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鍾,暮鼓,日複一日,仿佛永無止境。
每一天,都仿佛與昨日一模一樣,有人感覺枯燥,有人便覺得心安,幽幽歲月,或長或短,本在人的心間。
一轉眼,楊易已在天音寺待了多日,聽著清晨鍾聲,傍晚沉鼓,從寺內不知名的地方每天準時響起,默然度日。才區區幾日工夫,他卻仿佛已經融入到這奇異的環境之中。
天音寺的僧人們很快就習慣了這位被普德師叔帶回來,長住在此的施主,不像其他人那樣祈求修行法術,也不去拜佛求神,反而一心誦讀佛經,在佛學修為上一日千裏,偶有爭強好勝的師兄弟前去“請教”,每每都默然而歸,口稱慚愧。
日漸深遠,四位禪師也知道了這件“趣聞”,這天早課完畢,便著法相將這位施主找來。
如今,法相還是個小沙彌,但身為天音寺主持、四大神僧之首普泓大師身邊的弟子,一身月白僧衣,白淨臉龐,手中持著念珠,已有了未來的一點高僧風範。
法相對這位佛學高深的施主也頗有好感,他說了自己的來意,便對著楊易合十道:“施主,請隨我來。”
說罷,他頭前領路,楊易隨即跟上。
在身後空空蕩蕩的房間裏,細細檀香,輕輕飄蕩。掛在房間牆壁上的那幅觀音大士神像圖,在嫋嫋輕煙裏,觀音大士慈眉善目,微微含笑。
走出院落,是一個長約兩丈左右的通道,寬四尺,兩側都是紅牆,有兩人多高,頂上鋪的也是綠色琉璃瓦片,通道盡頭乃是一個圓形拱門,走近那個拱門時候,便隱隱聽到外頭傳來一陣聲響。
那聲音頗為奇怪,乍一聽似乎是廟內僧人頌讀經書的聲音,但其中卻還夾雜著其他怪聲,有一些在鬼厲想像中不該出現在此處的,如村落婦人聚在一起聊天談話,又或信眾高聲禮佛,更隱隱傳來有些孩童啼哭聲音。
這是山下信徒,無錢治病,便帶著孩兒來寺廟求佛,天音寺有精於此道的僧人,便會盡一些綿薄之力,普度眾生。楊易在這裏住了些日子,也曾幫忙給這些信徒們治過病,早已見怪不怪了。
走到門外,又是豁然開朗,但隻見白玉為石,坪鋪為場,石階層疊,九為一組,連接而上至大雄寶殿,竟有九九八十一組之高。而玉石雕欄之間,隻見殿宇雄峙,極其高大,殿前十三支巨大石柱衝天而起,高逾十丈,殿頂金壁輝煌,八道屋脊平分其上,雕作龍首形狀,每一道屋脊飛簷龍首之前,赫然各雕刻著十隻吉祥瑞獸,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而殿下種種雕刻華麗精美,更是遠遠超過了世人想像,非等閑人可以製作。在大雄寶殿之後,兩側,前方,俱是一間連著一間的高聳殿堂,其間或是廣場相接,或是小路蜿蜒相連,有的直接便是連在一起,層層疊疊,大為壯觀。
隻是這建築雖然雄偉華麗,也的確令人驚歎不止,但此時此刻,最令人驚愕的不是這些,而是這等佛教莊嚴聖地之上,此刻竟是有無數凡人穿梭不停,無數人手持香火,跪拜禮佛,台階廣場,殿裏殿外,香火鼎盛的難以想像。
偌大的一個天音寺,在天下正道中擁有崇高地位的天音寺,竟如同一個凡間普通寺廟一般,開放給無數世俗百姓燒香拜佛。
其實早先天音寺也和青雲門等門閥一樣,並不對俗世開放,隻是普泓上人接任方丈之後,與另三位神僧一起參悟佛理,發大願心,說道:佛乃眾生之佛,非吾一人之佛耶。於是便決定開山門接納百姓。
對世俗開放,乃功德無量之舉,但出家人畢竟需要清淨,便住在山頂小寺之內,一般也被稱呼為“小天音寺”。
到了禪房,法相在外守著,楊易入內與四位神僧論禪,一日乃止。
第二日,隨著普德禪師一根幹枯的食指點出,楊易隻感覺到自身的頭皮一輕,從出生以來就養著的一頭烏黑長發已經是隨風飄散落下。
普泓上人在一旁問道:“師弟,不知其法號為何?”
入了佛門,除了梯度之外,最主要的還是這一個法號,這代表了佛門的法度。
普德禪師微微一笑,道:“今日寺中法幢無風自動,心有所感之下,得到了‘法海’二字,變賜予他吧!”
“恒河沙佛土,有一個佛國世界名叫法幢,有一尊佛名叫法海雷音如來,佛土清淨無煩惱,處處充滿光明,香氣芬馥。無諸惡趣三塗,也無男女欲愛,都是蓮花化生。希望你將來能夠證得甚深禪定,前往法幢淨土!”
楊易聽了這位便宜師傅的話,得知自己的法號之時,頓時有一種眼前一黑的感覺,隻覺得前途無亮,卻也隻得趕緊下拜。
“南無阿彌陀佛,多謝師尊賜法號!”
……
時光如流水。
三年來,楊易雖然得傳了《大梵波若》的真傳,卻並不如何在意,隻是每日挑水劈柴,怡然自樂。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是一本見證了禪宗曆史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源遠流長,u看書 .uukasu.co 隱隱梵光從注解之中透出,映照在俊秀的麵容之上,顯現出了一絲寶相莊嚴。
“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這一篇章講述的,是“穿衣吃飯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
一頁頁的翻閱,感受著無上佛言的熏陶,平日裏心中積蓄的各種雜念,欲望隨著消散,整個人的心性逐漸的向著佛家清淨靠攏。
“六祖慧能曾言: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麵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裏麵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如若證得‘禪定’,那就如暗室放光!”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隻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楊易手中灰撲撲的佛珠轉動之間,說出了一段六祖慧能曾經說過的佛言。當年楊易遍讀經典,又豈止佛道魔三家?縱然此世法門有長生之能,但佛門三千大世界,佛理都是相通的。
“非一曰諸,邪解曰見。謂推理不當,而偏見分明,作決定解,名為見也。”
“此之諸見,或因禪發,或因聞發。因禪發者,謂初因心靜,後觀轉明,見解通徹,有如妙悟。”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義。”
每一天,都仿佛與昨日一模一樣,有人感覺枯燥,有人便覺得心安,幽幽歲月,或長或短,本在人的心間。
一轉眼,楊易已在天音寺待了多日,聽著清晨鍾聲,傍晚沉鼓,從寺內不知名的地方每天準時響起,默然度日。才區區幾日工夫,他卻仿佛已經融入到這奇異的環境之中。
天音寺的僧人們很快就習慣了這位被普德師叔帶回來,長住在此的施主,不像其他人那樣祈求修行法術,也不去拜佛求神,反而一心誦讀佛經,在佛學修為上一日千裏,偶有爭強好勝的師兄弟前去“請教”,每每都默然而歸,口稱慚愧。
日漸深遠,四位禪師也知道了這件“趣聞”,這天早課完畢,便著法相將這位施主找來。
如今,法相還是個小沙彌,但身為天音寺主持、四大神僧之首普泓大師身邊的弟子,一身月白僧衣,白淨臉龐,手中持著念珠,已有了未來的一點高僧風範。
法相對這位佛學高深的施主也頗有好感,他說了自己的來意,便對著楊易合十道:“施主,請隨我來。”
說罷,他頭前領路,楊易隨即跟上。
在身後空空蕩蕩的房間裏,細細檀香,輕輕飄蕩。掛在房間牆壁上的那幅觀音大士神像圖,在嫋嫋輕煙裏,觀音大士慈眉善目,微微含笑。
走出院落,是一個長約兩丈左右的通道,寬四尺,兩側都是紅牆,有兩人多高,頂上鋪的也是綠色琉璃瓦片,通道盡頭乃是一個圓形拱門,走近那個拱門時候,便隱隱聽到外頭傳來一陣聲響。
那聲音頗為奇怪,乍一聽似乎是廟內僧人頌讀經書的聲音,但其中卻還夾雜著其他怪聲,有一些在鬼厲想像中不該出現在此處的,如村落婦人聚在一起聊天談話,又或信眾高聲禮佛,更隱隱傳來有些孩童啼哭聲音。
這是山下信徒,無錢治病,便帶著孩兒來寺廟求佛,天音寺有精於此道的僧人,便會盡一些綿薄之力,普度眾生。楊易在這裏住了些日子,也曾幫忙給這些信徒們治過病,早已見怪不怪了。
走到門外,又是豁然開朗,但隻見白玉為石,坪鋪為場,石階層疊,九為一組,連接而上至大雄寶殿,竟有九九八十一組之高。而玉石雕欄之間,隻見殿宇雄峙,極其高大,殿前十三支巨大石柱衝天而起,高逾十丈,殿頂金壁輝煌,八道屋脊平分其上,雕作龍首形狀,每一道屋脊飛簷龍首之前,赫然各雕刻著十隻吉祥瑞獸,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而殿下種種雕刻華麗精美,更是遠遠超過了世人想像,非等閑人可以製作。在大雄寶殿之後,兩側,前方,俱是一間連著一間的高聳殿堂,其間或是廣場相接,或是小路蜿蜒相連,有的直接便是連在一起,層層疊疊,大為壯觀。
隻是這建築雖然雄偉華麗,也的確令人驚歎不止,但此時此刻,最令人驚愕的不是這些,而是這等佛教莊嚴聖地之上,此刻竟是有無數凡人穿梭不停,無數人手持香火,跪拜禮佛,台階廣場,殿裏殿外,香火鼎盛的難以想像。
偌大的一個天音寺,在天下正道中擁有崇高地位的天音寺,竟如同一個凡間普通寺廟一般,開放給無數世俗百姓燒香拜佛。
其實早先天音寺也和青雲門等門閥一樣,並不對俗世開放,隻是普泓上人接任方丈之後,與另三位神僧一起參悟佛理,發大願心,說道:佛乃眾生之佛,非吾一人之佛耶。於是便決定開山門接納百姓。
對世俗開放,乃功德無量之舉,但出家人畢竟需要清淨,便住在山頂小寺之內,一般也被稱呼為“小天音寺”。
到了禪房,法相在外守著,楊易入內與四位神僧論禪,一日乃止。
第二日,隨著普德禪師一根幹枯的食指點出,楊易隻感覺到自身的頭皮一輕,從出生以來就養著的一頭烏黑長發已經是隨風飄散落下。
普泓上人在一旁問道:“師弟,不知其法號為何?”
入了佛門,除了梯度之外,最主要的還是這一個法號,這代表了佛門的法度。
普德禪師微微一笑,道:“今日寺中法幢無風自動,心有所感之下,得到了‘法海’二字,變賜予他吧!”
“恒河沙佛土,有一個佛國世界名叫法幢,有一尊佛名叫法海雷音如來,佛土清淨無煩惱,處處充滿光明,香氣芬馥。無諸惡趣三塗,也無男女欲愛,都是蓮花化生。希望你將來能夠證得甚深禪定,前往法幢淨土!”
楊易聽了這位便宜師傅的話,得知自己的法號之時,頓時有一種眼前一黑的感覺,隻覺得前途無亮,卻也隻得趕緊下拜。
“南無阿彌陀佛,多謝師尊賜法號!”
……
時光如流水。
三年來,楊易雖然得傳了《大梵波若》的真傳,卻並不如何在意,隻是每日挑水劈柴,怡然自樂。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是一本見證了禪宗曆史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源遠流長,u看書 .uukasu.co 隱隱梵光從注解之中透出,映照在俊秀的麵容之上,顯現出了一絲寶相莊嚴。
“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這一篇章講述的,是“穿衣吃飯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
一頁頁的翻閱,感受著無上佛言的熏陶,平日裏心中積蓄的各種雜念,欲望隨著消散,整個人的心性逐漸的向著佛家清淨靠攏。
“六祖慧能曾言: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麵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裏麵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如若證得‘禪定’,那就如暗室放光!”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隻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楊易手中灰撲撲的佛珠轉動之間,說出了一段六祖慧能曾經說過的佛言。當年楊易遍讀經典,又豈止佛道魔三家?縱然此世法門有長生之能,但佛門三千大世界,佛理都是相通的。
“非一曰諸,邪解曰見。謂推理不當,而偏見分明,作決定解,名為見也。”
“此之諸見,或因禪發,或因聞發。因禪發者,謂初因心靜,後觀轉明,見解通徹,有如妙悟。”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