舊會被接納,得是名聲多差或者腦子有坑才會連個混飯吃的地方都沒有。
“此城乃是兵城也。”子路跟著巡視下來,心中極度震驚。
別誤會,不是士兵的那個“兵”,是兵器的“兵”。
會有經過程序化處理的煤被運過來,甚至城外就有木炭加工作坊,再有鐵礦被不斷運輸抵達,鐵礦冶煉成鐵,鐵再被送往鍛造,打造成為各種武器的部件,後麵再有涉及到木材的配裝,壓根就是一個兵器製造流水線了啊!
武器是那樣,甲胄也能是相似的流程,變的就是不再需要用到木材,改為各種皮革以及繩套罷了。
哪天水力鍛錘被研究出來,製作甲胄的流水線就會被挪到河流沿岸了。
子路完全不敢想象這座城池運作起來,每年會給智氏提供多少武器和鎧甲,能夠知曉的是從規模來看產量不會低。
從未有人將製作兵器和甲胄的作坊進行集中,恰恰是因為沒人幹過,智氏搞了這麽一出,哪怕是還沒有真正展開運作,有想象力的人還是會稍微一想就心肝顫顫。
顏回結合剛才參觀用來學術交流的學宮,一臉嚴肅地說同門說道:“結合智氏督教之策,勢必極盡炫耀武力。諸侯有難矣!”
也就是智瑤不在,要不然肯定會心生不悅。
冉有搖頭說道:“晉複霸業,諸侯焉敢相攻?”
這話說得沒錯!
晉國稱霸階段,中原各諸侯本份得很,有矛盾也是找晉國主持公道,數十年都難得有一個諸侯失去國祚。
現在呢?短短數年內已經有好幾個國家被滅,並且有點實力的諸侯產生摩擦都是盡起大軍攻殺。
顏回無法對冉有的說法進行什麽反駁。
再則,顏回再怎麽追求仁義,哪可能不明白有一個霸主存在的必要性,一切隻因為沒有霸主的天下是真的太混亂,戰爭也不僅限在軍隊的較量,涉及黎庶的殺戮是越來越多了。
另外,仁義或許不分國界,而人其實有歸屬感之分。
智氏目前跟魯國有合作,哪怕作為一個魯人再怎麽討厭三桓,還是要承認三桓選擇抱上智氏這根粗大腿的事情辦得漂亮。
冉有又說道:“我等前次離智,複得世子接納,些許言語……不可多言。”
他們也知道忠義難兩全,選擇了救援老師的義,辜負智瑤給予的各種待遇就是不忠,能夠再次得到智氏的接納,怎麽可能不想彌補?一些沒用的話少講,免得跟自己的所學起衝突,再來也活成了白眼狼。
道理顏回都懂,隻是一想到某些事情,覺得跟自己的理念著實是不符,忍不住說道:“回非智氏之臣,不日便向世子請別,歸魯服侍師孔。”
子路跟冉有對視了一眼,能看出對方的羨慕。
話說,他們在羨慕什麽來著?
------題外話------
通宵碼字,暈菜中,挺屍去了。對了,求各種票呀。
這個是晉國擴張的原因導致,初步擴張就是先滅掉故絳西邊的諸侯,隨後又再向南進行擴張。遭到滅亡的那些諸侯,他們努力的成果給晉國做了嫁衣,再因為晉國擴張的順序,不就是先行擴張的地盤得到更多的開發嗎?
晉國的北部以及東部,曾經盤踞的不是狄人就是戎人,指望他們築城或是開展農耕,基本是在開玩笑了。
所以了,晉國從晉景公時期開始向北和向東擴張,消滅或是打跑了狄人或戎人,得到的都是一些未經過開發的處女地,以至於從地圖上看去城邑極少,大多數區域保持著原生態的環境。
晉國的南部?大多數城邑其實也是從其他諸侯手裏搶的,有一部分曾經還是隸屬周王室的公卿,乃至於就是周天子的地盤。
晉國與楚國爭霸的階段,周天子完全就是嘴巴裏含著翔在忍受晉國,再眼睜睜地看著晉國一再南擴。
晉國與楚國爭霸時期,鄭國倒血黴不單獨體現在成為受氣包上麵,晉國從鄭國奪取的城邑數量同樣不少,致使鄭國最為感到不能忍的則是“五氏叛亂”後晉國奪取了“滑”地。
智瑤在腦海中捋了捋,結合看過的一些山川輿圖,很能搞懂晉國為什麽不想搭理秦國。
“河西再往西,一大片無人區,不是什麽黃土高坡,純粹就是原始森林密布,不然就是大片草原。當然有利用價值,可是相似的地盤簡直不要太多。在晉國看來肯定沒有太大吸引力啊。”
現在的擴張真心不是單純為了土地,也不是其它什麽資源,重要的是人口、人口、人口!
無主的土地太多,大片大片沒人宣示主權的處女地,單純為了獲取土地何必去打打殺殺。
晉國向西擴張已經抵達了山川地勢限製下的一種局限。簡單說就是目下的分界線對晉國有利,再往西會變成對秦國有利,何必再西擴呢?
“我家口眾遷徙此處,多為‘邦’,經年如需築城亦可。”智瑤有專門統計,智氏在‘邯鄲’和‘鄴’周邊已經聚攏了將近三十萬人口。
到了這一步,不止智氏內部清楚智瑤向東發展的意誌堅決,連帶其餘家族也看清楚智氏未來的發展核心東移。
有三十多萬的人口,城邑卻是隻有兩座,可以想象“邦”會有多少。
不過,智瑤不是讓誰胡亂選個地方建立村莊,一樣是進行了很有秩序的安排。
他根據可用耕地的多寡,安置了相應的勞動力,充分利用起了人力,又不至於使某地過於荒廢。
要說有什麽問題的話,大概隻剩下人口膨脹後的麻煩,屆時能不能再將人口分散將成為關鍵。
春秋時代的“邦”就是村落,隻是智瑤往集體農莊的趨勢發展了。
集體農莊這種玩意當然隻適合特殊時期,用好了就是將勞動力往更可控的方向發展,輪到不再和適宜就是阻礙社會往更先進的等級進階。
等待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智瑤會在新開墾的區域再大肆搞集體農莊,什麽時候集體農莊會消失,取決於土地的開墾進度,最後就是爵位製度什麽時候實施了。
沒錯,智瑤後麵會大肆地賞賜土地,不是一大片地獎賞給某個家族,其實就是一小塊一小塊賞賜給立功的個人。
類似的製度其實是趙鞅作為先驅者,後來被商鞅等等法家借鑒,由於商鞅太過出名,並且秦國被改造得很成功的關係,搞得其餘變法者的成果被忽視了而已。
總的來說,智氏核心利益東移已經成為既定事實,魏氏和韓氏對智氏核心利益東移很樂見其成,認定向東轉移的智氏跟他們幾近不存在利益衝突點,能夠更友好地進行相處。
相反,韓氏跟智氏置換封地,不獨是直麵秦國,同時也因為跟魏氏封地變得更加犬牙交錯,導致韓氏和魏氏不得不密切注意對方的動向。
這個是鄰居之間的提防心理在作祟,何況魏氏在晉國西部的封地不少,兩個卿位家族擠在西邊,地盤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狀,不可能沒有利益衝突的。
後麵,智申自己到處溜達……,啊,不,是盡責地巡視家族的產業,智瑤則是留在“鄴”城就地監督各種特殊人才的進駐。
新築的“鄴”城長約兩公裏,寬一點七公裏,以規模來跟一座“侯”級別的城池差不多。
智瑤沒有強迫症,還是將不同類別進行了嚴格的規劃,又根據事先掌握的風向將冶煉安排在下風位置,宿舍布置在上風區域;鍛造作坊在冶煉區的隔壁,為的是就近獲得鐵錠、銅錠之類的物資;涉及到木材、皮革等等的產業一樣有專門的劃分,再分出各自更細的類別。
“此處便是學宮。”智瑤行走在一個高台之上。
這個高台的周邊全是座位,不是椅子之類,環形的平台放上圃團就是一個座位,平台繞著中間的高台一階又一階環成一圈。
學宮就是個統稱,智瑤更願意稱呼為研究院。
所以是個什麽情況?直白說就是給技術人員用來交流的地方,遇上意見分歧也能來這裏進行辯論。
如果誰有什麽好想法,得出了初步的理論,認為某件東西很有用,或是想要集思廣益,一樣可以拿出來進行討論。
因此這個學宮雖然是讓人高台闊論的地方,談的卻不是什麽文學,必須是跟技術側有關。
<a href="http://m.slkslk.com" id="wzsy">slkslk.com</a>
不是智瑤歧視文學,單純就是“鄴”城的特殊性質。
跟文學有關的學府,智瑤早就有在建設,隻不過是在“黃父”那邊。
條件允許的話,智瑤也會建立文學相關的學宮,用來吸引列國的知識分子。
很現實的是,目前雖然是到了春秋晚期,真正掌握高深學識的人不會是什麽流浪貴族。他們要是真的掌握秘笈,自己的家族就不會破敗,哪怕是在政治鬥爭中失敗到其他國家效力諸侯或貴族一樣混得開,才不會淪落成戰國時代的後輩那麽慘。
在那種現實的社會環境下,智瑤真的開設文學性質的學宮,打從事實上就很難網羅到高級人才,歪瓜裂棗都不一定有幾個。
畢竟,春秋晚期貴族的身份依舊混得開,哪怕是為了延續貴族的優越性,落魄貴族去其他家族謀求家臣的身份依舊會被接納,得是名聲多差或者腦子有坑才會連個混飯吃的地方都沒有。
“此城乃是兵城也。”子路跟著巡視下來,心中極度震驚。
別誤會,不是士兵的那個“兵”,是兵器的“兵”。
會有經過程序化處理的煤被運過來,甚至城外就有木炭加工作坊,再有鐵礦被不斷運輸抵達,鐵礦冶煉成鐵,鐵再被送往鍛造,打造成為各種武器的部件,後麵再有涉及到木材的配裝,壓根就是一個兵器製造流水線了啊!
武器是那樣,甲胄也能是相似的流程,變的就是不再需要用到木材,改為各種皮革以及繩套罷了。
哪天水力鍛錘被研究出來,製作甲胄的流水線就會被挪到河流沿岸了。
子路完全不敢想象這座城池運作起來,每年會給智氏提供多少武器和鎧甲,能夠知曉的是從規模來看產量不會低。
從未有人將製作兵器和甲胄的作坊進行集中,恰恰是因為沒人幹過,智氏搞了這麽一出,哪怕是還沒有真正展開運作,有想象力的人還是會稍微一想就心肝顫顫。
顏回結合剛才參觀用來學術交流的學宮,一臉嚴肅地說同門說道:“結合智氏督教之策,勢必極盡炫耀武力。諸侯有難矣!”
也就是智瑤不在,要不然肯定會心生不悅。
冉有搖頭說道:“晉複霸業,諸侯焉敢相攻?”
這話說得沒錯!
晉國稱霸階段,中原各諸侯本份得很,有矛盾也是找晉國主持公道,數十年都難得有一個諸侯失去國祚。
現在呢?短短數年內已經有好幾個國家被滅,並且有點實力的諸侯產生摩擦都是盡起大軍攻殺。
顏回無法對冉有的說法進行什麽反駁。
再則,顏回再怎麽追求仁義,哪可能不明白有一個霸主存在的必要性,一切隻因為沒有霸主的天下是真的太混亂,戰爭也不僅限在軍隊的較量,涉及黎庶的殺戮是越來越多了。
另外,仁義或許不分國界,而人其實有歸屬感之分。
智氏目前跟魯國有合作,哪怕作為一個魯人再怎麽討厭三桓,還是要承認三桓選擇抱上智氏這根粗大腿的事情辦得漂亮。
冉有又說道:“我等前次離智,複得世子接納,些許言語……不可多言。”
他們也知道忠義難兩全,選擇了救援老師的義,辜負智瑤給予的各種待遇就是不忠,能夠再次得到智氏的接納,怎麽可能不想彌補?一些沒用的話少講,免得跟自己的所學起衝突,再來也活成了白眼狼。
道理顏回都懂,隻是一想到某些事情,覺得跟自己的理念著實是不符,忍不住說道:“回非智氏之臣,不日便向世子請別,歸魯服侍師孔。”
子路跟冉有對視了一眼,能看出對方的羨慕。
話說,他們在羨慕什麽來著?
------題外話------
通宵碼字,暈菜中,挺屍去了。對了,求各種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