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奇和苗苗自然又得救治病人,城中有一片大宅子是專門安頓傷員和病人,當然他們還得培養軍醫官。當兵打仗,軍醫官是必不可少的,郎中由原來的十個增加到一百多人,由他倆統一培訓。
自從這支宋兵接連打了兩個大勝仗,一時名氣大振,方圓數百裏的百姓都跑來投軍,還有些人送來糧草。一時間,定州城中熱鬧非凡。
隨著人越聚越多,危險也越來越大,元軍損失了兩千鐵騎,不可能就這麽罷休的。兩千人對於宋軍來說算不了什麽,但是對元兵來說就是大損失,畢竟孛兒貼手下才兩三萬人。
莫武將倒沒被勝利衝昏頭腦,一麵修整兵力城池,一麵派出探馬消息到處打探。
方奇和苗苗閑來無事,騎馬前往大興寺去找和尚,大興寺在城東南三十裏的忻山東側。戰火連年,寺廟久已無人供奉是以破爛不堪,寺廟中僅有三四個老和尚,每天饑一頓飽一頓靠著自已耕種蔬菜度日。
他倆找到這裏時,那清瘦和尚正在廟中打坐,身也沒回,問道:“參透了嗎?”
方奇答道:“我知道楊璉真迦修的是邪法妖術,而且失寵後也沒死,忽必烈的親兵去捉拿他時,他早就遁逃到深山修行去了。葫蘆山的那具僵屍恐怕就是他的,連後世的賀老頭也是他的轉世吧。”
和尚起身轉過臉來,“你知道就好,你那一世為楊璉真迦所害,幸遇她收攏你的魂體才得以保全投生,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萬事皆有因果。你倆能在一起也算是恩恩相報了。現在你們去尋找楊璉真迦,不是殺了他,他已經入魔障,可以有諸多分身和變化。”
苗苗問:“不殺他,難道還要留下?”
“不是留下,而是要抽取他的魂體,世間多劫難,你們路上也不好走。”手指一揚,苗苗手裏多了個瓷瓶,玲瓏剔透十分圓潤。
兩人從寺廟中出來沿著山路緩緩而行,方奇歎了一聲,“難怪這楊璉真迦這般厲害,看來我們還得去找忽必烈了。”
苗苗搖晃著小腦袋瓜子,“才不用去找他呢,時機到了自然就能見到,咱們還是去神農山看看吧。”一路的樹林山崖,卻不見有攔路強盜出來打劫,戰亂年月,連土匪都少了。
還有不少鄉民前來投軍,也有扶老攜幼的流民,看來他們是逃兵荒的。回到定州城中,城中人來人往頗是熱鬧,可是再難見到繁花盛景,這時的熱鬧也隻是打仗前夕的畸形熱鬧罷了。
臨時軍府就在縣衙門,方奇他們回來時,莫武將正在點兵派將,無非是整頓流民加強訓練之類事。見他們回來招呼道:“打了大勝仗,咱們還沒有好好慶賀下,在下備了薄酒,請二位入席吧。”
一行人來到後堂,桌子上早已擺上菜肴酒水,菜不過是雞和野味之類的,粗陋的很。但是相比那黑黑硬硬的蕎麥麵窩頭,這已經算是非常奢侈了。
酒席間莫武將說安賽也有一支義軍,據說手下有數萬人,聲勢浩大,比起他們還會打仗,元軍屢吃敗仗,聽說此人叫鄧堅。
苗苗和方奇都相互看看,蒙元攻打南宋一共花了五十多年,各地抗元起義此起彼伏大小戰鬥不計其數,難道這個鄧堅和忽必烈也打過?
但聽席間一位陌生漢子說道:“我主殺敵無數,素有大誌,麵對這殘破山河卻也隻能扼腕興歎。”
方奇聽此人談吐不俗,便說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隻要有一口氣就要死戰到底。”
漢子歎道:“你有所不知吧,南宋並無收複失地之地,仍然沉迷於歌舞升平,賈似道弄權屢屢謊報軍情,理宗皇帝卻絲毫不知,這天下乃是趙宋天下,他不想抵抗,我等又能如何?”
看起來他對朝廷事知之甚多,莫武將也隻是多年前派遣出來的宋軍,北地接連失陷,他們邊打邊退,已經和南宋失聯許久了。
“宋慰軍,不知道川鄂戰事若何?”莫武將顯然更關心戰事。
宋慰軍答道:“川鄂正與元韃子苦戰,敗多勝少,難有作為。”
方奇想這慰軍應該是個官職,隻是他怎麽跑到這來了,又對南方戰事知道的甚多。就聽宋慰軍又說:“我自南方逃脫一路北行,見鄧堅尚有銳意之誌,遂投他驅除韃虜。”
原來如此,方奇心想,我以為他是南宋派來慰問的,搞半天是個逃兵。說明川鄂戰鬥比這邊還要激烈,相比之下,這邊真算是相對平靜的了。
莫武將的謀士一直沒吱聲,此時才問:“宋慰軍莫非是來遊說我家將軍投奔鄧堅的嗎?”
宋慨然點頭承認:“我們早聽說有一支宋軍在這一帶,隻是無緣相見,如果能合兵一處把孛兒貼滅了,必能打擊元軍銳氣,不知道莫將軍作何感想?”
莫武將沉吟不決,兩眼隻瞅方奇和苗苗。
其實方奇並不讚成這麽多人聚攏在一起,無論從哪一方麵來說,宋軍都無法和元兵正麵對抗,隻能轉戰在大山老林,跟元軍打持久戰才能有存活的機會。沒到一定時機根本無法不能大規模集結軍隊,但是他無意插手太多,所以隻仰頭喝酒,並不作答。
莫武將端起酒碗:“慰軍所說極是,隻是莫某手下並無精兵強將,你也看見,現在收羅的都是一幫殘匪流民,人數不及五千,訓練這些人馬不過數日,就打了兩次硬仗,又損失千餘。兄弟我實在無法甩開這些傷病之人就此離開啊。”
宋慰軍亦是個聰明人,舉酒回敬,“合兵抗擊韃虜乃是自願,在下決不強勉,我主隻是喜歡結交天下豪傑,能共興大事自然再好不過。”
方奇和苗苗早聽出這位宋慰軍話裏話外的意思,現在他就尊稱鄧堅“我主”,說明鄧堅並不願意為南宋而戰,雖然有意抗元,卻跟莫武將的驅除韃虜意願背道而馳。
雖說“天下是有德者居之”,可宋朝畢竟興盛數百年,為臣為民都沒有要取而代之的想法。這位鄧堅確實也算是有些不臣之想,隻是他貌似沒能成功,不然曆史上又會多個姓鄧的皇帝,可是方奇沒聽說過。
自從這支宋兵接連打了兩個大勝仗,一時名氣大振,方圓數百裏的百姓都跑來投軍,還有些人送來糧草。一時間,定州城中熱鬧非凡。
隨著人越聚越多,危險也越來越大,元軍損失了兩千鐵騎,不可能就這麽罷休的。兩千人對於宋軍來說算不了什麽,但是對元兵來說就是大損失,畢竟孛兒貼手下才兩三萬人。
莫武將倒沒被勝利衝昏頭腦,一麵修整兵力城池,一麵派出探馬消息到處打探。
方奇和苗苗閑來無事,騎馬前往大興寺去找和尚,大興寺在城東南三十裏的忻山東側。戰火連年,寺廟久已無人供奉是以破爛不堪,寺廟中僅有三四個老和尚,每天饑一頓飽一頓靠著自已耕種蔬菜度日。
他倆找到這裏時,那清瘦和尚正在廟中打坐,身也沒回,問道:“參透了嗎?”
方奇答道:“我知道楊璉真迦修的是邪法妖術,而且失寵後也沒死,忽必烈的親兵去捉拿他時,他早就遁逃到深山修行去了。葫蘆山的那具僵屍恐怕就是他的,連後世的賀老頭也是他的轉世吧。”
和尚起身轉過臉來,“你知道就好,你那一世為楊璉真迦所害,幸遇她收攏你的魂體才得以保全投生,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萬事皆有因果。你倆能在一起也算是恩恩相報了。現在你們去尋找楊璉真迦,不是殺了他,他已經入魔障,可以有諸多分身和變化。”
苗苗問:“不殺他,難道還要留下?”
“不是留下,而是要抽取他的魂體,世間多劫難,你們路上也不好走。”手指一揚,苗苗手裏多了個瓷瓶,玲瓏剔透十分圓潤。
兩人從寺廟中出來沿著山路緩緩而行,方奇歎了一聲,“難怪這楊璉真迦這般厲害,看來我們還得去找忽必烈了。”
苗苗搖晃著小腦袋瓜子,“才不用去找他呢,時機到了自然就能見到,咱們還是去神農山看看吧。”一路的樹林山崖,卻不見有攔路強盜出來打劫,戰亂年月,連土匪都少了。
還有不少鄉民前來投軍,也有扶老攜幼的流民,看來他們是逃兵荒的。回到定州城中,城中人來人往頗是熱鬧,可是再難見到繁花盛景,這時的熱鬧也隻是打仗前夕的畸形熱鬧罷了。
臨時軍府就在縣衙門,方奇他們回來時,莫武將正在點兵派將,無非是整頓流民加強訓練之類事。見他們回來招呼道:“打了大勝仗,咱們還沒有好好慶賀下,在下備了薄酒,請二位入席吧。”
一行人來到後堂,桌子上早已擺上菜肴酒水,菜不過是雞和野味之類的,粗陋的很。但是相比那黑黑硬硬的蕎麥麵窩頭,這已經算是非常奢侈了。
酒席間莫武將說安賽也有一支義軍,據說手下有數萬人,聲勢浩大,比起他們還會打仗,元軍屢吃敗仗,聽說此人叫鄧堅。
苗苗和方奇都相互看看,蒙元攻打南宋一共花了五十多年,各地抗元起義此起彼伏大小戰鬥不計其數,難道這個鄧堅和忽必烈也打過?
但聽席間一位陌生漢子說道:“我主殺敵無數,素有大誌,麵對這殘破山河卻也隻能扼腕興歎。”
方奇聽此人談吐不俗,便說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隻要有一口氣就要死戰到底。”
漢子歎道:“你有所不知吧,南宋並無收複失地之地,仍然沉迷於歌舞升平,賈似道弄權屢屢謊報軍情,理宗皇帝卻絲毫不知,這天下乃是趙宋天下,他不想抵抗,我等又能如何?”
看起來他對朝廷事知之甚多,莫武將也隻是多年前派遣出來的宋軍,北地接連失陷,他們邊打邊退,已經和南宋失聯許久了。
“宋慰軍,不知道川鄂戰事若何?”莫武將顯然更關心戰事。
宋慰軍答道:“川鄂正與元韃子苦戰,敗多勝少,難有作為。”
方奇想這慰軍應該是個官職,隻是他怎麽跑到這來了,又對南方戰事知道的甚多。就聽宋慰軍又說:“我自南方逃脫一路北行,見鄧堅尚有銳意之誌,遂投他驅除韃虜。”
原來如此,方奇心想,我以為他是南宋派來慰問的,搞半天是個逃兵。說明川鄂戰鬥比這邊還要激烈,相比之下,這邊真算是相對平靜的了。
莫武將的謀士一直沒吱聲,此時才問:“宋慰軍莫非是來遊說我家將軍投奔鄧堅的嗎?”
宋慨然點頭承認:“我們早聽說有一支宋軍在這一帶,隻是無緣相見,如果能合兵一處把孛兒貼滅了,必能打擊元軍銳氣,不知道莫將軍作何感想?”
莫武將沉吟不決,兩眼隻瞅方奇和苗苗。
其實方奇並不讚成這麽多人聚攏在一起,無論從哪一方麵來說,宋軍都無法和元兵正麵對抗,隻能轉戰在大山老林,跟元軍打持久戰才能有存活的機會。沒到一定時機根本無法不能大規模集結軍隊,但是他無意插手太多,所以隻仰頭喝酒,並不作答。
莫武將端起酒碗:“慰軍所說極是,隻是莫某手下並無精兵強將,你也看見,現在收羅的都是一幫殘匪流民,人數不及五千,訓練這些人馬不過數日,就打了兩次硬仗,又損失千餘。兄弟我實在無法甩開這些傷病之人就此離開啊。”
宋慰軍亦是個聰明人,舉酒回敬,“合兵抗擊韃虜乃是自願,在下決不強勉,我主隻是喜歡結交天下豪傑,能共興大事自然再好不過。”
方奇和苗苗早聽出這位宋慰軍話裏話外的意思,現在他就尊稱鄧堅“我主”,說明鄧堅並不願意為南宋而戰,雖然有意抗元,卻跟莫武將的驅除韃虜意願背道而馳。
雖說“天下是有德者居之”,可宋朝畢竟興盛數百年,為臣為民都沒有要取而代之的想法。這位鄧堅確實也算是有些不臣之想,隻是他貌似沒能成功,不然曆史上又會多個姓鄧的皇帝,可是方奇沒聽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