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曜與蔡邕的談話並沒有結束。


    既然修史把天朝的概念植入進去,劉曜就絕不會放過把“黃帝紀年”的曆法紀年添加到國史之中。


    上古史、古代史、近代史的劃分,一定會驚呆那些傳統士人的眼睛,而黃帝紀年的確定,卻又必然會獲得那些傳統士人的大力追捧!


    中國曆朝曆代之中,要問哪個朝代最具有“本國民至上”的觀念,漢朝絕對跑不掉。


    漢武帝時期,益州郡治下的滇池還是滇族人生活的地方,當時的滇族人一心想要抱漢朝爸爸的大腿,一直到漢武帝駕崩,他們都沒能加入諸夏的這個大家庭。


    在當時的漢朝本國民看來,非我族類,都是用兩條腿走路的禽獸,而這個霸道無比的觀點竟然也被大多數外族所接受!


    這靠的不僅是文明上的碾壓,還有無與倫比的強大軍事力量!


    匈奴帝國吊不吊?到最後不還是被漢帝國給撕裂成了南北匈奴,而且南匈奴還跪下來喊爸爸喊得很爽快。


    對這個時代的外族來說,能成為漢國的編戶民,簡直就像從野人瞬間完成進化,一躍成了文明人。


    比方說,在一個大型網絡遊戲之中,一個徘徊在新手村很久的菜鳥,得到了某個掌握遊戲bug的組織認可,被允許加入該組織,從而瞬間滿級,日後更是憑著組織的身份,吊打一切不服者!


    漢帝國周邊實力弱小的外族就是新手村的菜鳥,而掌握遊戲bug的組織就是漢帝國。


    華夏至上可不是說著玩,而是用強悍的武力、先進的文明支撐這個觀念!


    “既然修史,便必不可少的要用到曆法紀年,為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對比各個曆史時期,也為了讓後世的史官在記錄史事時在時間年度上更精確,那就需要用同一個紀年曆法將華夏文明自誕生至今的各個曆史時期進行排序。蔡侍郎可有想法?”


    劉曜想聽聽蔡邕有沒有什麽其他的見解。


    蔡邕先是行了一禮,然後敘述了一番言辭,表示讚成劉曜的觀念,但他有關紀年的想法還真沒有。


    “寡人覺得,為何不把幹支紀年開始的那一年,作為華夏文明正式進入幹支紀年的元年?那一年乃是幹支紀年曆法上的第一個甲子年,寡人認為把那一年作為幹支紀年元年,往後依次則是幹支紀年2年,3年,乃至100年,1000年,10000年!據禮官所說,幹支紀年開始那一年,不僅是曆法開始的第一年,同樣也是黃帝即位的第一年,故而幹支紀年也可稱為黃帝紀年,又因為黃帝是華夏文明的奠基人,所以黃帝紀年亦可叫做華夏紀元!”


    黃帝紀年是後世清末章太炎等學者根據黃帝曆和天幹地支以及帝王世係表推算的,華夏人文始祖黃帝即位以及創製曆法的時間為華夏紀年元年的紀年方式,因為幹支紀年是從黃帝開始的。


    曆史典籍記載黃帝時代的大臣大撓“深五行之情,占年綱所建,於是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幹支相配以成六旬。”


    一個國家的紀年,應該是民族文明久遠的標誌。


    會使用曆法是一個文明的標識,需要很高深的天文學觀察。


    即使在世界各民族中,有能力原創曆法的民族隻有極其個別,形成係統曆法的隻有三個民族,更多的民族隻是借鑒了其他民族的曆法進行改編。


    就算是希伯來曆法也是借鑒了巴比倫曆法才改編的,連每個月的名字都跟巴比倫相似。


    自從人類文明曙光初現,隻有古埃及人、古巴比倫人和華夏人創製的自己的曆法。


    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已經灰飛煙滅,隻有華夏的曆法仍在使用。


    黃帝紀年能夠傳承華夏的曆法係統,讓後世子孫不要忘記自己是屬於仰望星空精於觀察和創造的民族,而不是那些需要借鑒其他民族曆法文化的庸碌之輩。


    相關記載漢代史書《漢書·律曆製上》就記載了先朝的古六曆,即黃帝曆、顓頊曆、夏曆、殷曆、周曆、魯曆。


    《漢書·律曆製上》“故自殷周,皆創業改製,鹹正曆紀,服色從之,順其時氣,以應天道。三代既沒,五伯之末史官喪紀,疇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記,有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曆……傳黃帝調律曆,漢元年以來用之……案漢元年不用黃帝調曆,壽王非漢曆,逆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


    天幹最晚在夏朝已經開始,明顯的證據是夏朝後期有帝王叫做孔甲、胤甲。另外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


    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幹支紀日了。


    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幹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


    但是正式將這十個符號命名為天幹應該與地支有關。


    幹為主幹,支為分支,兩個相對的命名應當是一起出現的。


    華夏用這六十對幹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序號,周而複始,不斷循環,這就是幹支紀法。


    幹支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


    雖然後來中國帝王們使用的是在位年號紀年法,但天幹地支紀年從來沒有放棄使用,因此天幹地支就可以為推算黃帝創製曆法的時間提供參考。


    更重要的是,關於曆法《周髀算經》裏有:“陰陽之數,日月之法。十九歲為一章。四章為一蔀,七十六歲。二十蔀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歲。三遂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歲。七首為一極,極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生數皆終,萬物複始。天以更元,作紀曆。”


    黃帝紀年這個概念雖然一直沒有提出,uu看書 uukashu.om 但實際上黃帝紀年已經存在了幾千年。


    當劉曜說出“華夏紀元”四個字的時候,蔡邕感覺自己的心頭明顯一顫,好似觸碰到了他精神世界的g點,讓他的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


    “華夏紀元!?”蔡邕顫抖著身體問道。


    劉曜點頭道:“正是華夏紀元!幹支紀年曆法開始的那一年,即為華夏紀元元年,簡稱華元元年。根據精通曆法的禮官推算,今年是甲寅年,距離曆法開始之初的第一個甲子年,已經過去了2870年,因此今年便是華夏紀元第2871年,簡稱華元2871年。”


    “以後,記錄國史,便可以華元某某年開始,再配以皇帝年號。為了方便史官記錄和讓百姓理解朝廷的國策,寡人登上帝位後,將擬定每代皇帝隻準有一個年號的規矩。以後,凡是華夏文明照耀的地方,將一律使用華夏紀年!”


    ps:既然華夏紀年“華元”的概念出現了,以後書中的“公元”稱呼會改成“西元”。


    7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第三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步驚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步驚俗並收藏漢第三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