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長信侯嫪毐,是文信候呂不韋府中的一個舍人。這件事情,秦王趙政自然是知道的清清楚楚。
而正是這樣的一個人,卻出現在了他母親所在的後宮。
要說這裏麵沒有文信候呂不韋暗中操控,秦王趙政是決然萬萬不會相信,鹹陽宮中的防守情況如何,他還是知道一些。
區區一個舍人,若無外在強大力量幫助,連靠近鹹陽宮大門的機會都沒有。
稍有一絲不對之處,就會被守衛當場射殺或緝拿。
“仲父,你究竟是不是寡人的親生父親?!”
秦王趙政暗自喃呢一句。
那雙平靜而深邃的眸子,罕見出現了一絲迷茫與痛苦。
無論文信候呂不韋是不是他的親生父親,他都知道,僅憑偷偷送麵首給自己的母親,這樣的小事情,根本奈何不了文信候呂不韋。
除非這樣的小事情,具有大做文章的變化出現。
否則完全無用。
他輕輕閉上眼眸,裝作假寐,悄悄掩飾住自己眼眸內部的細微情緒變化。
滴滴噠噠的馬蹄聲在外麵響起。
猶如一陣陣鼓點一樣,敲打在他的內心中。
……
……
魏國。
山城與大梁城之間的原野泥土道路上。
屬於魏安侯的專屬座駕,正在九匹雄壯黑馬的拉扯下,策馬奔跑於寬敞道路上,快速疾馳而過。
好似微型宮殿一樣的奢華龐大車廂內部。
魏安侯姒元一邊與師父晉文、師妹梅三娘交談說話,一邊暗自分出部分心神,思考有關於秦國與魏國的事情。
“依照目前的魏國情況來看,若無其它意外情況出現,秦國想要真正拿下已經變強的魏國,絕對沒有那麽容易簡單。”
“不知水淹大梁城的悲慘結局,又是否會因此而出現改變?”
靜靜思考片刻。
他又考慮起秦國那邊的諸多重要事情。
“算算時間,最多再有一兩年,鄭國渠就算是徹底竣工,可以投入使用了。”
“前有都江堰,後有鄭國渠。”
“秦國的真實戰爭糧食儲備,絕對龐大到超乎想象。”
“就算用資源硬生生耗,也能活活耗死其它國家。番薯、馬鈴薯以及玉米,雖然產量超高。”
“但論及正常存儲時間,還是遠遠不如小麥與大米之類的食物。”
“十來年的時間,魏國縱然有所變強,但變強的程度還沒有增加到曾經的中原霸主程度。”
當信陵君魏無忌死去,魏國的滅亡,將成為一個必然的結果。
魏國發展,周圍所有國家就會不約而同的聯合打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願意與自己相鄰的國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倘若魏王能夠向秦國那樣,將遠交近攻,合縱連橫玩好。”
“魏國也並不是真的沒有一絲再度稱霸中原的希望。”
考慮起這件事情。
姒元的腦海中,就不免回想起之前在韓國的都城新鄭內部,與秦王趙政做出的秘密聯係。
雙方締結姻親關係,結為一體。
“倘若將來真的與秦王趙政締結姻親,那麽必需要考慮到秦朝快速滅亡的結局。”
仔細回顧前世的戰國與秦朝曆史記憶。
其實並不難發現,真正讓秦朝走向滅亡的人,既不是趙高,也不是胡亥。
而是秦始皇嬴政他自己。
秦朝因為秦始皇的出現而出現,也隨著秦始皇的死去而滅亡。
“秦始皇哪怕傳位給女兒,也絕對不可能傳位給長子扶蘇。”對於這一點,姒元非常確信。
“扶蘇之母,乃楚國公主。”
“其舅舅,又是姑父,正是昌平君熊啟,也就是末代楚王熊啟。那個讓秦始皇極度仇恨的男人。”
“甚至對熊啟的仇視程度,儼然到了要徹底抹除這個人所有一切的程度。”
“其乃是秦始皇心中的第一仇人。”
一個極度仇恨的人的外甥與侄兒,一個身懷楚國王室血統的人。
這樣的糟糕出身,天生就注定了扶蘇與秦二世之位絕緣。
秦始皇哪怕傳位給女兒,也絕對不可能傳位給扶蘇。因為他不敢保證,倘若真的傳位給最恨仇人的外甥與侄兒——扶蘇。
讓其登基繼位。
那麽扶蘇究竟是以秦朝皇帝的身份登基,還是以楚朝皇帝的身份登基?
秦始皇是絕對不會允許第二個昌平君出現。
隻要有一絲可能性,他都會將其扼殺在萌芽中。
在感受到自身抱恙,在鹹陽城政變之前,秦始皇就刻意將扶蘇調離鹹陽城這樣的權利中心。
如此作為,可不是為了保護扶蘇。
而是刻意將其驅趕走。
讓蒙恬進行看管,就是為了防止有意外情況出現,防止扶蘇與真正的繼承人胡亥奪權。
秦始皇還活著的時候,就經常將十八公子胡亥帶在身邊。
可見其已經被視作下一代繼承人在培養。
倘若胡亥真的是個無能廢物,又怎麽可能入秦始皇的眼,怎麽可能對他另眼看待?
真當秦始皇有眼無珠?
“秦國之所以連出明君,憑借的就是立賢為儲。”
“立嫡長子為儲,那是未來更加久遠的事情,儒家學說荼毒天下,才刻意鼓搗吹捧出來的廢物方案。”
“無論嫡長子是不是一個無能廢物,都必需要成為儲君。”
“完全不考慮其究竟能不能當一個王。”
未來的朝代之所以那麽糟糕廢物,例如宋朝等,與儒家的立嫡長子為儲這種決策有著必然直接關係。
<a id="wzsy" href="http://www.yqxsw.org">yqxsw.org</a>
倘若按照立賢為儲,那麽必然代代是明君。
“天宗曉夢那一句話說的挺對,儒家害人不淺。”對此,姒元頗為讚同。
數千年的朝代曆史,已經證明了這一句話。
投降敵人,通敵賣國。
經過儒家的口,這樣的行為就成了保留有用之身。
而春秋戰國時期,前前後後更是接近上萬諸侯國,孔子帶弟子周遊三千列國,試圖推廣儒家學說與儒家六藝。
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接納。
數千諸侯國,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但無一國願意認可。
可見別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孔子能周遊列國,那就說明那一段時期根本沒有多少戰爭存在,處於一個大體和平階段。
即便如此。
他的儒家學說推廣,依舊沒有一國接納。
而正是這樣的一個人,卻出現在了他母親所在的後宮。
要說這裏麵沒有文信候呂不韋暗中操控,秦王趙政是決然萬萬不會相信,鹹陽宮中的防守情況如何,他還是知道一些。
區區一個舍人,若無外在強大力量幫助,連靠近鹹陽宮大門的機會都沒有。
稍有一絲不對之處,就會被守衛當場射殺或緝拿。
“仲父,你究竟是不是寡人的親生父親?!”
秦王趙政暗自喃呢一句。
那雙平靜而深邃的眸子,罕見出現了一絲迷茫與痛苦。
無論文信候呂不韋是不是他的親生父親,他都知道,僅憑偷偷送麵首給自己的母親,這樣的小事情,根本奈何不了文信候呂不韋。
除非這樣的小事情,具有大做文章的變化出現。
否則完全無用。
他輕輕閉上眼眸,裝作假寐,悄悄掩飾住自己眼眸內部的細微情緒變化。
滴滴噠噠的馬蹄聲在外麵響起。
猶如一陣陣鼓點一樣,敲打在他的內心中。
……
……
魏國。
山城與大梁城之間的原野泥土道路上。
屬於魏安侯的專屬座駕,正在九匹雄壯黑馬的拉扯下,策馬奔跑於寬敞道路上,快速疾馳而過。
好似微型宮殿一樣的奢華龐大車廂內部。
魏安侯姒元一邊與師父晉文、師妹梅三娘交談說話,一邊暗自分出部分心神,思考有關於秦國與魏國的事情。
“依照目前的魏國情況來看,若無其它意外情況出現,秦國想要真正拿下已經變強的魏國,絕對沒有那麽容易簡單。”
“不知水淹大梁城的悲慘結局,又是否會因此而出現改變?”
靜靜思考片刻。
他又考慮起秦國那邊的諸多重要事情。
“算算時間,最多再有一兩年,鄭國渠就算是徹底竣工,可以投入使用了。”
“前有都江堰,後有鄭國渠。”
“秦國的真實戰爭糧食儲備,絕對龐大到超乎想象。”
“就算用資源硬生生耗,也能活活耗死其它國家。番薯、馬鈴薯以及玉米,雖然產量超高。”
“但論及正常存儲時間,還是遠遠不如小麥與大米之類的食物。”
“十來年的時間,魏國縱然有所變強,但變強的程度還沒有增加到曾經的中原霸主程度。”
當信陵君魏無忌死去,魏國的滅亡,將成為一個必然的結果。
魏國發展,周圍所有國家就會不約而同的聯合打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願意與自己相鄰的國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倘若魏王能夠向秦國那樣,將遠交近攻,合縱連橫玩好。”
“魏國也並不是真的沒有一絲再度稱霸中原的希望。”
考慮起這件事情。
姒元的腦海中,就不免回想起之前在韓國的都城新鄭內部,與秦王趙政做出的秘密聯係。
雙方締結姻親關係,結為一體。
“倘若將來真的與秦王趙政締結姻親,那麽必需要考慮到秦朝快速滅亡的結局。”
仔細回顧前世的戰國與秦朝曆史記憶。
其實並不難發現,真正讓秦朝走向滅亡的人,既不是趙高,也不是胡亥。
而是秦始皇嬴政他自己。
秦朝因為秦始皇的出現而出現,也隨著秦始皇的死去而滅亡。
“秦始皇哪怕傳位給女兒,也絕對不可能傳位給長子扶蘇。”對於這一點,姒元非常確信。
“扶蘇之母,乃楚國公主。”
“其舅舅,又是姑父,正是昌平君熊啟,也就是末代楚王熊啟。那個讓秦始皇極度仇恨的男人。”
“甚至對熊啟的仇視程度,儼然到了要徹底抹除這個人所有一切的程度。”
“其乃是秦始皇心中的第一仇人。”
一個極度仇恨的人的外甥與侄兒,一個身懷楚國王室血統的人。
這樣的糟糕出身,天生就注定了扶蘇與秦二世之位絕緣。
秦始皇哪怕傳位給女兒,也絕對不可能傳位給扶蘇。因為他不敢保證,倘若真的傳位給最恨仇人的外甥與侄兒——扶蘇。
讓其登基繼位。
那麽扶蘇究竟是以秦朝皇帝的身份登基,還是以楚朝皇帝的身份登基?
秦始皇是絕對不會允許第二個昌平君出現。
隻要有一絲可能性,他都會將其扼殺在萌芽中。
在感受到自身抱恙,在鹹陽城政變之前,秦始皇就刻意將扶蘇調離鹹陽城這樣的權利中心。
如此作為,可不是為了保護扶蘇。
而是刻意將其驅趕走。
讓蒙恬進行看管,就是為了防止有意外情況出現,防止扶蘇與真正的繼承人胡亥奪權。
秦始皇還活著的時候,就經常將十八公子胡亥帶在身邊。
可見其已經被視作下一代繼承人在培養。
倘若胡亥真的是個無能廢物,又怎麽可能入秦始皇的眼,怎麽可能對他另眼看待?
真當秦始皇有眼無珠?
“秦國之所以連出明君,憑借的就是立賢為儲。”
“立嫡長子為儲,那是未來更加久遠的事情,儒家學說荼毒天下,才刻意鼓搗吹捧出來的廢物方案。”
“無論嫡長子是不是一個無能廢物,都必需要成為儲君。”
“完全不考慮其究竟能不能當一個王。”
未來的朝代之所以那麽糟糕廢物,例如宋朝等,與儒家的立嫡長子為儲這種決策有著必然直接關係。
<a id="wzsy" href="http://www.yqxsw.org">yqxsw.org</a>
倘若按照立賢為儲,那麽必然代代是明君。
“天宗曉夢那一句話說的挺對,儒家害人不淺。”對此,姒元頗為讚同。
數千年的朝代曆史,已經證明了這一句話。
投降敵人,通敵賣國。
經過儒家的口,這樣的行為就成了保留有用之身。
而春秋戰國時期,前前後後更是接近上萬諸侯國,孔子帶弟子周遊三千列國,試圖推廣儒家學說與儒家六藝。
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接納。
數千諸侯國,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但無一國願意認可。
可見別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孔子能周遊列國,那就說明那一段時期根本沒有多少戰爭存在,處於一個大體和平階段。
即便如此。
他的儒家學說推廣,依舊沒有一國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