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將站了出來,他叫連器。
這是邵國老世族中的一名將領,在軍中頗有人脈,論資曆與勢力來說,並不比公子安這個大將軍要差多少。
而且,這次國內的世族紛紛組建私兵前來協守邊疆,這十幾萬人,同樣也代表著世族的利益,算是他這一方的人。
無論是從國家利益,還是從家族利益上講,在他看來後撤都不是明智之舉。
他看了看公子安,緩緩道:“我等之所以不敢苟同,是因為大將軍錯估了吳邵大勢。吳國以一國之力而戰諸國,兵力能有多少?末將算計,至多三十萬而已!我軍多少?四十餘萬!以四十萬大軍對三十萬,大將軍還認為吳國強大而邵弱小,豈不是大謬?”
公子安眉頭一皺,問道:“誰說吳軍是三十萬?”
“斥候連番軍報,大將軍視而不見麽?”
“此乃吳國驕邵奸謀,將軍信了?大軍開拔,綿延數十裏,斥候怎麽探得詳盡?就算吳國僅有三十萬大軍,就是我邵國所能敵的麽?諸位不要忘了,大戰之中士卒間的配合可是至關作用的,十幾萬世族私兵平日裏並沒有參加參加什麽戰事,又匆匆趕赴前線,缺乏有效操練,在本將看來,與一群新兵無異,一旦爆發大型戰事,他們頂得住麽?要是稍有潰退之勢,我邵國再也難以凝聚兵將,豈不是讓吳國大軍長驅直入,一舉覆滅我邵國?”
“危……危言聳聽!”
連器駁斥,但是可以看出他整個人氣勢,已經弱了一大截。
“我等以為,至少當據守一陣時間,若不然顯得我邵國太過無能,徒漲吳軍氣焰!”
“正是!我邵國南部,乃是國內最為富庶之地,這麽多年來正是靠著這一片廣袤地區,抵住了吳楚的進攻,若是聽任吳軍蹂躪,非享國之計!”
“沒錯,若是將南部拱手而讓,國賦必將銳減,何以支撐接下來的大戰?”
“還是等陛下回來吧,再拖延幾日,陛下就能趕回來了,到時候再看看那蒼國,到底有何表示。”
這便是邵國,國內沒有一個能鎮得住場子的人,所有的將領都非常地平庸,或者說無法培養出一個強大的將領。
試問,一個被世族把持得如此嚴重的國家,能培養出什麽大將軍?
當然,也不僅僅是有世族把持的原因,普通老百姓大字不識一個,忙著柴米油鹽的事,根本沒機會學到知識,所謂培養人才,也就隻有世族有這種能力。
此時,公子安的統帥能力與威望,在軍中便嚴重不足。
雖說,他是皇帝親自任命的大將軍,但是此時這層身份卻沒有多大作用,布下命令下去,如果那些世族從中作梗,陽奉陰違,對整體的戰局反而不利。
戰法決斷往往牽扯出種種實際利益,統兵主帥難以消除麾下將軍們基於族係利害而生出的歧見,邵國軍隊徒擁數十萬大軍,卻無法進行有效的指揮,這就是邵軍的一個弊端。
當然,這件事關乎邵國存亡,公子安當然不會退讓。
散去帳議,他便上書邵國太子,稟報方略歧見的同時,委婉的表達自己有傷在身,不堪重負,請求辭去大將軍之職,歸家養傷。
倒不是他以此相要挾,而是此時分歧以現,如果不能果斷後撤的話,倒還不如將軍事全權交予連器等人,據關死守,倒還有一些勝算。
奏報一發出,結局如何他還真沒有成算。
一方麵,臨陣換將,此乃戰時之大忌,以他對太子的了解,也是一個保守之人,不太可能兵行險著,他公子安本身就是皇族中人,太子不太可能因為世族就真的將之罷免。
另一方麵,就得考慮太子的想法了,如果太子是想據關而守,那麽讓連器來頂替他,幾乎就成鐵板釘釘了。
終究,要看太子如何看待這場戰事,公子安本人是又糾結又彷徨。
第三日,太子特使風塵仆仆趕到了大營。
特使召集了諸將,當眾宣讀了太子的旨意。
“邵吳大戰在即,舉凡方略部署皆以大將軍公子安為決斷,任何部將得奉將令行事,大將軍體有不適,本太子以及諸多廟堂大臣無不憂心如焚,隻是如今大戰在即,還須大將軍稍做忍耐,護我大邵疆土!”
宣完了太子的旨意,特使又是一番撫慰。
公子安立即上前詢問朝廷的情形,特使也一一述說了。
隻不過,聽完之後,公子安卻更是憂心忡忡了。
這一次,太子倒是支持他的,隻不過其餘的皇族世家,卻對撤兵一事看作洪水猛獸,如臨大敵,紛紛要求卸掉他的統帥之權,交由連器處理。
要是連器的方略有用,他倒是無所謂,說退就能退了。
但是現在,吳國恐怕還巴不得進行大戰,邵國要做的就是用空間換取時間,等待楚國等大國的軍隊發力即可。
太子的支持,讓他的心裏吃了一顆安心丸,但是同樣朝廷中世族的反對,亦是讓他憂心。
自古朝堂如果出了變故,那麽肯定會波及到前線軍隊,但願邵國不要出現這種情況。
歎了一口氣,公子安也是無奈得很。
邵國的皇權並不是很深,uu看書ww.ukansh.m 權力分合無定,若其他世族大臣鐵心反對,太子縱然支持他,也太可能長時間頂得住壓力,為了謹防有變,所以撤退必須及時。
“大將軍,務求速速布置,太子壓力不小,還是及時定局為好。”臨走之前,太子特使又叮囑了一聲。
公子安抱拳:“特使回去之後,請替某轉告太子,畢竟不負太子的信任,保存全軍力量!”
特使點了點頭,很快就走了。
翌日,公子安便召集了全軍主要的將領,當著連器的麵,宣布了自己的決定,同時把將令下達全軍,交待全軍有秩序地撤退,同時讓人通知後方城池的百姓往北逃難,讓部分軍隊提前去後方布防。
不久,吳軍就得到了消息。
吳國皇帝立即召集諸將,匯聚一堂,商討接下來該怎麽辦。
看書就搜“”,更新最快!
這是邵國老世族中的一名將領,在軍中頗有人脈,論資曆與勢力來說,並不比公子安這個大將軍要差多少。
而且,這次國內的世族紛紛組建私兵前來協守邊疆,這十幾萬人,同樣也代表著世族的利益,算是他這一方的人。
無論是從國家利益,還是從家族利益上講,在他看來後撤都不是明智之舉。
他看了看公子安,緩緩道:“我等之所以不敢苟同,是因為大將軍錯估了吳邵大勢。吳國以一國之力而戰諸國,兵力能有多少?末將算計,至多三十萬而已!我軍多少?四十餘萬!以四十萬大軍對三十萬,大將軍還認為吳國強大而邵弱小,豈不是大謬?”
公子安眉頭一皺,問道:“誰說吳軍是三十萬?”
“斥候連番軍報,大將軍視而不見麽?”
“此乃吳國驕邵奸謀,將軍信了?大軍開拔,綿延數十裏,斥候怎麽探得詳盡?就算吳國僅有三十萬大軍,就是我邵國所能敵的麽?諸位不要忘了,大戰之中士卒間的配合可是至關作用的,十幾萬世族私兵平日裏並沒有參加參加什麽戰事,又匆匆趕赴前線,缺乏有效操練,在本將看來,與一群新兵無異,一旦爆發大型戰事,他們頂得住麽?要是稍有潰退之勢,我邵國再也難以凝聚兵將,豈不是讓吳國大軍長驅直入,一舉覆滅我邵國?”
“危……危言聳聽!”
連器駁斥,但是可以看出他整個人氣勢,已經弱了一大截。
“我等以為,至少當據守一陣時間,若不然顯得我邵國太過無能,徒漲吳軍氣焰!”
“正是!我邵國南部,乃是國內最為富庶之地,這麽多年來正是靠著這一片廣袤地區,抵住了吳楚的進攻,若是聽任吳軍蹂躪,非享國之計!”
“沒錯,若是將南部拱手而讓,國賦必將銳減,何以支撐接下來的大戰?”
“還是等陛下回來吧,再拖延幾日,陛下就能趕回來了,到時候再看看那蒼國,到底有何表示。”
這便是邵國,國內沒有一個能鎮得住場子的人,所有的將領都非常地平庸,或者說無法培養出一個強大的將領。
試問,一個被世族把持得如此嚴重的國家,能培養出什麽大將軍?
當然,也不僅僅是有世族把持的原因,普通老百姓大字不識一個,忙著柴米油鹽的事,根本沒機會學到知識,所謂培養人才,也就隻有世族有這種能力。
此時,公子安的統帥能力與威望,在軍中便嚴重不足。
雖說,他是皇帝親自任命的大將軍,但是此時這層身份卻沒有多大作用,布下命令下去,如果那些世族從中作梗,陽奉陰違,對整體的戰局反而不利。
戰法決斷往往牽扯出種種實際利益,統兵主帥難以消除麾下將軍們基於族係利害而生出的歧見,邵國軍隊徒擁數十萬大軍,卻無法進行有效的指揮,這就是邵軍的一個弊端。
當然,這件事關乎邵國存亡,公子安當然不會退讓。
散去帳議,他便上書邵國太子,稟報方略歧見的同時,委婉的表達自己有傷在身,不堪重負,請求辭去大將軍之職,歸家養傷。
倒不是他以此相要挾,而是此時分歧以現,如果不能果斷後撤的話,倒還不如將軍事全權交予連器等人,據關死守,倒還有一些勝算。
奏報一發出,結局如何他還真沒有成算。
一方麵,臨陣換將,此乃戰時之大忌,以他對太子的了解,也是一個保守之人,不太可能兵行險著,他公子安本身就是皇族中人,太子不太可能因為世族就真的將之罷免。
另一方麵,就得考慮太子的想法了,如果太子是想據關而守,那麽讓連器來頂替他,幾乎就成鐵板釘釘了。
終究,要看太子如何看待這場戰事,公子安本人是又糾結又彷徨。
第三日,太子特使風塵仆仆趕到了大營。
特使召集了諸將,當眾宣讀了太子的旨意。
“邵吳大戰在即,舉凡方略部署皆以大將軍公子安為決斷,任何部將得奉將令行事,大將軍體有不適,本太子以及諸多廟堂大臣無不憂心如焚,隻是如今大戰在即,還須大將軍稍做忍耐,護我大邵疆土!”
宣完了太子的旨意,特使又是一番撫慰。
公子安立即上前詢問朝廷的情形,特使也一一述說了。
隻不過,聽完之後,公子安卻更是憂心忡忡了。
這一次,太子倒是支持他的,隻不過其餘的皇族世家,卻對撤兵一事看作洪水猛獸,如臨大敵,紛紛要求卸掉他的統帥之權,交由連器處理。
要是連器的方略有用,他倒是無所謂,說退就能退了。
但是現在,吳國恐怕還巴不得進行大戰,邵國要做的就是用空間換取時間,等待楚國等大國的軍隊發力即可。
太子的支持,讓他的心裏吃了一顆安心丸,但是同樣朝廷中世族的反對,亦是讓他憂心。
自古朝堂如果出了變故,那麽肯定會波及到前線軍隊,但願邵國不要出現這種情況。
歎了一口氣,公子安也是無奈得很。
邵國的皇權並不是很深,uu看書ww.ukansh.m 權力分合無定,若其他世族大臣鐵心反對,太子縱然支持他,也太可能長時間頂得住壓力,為了謹防有變,所以撤退必須及時。
“大將軍,務求速速布置,太子壓力不小,還是及時定局為好。”臨走之前,太子特使又叮囑了一聲。
公子安抱拳:“特使回去之後,請替某轉告太子,畢竟不負太子的信任,保存全軍力量!”
特使點了點頭,很快就走了。
翌日,公子安便召集了全軍主要的將領,當著連器的麵,宣布了自己的決定,同時把將令下達全軍,交待全軍有秩序地撤退,同時讓人通知後方城池的百姓往北逃難,讓部分軍隊提前去後方布防。
不久,吳軍就得到了消息。
吳國皇帝立即召集諸將,匯聚一堂,商討接下來該怎麽辦。
看書就搜“”,更新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