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高照,熱氣撲麵。


    陳家鄉,通往半山腰瓜地的一條小路邊,有一處搭建時間不久的涼棚。


    涼棚下放著個四方桌,桌子的南北兩邊各擱著一張長條凳子,東西兩邊卻各擺著一張長椅。


    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與一名十六七歲的少年,剛剛吃掉了一個七斤重的西瓜。


    青年用毛巾擦了擦嘴,隨後伸了一個懶腰,對少年道:“桌子上的寒瓜皮交給你收拾了!”


    言罷,他靠著長椅躺了下去。


    少年抹了把嘴,不情願地把桌子上的瓜皮收拾到一個用竹皮編製的托盤裏,轉身將瓜皮丟到了涼棚外早就挖好的深坑之中。


    “阿舅,你為何要親自看守瓜田?現在家家戶戶都有種植寒瓜,應該沒人會偷瓜,更何況你還是亭長!”


    說話的少年名叫陳浩,乃是陳家鄉鄉長陳鶴的數子之一,而被他叫做“阿舅”的青年,便是年輕的亭長韓鵬。


    陳浩口中的“寒瓜”即為後世普遍常見的“西瓜”。


    西瓜的原產地在非洲大陸,後世有關西瓜何時傳入中國的觀點有好幾種,但隨著最新的考古發現,人們發現早在西漢就有了西瓜。


    後世在江蘇高郵邵家溝屬於東漢後期遺址的下層文化堆積中的第二號灰溝以及地窖內,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西瓜籽。


    另外,在江蘇揚州西效邗江縣考古學家們還發掘了一座漢墓,出土的隨葬品中有一件雙層漆笥,其上層有一正方形盒,出土時內尚存有西瓜籽。據考,該墓入葬時間當為漢宣帝本始四年夏天。


    這些重要的考古發現成果,無可辯駁地證明西瓜傳入中國,並非“始於五代”。


    物證即是長沙馬王堆、江蘇高郵和揚州發掘的西漢及東漢墓中均發現了“西瓜子”,而人證方麵,漢代“建安七子”之一的劉楨在《瓜賦》中就描述了西瓜:“藍皮密理,素肌丹瓤,甘逾蜜房,冷亞冰霜。”


    故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西瓜便有“寒瓜”“水瓜”之稱。


    當然,西瓜在漢代還是非常少見的。


    據《南史·滕曇恭傳》載:南昌滕曇恭“母楊氏患熱,思食寒瓜,土俗所不產。曇恭曆訪不能得,銜悲哀切。”


    劉曜身為一個優秀的穿越者,早在數年前發現西川、江左等地有農夫種植和販賣西瓜之後,便命人把西瓜引入到了他的大本營西南九郡一區進行推廣種植。


    西南地區尤其是中南半島的溫度較之中原高出許多,吃西瓜可以解暑,沒過多久被百姓們稱為寒瓜的西瓜就得到了普及。


    “小子,你可知咱們大漢朝曆代有為的天子皆有一塊自己動手勞作的耕地,聖君曾言‘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聖君還曾言‘做人不能忘本’。”


    韓鵬說到此處,忽然坐了起來,聲音頓時增加了一倍,臉上露出了幾分傲然之色。


    “你阿舅我是農夫的孩子,別說現在隻是亭長,就算未來當上了與朝廷堂部尚書平級的郡守,那我也還是農夫的孩子!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既然從群眾中來,就必須要到群眾中去!’這也是聖君說的!”


    陳浩聽了韓鵬的解釋之後,反而更加疑惑了,下意識皺眉道:“聖君既然如此聖明,為何借糧給魯國、陳國?怎得不趁機要挾魯王、陳王上表臣服,早日登上帝位,君臨天下?這難道不是婦人之仁?”


    紙從來包不住火,陳、魯兩國遭難,向楚國求救的事情,早晚都會傳遍天下,何況劉曜有意讓天下人知道他借糧是仁義之舉。


    “浩兒!慎言!”


    韓鵬嚇了一跳,急忙左右瞅了瞅,發現周邊沒有半個人影,瞬間加速的心跳這才緩緩恢複了正常。


    現在是夏季的高溫天,何況此時又是下午兩三點的時候,正常人當然不會在這時跑到田野裏。


    “聖君仁慈,不忍見同胞遭難,這才伸出援手。畢竟,借的糧還是要還的,楚國可是問魯國、陳國要了利息的,也不算吃虧。”韓鵬緊跟著解釋道:“聖君自益州郡崛起以來,孜孜不倦的宣揚華夏族的概念,讓我們認清了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的人才是諸夏之民,而信仰祖宗之神、認可和效忠天子的才是自己人,其他黑皮膚、白皮膚、黃眼睛、藍眼睛的人都不是我們自己人!”


    “《天朝史概述》你是讀過的,華夏族雖是天選之族,但九洲廣大無限,有萬千種族,而華夏族連九洲之一的神洲都未曾占據。在此之前,讓更多的諸夏之民回歸華夏的懷抱,成為我們的漢人同胞,壯大我們的族群便是最正確的做法。如此,咱們華夏族才能一直碾壓外族,咱們的大漢朝才能維持天朝上國的無上地位!”


    韓鵬說的也是事實。


    劉曜有意喚醒華夏人的民族概念,在他十幾年的努力下,華夏族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尤其是在他的大本營九郡一區境內。


    而當漢化令正式頒布之後,就連西南周邊的很多歸化的野人,都給他們找到某個炎帝或黃帝的後裔作為自己的華夏祖宗,接著取了漢姓漢名,努力學習漢字漢語漢禮漢家習俗,uu看書 kanshu 更有甚者為了證明自己真的是華夏族人,還特地花錢找工匠修了一座自家祖墓以來祭拜。


    但無論歸化之民如何像漢人,不能通過縣政府每月舉辦一次的漢化考試,就無法真正成為漢帝國的平民。


    先成為平民,再努力成為公民,這是許多歸化民畢生的追求!


    “阿舅,你說的這些道理浩兒都明白,可是有一點我很困惑,糧食借給了別人,咱們本國的人吃什麽?”陳浩還是忍不住問道。


    韓鵬故作生氣道:“你小子是不是被熱傻了,現在哪個鄉沒有為備荒年而設置的‘義倉’?有安南作為楚國的大產糧區,咱們楚國的義倉自建立第五年起,至今何時空過?就咱們陳家鄉義倉儲備的糧食,足以應對全鄉近千戶百姓渡過一個災年!”


    “萬一,萬一明年鬧災荒該如何?”


    陳浩真不是故意跟韓鵬過不去,他是個少年人,思維跳躍,有時候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


    韓鵬壓低了聲音,直勾勾盯著陳浩清澈的雙眼道:“我實話跟你說吧!有內部消息從上頭流傳下來,早在一個半月前,唐校尉率領的遠洋船隊已經從吳郡臨海之地秘密登陸,聖君言及的仙種也已被船隊自海外帶回,而後聖君又在關中劃了數萬畝耕地用作種植仙種的實驗田。據說,就在半個月前,可使天下百姓永不再受饑饉之苦的仙種紅薯,已完成育苗並大麵積種植成功!”


    “阿舅,這是真的麽?”陳浩天真的問道。


    韓鵬猶豫了片刻,道:“應該假不了!”


    ps:今天一更,沒臉求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第三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步驚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步驚俗並收藏漢第三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