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到底弱不弱小要看是跟誰對比。
很多的國家,他們強不強大也不能僅是從國土麵積……或者從紙麵數據去判定。
有那麽一種國家,她看上去或許疆土遼闊,問題是大半疆域根本不被有效利用,光是幅員遼闊又有什麽用處?
還有另外一種國家,看著也許疆域很大並且人口眾多,他們內部要是山頭林立,又或者是有著諸多無法彌合的矛盾,能算是強大嗎?
鄭國比起晉國、楚國或吳國肯定顯得弱小,對上矛國、滕國、杞國等等那種全國人口數萬,能集結起來的兵力不超過千人的國家,就該是鄭國成了一個巨無霸。
真要有個排名,目前階段的鄭國跟秦國、齊國、宋國算是同一檔的國家,沒有區別的是對上晉國都會被暴打。
其中的秦國也許更弱一些,可能不比中山國強大多少?
目前諸夏這邊算是“三超多強”的格局,三個超級大國的其中一個或許無法橫掃天下諸侯,逮住一個往死裏打還是能夠最終打死的。
最終,公子易還是同意了趙鞅提出的盟約,隨後帶人返回了。
重新修訂盟約之後,趙鞅當著其餘同僚的麵將剛剛簽下的國書丟到地上,可算是保留理智沒有踩上幾腳。
辛虧現場沒有史官在場,要不然僅是趙鞅隨意丟棄國書的行為被記載,又是趙氏的一個黑點。
“收兵!”趙鞅沒有掩飾自己的憤恨與失望。
感覺好像是衝動又被可能被坑了的狐解,他用狐疑的目光掃視了一下智申和魏侈,還是有點沒弄清楚當前的局麵。
“之前還向國內再次征召,有點兒戲了吧?”狐解不知道該慶幸收兵,還是該鬱悶就這麽浪費一次納賦名額。
要知道一點,征召令發出去,得到征召的人今年就會用納賦取代交稅。
所以了,軍隊征召起來又不帶著前往作戰再取得收獲,對於發布征召令的家族來說簡直就是血虧。
狐解覺得應該慶幸的原因比較簡單,他們剛回到晉國才多久,實力反正是不能出現太大損失的。
鬱悶嘛?狐氏真的很想有所表現,兩次參加國戰都沒有得到發揮的機會。
退兵了,晉軍掉頭北上,真的就那麽退兵了。
鄭國自然是大大鬆了口氣,覺得哪怕是被敲詐了一大筆,兵力沒有再出現損失就是一件好事。
其餘諸侯先後收到了晉軍入侵鄭國又一戰沒打就撤兵的消息,大多數也是狠狠地鬆了口氣。
以前的晉國非常霸道,守禮歸於守禮,想揍誰會找到理由,一找到理由就是往死裏揍。
這一次晉國看似守禮,何嚐不是內亂一波之後國力大損,失去了以前的強硬了呢?
在一些諸侯看來,中原霸主真的衰弱下去了,他們一些動作完全可以玩得更大一些。
比如宋國,他們的君臣收到趙鞅氣勢洶洶入侵鄭國卻搞了個虎頭蛇尾的收場,本來還擔憂吞並曹國會遭到晉國的阻止或出兵幹涉,變成對曹國的吞並欲望更為濃烈。
然後是更晚收到消息的吳國,夫差本來對晉國發起挑戰還有點遲疑,一下子也變得堅定起來。
夫差拒絕了伍子胥繼續關押勾踐的建議,認為勾踐表現得那麽恭順應該是心服了,選擇放勾踐歸國,再進行發兵北上的準備。
長久表演取得成效的勾踐回到自己的國家,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誌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還在房子裏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
同時,範蠡也不知道是怎麽個操作方式,一再幫勾踐儲存甲胄,等待某天勾踐對吳國複仇時能夠用得上。
然後就是先被晉國暴打,又遭到吳國揍了一頓的齊國,他們本來想跟晉國停戰,聽到晉軍去鄭國進行了一場武裝遊行,停戰的心思更熱切了。
沒其它原因,齊國就是看到晉國竟然願意跟鄭國講道理,陷入內亂的齊國可不想晉國再來入侵,很願意花費一些代價換取晉國的原諒。
作為好幾方代表的中行寅再次得到出使晉國的機會,磨磨蹭蹭就是不願意馬上出發。
倒不是中行寅害怕到了晉國會被趙鞅殺害,得益於先前智躒的周旋,趙鞅已經默認中行寅流亡齊國,隻要中行氏不原地複活,又或者士吉射反攻成功,趙鞅不會特別對中行寅怎麽樣的。
現在,隨著“溫”被攻克,不管士吉射是真死了還是假死,反正在趙鞅看來士吉射就是死了,也就等於趙鞅根本不用再死咬著中行寅不放。
所以中行寅以齊國使節的身份再次出現在趙鞅麵前,兩人心裏是個什麽感覺或想法都不會表現出來,好好承擔自己角色該做的事情也就是了。
這一次趙鞅率軍到鄭國雖然沒有曆經大戰,迫使鄭國進行大量賠償總歸是有實際好處。
至於說“虎牢”重新被晉國所掌握,連帶“虎牢”周邊的城邑也劃歸晉國所有,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暫時是很說不準的事情。
“‘元戎’欲得‘虎牢’,餘下城池眾家分享。”魏駒在回國後消失了半個月,再次見到智瑤用很玩味的話那麽說。
那邊的地盤不大,城邑還是顯得相對密集。
以地形來說,其實就是誰掌握了“虎牢”就等於把控住交通要道,否則早期晉國也不會在那邊建城。
智氏目前對增加封地興趣不大,十足感興趣的是獲得人口。
魏氏恰恰相反,他們因為封地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內部也出現了隱性的危機。
簡單說就是,魏氏本來有個三十來萬的人口,一下子增加了從範氏、中行氏和一些中小貴族那裏獲得的二十多萬人口,五分之二都是剛得到的人口,出現管理失控的情況就是大危機了!
當然,要是魏氏成功地消化了新得到的人口,再加上封地得到極大擴張,肯定能夠讓魏氏實力得到極大的增強。
相同情況的還有智氏、趙氏和韓氏。這個也是大亂鬥之後的必然現象,誰都膨脹了一大圈,接下來就是比拚誰消化勝利果實的速度更快。
以常理來論,智氏吞並的畢竟是曾經的同宗中行氏,肯定是智氏消化勝利果實遠比趙氏、魏氏和韓氏更迅速。
曆史上也是那麽一回事,結果就是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而已,本來實力排在靠後位置的智氏一下子變成晉國內部各家族中的最強。
智瑤之前正在練習射藝,還是在校場接見魏駒,衣服都還沒有換。
收到晉軍南下消息的鄭國,他們很雞賊地將大河沿岸的人口能遷徙的都遷走。這個也是鄭國輕易同意將那些城邑劃歸晉國的主要原因。
對鄭國來說絕對不能丟失的疆土是“製田”,隻要“製田”仍然屬於鄭國,他們就不用有缺糧的擔憂,大河南岸的一些地方被晉國拿去固然難受,勢必人強的局勢下丟了也不是不行,也許還是一個給晉國製造麻煩的機會呢。
至於是個什麽樣的機會,暫時不表。
智瑤很清楚魏駒提到那個話題是什麽意思,重申道:“我家並無獲取大河南岸城邑之意。”
他都已經製定了東向的戰略,毛病了才一腳踩到南邊去。
哪怕智氏會向南,欺負衛國不香嗎?何必去啃軍隊戰鬥力還行的鄭國,尤其是還要跨過魏氏的控製區再去攻打鄭國。
魏氏正是因為智氏表達對新獲鄭國城邑無訴求,才覺得鬱悶啊!
那些是空城,現存的晉國卿位家族之中,除了狐氏之外,誰還能缺了遷徙人口過去充填呢?
魏氏寧願智氏在大河南岸多拿一些城邑,也不願意趙氏插手太嚴重,別說趙氏還死死咬住“虎牢”不鬆口了。
智氏對大河南岸沒有興趣,其實就是讓魏氏少了一個守望相助的盟友。
當然,魏氏也能跟趙氏或其餘家族合作,問題是跟趙氏合作會讓魏氏感到膈應,其餘家族則是實力不受魏氏的信任。
“今次前來非為此事。”魏駒說道。
智瑤心想:“那你提出來做什麽?”
魏駒盯著智瑤的眼睛,有些不好意思地繼續往下說道:“觀智氏新軍之利,我家欲練新軍。”
然後呢?
魏氏是要跟智氏取經嗎?
智瑤困惑地看著魏駒,說道:“你我雖為盟友,然……仍是有別。”
什麽時候各個家族能夠跨進對方的領域,還是這種明明白白來詢問意見的啦?
魏駒先是愕然,隨後說道:“非瑤所想那般。我此來僅為求購紙張。”
先提到老智家的新軍,然後說要求購紙張,其中有什麽關聯來著?
智瑤差點腦袋上頂個黑人問號。
“教學之難,難在文字承載。我家亦需教導族眾,充以為‘士(軍官)’。”魏駒解釋道。
是哦?
智瑤將紙張鼓搗出來,哪怕是能夠大規模生產,其實長久以來還是沒有投入市場,僅僅是有時候會拿來當禮物送人。
所以,其餘家族哪怕是知道老智家能夠生產紙張,他們想大量購買也沒有地方能夠買到,僅是獲得禮物中的紙張數量又難以允許他們使用在各個領域。
魏駒之所以特別來找智瑤提出大量采買紙張,不就是因為老智家沒有投入市場販售嘛?
<a href="https://m.ranwen.la" id="wzsy">ranwen.la</a>
因為封閉性和節操方麵的問題,其餘家族暫時不知道印刷術的事情。
總之,魏駒看到了智氏新軍的厲害,認識到了基層軍官的重要性,想到了軍官培訓,好像是沒有注意到其餘教育也很關鍵?
第165章:外部反應與魏氏新動作
很多的國家,他們強不強大也不能僅是從國土麵積……或者從紙麵數據去判定。
有那麽一種國家,她看上去或許疆土遼闊,問題是大半疆域根本不被有效利用,光是幅員遼闊又有什麽用處?
還有另外一種國家,看著也許疆域很大並且人口眾多,他們內部要是山頭林立,又或者是有著諸多無法彌合的矛盾,能算是強大嗎?
鄭國比起晉國、楚國或吳國肯定顯得弱小,對上矛國、滕國、杞國等等那種全國人口數萬,能集結起來的兵力不超過千人的國家,就該是鄭國成了一個巨無霸。
真要有個排名,目前階段的鄭國跟秦國、齊國、宋國算是同一檔的國家,沒有區別的是對上晉國都會被暴打。
其中的秦國也許更弱一些,可能不比中山國強大多少?
目前諸夏這邊算是“三超多強”的格局,三個超級大國的其中一個或許無法橫掃天下諸侯,逮住一個往死裏打還是能夠最終打死的。
最終,公子易還是同意了趙鞅提出的盟約,隨後帶人返回了。
重新修訂盟約之後,趙鞅當著其餘同僚的麵將剛剛簽下的國書丟到地上,可算是保留理智沒有踩上幾腳。
辛虧現場沒有史官在場,要不然僅是趙鞅隨意丟棄國書的行為被記載,又是趙氏的一個黑點。
“收兵!”趙鞅沒有掩飾自己的憤恨與失望。
感覺好像是衝動又被可能被坑了的狐解,他用狐疑的目光掃視了一下智申和魏侈,還是有點沒弄清楚當前的局麵。
“之前還向國內再次征召,有點兒戲了吧?”狐解不知道該慶幸收兵,還是該鬱悶就這麽浪費一次納賦名額。
要知道一點,征召令發出去,得到征召的人今年就會用納賦取代交稅。
所以了,軍隊征召起來又不帶著前往作戰再取得收獲,對於發布征召令的家族來說簡直就是血虧。
狐解覺得應該慶幸的原因比較簡單,他們剛回到晉國才多久,實力反正是不能出現太大損失的。
鬱悶嘛?狐氏真的很想有所表現,兩次參加國戰都沒有得到發揮的機會。
退兵了,晉軍掉頭北上,真的就那麽退兵了。
鄭國自然是大大鬆了口氣,覺得哪怕是被敲詐了一大筆,兵力沒有再出現損失就是一件好事。
其餘諸侯先後收到了晉軍入侵鄭國又一戰沒打就撤兵的消息,大多數也是狠狠地鬆了口氣。
以前的晉國非常霸道,守禮歸於守禮,想揍誰會找到理由,一找到理由就是往死裏揍。
這一次晉國看似守禮,何嚐不是內亂一波之後國力大損,失去了以前的強硬了呢?
在一些諸侯看來,中原霸主真的衰弱下去了,他們一些動作完全可以玩得更大一些。
比如宋國,他們的君臣收到趙鞅氣勢洶洶入侵鄭國卻搞了個虎頭蛇尾的收場,本來還擔憂吞並曹國會遭到晉國的阻止或出兵幹涉,變成對曹國的吞並欲望更為濃烈。
然後是更晚收到消息的吳國,夫差本來對晉國發起挑戰還有點遲疑,一下子也變得堅定起來。
夫差拒絕了伍子胥繼續關押勾踐的建議,認為勾踐表現得那麽恭順應該是心服了,選擇放勾踐歸國,再進行發兵北上的準備。
長久表演取得成效的勾踐回到自己的國家,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誌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還在房子裏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
同時,範蠡也不知道是怎麽個操作方式,一再幫勾踐儲存甲胄,等待某天勾踐對吳國複仇時能夠用得上。
然後就是先被晉國暴打,又遭到吳國揍了一頓的齊國,他們本來想跟晉國停戰,聽到晉軍去鄭國進行了一場武裝遊行,停戰的心思更熱切了。
沒其它原因,齊國就是看到晉國竟然願意跟鄭國講道理,陷入內亂的齊國可不想晉國再來入侵,很願意花費一些代價換取晉國的原諒。
作為好幾方代表的中行寅再次得到出使晉國的機會,磨磨蹭蹭就是不願意馬上出發。
倒不是中行寅害怕到了晉國會被趙鞅殺害,得益於先前智躒的周旋,趙鞅已經默認中行寅流亡齊國,隻要中行氏不原地複活,又或者士吉射反攻成功,趙鞅不會特別對中行寅怎麽樣的。
現在,隨著“溫”被攻克,不管士吉射是真死了還是假死,反正在趙鞅看來士吉射就是死了,也就等於趙鞅根本不用再死咬著中行寅不放。
所以中行寅以齊國使節的身份再次出現在趙鞅麵前,兩人心裏是個什麽感覺或想法都不會表現出來,好好承擔自己角色該做的事情也就是了。
這一次趙鞅率軍到鄭國雖然沒有曆經大戰,迫使鄭國進行大量賠償總歸是有實際好處。
至於說“虎牢”重新被晉國所掌握,連帶“虎牢”周邊的城邑也劃歸晉國所有,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暫時是很說不準的事情。
“‘元戎’欲得‘虎牢’,餘下城池眾家分享。”魏駒在回國後消失了半個月,再次見到智瑤用很玩味的話那麽說。
那邊的地盤不大,城邑還是顯得相對密集。
以地形來說,其實就是誰掌握了“虎牢”就等於把控住交通要道,否則早期晉國也不會在那邊建城。
智氏目前對增加封地興趣不大,十足感興趣的是獲得人口。
魏氏恰恰相反,他們因為封地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內部也出現了隱性的危機。
簡單說就是,魏氏本來有個三十來萬的人口,一下子增加了從範氏、中行氏和一些中小貴族那裏獲得的二十多萬人口,五分之二都是剛得到的人口,出現管理失控的情況就是大危機了!
當然,要是魏氏成功地消化了新得到的人口,再加上封地得到極大擴張,肯定能夠讓魏氏實力得到極大的增強。
相同情況的還有智氏、趙氏和韓氏。這個也是大亂鬥之後的必然現象,誰都膨脹了一大圈,接下來就是比拚誰消化勝利果實的速度更快。
以常理來論,智氏吞並的畢竟是曾經的同宗中行氏,肯定是智氏消化勝利果實遠比趙氏、魏氏和韓氏更迅速。
曆史上也是那麽一回事,結果就是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而已,本來實力排在靠後位置的智氏一下子變成晉國內部各家族中的最強。
智瑤之前正在練習射藝,還是在校場接見魏駒,衣服都還沒有換。
收到晉軍南下消息的鄭國,他們很雞賊地將大河沿岸的人口能遷徙的都遷走。這個也是鄭國輕易同意將那些城邑劃歸晉國的主要原因。
對鄭國來說絕對不能丟失的疆土是“製田”,隻要“製田”仍然屬於鄭國,他們就不用有缺糧的擔憂,大河南岸的一些地方被晉國拿去固然難受,勢必人強的局勢下丟了也不是不行,也許還是一個給晉國製造麻煩的機會呢。
至於是個什麽樣的機會,暫時不表。
智瑤很清楚魏駒提到那個話題是什麽意思,重申道:“我家並無獲取大河南岸城邑之意。”
他都已經製定了東向的戰略,毛病了才一腳踩到南邊去。
哪怕智氏會向南,欺負衛國不香嗎?何必去啃軍隊戰鬥力還行的鄭國,尤其是還要跨過魏氏的控製區再去攻打鄭國。
魏氏正是因為智氏表達對新獲鄭國城邑無訴求,才覺得鬱悶啊!
那些是空城,現存的晉國卿位家族之中,除了狐氏之外,誰還能缺了遷徙人口過去充填呢?
魏氏寧願智氏在大河南岸多拿一些城邑,也不願意趙氏插手太嚴重,別說趙氏還死死咬住“虎牢”不鬆口了。
智氏對大河南岸沒有興趣,其實就是讓魏氏少了一個守望相助的盟友。
當然,魏氏也能跟趙氏或其餘家族合作,問題是跟趙氏合作會讓魏氏感到膈應,其餘家族則是實力不受魏氏的信任。
“今次前來非為此事。”魏駒說道。
智瑤心想:“那你提出來做什麽?”
魏駒盯著智瑤的眼睛,有些不好意思地繼續往下說道:“觀智氏新軍之利,我家欲練新軍。”
然後呢?
魏氏是要跟智氏取經嗎?
智瑤困惑地看著魏駒,說道:“你我雖為盟友,然……仍是有別。”
什麽時候各個家族能夠跨進對方的領域,還是這種明明白白來詢問意見的啦?
魏駒先是愕然,隨後說道:“非瑤所想那般。我此來僅為求購紙張。”
先提到老智家的新軍,然後說要求購紙張,其中有什麽關聯來著?
智瑤差點腦袋上頂個黑人問號。
“教學之難,難在文字承載。我家亦需教導族眾,充以為‘士(軍官)’。”魏駒解釋道。
是哦?
智瑤將紙張鼓搗出來,哪怕是能夠大規模生產,其實長久以來還是沒有投入市場,僅僅是有時候會拿來當禮物送人。
所以,其餘家族哪怕是知道老智家能夠生產紙張,他們想大量購買也沒有地方能夠買到,僅是獲得禮物中的紙張數量又難以允許他們使用在各個領域。
魏駒之所以特別來找智瑤提出大量采買紙張,不就是因為老智家沒有投入市場販售嘛?
<a href="https://m.ranwen.la" id="wzsy">ranwen.la</a>
因為封閉性和節操方麵的問題,其餘家族暫時不知道印刷術的事情。
總之,魏駒看到了智氏新軍的厲害,認識到了基層軍官的重要性,想到了軍官培訓,好像是沒有注意到其餘教育也很關鍵?
第165章:外部反應與魏氏新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