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關失守,並州南大門洞開。
王蓋等人慌了神,第一時間撤回準備侵擾冀州的兵力,加強壺關、井陘關等要塞的防守,以免像天井關一樣因兵力不足被襲破。
王蓋很糾結。令狐邵不是無能之輩,天井關也不是容易攻取的地方,即便令狐邵因為邘城未下而輕敵,天井關的失守也足以證明吳軍善戰,守住並州的可能性無形中又降了三分。他想投降,尤其是聽說士孫瑞父子得到孫策任用的時候,但隨即而來的消息又讓他猶豫起來。
孫策要殺司馬懿,連投降的機會都不給,這未免令人費解,但有一點可以保證,司馬懿不會坐以待斃,邘城必然有一場惡戰,吳軍即使得了天井關,也不太可能大舉進入並州。
事情或許還有轉機,不妨再等等。
王蓋與逢紀商量,由逢紀出麵,試探著和孫策接觸,看看能不能有和平解決的機會,哪怕是拖點時間也行。天井關失守,逢紀也信心大失,隻是客居他鄉,兵力有限,他做不了主,見王蓋動搖,自然樂見其成,便委托華歆去見孫策,看看孫策是什麽態度,又能給什麽樣的條件。
華歆倒是沒推辭,爽快地答應了。不過他提醒逢紀說,你和王蓋不同,你隻是為中山效力,與孫策本人沒有仇怨,劉備已死,關羽、張飛、趙雲都投降了,吳王應該不會為難你,王蓋就不同了,王允是袁氏被殺的元凶,吳王未必會輕易答應,你要做好單獨談判的準備,想辦法和王蓋割離。
逢紀深以為然,點頭答應。
華歆隨即趕往孟津。經過天井關時,他特地停留了一下,實地查看了天井關的地形,越看越覺得不可思議。如此險要的地形,孫尚香是怎麽攻克的?
天井關是要塞,守關的將士也不知道華歆的暗間身份,對他非常警惕,不僅不告訴他任何事,還xiàn zhi他的行動範圍,不讓他四處打聽。出了天井關,到了河內,華歆才聽到一些傳言,但這些傳言明顯有些不靠譜,按那些有幸目睹戰事經過的民夫的說法,三將軍孫尚香簡直是從天而降,直接落在天井關,而令狐邵也被她一腳踢下了山,哪裏有什麽戰鬥可言。
更有甚者,三姑泉也變成了三將軍泉,有人煞有其事地說那三眼泉水是三將軍用腳跺出來的,如果把水抽空,還能看到泉底的腳印。
華歆啼笑皆非,覺得這些百姓太愚昧,不可理喻。可是有一點,他感觸很深,秋收還沒完全結束,河內各鄉亭已經在發布告示,通知百姓交納田租,供應大軍征戰。告示貼到了每一裏,幾乎每個百姓都清楚自己該交多少糧,如果有人多收,他們可以找誰去申訴,據說河內太守毛玠有命令,各縣必須及時處理百姓的投訴,延期將受嚴懲。
華歆將信將疑,經過野王時,特地到縣寺去看了一下,果然看到縣寺門口貼著公告,什麽事務需要在多少天之內回應,延期多少天將受到什麽樣的懲處,一一列在上麵。他打聽了一下,聽說這些條例都是新擬的,在試行階段。毛太守說了,過幾個月,他將召集各縣鄉老賢良討論細則,刻成碑,遵照執行。
華歆有些不以為然。他不反對善待百姓,但如此嚴苛的律令卻有著濃濃的法家氣息,顯然有違儒家的仁恕之道。他本想和毛玠見一麵,討論一下這個問題,但毛玠正在各縣巡視,督促新政施行,催繳秋糧。華歆隻得暫且擱下,趕往孟津大營。
得知華歆來了,孫策第一時間接見,設宴為華歆接風,並請陳琳來做陪。陳琳與華歆是故交,早在袁紹主政冀州時就有過來往,互相之間有詩賦相酬。老友重逢,華歆很興奮,說起了沿途的見聞,不知不覺話題就轉到了河內的新政上,隨即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新政的法家氣息是不是太重了?
孫策哈哈大笑,說道:“這個問題的確有些異議,如果華公有興趣,不妨一起參與討論。”
陳琳也說道:“有你這個龍頭參戰,我等又多一分勝算。”
華歆不太明白,陳琳便將最近的大討論大致解釋了一下,希望華歆也能參與討論,最好寫幾篇文章,壯壯聲勢。華歆聽了,戰意大漲,恨不得立刻讓陳琳將已經發表的文章拿來,以便他狠狠批判。陳琳有點尷尬。他知道孫策雖然沒有對當前的大討論進行評判,但路粹的意見顯然更符合孫策的看法,所以他們隻說是討論,不提批判,批判路粹等於批判孫策,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抵觸心理。
孫策倒是不在意,一邊請華歆喝酒,一邊命人準備文章合集。他這裏有所有的文章,為華歆準備一份並不是什麽難事。
見孫策如此坦蕩,陳琳鬆了一口氣。他不禁想起袁紹,袁紹外寬內忌,是絕對做不到如此善待不同意見的。他就算沒有戰死在官渡,也不會是吳王的對手。
孫策隨即問起了並州的情況。
華歆將並州的情況說了一遍,最後問了孫策一個問題:怎麽對待王家?劉備戰死後,中山國名存實亡,如今掌控上黨、太原的就是王氏兄弟,逢紀的影響有限。大王如果願意放過王允,赦免王蓋等人,則並州可立下。否則隻能強攻硬取,以並州的地形,這一戰絕不輕鬆。天井關失守之後,王氏兄弟很重視,加強了各關隘的兵力,不可能再有偷襲的機會。
孫策一時無法決斷。這些天,他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是強攻並州,堅決的消滅王氏兄弟,並趁此機會鍛煉隊伍,還是與王氏兄弟談判,接受他們的投降?這兩個選擇各有利弊,涉及到的問題也很廣,絕不是簡單一句話就能決定的。
主張打的以江東係為主,沈友、朱桓、全柔、徐琨可都眼巴巴地等著立功呢。主張談判的以汝潁係、冀州係為主,一來他們大多與並州世家有聯係,二來如果開戰,必然要從冀州、兗豫調運錢糧,如果能談判,他們就可以免去不少損失。
就他個人而言,這也是個兩難的選擇:並州是中原農耕民族與高原遊牧民族爭奪最激烈的地方,興衰強弱直接影響著中原的安全。如今並州已經並殘,隻剩下太原、上黨兩郡還有些實力,如果惡戰一場,兩郡損失太大,短時間內無法恢複,麵對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時多少些吃力。可若是接受投降,並州固然可以保存一些元氣,他卻沒有機會喘息,lián zhàn連勝,士氣如虹,攻取益州會立刻提上議事日程。
但他很清楚,眼下並不具備強攻益州的條件,受阻是必然,如果受挫,他也不意外。
如今占據益州的是曹操,不是公孫述,不會給他留下什麽出奇製勝的機會。與其直接去啃益州那個硬骨頭,有可能崩了牙,倒不如拿並州先試試手。比起曹操,王氏兄弟畢竟遜色不少。
孫策問華歆、陳琳的意見。
陳琳建議,可以談談看,摸摸王氏兄弟的底線,能不能談成再說,至少不能給人留下窮兵黷武的口實。當然,該準備的還要準備,以戰促和也是一個辦法。他又說,華歆不宜作為王氏兄弟的代表,不如傳書王蓋,讓他派正式的使者來,直接和吳王談,借此機會看看王氏兄弟的誠意。
華歆表示讚同,隻要孫策同意談判,不管最後能不能談成,他的任務就完成了。
孫策反複權衡了一番,覺得陳琳所言有理,答應了。
——
華歆在孟津住了兩天,將已發表的文章通讀了一遍,又和荀彧等人進行了交流,然後給逢紀寫了一封信,詳細的說明了吳國的情況,也轉達了吳王的態度。
吳王可以接受談判,uu看書ww.uukanshu 但有些條件不會變,比如在並州推行新政。王蓋如果想談判,就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要舍不得現有的利益。從他了解的情況來看,新政或許有不足之處,但長遠來看,新政利大於弊,對世家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於王蓋兄弟而言,還有一個問題必須麵對:那就是王允要承擔袁氏五十餘口被殺的直接責任。考慮到袁紹本人都沒有被掘墳,正常情況下,孫策應該不會做得那麽絕,但史書上肯定要留一筆。當然,如果王氏兄弟識時務,舉並州以降,能在新朝占據一席之地,史書上就算寫,也會留點麵子。如果王氏兄弟不肯麵對現實,結果隻會更慘。
總而言之,華歆希望逢紀能勸說王蓋等人接受議和。對逢紀本人來說,這也是一樁功勞。吳國朝堂人才濟濟,沒有功勞,逢紀很難立足。
孫策派秦誼去送信,然後留在逢紀身邊,協助行動,必要的時候救出劉禪,為劉備留一絲血脈。
關羽要求一起行動。孫策不同意,關羽的相貌太顯眼了,不像秦誼等人容易掩飾行藏,萬一暴露了,可能危及逢紀甚至劉禪的安全。關羽本來還不服氣,結果被杜夫人嗔了幾句,便偃旗息鼓,俯首聽命了。21
王蓋等人慌了神,第一時間撤回準備侵擾冀州的兵力,加強壺關、井陘關等要塞的防守,以免像天井關一樣因兵力不足被襲破。
王蓋很糾結。令狐邵不是無能之輩,天井關也不是容易攻取的地方,即便令狐邵因為邘城未下而輕敵,天井關的失守也足以證明吳軍善戰,守住並州的可能性無形中又降了三分。他想投降,尤其是聽說士孫瑞父子得到孫策任用的時候,但隨即而來的消息又讓他猶豫起來。
孫策要殺司馬懿,連投降的機會都不給,這未免令人費解,但有一點可以保證,司馬懿不會坐以待斃,邘城必然有一場惡戰,吳軍即使得了天井關,也不太可能大舉進入並州。
事情或許還有轉機,不妨再等等。
王蓋與逢紀商量,由逢紀出麵,試探著和孫策接觸,看看能不能有和平解決的機會,哪怕是拖點時間也行。天井關失守,逢紀也信心大失,隻是客居他鄉,兵力有限,他做不了主,見王蓋動搖,自然樂見其成,便委托華歆去見孫策,看看孫策是什麽態度,又能給什麽樣的條件。
華歆倒是沒推辭,爽快地答應了。不過他提醒逢紀說,你和王蓋不同,你隻是為中山效力,與孫策本人沒有仇怨,劉備已死,關羽、張飛、趙雲都投降了,吳王應該不會為難你,王蓋就不同了,王允是袁氏被殺的元凶,吳王未必會輕易答應,你要做好單獨談判的準備,想辦法和王蓋割離。
逢紀深以為然,點頭答應。
華歆隨即趕往孟津。經過天井關時,他特地停留了一下,實地查看了天井關的地形,越看越覺得不可思議。如此險要的地形,孫尚香是怎麽攻克的?
天井關是要塞,守關的將士也不知道華歆的暗間身份,對他非常警惕,不僅不告訴他任何事,還xiàn zhi他的行動範圍,不讓他四處打聽。出了天井關,到了河內,華歆才聽到一些傳言,但這些傳言明顯有些不靠譜,按那些有幸目睹戰事經過的民夫的說法,三將軍孫尚香簡直是從天而降,直接落在天井關,而令狐邵也被她一腳踢下了山,哪裏有什麽戰鬥可言。
更有甚者,三姑泉也變成了三將軍泉,有人煞有其事地說那三眼泉水是三將軍用腳跺出來的,如果把水抽空,還能看到泉底的腳印。
華歆啼笑皆非,覺得這些百姓太愚昧,不可理喻。可是有一點,他感觸很深,秋收還沒完全結束,河內各鄉亭已經在發布告示,通知百姓交納田租,供應大軍征戰。告示貼到了每一裏,幾乎每個百姓都清楚自己該交多少糧,如果有人多收,他們可以找誰去申訴,據說河內太守毛玠有命令,各縣必須及時處理百姓的投訴,延期將受嚴懲。
華歆將信將疑,經過野王時,特地到縣寺去看了一下,果然看到縣寺門口貼著公告,什麽事務需要在多少天之內回應,延期多少天將受到什麽樣的懲處,一一列在上麵。他打聽了一下,聽說這些條例都是新擬的,在試行階段。毛太守說了,過幾個月,他將召集各縣鄉老賢良討論細則,刻成碑,遵照執行。
華歆有些不以為然。他不反對善待百姓,但如此嚴苛的律令卻有著濃濃的法家氣息,顯然有違儒家的仁恕之道。他本想和毛玠見一麵,討論一下這個問題,但毛玠正在各縣巡視,督促新政施行,催繳秋糧。華歆隻得暫且擱下,趕往孟津大營。
得知華歆來了,孫策第一時間接見,設宴為華歆接風,並請陳琳來做陪。陳琳與華歆是故交,早在袁紹主政冀州時就有過來往,互相之間有詩賦相酬。老友重逢,華歆很興奮,說起了沿途的見聞,不知不覺話題就轉到了河內的新政上,隨即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新政的法家氣息是不是太重了?
孫策哈哈大笑,說道:“這個問題的確有些異議,如果華公有興趣,不妨一起參與討論。”
陳琳也說道:“有你這個龍頭參戰,我等又多一分勝算。”
華歆不太明白,陳琳便將最近的大討論大致解釋了一下,希望華歆也能參與討論,最好寫幾篇文章,壯壯聲勢。華歆聽了,戰意大漲,恨不得立刻讓陳琳將已經發表的文章拿來,以便他狠狠批判。陳琳有點尷尬。他知道孫策雖然沒有對當前的大討論進行評判,但路粹的意見顯然更符合孫策的看法,所以他們隻說是討論,不提批判,批判路粹等於批判孫策,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抵觸心理。
孫策倒是不在意,一邊請華歆喝酒,一邊命人準備文章合集。他這裏有所有的文章,為華歆準備一份並不是什麽難事。
見孫策如此坦蕩,陳琳鬆了一口氣。他不禁想起袁紹,袁紹外寬內忌,是絕對做不到如此善待不同意見的。他就算沒有戰死在官渡,也不會是吳王的對手。
孫策隨即問起了並州的情況。
華歆將並州的情況說了一遍,最後問了孫策一個問題:怎麽對待王家?劉備戰死後,中山國名存實亡,如今掌控上黨、太原的就是王氏兄弟,逢紀的影響有限。大王如果願意放過王允,赦免王蓋等人,則並州可立下。否則隻能強攻硬取,以並州的地形,這一戰絕不輕鬆。天井關失守之後,王氏兄弟很重視,加強了各關隘的兵力,不可能再有偷襲的機會。
孫策一時無法決斷。這些天,他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是強攻並州,堅決的消滅王氏兄弟,並趁此機會鍛煉隊伍,還是與王氏兄弟談判,接受他們的投降?這兩個選擇各有利弊,涉及到的問題也很廣,絕不是簡單一句話就能決定的。
主張打的以江東係為主,沈友、朱桓、全柔、徐琨可都眼巴巴地等著立功呢。主張談判的以汝潁係、冀州係為主,一來他們大多與並州世家有聯係,二來如果開戰,必然要從冀州、兗豫調運錢糧,如果能談判,他們就可以免去不少損失。
就他個人而言,這也是個兩難的選擇:並州是中原農耕民族與高原遊牧民族爭奪最激烈的地方,興衰強弱直接影響著中原的安全。如今並州已經並殘,隻剩下太原、上黨兩郡還有些實力,如果惡戰一場,兩郡損失太大,短時間內無法恢複,麵對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時多少些吃力。可若是接受投降,並州固然可以保存一些元氣,他卻沒有機會喘息,lián zhàn連勝,士氣如虹,攻取益州會立刻提上議事日程。
但他很清楚,眼下並不具備強攻益州的條件,受阻是必然,如果受挫,他也不意外。
如今占據益州的是曹操,不是公孫述,不會給他留下什麽出奇製勝的機會。與其直接去啃益州那個硬骨頭,有可能崩了牙,倒不如拿並州先試試手。比起曹操,王氏兄弟畢竟遜色不少。
孫策問華歆、陳琳的意見。
陳琳建議,可以談談看,摸摸王氏兄弟的底線,能不能談成再說,至少不能給人留下窮兵黷武的口實。當然,該準備的還要準備,以戰促和也是一個辦法。他又說,華歆不宜作為王氏兄弟的代表,不如傳書王蓋,讓他派正式的使者來,直接和吳王談,借此機會看看王氏兄弟的誠意。
華歆表示讚同,隻要孫策同意談判,不管最後能不能談成,他的任務就完成了。
孫策反複權衡了一番,覺得陳琳所言有理,答應了。
——
華歆在孟津住了兩天,將已發表的文章通讀了一遍,又和荀彧等人進行了交流,然後給逢紀寫了一封信,詳細的說明了吳國的情況,也轉達了吳王的態度。
吳王可以接受談判,uu看書ww.uukanshu 但有些條件不會變,比如在並州推行新政。王蓋如果想談判,就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要舍不得現有的利益。從他了解的情況來看,新政或許有不足之處,但長遠來看,新政利大於弊,對世家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於王蓋兄弟而言,還有一個問題必須麵對:那就是王允要承擔袁氏五十餘口被殺的直接責任。考慮到袁紹本人都沒有被掘墳,正常情況下,孫策應該不會做得那麽絕,但史書上肯定要留一筆。當然,如果王氏兄弟識時務,舉並州以降,能在新朝占據一席之地,史書上就算寫,也會留點麵子。如果王氏兄弟不肯麵對現實,結果隻會更慘。
總而言之,華歆希望逢紀能勸說王蓋等人接受議和。對逢紀本人來說,這也是一樁功勞。吳國朝堂人才濟濟,沒有功勞,逢紀很難立足。
孫策派秦誼去送信,然後留在逢紀身邊,協助行動,必要的時候救出劉禪,為劉備留一絲血脈。
關羽要求一起行動。孫策不同意,關羽的相貌太顯眼了,不像秦誼等人容易掩飾行藏,萬一暴露了,可能危及逢紀甚至劉禪的安全。關羽本來還不服氣,結果被杜夫人嗔了幾句,便偃旗息鼓,俯首聽命了。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