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古話,民以食為天。說:“食、色,性也。”
據有的學者統計,自漢初到明末,有關藥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
徐春甫90卷中,載有各類飲食如茶、酒、醋、醬油、醬、菜蔬、肉、鮮果、酪酥、蜜餞等等的製作法,多符合營養學的要求。
明清時期對特多疾病及年老者的食療藥膳尤為重視。
高濂的有名的很,記載了適合老年人的飲食極為詳盡,如粥類38種,湯類共32種。
清代曹慈山的,尤其注意老年的應用藥膳防病養生,對老年人食粥論述最詳,提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
食譜營養學專著,著名的還有賈銘,宋公玉、袁牧、王孟英的等,這些在現在臨證中仍有較大的實用價值……
藥膳是一種特殊的食品,在烹製方法上也有特點,除了一般的食品烹製方法外,還要根據中藥炮製理論來進行原料的處理。譬如,成都同會堂的荷葉鳳脯,蟲草汽鍋雞,廣春堂的銀杏雞丁,吉林的參茸熊掌、爆人參山雞片等,都各具其特色而馳名。
遵循中藥藥性的歸經理論,強調“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
提倡辨證用藥,因人施膳,因時施膳……
在魚頭小老板從古道今、旁征博引下,大家滿意地坐了下來。天王在魚頭的叮囑下,跟蘇怡一桌,坐在了劉薇的旁邊,做起這一桌的迎客。
小胖子做到美食家的主桌上,說來也怪,一桌有一半是大小胖子。
魚頭則負責後廚的菜品烹製,和每道菜的上場解說。
創協的武林等三個男生和眾多校花濟濟一桌,簡直激動的無法自抑……
一會吃過飯就可以在學校的bbs上吹,大吹,特吹,絕對是頭條,人生大學路無憾矣……
冷菜和茶水已經提前擺在了桌子上。
除了魚頭家特色的龍城蘿卜幹、美味鹽水鴨、南山醃嫩筍,什錦冷菜,還有魚頭未來準備重點推出的醬香牛肉、椒油素雞、特製鳳爪、小醉白蝦等……
葷素搭配,色香味俱全。
茶水是枸杞白茶,這是具有多種保健作用的藥茶。
年輕的大學生服務員給大家送上飲料,西瓜汁和五穀山藥汁。
魚頭在一旁解釋說,秋季的天氣逐漸由熱轉涼、變燥,到了這個季節,人體應注意保養肺氣,調理進補應當以滋潤為主。
西瓜汁適合炎夏消暑,也適合初秋解渴調理,清甜細膩,夏季則冰鎮之後口感更好。
五穀雜糧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益氣強身,健脾開胃,而山藥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以為,山藥能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
胖子則給喝酒的老爺們開啟一瓶瓶天目湖啤酒,還不忘了做個廣告:“天目湖啤酒的水好,經過飲用水源地109項水質指標全分析報告,結果表明,湖水全部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2類水標準。這代表什麽?這是蘇江境內水質最好的飲用水源地,你們可能都不相信,那裏城市居民和湖邊百姓都直接飲用,無需自來水廠搞什麽漂白、消毒。”
言外之意,在告訴大家,我們這裏的每一樣飲食都是精挑細選……
大家一一品嚐,皆是交口稱讚。
天王旁邊的劉薇一邊品嚐,一邊不斷翻譯給旁邊的大鼻子老外,老外大衛吃得津津有味,聽得兩眼發亮,品嚐了一杯天目湖啤酒,翹起大拇指,嘰裏呱啦地很快地說了幾句英語。
這個天王是聽不懂的,劉薇翻譯:這個啤酒泡沫潔白細膩、口感純正、柔和爽口……一句話,很不錯!
十幾分鍾後,熱菜開始一一上桌。
首先是一道金燦燦的豆腐,盤底墊著青葉,看著這一塊塊金黃色的方塊,大家都摸不準是什麽食材。
素雞?油炸豆腐?炸年糕?大家看看,都不太像啊。
魚頭在一旁,介紹:“這是我們天目湖橫山沙河一帶的特產黃豆腐。黃豆腐也是豆腐的一種,大家常見的是白豆腐,這種豆腐卻是黃色,方方兩寸。看之,嬌嫩欲滴,食欲大增;食之,滋嫩可口,滿口留香。”
絕大部分人都沒見過這種黃豆腐。
魚頭詳細地介紹了這道令眾人比較稀奇的菜肴:
黃豆腐是產自天目湖邊的一種不廣為人知的民間食品。
在溧城橫山層層疊疊的丘陵山地裏,隻生長洋芋和黃豆等附屬農作物,滿山滿嶺的山地,就隻能收獲著這些微薄的希望。即使在河穀地帶裏,也隻有極為狹窄的水田分布在河的兩岸,一旦洪水來臨,往往把田裏的禾苗洗刷得精光。
聰明而堅韌的天目湖人選擇了山嶺,也選擇了理性的思維,在艱辛的生活中硬是把日子過得像像樣樣,有滋有味。為了讓白色的豆腐在喜慶的節日中增添吉祥的色彩,他們把做好的白豆腐又用小塊的紗布包裹起來,浸放在一種叫薑黃湯的湯汁裏煮上十來分鍾後,黃色的汁水便滲入到豆腐塊的外層去了,這時候的豆腐就成為黃豆腐。
金黃色預示著來年豐收的和飽滿。
黃豆腐的製作工藝比一般的豆腐講究,從選豆,碾碎,到煮漿,再到點膏,壓製,每一步都是在資深婦女的掌握下進行著。尤其在點膏的時候,必須十分講究,俗話就說“豆腐好不好,全憑石膏放得巧”。
在酸漿點製、包塊成形、火煮染色、上串吊掛等工序後,最後形成小鎮上獨特一景——橫山豆腐栓著買。每年秋收過後,隻見在石板鑲砌而成的街道兩邊,金黃色的豆腐從瓦房簷口垂落下來,買者隻消選中其中一掛,主人便用剪子剪下來,成串地帶走。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和當地的物什會發生完美的結合,山嶺上出產的黃豆和天目湖水就是一個完美的珠聯璧合。
用天目湖水做成的豆腐,滋嫩細白。曾經有外地辛勤的農婦不辭辛勞趕進山裏來,用橫山的黃豆回鄉欲做豆腐賺錢,沒想到,除了漿少汁粗外,做成的豆腐咬在嘴裏也口味大不如……
做成後的黃豆腐,因需用麻線栓掛而呈十字花紋,含在嘴裏生食,質脆味鮮,止渴生津;切片打蘸涼食,質韌香醇;割塊炒食,黃色不染,其香繞梁;成塊煎食,油而不膩,溫潤不火;燒烤幹蘸,熱血潤肺,舒筋暖胃;拌酸菜煮食,清爽開胃,消暑解渴。
橫山的黃豆腐,做的人多,就數東門街的張老太做的最好。張老太自幼喪父母,和兄長相依為命,16歲就嫁到張家。這個心靈手巧的女子一年以後,便掌握了一套嫻熟的豆腐工藝,誰知家道多難,其丈夫突然瘋掉,緊接著和她相依為命的哥哥也得病死了。
剩下兩位老人,三個孩子五張嘴都在當時尚年輕的張老太的流瓢醬飲中生存。
張老太不斷提高豆腐手藝,招攬了大量回頭客。通過這樣的勞作,把三個孩子送進學校,後來考上金陵等大學,大學畢業後也都分配在城市工作。
三個孩子提出來要張老太到城裏生活去,可張老太拒絕了,依然在小鎮上藍衣素麵,每天做著她的黃豆腐……
說完橫山黃豆腐的傳奇,魚頭上樓開始繼續做菜,客人們卻沉浸在魚頭講的小故事裏。之後百葉燉鹹鴨、東坡糟扣肉等多道熱菜,盡管味道上佳,菜式由來也源遠流長,胖子口才講的也不錯,卻不如這個最簡單的黃豆腐那麽打動人心。
老譚同誌頓頓筷子,u看書 .unsh.om 說了句,“菜啊,有時真是越簡單越傳奇,可文化呢,才是最好的佐料……”一句話,就不知不覺將秦淮河第一鍋的高度拔高了不少。
直到熱氣騰騰香氣撲鼻而來的主菜——黑鍋魚頭一盆盆端上來,大家才從黃豆腐的傳奇中回過神來。
秦淮河第一鍋以黑鍋魚頭藥膳為主,除了經典的黑鍋魚頭之外,魚頭還特意有針對性地開發了幾款適合女性、老人、兒童的黑鍋藥膳。
魚頭指著第一盆黑鍋魚頭說:“這是比較傳統的天目湖砂鍋魚頭,我們蘇江天目湖的傳統名菜。湯鮮汁濃,嚐過者無不讚歎其美不可言。到了天目湖,如果不品嚐一下黑鍋魚頭,等於漏了一大美景,人生一大遺憾……
天目湖的黑鍋魚頭又叫沙河煨魚頭,因為這個天目湖原名沙河水庫,水庫中的鱅魚長得體大壯實,肉質細膩,做出的菜肴才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我們這鍋湯,可是來自最有名的沙河第一鍋,二十多年原湯,二十年不熄火,不要說蘇江,就是整個大中國,也找不出第二家……”
老外大衛聽了劉薇的翻譯,哈哈大笑,嘰裏咕嚕說著:“impossible,impossible……”
劉薇不好意思地在旁邊翻譯:“大衛說這個小夥子蠻會開玩笑的……”
話音未落,隔壁桌上耳朵靈光的老譚同誌不樂意了,“這可不是玩笑,也不是吹牛,沙河第一鍋十幾年裏我去過不下七八次,那鍋原湯二十多年就是沒有熄過火……”
據有的學者統計,自漢初到明末,有關藥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
徐春甫90卷中,載有各類飲食如茶、酒、醋、醬油、醬、菜蔬、肉、鮮果、酪酥、蜜餞等等的製作法,多符合營養學的要求。
明清時期對特多疾病及年老者的食療藥膳尤為重視。
高濂的有名的很,記載了適合老年人的飲食極為詳盡,如粥類38種,湯類共32種。
清代曹慈山的,尤其注意老年的應用藥膳防病養生,對老年人食粥論述最詳,提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
食譜營養學專著,著名的還有賈銘,宋公玉、袁牧、王孟英的等,這些在現在臨證中仍有較大的實用價值……
藥膳是一種特殊的食品,在烹製方法上也有特點,除了一般的食品烹製方法外,還要根據中藥炮製理論來進行原料的處理。譬如,成都同會堂的荷葉鳳脯,蟲草汽鍋雞,廣春堂的銀杏雞丁,吉林的參茸熊掌、爆人參山雞片等,都各具其特色而馳名。
遵循中藥藥性的歸經理論,強調“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
提倡辨證用藥,因人施膳,因時施膳……
在魚頭小老板從古道今、旁征博引下,大家滿意地坐了下來。天王在魚頭的叮囑下,跟蘇怡一桌,坐在了劉薇的旁邊,做起這一桌的迎客。
小胖子做到美食家的主桌上,說來也怪,一桌有一半是大小胖子。
魚頭則負責後廚的菜品烹製,和每道菜的上場解說。
創協的武林等三個男生和眾多校花濟濟一桌,簡直激動的無法自抑……
一會吃過飯就可以在學校的bbs上吹,大吹,特吹,絕對是頭條,人生大學路無憾矣……
冷菜和茶水已經提前擺在了桌子上。
除了魚頭家特色的龍城蘿卜幹、美味鹽水鴨、南山醃嫩筍,什錦冷菜,還有魚頭未來準備重點推出的醬香牛肉、椒油素雞、特製鳳爪、小醉白蝦等……
葷素搭配,色香味俱全。
茶水是枸杞白茶,這是具有多種保健作用的藥茶。
年輕的大學生服務員給大家送上飲料,西瓜汁和五穀山藥汁。
魚頭在一旁解釋說,秋季的天氣逐漸由熱轉涼、變燥,到了這個季節,人體應注意保養肺氣,調理進補應當以滋潤為主。
西瓜汁適合炎夏消暑,也適合初秋解渴調理,清甜細膩,夏季則冰鎮之後口感更好。
五穀雜糧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益氣強身,健脾開胃,而山藥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以為,山藥能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
胖子則給喝酒的老爺們開啟一瓶瓶天目湖啤酒,還不忘了做個廣告:“天目湖啤酒的水好,經過飲用水源地109項水質指標全分析報告,結果表明,湖水全部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2類水標準。這代表什麽?這是蘇江境內水質最好的飲用水源地,你們可能都不相信,那裏城市居民和湖邊百姓都直接飲用,無需自來水廠搞什麽漂白、消毒。”
言外之意,在告訴大家,我們這裏的每一樣飲食都是精挑細選……
大家一一品嚐,皆是交口稱讚。
天王旁邊的劉薇一邊品嚐,一邊不斷翻譯給旁邊的大鼻子老外,老外大衛吃得津津有味,聽得兩眼發亮,品嚐了一杯天目湖啤酒,翹起大拇指,嘰裏呱啦地很快地說了幾句英語。
這個天王是聽不懂的,劉薇翻譯:這個啤酒泡沫潔白細膩、口感純正、柔和爽口……一句話,很不錯!
十幾分鍾後,熱菜開始一一上桌。
首先是一道金燦燦的豆腐,盤底墊著青葉,看著這一塊塊金黃色的方塊,大家都摸不準是什麽食材。
素雞?油炸豆腐?炸年糕?大家看看,都不太像啊。
魚頭在一旁,介紹:“這是我們天目湖橫山沙河一帶的特產黃豆腐。黃豆腐也是豆腐的一種,大家常見的是白豆腐,這種豆腐卻是黃色,方方兩寸。看之,嬌嫩欲滴,食欲大增;食之,滋嫩可口,滿口留香。”
絕大部分人都沒見過這種黃豆腐。
魚頭詳細地介紹了這道令眾人比較稀奇的菜肴:
黃豆腐是產自天目湖邊的一種不廣為人知的民間食品。
在溧城橫山層層疊疊的丘陵山地裏,隻生長洋芋和黃豆等附屬農作物,滿山滿嶺的山地,就隻能收獲著這些微薄的希望。即使在河穀地帶裏,也隻有極為狹窄的水田分布在河的兩岸,一旦洪水來臨,往往把田裏的禾苗洗刷得精光。
聰明而堅韌的天目湖人選擇了山嶺,也選擇了理性的思維,在艱辛的生活中硬是把日子過得像像樣樣,有滋有味。為了讓白色的豆腐在喜慶的節日中增添吉祥的色彩,他們把做好的白豆腐又用小塊的紗布包裹起來,浸放在一種叫薑黃湯的湯汁裏煮上十來分鍾後,黃色的汁水便滲入到豆腐塊的外層去了,這時候的豆腐就成為黃豆腐。
金黃色預示著來年豐收的和飽滿。
黃豆腐的製作工藝比一般的豆腐講究,從選豆,碾碎,到煮漿,再到點膏,壓製,每一步都是在資深婦女的掌握下進行著。尤其在點膏的時候,必須十分講究,俗話就說“豆腐好不好,全憑石膏放得巧”。
在酸漿點製、包塊成形、火煮染色、上串吊掛等工序後,最後形成小鎮上獨特一景——橫山豆腐栓著買。每年秋收過後,隻見在石板鑲砌而成的街道兩邊,金黃色的豆腐從瓦房簷口垂落下來,買者隻消選中其中一掛,主人便用剪子剪下來,成串地帶走。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和當地的物什會發生完美的結合,山嶺上出產的黃豆和天目湖水就是一個完美的珠聯璧合。
用天目湖水做成的豆腐,滋嫩細白。曾經有外地辛勤的農婦不辭辛勞趕進山裏來,用橫山的黃豆回鄉欲做豆腐賺錢,沒想到,除了漿少汁粗外,做成的豆腐咬在嘴裏也口味大不如……
做成後的黃豆腐,因需用麻線栓掛而呈十字花紋,含在嘴裏生食,質脆味鮮,止渴生津;切片打蘸涼食,質韌香醇;割塊炒食,黃色不染,其香繞梁;成塊煎食,油而不膩,溫潤不火;燒烤幹蘸,熱血潤肺,舒筋暖胃;拌酸菜煮食,清爽開胃,消暑解渴。
橫山的黃豆腐,做的人多,就數東門街的張老太做的最好。張老太自幼喪父母,和兄長相依為命,16歲就嫁到張家。這個心靈手巧的女子一年以後,便掌握了一套嫻熟的豆腐工藝,誰知家道多難,其丈夫突然瘋掉,緊接著和她相依為命的哥哥也得病死了。
剩下兩位老人,三個孩子五張嘴都在當時尚年輕的張老太的流瓢醬飲中生存。
張老太不斷提高豆腐手藝,招攬了大量回頭客。通過這樣的勞作,把三個孩子送進學校,後來考上金陵等大學,大學畢業後也都分配在城市工作。
三個孩子提出來要張老太到城裏生活去,可張老太拒絕了,依然在小鎮上藍衣素麵,每天做著她的黃豆腐……
說完橫山黃豆腐的傳奇,魚頭上樓開始繼續做菜,客人們卻沉浸在魚頭講的小故事裏。之後百葉燉鹹鴨、東坡糟扣肉等多道熱菜,盡管味道上佳,菜式由來也源遠流長,胖子口才講的也不錯,卻不如這個最簡單的黃豆腐那麽打動人心。
老譚同誌頓頓筷子,u看書 .unsh.om 說了句,“菜啊,有時真是越簡單越傳奇,可文化呢,才是最好的佐料……”一句話,就不知不覺將秦淮河第一鍋的高度拔高了不少。
直到熱氣騰騰香氣撲鼻而來的主菜——黑鍋魚頭一盆盆端上來,大家才從黃豆腐的傳奇中回過神來。
秦淮河第一鍋以黑鍋魚頭藥膳為主,除了經典的黑鍋魚頭之外,魚頭還特意有針對性地開發了幾款適合女性、老人、兒童的黑鍋藥膳。
魚頭指著第一盆黑鍋魚頭說:“這是比較傳統的天目湖砂鍋魚頭,我們蘇江天目湖的傳統名菜。湯鮮汁濃,嚐過者無不讚歎其美不可言。到了天目湖,如果不品嚐一下黑鍋魚頭,等於漏了一大美景,人生一大遺憾……
天目湖的黑鍋魚頭又叫沙河煨魚頭,因為這個天目湖原名沙河水庫,水庫中的鱅魚長得體大壯實,肉質細膩,做出的菜肴才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我們這鍋湯,可是來自最有名的沙河第一鍋,二十多年原湯,二十年不熄火,不要說蘇江,就是整個大中國,也找不出第二家……”
老外大衛聽了劉薇的翻譯,哈哈大笑,嘰裏咕嚕說著:“impossible,impossible……”
劉薇不好意思地在旁邊翻譯:“大衛說這個小夥子蠻會開玩笑的……”
話音未落,隔壁桌上耳朵靈光的老譚同誌不樂意了,“這可不是玩笑,也不是吹牛,沙河第一鍋十幾年裏我去過不下七八次,那鍋原湯二十多年就是沒有熄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