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到了六月。
過去的半年裏,每日都有源源不斷的邸報,像雪花一樣飛進蒼城。
蒼城,這個龐然大物的政治和經貿中心,變得擁擠不堪。
經過勘探,新的國都選址在了徹郡與原來的王畿之地交界的地方。
徹郡,也就是原本的徹國之地。
伐晉之戰中,徹國被滅國,完全是蒼國一己之力而成,所以並未納入會盟討論範圍之內,徹國自然也全部被蒼國所吞並。
由於地勢原因,這兩年來一直承擔著通往蒼國的交通樞紐的作用,每日來往的商隊絡繹不絕,比之前多了幾倍的繁華。
地勢好,又繁華,進可攻,退可守,更有利於對全國的掌控。
這樣一個地方,自然是獲得了工部的青睞,在呈報到朝廷,經得楊沐的批準後,就立即開始了工程,接連幾個月如火如荼,鋼鐵場和水泥廠全力運轉,一應原料都源源不斷地運往新城。
值得一提的是,吳國前後一共派出了幾批使者與蒼國交涉,表示願意主動撤出邵國,同時給蒼國大量的賠款,唯一的懇求就是青龍軍團不再與吳軍為敵。
這說明,吳軍的壓力太大,已經快要支撐不下去了。
的確,吳軍通過攻打邵國,是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在過去的幾個月裏,阮國與範國先後退兵,吳國的壓力驟減。
但是青龍軍團勢如破竹,接連破了一座又一座城池,與邵軍一起收複了邵國的大部分土地,吳軍又顯得弱起來,範國與阮國蠢蠢欲動,吳軍的壓力再次大增。
聽聞,這件事讓吳國皇帝氣得昏厥,當眾吐了幾口大血。
然而,楊沐可沒心思理會這些破事,他近期關注的是國內發展所遇到的瓶頸。
什麽瓶頸呢?
眾所周知,蒼國的文化推廣是做得非常好的,老百姓的凝聚力也非常的強大,與外邦比起來,漸漸的形成了文化差異,逐漸的獨立出了一個族群。
這個是一個民族,在形成過程中必須會經曆的一個階段。
然而,楊沐就總覺得少了點什麽。
左思右想才明白,課本上的知識,怎麽都是自己從圖書館裏摘抄出來的呢?
現在蒼國的讀書人這麽多,好幾千萬呢,怎麽就沒有人寫寫故事,什麽的,做一下創新?
六大軍團這麽多的英雄事跡,怎麽就沒人關注一下?
身為一個皇帝,那麽多正麵的例子,怎麽外人就不知道麽?
輿論怎麽搞的!
抱著書啃老本,是肯定不行的,既然要塑造新的文化,就一定要具有創新力,不能死守著圖書館裏的那些東西一成不變。
倒是能擔起這個任務,但是這麽些年來,表現形勢似乎有點僵化了,頂多就是一些高壓的笑話和寓言之類的,還沒有到那種能夠自創故事地步。
畢竟是官方的產物,而且用處也很明確,受到版麵的限製,楊沐也不強求讓扛起這個任務,於是就想著,是不是該鼓勵一下國內的士子們,投入到創作當中?
也就是說,是不是該讓那些閑暇的士子,帶頭衝鋒激發蒼國的文字創新能力?
於是,在炎熱的六月,楊沐召見了禮部尚書王膺,一起商討此事。
一開始,王膺還比較呆板,對於此事完全是一臉的茫然,在楊沐的幾番解釋下,終於明白了意思。
出宮的時候,王膺的心中不免好奇起來。
因為憑借他對皇帝陛下的了解,後者是絕對不會做無益的事的,是一個無利不起早的皇帝,除非關乎什麽休閑娛樂之類的。
無緣無故的,透露出這樣的意思,真是非常的奇怪。
莫非,陛下也愛聽故事?
或者說,與大多數百姓一樣,等不及上的小故事,想要一下子看更多?
還是說,對禮部的編寫方式不滿,覺得禮部太過呆板?
皇帝一句話,臣子猜斷腸。
王膺非常的苦惱,忐忑地出了宮。
而後,便開始按照楊沐的吩咐,組織一些有此天賦的士子,試著寫一些故事。
待到半個月後,一共有一千多篇故事,呈送在了楊沐的案頭前。
“唔……都這一些寓言和小故事之類的呀,還是沒有跳脫大蒼時報的思維。”
楊沐有些失望,在他看來經受蒼國教育部這種填鴨式教育成長起來的士子,似乎已經習慣了朝廷灌輸的故事,也習慣了某一些風靡的文體,能做出創新的很好。
而且,或許是因為要呈送皇帝看,這些小故事都極具正能量的,誰也不敢寫得太偏。
不過,他最終還是看了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風格有點像。
三國演義?
可以呀!
楊沐來了興趣,這本,u看書 .ukanshu.cm 本就是三分真實,如果按照正史來寫,估計根本沒有人看,但是通過文字潤色和人物塑造,以的形勢寫出來,可讀性就非常強了。
像什麽關雲長、張飛、趙雲、周瑜、許攸……蒼國不就有很多這樣的人麽?
沒有?
必須要有!
不就是包裝一下麽?
像什麽衛忠全、司馬宏、屈勇、耿貴這樣的將領,可塑性太強了,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閃光點可以發掘。
就算沒有閃光點,製造閃光點也要發掘。
“唔……把這幾個人給朕叫來吧,尤其是那個叫做徐樂水的,叫他再寫一篇過來讓朕瞧瞧。”
楊沐將一疊紙張遞到王膺的手裏,也算是矮子裏麵挑高個。
王膺心裏納悶,那個叫做徐樂水的人他知道,在所有的這些士子中算是另類的了,當初收這些故事的時候,他還在想著該不該扔了,萬一惹得陛下不高興……
沒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篇讓他差點丟棄的故事,卻得到了皇帝陛下的青睞。
之所以說青睞,是因為楊沐說的是再寫一篇瞧瞧,而不是說叫人把他抓起來。
明顯,是想再考查看看。
王膺也是朝廷裏的老人了,人老成精,深諳其中的彎彎繞繞,一旦得到了皇帝陛下的賞識,那可就真的算是飛黃騰達了。
譬如,孔尚賢、耿貴、歐冶、曾十三,這些人哪一個不是簡在帝心,一下子平步青雲?
過去的半年裏,每日都有源源不斷的邸報,像雪花一樣飛進蒼城。
蒼城,這個龐然大物的政治和經貿中心,變得擁擠不堪。
經過勘探,新的國都選址在了徹郡與原來的王畿之地交界的地方。
徹郡,也就是原本的徹國之地。
伐晉之戰中,徹國被滅國,完全是蒼國一己之力而成,所以並未納入會盟討論範圍之內,徹國自然也全部被蒼國所吞並。
由於地勢原因,這兩年來一直承擔著通往蒼國的交通樞紐的作用,每日來往的商隊絡繹不絕,比之前多了幾倍的繁華。
地勢好,又繁華,進可攻,退可守,更有利於對全國的掌控。
這樣一個地方,自然是獲得了工部的青睞,在呈報到朝廷,經得楊沐的批準後,就立即開始了工程,接連幾個月如火如荼,鋼鐵場和水泥廠全力運轉,一應原料都源源不斷地運往新城。
值得一提的是,吳國前後一共派出了幾批使者與蒼國交涉,表示願意主動撤出邵國,同時給蒼國大量的賠款,唯一的懇求就是青龍軍團不再與吳軍為敵。
這說明,吳軍的壓力太大,已經快要支撐不下去了。
的確,吳軍通過攻打邵國,是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在過去的幾個月裏,阮國與範國先後退兵,吳國的壓力驟減。
但是青龍軍團勢如破竹,接連破了一座又一座城池,與邵軍一起收複了邵國的大部分土地,吳軍又顯得弱起來,範國與阮國蠢蠢欲動,吳軍的壓力再次大增。
聽聞,這件事讓吳國皇帝氣得昏厥,當眾吐了幾口大血。
然而,楊沐可沒心思理會這些破事,他近期關注的是國內發展所遇到的瓶頸。
什麽瓶頸呢?
眾所周知,蒼國的文化推廣是做得非常好的,老百姓的凝聚力也非常的強大,與外邦比起來,漸漸的形成了文化差異,逐漸的獨立出了一個族群。
這個是一個民族,在形成過程中必須會經曆的一個階段。
然而,楊沐就總覺得少了點什麽。
左思右想才明白,課本上的知識,怎麽都是自己從圖書館裏摘抄出來的呢?
現在蒼國的讀書人這麽多,好幾千萬呢,怎麽就沒有人寫寫故事,什麽的,做一下創新?
六大軍團這麽多的英雄事跡,怎麽就沒人關注一下?
身為一個皇帝,那麽多正麵的例子,怎麽外人就不知道麽?
輿論怎麽搞的!
抱著書啃老本,是肯定不行的,既然要塑造新的文化,就一定要具有創新力,不能死守著圖書館裏的那些東西一成不變。
倒是能擔起這個任務,但是這麽些年來,表現形勢似乎有點僵化了,頂多就是一些高壓的笑話和寓言之類的,還沒有到那種能夠自創故事地步。
畢竟是官方的產物,而且用處也很明確,受到版麵的限製,楊沐也不強求讓扛起這個任務,於是就想著,是不是該鼓勵一下國內的士子們,投入到創作當中?
也就是說,是不是該讓那些閑暇的士子,帶頭衝鋒激發蒼國的文字創新能力?
於是,在炎熱的六月,楊沐召見了禮部尚書王膺,一起商討此事。
一開始,王膺還比較呆板,對於此事完全是一臉的茫然,在楊沐的幾番解釋下,終於明白了意思。
出宮的時候,王膺的心中不免好奇起來。
因為憑借他對皇帝陛下的了解,後者是絕對不會做無益的事的,是一個無利不起早的皇帝,除非關乎什麽休閑娛樂之類的。
無緣無故的,透露出這樣的意思,真是非常的奇怪。
莫非,陛下也愛聽故事?
或者說,與大多數百姓一樣,等不及上的小故事,想要一下子看更多?
還是說,對禮部的編寫方式不滿,覺得禮部太過呆板?
皇帝一句話,臣子猜斷腸。
王膺非常的苦惱,忐忑地出了宮。
而後,便開始按照楊沐的吩咐,組織一些有此天賦的士子,試著寫一些故事。
待到半個月後,一共有一千多篇故事,呈送在了楊沐的案頭前。
“唔……都這一些寓言和小故事之類的呀,還是沒有跳脫大蒼時報的思維。”
楊沐有些失望,在他看來經受蒼國教育部這種填鴨式教育成長起來的士子,似乎已經習慣了朝廷灌輸的故事,也習慣了某一些風靡的文體,能做出創新的很好。
而且,或許是因為要呈送皇帝看,這些小故事都極具正能量的,誰也不敢寫得太偏。
不過,他最終還是看了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風格有點像。
三國演義?
可以呀!
楊沐來了興趣,這本,u看書 .ukanshu.cm 本就是三分真實,如果按照正史來寫,估計根本沒有人看,但是通過文字潤色和人物塑造,以的形勢寫出來,可讀性就非常強了。
像什麽關雲長、張飛、趙雲、周瑜、許攸……蒼國不就有很多這樣的人麽?
沒有?
必須要有!
不就是包裝一下麽?
像什麽衛忠全、司馬宏、屈勇、耿貴這樣的將領,可塑性太強了,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閃光點可以發掘。
就算沒有閃光點,製造閃光點也要發掘。
“唔……把這幾個人給朕叫來吧,尤其是那個叫做徐樂水的,叫他再寫一篇過來讓朕瞧瞧。”
楊沐將一疊紙張遞到王膺的手裏,也算是矮子裏麵挑高個。
王膺心裏納悶,那個叫做徐樂水的人他知道,在所有的這些士子中算是另類的了,當初收這些故事的時候,他還在想著該不該扔了,萬一惹得陛下不高興……
沒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篇讓他差點丟棄的故事,卻得到了皇帝陛下的青睞。
之所以說青睞,是因為楊沐說的是再寫一篇瞧瞧,而不是說叫人把他抓起來。
明顯,是想再考查看看。
王膺也是朝廷裏的老人了,人老成精,深諳其中的彎彎繞繞,一旦得到了皇帝陛下的賞識,那可就真的算是飛黃騰達了。
譬如,孔尚賢、耿貴、歐冶、曾十三,這些人哪一個不是簡在帝心,一下子平步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