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帆王堯


    “全民閱讀”的前提條件,是引領廣大讀者進入生動有趣的接受層麵,否則難以為繼。“大家讀大家”叢書便應運而生。


    “大家讀大家”叢書的策劃包含著這樣兩層含義:邀請當今的人文大家(包括著名作家)深入淺出地解讀中外大家的名作;讓大家(普通閱讀者)來共同分享大家(在某個領域內的專家)的閱讀經驗。前一個“大家”放下身段,為後一個“大家”做普及與解惑的工作,這種互動交流的目的就是想讓兩個“大家”來合力推動當下的“全民閱讀”,使其朝著一個既生動有趣,又輕鬆愉悅獲得人文核心素養的軌道前行。


    在我們的記憶中,兒時讀《十萬個為什麽》,在閱讀的樂趣中潛移默化地獲得了一些科普常識並且萌生了探究世界的好奇心。這是曾經的“大家”讀“大家”的曆史。我們常與一些作家、批評家同仁閑聊,談起一些科學家為普及科學知識,絞盡腦汁地為非專業讀者和中小學生寫書而並不成功的例子,很是感慨。究其緣由,我們猜度,或許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培養的科學家缺少的正是人文素養的熏陶和寫作技巧的訓練,造成其理性思維遠遠大於感性思維,甚而缺少感性思維以及感性表達方式。在更大的範圍看,多年來文學教育的缺失,導致國民整體文學素養的凝滯,從而也造成了全社會人文素質的缺失。這是當下值得注意並亟待改變的文化危機。


    於是,我們突發奇想,倘若中國當下傑出的人文學者,首先是一流作家和從事文學研究的專家學者換一種思維方法和言說方式,他們重返文學作品的曆史現場,用自身心靈的溫度和對文學的獨特理解來體貼經典觸摸經典解讀經典,解讀出另一種不同凡響的音符;在解讀經典的同時,呈現自己讀書和創作中汲取古今中外文史哲大家寫作營養的切身感受,為最廣大的普通作者提供一種閱讀的鮮活經驗……如此這般,豈不快哉!這既有利於廣大普通讀者充實人文素養和提高寫作水平,更有益於提升民族文化核心素養。


    因此,我們試圖由文學閱讀開始,約請包括文、史、哲、藝四個學科門類術業有專攻的優秀學者,以及創作領域裏的著名作家和藝術家分別來撰寫他們對古今中外名家名著的獨特解讀,以期與廣大的讀者諸君共同攜手走進文化的聖殿,去瀏覽和探究中國和世界瑰麗的文化精神遺產。


    現在與大家見麵的第一輯文叢,是一批當代著名作家的讀書筆記或講稿的結集。無疑,文學是文化最重要的基石,一個國家和民族可以缺少麵包,但是卻不能沒有文學的滋養。文學作為人們日常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人文營養補給,她是人之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精神食糧。作為專家的文學教授對古今中外名著的解讀固然很重要,但是,在第一線創作的作家們對名著的解讀似乎更接地氣,更能形象生動地感染普通讀者。——這是我們首先推出當代著名作家讀大家的文稿的原因。


    如今,許多大學的文學院或中文係都相繼引進了一批知名作家進入教學科研領域,打破了“中文係不是培養作家的搖籃”的學科魔咒。在大學裏的作家並非隻是一個學校的“花瓶”,他們進入課堂的功能何在?他們會在什麽層麵上改變文學教育的現狀?他們對於大學人文教育又有什麽樣的意義?這些都是繞不過去的問題。其實,這是中國現代大學的一個傳統,我們熟悉的許多現代文學大家同時也是著名大學的教授。這一傳統在新世紀得以賡續。十年前複旦大學中文係聘請王安憶做創作專業教授的時候就開始嚐試曾經行之有效的文學教育模式。近些年許多大學聘任駐校作家;北京師範大學成立了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主持的國際寫作中心,蘇童調入北師大;閻連科、劉震雲、王家新等也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在策劃這套叢書的過程中,我們做了一個課堂實驗,在南京大學請畢飛宇教授開設了一個讀書係列講座,他用自己獨特的感受去解讀中外名著,效果奇好。畢飛宇的課堂教學意趣盎然、生動入微,看似在娓娓敘述一個作家閱讀文本時的獨特感知,殊不知,其中卻蘊涵了一種從形下到形上的哲思。他開講的第一篇就是我們幾代人都在初中課本裏讀過學過的名作《促織》,這個被許許多多中學大學教師嚼爛了的課文,卻在他獨到的講述中劃出了一道獨特的絢麗彩虹,講稿甫一推出,就在騰訊網上廣泛傳播。仔細想來,這樣的文本解讀不就是替代了我們大中小學師生們都十分頭疼的寫作課的功能嗎?不就是最好的文學鑒賞課嗎?我們的很多專業教師之所以達不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隻有生搬硬套的“文學原理”,而沒有實踐性的創作經驗,敏悟的感性不足,空洞的理性有餘,這顯然是不能打動和說服學生的。反觀作為作家的畢飛宇教授的作品分析,更具有形下的感悟與頓悟的細節分析能力,在上升到形上的理論層麵時,也不用生硬的理論術語概括,而是用具有毛茸茸質感的生動鮮活的生活語言解剖了經典,在審美愉悅中達到人文素養的教化之目的。這就是我們希望在創作第一線的作家也來操刀“解牛”的緣由。


    叢書第一輯的作者,都是文學領域的大家。馬原執教於同濟大學,他們在課堂上對中外作家經典的解讀,幾乎是大學文學教育中的經典“案例”,講稿出版後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哈佛榮休教授李歐梵先生,因學術的盛名,而使讀者忽視了他的小說家散文家身份。李歐梵教授在文學之外,對電影、音樂藝術均有極高的造詣,其文字表達兼具知性與感性。收錄在叢書中的這本書,談文學與電影,別開生麵。張煒從九十年代開始就出版了多種談中國古典、現代文學,談外國文學尤其是俄羅斯文學的讀書筆記,他融通古今,像融入野地一樣融入經典之中,學識與才情兼備。閻連科在當代作家中是個“異數”,他的小說和散文,都以獨特的方式創造了另一個“中國”。如果讀者聽過閻連科的演講,就知道他是在用生命擁抱經典之作。他對世界文學經典的解讀另辟蹊徑,尊重而不迷信,常有可圈可點之處。才華橫溢的蘇童,不僅是小說高手,他對中外小說的解讀,細致入微,以文學的方式解讀文學,讀書筆記如同他的小說散文一樣充滿了詩性。葉兆言在文壇嶄露頭角之時,就是公認的學者型作家,即便置於專業人士之中,葉兆言也是飽學之士。葉兆言在解讀作家作品時的學養、識見以及始終彌漫著的書卷氣令人欽佩。王家新既是著名詩人,亦是研究國外詩歌的著名學者,他用論文和詩歌兩種形式解讀國外詩人,將學識、情懷與詩性融為一體。——我們這些簡單的評點,想必會贏得讀者的認同。我們將陸續推出當今著名作家解讀中外大作家的係列之作,以彌補文學閱讀中理性分析有餘而感性分析不足的遺憾,讓更多的普通讀者也能從刪繁就簡的閱讀引導中走進文學的殿堂。


    無疑,不少從事文學研究的學者也擅長於生動的語言表達,他們對中外著名作家作品的解讀在文學史的定位上更有學術的權威性,這類大家讀大家同樣是重要的。但我們和廣大讀者一樣,希望看到的是他們脫下學術的外衣,放下學理的身段,用文學的語言來生動地講解中外文學史上的名人名篇。


    在解讀世界文學名人名篇之時,我們不但約請學有專攻的外國文學的專家學者執牛耳,還將倚重一批著名的翻譯大家擔當評價和解讀名家名作的工作,把他們請進了這個大舞台,無疑是給這套叢書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新文學百年來翻譯的外國作家作品可謂是汗牛充棟,但是,我們的普通閱讀者由於對許多曆史背景知識的欠缺,很難讀懂那些煌煌的世界名著所表達的人文思想內涵,在茫茫譯海中,人們究竟從中汲取到了多少人文主義的營養呢?抱著傳播世界精神文化遺產之目的,我們在“大家讀大家”叢書裏將這一模塊作為一個重頭戲來打造,有一批重量級的學者和翻譯大家做後盾,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近幾十年來,許多史學專家撰寫出了像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那樣引起了廣大普通讀者熱切關注的曆史著作,用生動的散文筆法來寫曆史事件,此種文章或著作蔚然成風,博得了讀者的喝彩,許多作家也參與到這個行列中來,前有餘秋雨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後有夏堅勇的曆史大散文《湮沒的輝煌》和《紹興十二年》。我們試圖在這套叢書中倡導既不失史實的揭示與現實的借鏡功能,又筆墨生動和匠心獨運的文風,讓史學知識普及在趣味閱讀中完成全民閱讀的使命。這同樣有賴於史家和作家們將春秋筆法融入現代性思維,為我們廣大的普通讀者開啟一扇窺探深邃而富有趣味的中外曆史的窗口,從中反觀曆史真相、洞察人性沉浮,在曆史長河中汲取人文核心素養。


    哲學雖然是一個枯燥的學科,但它又是一個民族人文修養的金字塔,怎麽樣讓這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灰色理論變成每一片綠葉,開放在每個讀者的心頭呢?這的確是一個難題,像六七十年前艾思奇那樣的普及讀本顯然已經不能吊起當代讀者的胃口了。我們試圖約請一些像周國平那樣的專家來為這套叢書解讀哲學名家名作,找到一條更加有趣味的解讀深奧哲學的有趣快樂途徑,用平實而易懂的解讀方法將廣大讀者引入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名人名著的長河中,讓國人更加理解哲學與人類文化休戚相關的作用,從而對為什麽要汲取人文素養有一個形而上的認知,這恐怕才是核心素養提升的核心內容所在。


    藝術本身就是有直觀和直覺效果的學科門類,同時也是擁有廣大讀者群的領域,我們有信心約請一些著名的專家與創作大家共同來完成這一項任務,我們的信心就在於許多作者都是兩棲人物——他們既是理論家,又是藝術家,在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電影、電視……各個藝術門類裏都有深厚的人文學養和豐富的創作經驗。


    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大力支持這套叢書的出版,相信他們會把這套叢書打造成一流的普及讀物。“大家讀大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我們將用畢生的精力去打造她,希望她成為我們民族人文核心素養提升的一個大平台,為普及人文精神開辟一條新的航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說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畢飛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畢飛宇並收藏小說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