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到來並沒有讓智瑤停止練兵,趁著這個機會也將新式的戰袍分發了下去。


    新的戰袍在布料選擇上與老一款相同,隻是去掉了長袖以及裙擺,變得更為的貼身,同時也是免了老式衣袍在戰前需要做的各項準備。


    以春秋時期的觀念,存在長袖才有雅觀,沒有裙擺就是“衣”,有裙擺則是“袍”,有點地位的才不會去穿示於眾人目睹的外“衣”,肯定是穿“袍”的。


    在貴族看來沒有了裙擺,有穿褲衩子和沒穿褲衩子都跟裸露下身沒有區別。


    所以了,智瑤在幹的事情有點像是趙武靈王會做的事情,也就是進行“胡服”改革,隻是改得更徹底了一些。


    進行換裝的部隊,他們上身隻是穿“衣”,下身多了一條不用再刻意綁腿才顯得緊身的褲子。隻是,綁腿肯定是會繼續做,不再是為了跑起來褲腿再亂甩,變成了一種出於“科學”角度的需要。


    由於是衣紅褲黑,沒有穿甲和配置裙甲的話,僅從外觀看去就是有明一朝的軍服。


    話說,諸夏冷兵器時代為什麽會配置裙甲,並且不單獨為騎兵配置裙甲,連帶步兵也有裙甲呢?說白了就是為了幫大腿防箭!


    “羨”對新軍服沒有表示什麽看法,他們是主人的財產,主人愛怎麽擺弄就怎麽擺弄唄。


    “士”和“徒”的意見有點大,個別的“士”還透過宰予給智瑤進行反應,談到了“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的高度。


    智瑤對提出那個觀點的“士”產生了好奇,查了查才知道對方祖上闊過,到了當代變成了破落戶。


    那個“士”以地位應該是沒有“氏”這種前綴,有的話也隻能是從智氏的某塊封地選來當“氏”,但他卻有一個“先”的“氏”。


    再往深了追溯,他原來是晉國先氏的後裔,隻不過是旁支再旁支了。


    再怎麽久遠之後都不會忘記祖先的榮光這一點,其實是民族情懷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往更高端的程度來說,恰恰是不忘祖先創下的榮耀,才給予後代在境遇艱難時期奮鬥的精神動力源泉。


    考其血統看“姓”,明示來曆則用“氏”。


    所以不成為貴族的話,處在某個貴族封地生活,他們也是能夠用當地的地名來作為“氏”,等奮鬥到擁有自己的封地就能有真正的“氏”了。(作者菌那本《春秋大領主》裏麵的呂武就是這麽個情況)


    智瑤問道:“其人可有傳承?”


    宰予估計沒想到智瑤會問這個,表示會特地去交流一下。


    先氏啊!一個在晉國曾經很輝煌的家族,尤其這個家族的核心族人都特別能打,還不光是自身能打,統兵作戰的才能也是出奇的高,就是他們的政治智慧有點那什麽,導致被趙氏帶頭坑死了。


    “士”和“徒”對軍服改革有意見很正常,他們畢竟是得到某種程度的“覺醒”了,才不會像“羨”沒有自己的訴求。


    智瑤麵對“士”和“徒”的意見就是假裝沒有看到,該怎麽做還是怎麽做。


    上一次,智瑤退掉了征召過來那一批人的絕大多數,僅僅是留下一批好苗子,更多擔任基層軍官的是他自小培養的人。


    擁有自我意識對某件事情產生看法是挺正常的事情,願意提出意見也代表著他們“意識自由”的一種體現。


    對於這種現象智瑤沒有產生不滿,甚至想道:“士兵不需要自己的思想,軍官要是沒有屬於自己的思想幾乎沒有任何前途可言。”


    事實就是那樣,士兵以服從為準則就是最為完美,軍官要是沒腦子一輩子也就那樣了。


    智瑤能夠容忍不同意見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他們是通過正確渠道將意見傳達上來,不是自行鬧事或帶人一起鬧事。


    在接下來的訓練中,新式的軍服開始產生優越性,免去了身穿老式軍服在受訓前需要先行綁好長袖的困擾,更為緊身也能免去受訓時衣服鬆了需要調整的尷尬。


    知道軍服沒有改革之前,參戰人員打一會要等下來重整衣冠這件事情嗎?當前已經不是打“君子之戰”的年代,更不是跑出五十步就算脫離戰鬥的歲月。


    其他人有或沒有想到戰袍對士兵形成拖累這一回事,上一世生活在科學發達時代的智瑤是不可能忽略這點小細節的呀!


    另外一點也是不可被忽視,也就是舍去了長袖再將衣褲設計得更緊身一點很節省布料!


    如果智氏沒有敗亡,又或者說智瑤設計起來的衣服能夠留存到後世,現代人一看必定產生諸多的疑問,納悶春秋晚期的服飾怎麽突然起了那麽大的變化。


    事實上,智瑤自從開始進行做事就在做改變曆史的事情,包括各種“發明”以及對局勢的改變。


    如果某天智瑤完成第一個小目標,成功地進行了代晉,相當多的事情出現變化將是必然。


    改變軍服從這一批受訓者開始是智瑤進行的第一步,才不會一下子在智氏全麵推廣。


    說白了,很清楚會出現爭議的事項采取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最好,又不是什麽過於急切的事情,何必一下子用無比猛烈的方式去進行呢?


    智瑤需要證明的是改革有益處!


    先在小範圍完成證明,再進行推廣,事態不緊急為前提,無疑將是非常明智的做事方法。


    “棉花的原產地在阿三和阿拉伯那邊?現在找棉花明顯不現實,不但路途遙遠到可怕,不作為大一統王朝,沒有相關的威懾力,派出去的人不知道會被沿途哪個國家或部落幹掉……”智瑤雙眼沒有聚焦地看著緩慢飄落的雪花。


    以為張騫是怎麽走那麽遠的?沒有背後的漢帝國,不用匈奴人動手,各種雜胡就該截殺,西域各國也不可能張騫想拿什麽就給什麽。


    人類是在繁衍的過程中從大自然發現對發展有益的物種,包括各種食物以及用得上的材料。


    智瑤再怎麽都是來自後世,目前的人們不知道某類物品有什麽用處,他因為見識多的關係總是能夠比別人更早利用起來。


    這種優勢會一直被智瑤利用下去,哪怕他最終沒有完成政治的各種目標,僅僅是做了各種“發明”對整個文明也是極有好處的事情。


    一直以來比較可惜的意見事情,便是智瑤的食譜無法用開飯館或酒樓的方式推廣出去。


    不開玩笑,當代的商業都是集中在貴族之間,理由當然是貴族既有私軍也有屬民,他們互通有無的商品數量比較龐大,並且他們有那個資源去進行貿易。


    普通人?他們現在大多是一種以物易物的方式在進行交換,好多人一輩子都未必見過任何一款錢幣。


    相當一部分的普通人沒有屬於自己的個人財產,連財產都沒有的前提下,貿易跟他們的關係可能是某天被主人賣掉。


    智瑤想到保暖相關,主要是思考智氏的未來,包括成功代晉或著實難以分晉情況下的先期擴張方向。


    “大肆養鴨鵝,有可行性嗎?”智瑤無法得到棉花,開始往這個方向思考。


    鴨鵝身上的羽絨啊!


    無法得到棉花,使用羽絨來製作禦寒的衣服應該最合適了。


    隻是,多少鴨鵝才足夠一件羽絨服的材料?智瑤想著想著自己笑出聲來。


    “公孫?”子貢經常發現智瑤很愛走神,並且總會不知道想到什麽而發笑。


    他這一次是帶著重要過來,趙氏同意拿出“邯鄲”來跟智氏置換封地,提出的是智氏拿“彘”地去交換。


    這個“彘”地本來屬於荀氏,後麵智瑩自行獨立有了智氏,中行吳時代掌管了荀氏和中行氏;因為智瑩的分裂,同時掌管了荀氏和中行氏的中行吳就此用“中行”來作為前綴,“彘”地也就成了中行氏的封地之一。


    另外“中行”不是什麽地名。晉文公稱霸時期設立三軍三行,城濮之戰期間荀林父是晉文公禦手,一年後,晉文公設立“三行”來準備應對胡人的入侵,以荀林父為中行將,自此荀姓產生新的支係,也就是中行氏了。


    聽到匯報的智瑤隻是稍微一愣,隨後露出了凝重的表情,說道:“如此,我家卷入南疆戰端?”


    擺明了的事情,無非就是趙氏無法承受在解決範氏上的損失,又發現智氏在旁邊冷眼盯著,拿出“邯鄲”跟智氏交換“彘”地隻是一個由頭,真正商談的是趙氏以其它的什麽代價介入對範氏的攻擊。


    魏氏同樣經受不起長期的開戰,尤其是會在交戰中折損本就顯得捉襟見肘兵力。


    那樣的現狀之下,智氏不會願意看到魏氏因為忌憚智氏重新跟趙氏合流,哪怕趙氏不再提“邯鄲”的置換問題,智躒也會找到合適機會介入對範氏的作戰。


    子貢對智瑤立刻反應過來沒有覺得意外,說道:“主吩咐公孫往‘邯鄲’。”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la">xiaoshuting.la</a>


    提出獲得“邯鄲”的人是智瑤,不管曆經的過程怎麽樣,不免會讓智躒認為智瑤有所布局,理所當然就是讓智瑤放手施為的呀。


    “‘邯鄲’這樣就到手了?”智瑤原以為需要對趙氏開戰,才有可能獲得呢。


    在智瑤的布局中,智氏以後就是先向東麵和東北擴張,會讓


    “邯鄲”的歸屬顯得比較關鍵。


    “在我的布局中‘邯鄲’是一個很適合作為都城的地方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春秋做貴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榮譽與忠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榮譽與忠誠並收藏我在春秋做貴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