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攀點了點頭,說道:“島上田地雖不多,可某是鹿島守備,劃出個十畝八畝的沒問題。十畝,夠嗎?”
“夠了,夠了。”郭大靖用力點頭,試探著問道:“這批回島的傷員中,有馬民馬大哥嗎?”
“有。”張攀很篤定地說道:“他傷在肩頸,要休養一段時間。”
郭大靖臉上露出喜色,說道:“那某就托他送東西,再捎上幾句話。”
捎話是假,把土豆的種植方法交代好才是真。這麽金貴的東西,爭取今年就來個大豐收。明年在各島推廣種植,就能解決很大的糧食問題。
一邊從外購糧屯積,一邊自力更生,兩手都要抓,才更有把握。
張攀點了點頭,說道:“行,你去傷兵營找他,這些東西我讓人給你先送上船。”
“多謝大人。”郭大靖躬身致謝。
張攀擺了下手,說道:“據最新的情報,三個建虜貝勒帶兵返回,要掃清後路。我軍可能要提前行動,你是中堅,更要做好準備。”
“大人放心。”郭大靖挺直腰背,大聲說道:“殺建虜,是卑職最期望的事情。隨時準備著,現在出發也沒有問題。”
張攀笑著又拍了拍郭大靖,滿臉讚賞,說道:“東江軍若多幾個郭小旗,嗯,郭百戶,必讓建虜寢食難安。好了,你去吧!”
“是!卑職告退。”郭大靖施禮後,轉身而去。
…………………..
戰爭形勢就是瞬息萬變,敵動我動,如同兩個高手過招,隨時隨地都可能變化。
地雷的大規模製造,並沒有因為建虜的突然調動而停止,但小股部隊的出擊襲擾,卻要提前發動了。
根據情報,義州城已為一千出過痘的蒙古人重占,貝勒嶽讬率兩千精騎,並兩千剃頭人,回師義州,剿殺反抗武裝,保證後路安靖。
阿敏的安排也是深思熟慮的,嶽讬是與自己關係最遠,卻與皇太極最近的,給打發到義州,離得最遠,阻礙最小。
<a id="wzsy" href="https://m.yawenba.net">雅文吧</a>
碩讬雖與嶽讬是兄弟,但小時候卻遭受父親代善和繼母的虐待,差點被代善誣陷投明叛金而被殺。
代善擁戴皇太極繼位,碩讬卻與多爾袞交好,加上對父親代善的舊怨,屬於可以拉攏的對象。
杜度之父是褚英,阿敏之父是舒爾哈齊,同樣是被努爾哈赤所處死,叔伯兄弟似乎有同病相憐的共同特征。
所以,碩讬在安州,杜度在定州,離得阿敏所率的主力近一些。
濟爾哈朗是自家兄弟,阿濟格似乎在暗中支持自己,阿敏便把這兩位留下,覺得可能成為助力。
先不說這其中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也不管阿敏能否自立成功,對於建虜的兵力調動,東江軍也作出了相應的布置。
還是以義州、龍川、鐵山為主戰場,畢竟地形熟,與朝鮮義兵關係好。且離島近,既能蹈冰,又能從鴨綠江口乘船登岸,方便投入兵力。
二月初三,郭大靖率領自己的小隊,奉命出發,跟隨張攀所部登岸作戰。
此時,嶽讬所率人馬剛過宣川,便遭到了東江軍和朝鮮義兵的層層截擊。
每逢險要、山林或道路狹窄之處,弓箭、火銃、滾木擂石、陷阱,再加上少量的地雷,便使建虜不得不停止前進,或作戰或消除,行軍速度大為減慢。
雖然建虜付出的傷亡不大,但卻給張攀所部爭取到了時間,提前趕到了龍骨山城。
鄭鳳壽得到了毛文龍所授的銀牌及都司之職,在龍骨山城已匯聚了兩千餘人。如果算上城中能上城協防的義勇百姓,足能達到三千多。
龍川的崔孝一知道建虜大隊回返,龍川肯定不可守,便帶著安克誠、張希範、安宗祿、李渾、金重國等壯士,以及招募到的五百餘人趕來協防。
張攀率領的五百兵,是奉毛文龍之命,押運一批糧草物資,趕來支援龍骨山城的。
龍骨山城是亮明旗號抗擊建虜的,大隊建虜必然來攻,拔掉這個應該是義州和龍川唯一的大據點。
得到東江軍來援的消息,鄭鳳壽帶人出城數裏相迎。他也沒想到,隻是一封書信說出了困難,毛文龍就派兵支援,並送來了急需的糧食。
“未曾遠迎,張將軍恕罪。”鄭鳳壽與張攀也算是熟悉,在義州城共同作戰過,但見麵之後還是執禮甚恭。
“鄭將軍客氣了。”張攀拱手還禮,禮數亦是不缺,更沒有倨傲之色。
與在場眾人一一見禮寒喧後,張攀才和鄭鳳壽聯袂而行,進入了龍骨山城。
郭大靖一路行來,便注意觀察地形地勢,到了城下也是張望琢磨,哪裏埋地雷比較合適,埋什麽樣的地雷效果更佳。
龍骨山城確實險要,依山而建,石頭壘砌,倚此城堅守的話,足以抵擋數倍之敵的進攻。
曆史上,建虜三次圍攻,都無功而返。主力撤出朝鮮後,還在義州駐兵,繼續與龍骨山城的朝鮮義兵和毛文龍所部作戰。
直到六月下旬,龍骨山城義兵崩散棄城,建虜才完全撤離朝鮮。
義兵崩潰的原因也很令人無語和憤慨,朝鮮君臣獲悉毛文龍援助龍骨山城,懷疑是要兼並城中義兵。
同時,朝鮮已與建虜議和,龍骨山城卻還在拚命抵抗,這不是公然對抗政府,不顧大局嘛?要是再激怒建虜,豈不給朝鮮招來禍患?
於是,朝鮮君臣下令讓龍骨山城的軍民遷到朝鮮內地,也就是“移兵”。
龍骨山城的軍民得到這個消息後,唯恐遷入內地遭到迫害,或是把他送給建虜;不聽命令的話,又被斷了糧草物資,遂棄城潰散,自謀生路。
鄭鳳壽等頭領也有這個擔心,不敢去安州,而是跑去皮島避禍。
因為朝鮮國王李倧說了:“鄭鳳壽但知毛鎮,而不知有朝廷,厥罪非細……”
其實,如果把李倧的心裏話說出來,應該是這樣的,“好不容易議和了,後金退兵了。你還打,還抵抗,是存心要害死我嗎?”
這樣的一幕很諷刺,但也很熟悉。
近代的滿清也是一樣,下麵官兵還在浴血奮戰地抵抗侵略,軟弱無能的朝廷已經簽訂條約,萎了,跪了。
“夠了,夠了。”郭大靖用力點頭,試探著問道:“這批回島的傷員中,有馬民馬大哥嗎?”
“有。”張攀很篤定地說道:“他傷在肩頸,要休養一段時間。”
郭大靖臉上露出喜色,說道:“那某就托他送東西,再捎上幾句話。”
捎話是假,把土豆的種植方法交代好才是真。這麽金貴的東西,爭取今年就來個大豐收。明年在各島推廣種植,就能解決很大的糧食問題。
一邊從外購糧屯積,一邊自力更生,兩手都要抓,才更有把握。
張攀點了點頭,說道:“行,你去傷兵營找他,這些東西我讓人給你先送上船。”
“多謝大人。”郭大靖躬身致謝。
張攀擺了下手,說道:“據最新的情報,三個建虜貝勒帶兵返回,要掃清後路。我軍可能要提前行動,你是中堅,更要做好準備。”
“大人放心。”郭大靖挺直腰背,大聲說道:“殺建虜,是卑職最期望的事情。隨時準備著,現在出發也沒有問題。”
張攀笑著又拍了拍郭大靖,滿臉讚賞,說道:“東江軍若多幾個郭小旗,嗯,郭百戶,必讓建虜寢食難安。好了,你去吧!”
“是!卑職告退。”郭大靖施禮後,轉身而去。
…………………..
戰爭形勢就是瞬息萬變,敵動我動,如同兩個高手過招,隨時隨地都可能變化。
地雷的大規模製造,並沒有因為建虜的突然調動而停止,但小股部隊的出擊襲擾,卻要提前發動了。
根據情報,義州城已為一千出過痘的蒙古人重占,貝勒嶽讬率兩千精騎,並兩千剃頭人,回師義州,剿殺反抗武裝,保證後路安靖。
阿敏的安排也是深思熟慮的,嶽讬是與自己關係最遠,卻與皇太極最近的,給打發到義州,離得最遠,阻礙最小。
<a id="wzsy" href="https://m.yawenba.net">雅文吧</a>
碩讬雖與嶽讬是兄弟,但小時候卻遭受父親代善和繼母的虐待,差點被代善誣陷投明叛金而被殺。
代善擁戴皇太極繼位,碩讬卻與多爾袞交好,加上對父親代善的舊怨,屬於可以拉攏的對象。
杜度之父是褚英,阿敏之父是舒爾哈齊,同樣是被努爾哈赤所處死,叔伯兄弟似乎有同病相憐的共同特征。
所以,碩讬在安州,杜度在定州,離得阿敏所率的主力近一些。
濟爾哈朗是自家兄弟,阿濟格似乎在暗中支持自己,阿敏便把這兩位留下,覺得可能成為助力。
先不說這其中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也不管阿敏能否自立成功,對於建虜的兵力調動,東江軍也作出了相應的布置。
還是以義州、龍川、鐵山為主戰場,畢竟地形熟,與朝鮮義兵關係好。且離島近,既能蹈冰,又能從鴨綠江口乘船登岸,方便投入兵力。
二月初三,郭大靖率領自己的小隊,奉命出發,跟隨張攀所部登岸作戰。
此時,嶽讬所率人馬剛過宣川,便遭到了東江軍和朝鮮義兵的層層截擊。
每逢險要、山林或道路狹窄之處,弓箭、火銃、滾木擂石、陷阱,再加上少量的地雷,便使建虜不得不停止前進,或作戰或消除,行軍速度大為減慢。
雖然建虜付出的傷亡不大,但卻給張攀所部爭取到了時間,提前趕到了龍骨山城。
鄭鳳壽得到了毛文龍所授的銀牌及都司之職,在龍骨山城已匯聚了兩千餘人。如果算上城中能上城協防的義勇百姓,足能達到三千多。
龍川的崔孝一知道建虜大隊回返,龍川肯定不可守,便帶著安克誠、張希範、安宗祿、李渾、金重國等壯士,以及招募到的五百餘人趕來協防。
張攀率領的五百兵,是奉毛文龍之命,押運一批糧草物資,趕來支援龍骨山城的。
龍骨山城是亮明旗號抗擊建虜的,大隊建虜必然來攻,拔掉這個應該是義州和龍川唯一的大據點。
得到東江軍來援的消息,鄭鳳壽帶人出城數裏相迎。他也沒想到,隻是一封書信說出了困難,毛文龍就派兵支援,並送來了急需的糧食。
“未曾遠迎,張將軍恕罪。”鄭鳳壽與張攀也算是熟悉,在義州城共同作戰過,但見麵之後還是執禮甚恭。
“鄭將軍客氣了。”張攀拱手還禮,禮數亦是不缺,更沒有倨傲之色。
與在場眾人一一見禮寒喧後,張攀才和鄭鳳壽聯袂而行,進入了龍骨山城。
郭大靖一路行來,便注意觀察地形地勢,到了城下也是張望琢磨,哪裏埋地雷比較合適,埋什麽樣的地雷效果更佳。
龍骨山城確實險要,依山而建,石頭壘砌,倚此城堅守的話,足以抵擋數倍之敵的進攻。
曆史上,建虜三次圍攻,都無功而返。主力撤出朝鮮後,還在義州駐兵,繼續與龍骨山城的朝鮮義兵和毛文龍所部作戰。
直到六月下旬,龍骨山城義兵崩散棄城,建虜才完全撤離朝鮮。
義兵崩潰的原因也很令人無語和憤慨,朝鮮君臣獲悉毛文龍援助龍骨山城,懷疑是要兼並城中義兵。
同時,朝鮮已與建虜議和,龍骨山城卻還在拚命抵抗,這不是公然對抗政府,不顧大局嘛?要是再激怒建虜,豈不給朝鮮招來禍患?
於是,朝鮮君臣下令讓龍骨山城的軍民遷到朝鮮內地,也就是“移兵”。
龍骨山城的軍民得到這個消息後,唯恐遷入內地遭到迫害,或是把他送給建虜;不聽命令的話,又被斷了糧草物資,遂棄城潰散,自謀生路。
鄭鳳壽等頭領也有這個擔心,不敢去安州,而是跑去皮島避禍。
因為朝鮮國王李倧說了:“鄭鳳壽但知毛鎮,而不知有朝廷,厥罪非細……”
其實,如果把李倧的心裏話說出來,應該是這樣的,“好不容易議和了,後金退兵了。你還打,還抵抗,是存心要害死我嗎?”
這樣的一幕很諷刺,但也很熟悉。
近代的滿清也是一樣,下麵官兵還在浴血奮戰地抵抗侵略,軟弱無能的朝廷已經簽訂條約,萎了,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