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張氏三兄弟去廬陽縣政府禮房報備,由於尋找禮房辦事的人數眾多。
以至於輪到他們時,已經到了中午午餐時間,那時縣政府大多數官員都回去吃飯了。
禮房房正見三兄弟等了半天,吩咐手下一位書辦領張角、張寶去隔壁辦公室辦手續,他本人則回家吃午飯去了。
就在那時,張梁見禮房房正的辦公桌桌角壓著一份公文,他因為好奇,趁四下無人,偷偷翻閱了那份公文。
公文內容並不算太多,再加上他天生記憶力超與常人,等張角、張寶與書辦員回來時,他已經把公文放回了原位。
至於被張梁翻看到的公文,便是劉曜頒布推行的編戶民授田政策。
張角、張寶乃至道觀前殿內的眾多流民孤寡,之所以不知道這項政策,那是因為這個政策並不是劉曜治下全境同時推廣。
而是按照推進計劃,先從益州開始,然後是交州、荊州,再次是揚州,最後是並州、涼州。
以上便是張梁為何知曉授田政策,而張角、張寶不知,其他流民孤寡沒有享受到授田的原因。
“三弟,此事你為何當時不說?”張寶仍然滿心疑惑,覺得這件大事應該早點告訴自家人才是。
張梁聞言,神色忽然為之一變,雙目之中竟然流露出了驚恐之色。
他支支吾吾道:“那公文首頁右上角有一個小框,框內寫著‘內部機密’四個字!”
不需要張梁過多的解釋,張角、張寶都明白這四個字意味著什麽!
張角沉思了片刻,覺得他心目中的天命聖人劉曜這樣做,一定有這樣做的道理。
劉曜按計劃推行授田的政策,的確是有他的考慮。
他的大本營涉及了益州、交州,荊州南部數郡也受到了百姓集團十幾年的影響。
這些地區的大部分百姓乃至地方豪強,都非常信服他。
先從這些地方開始,是為了減少政策推廣的阻力,提高授田的成功率。
當時百姓軍兵分東西兩線,之所以可以在短短數月之內拿下大片疆域。
除了民心所歸、士人搖旗呐喊,百姓軍兵峰犀利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即對待各地豪強的態度!
劉曜用世襲的軍功爵作為誘餌,令一個又一個各地豪強上鉤,最終憑借軍功爵成為了劉曜麾下的既得利益者。
擺平了這些地方上的大地主,劉曜隨後又用短期內脫產培養士人的方式,拉攏和搞定了許多的中小地主。
不管是通過何種方式,隻要能成為良士、賢士、進士之中的一員,便有資格參加官考,成為牧民官。
中小地主願意掏錢送家中子弟前去忠義學府讀書,為的便是讓家中可以走出一位或數位官員。
但總有那麽一小撮人,抱著僥幸的心理。
要麽是表麵上臣服劉曜,背地裏繼續幹著違法的勾當。
要麽就是一開始就偽裝的很好,把自家大地主的身份變成了中小地主,躲過了被“軍功爵”轉化的“厄運”。
還有那麽一些有了軍功爵之後,不滿足家中現有的土地,暗中繼續通過其他人的名義收購土地,與楚王朝廷作對。
針對以上這些不安定分子,劉曜用生產隊來監督,用公車上書來舉報,用編戶齊民授田來分化瓦解。
“為何廬陽縣沒有宣傳?這是對於流民孤寡而言的善政,天大的好事!”
張寶說出了他心中的疑惑。
這同樣也讓張梁感到不理解。
兄弟倆皆下意識向他們的主心骨張角望了過去。
張角皺眉道:“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時候未到!”
見兩位弟弟不明白,張角解釋道:“楚王聖明,定是考慮到時機未到,故而沒有下令讓廬江郡推行授田之策。”
“大兄可能推測出,廬江郡何時才會推行此善政?”張寶問道。
張角站了起來,走到窗邊,負手而立,遙望長安所在的西北方向,沉吟道:“此在大王一念之間!”
與此同時。
長安。
長樂宮。
坤寧殿。
貴為楚王的劉曜與王後荀薑等後宮王妃,正領著眾子女各守著一盞油燈在守歲。
過了子時之後,便是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旦日!
守歲,即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
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
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自漢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
因此,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風土記》:“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
後世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
春節即農曆的元旦,又稱歲首、新春、正旦、正月朔日,u看書 uukansh 口頭上亦稱為過新年、過年、度歲、慶新春、慶新歲。
中國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
兩漢時期過新年的活動,基本上都是由官方展開。
除了必須的祭天、祭祖之外,還有農業慶祝活動。
漢代人講究“事死如生”是孝道的重要標誌。
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漢代人拜謁的順序是“君、司、故將、宗人、父兄、父友、友、親、鄉黨、耆老”,這是按照尊卑長幼進行排列的。
此外,在立春那天皇帝一般會下田,與農民一同犁田播種,希望一整年都能夠五穀豐收。
官方正式的新春禮儀為團拜禮儀,即各郡縣之長要進京朝賀天子。
當朝廷團拜儀式開始的時候,會有專門的禮官點燃爆竹(燒竹子)。
京城的百姓們聽到爆竹聲就知道新年來了,他們隨後也會點爆竹,家家戶戶都會聚在一起吃飯,如同後世的團圓飯。
隨著夜漏來到子時,守候在側的侍女大聲傳呼道:“子時已到!”
聲音傳到坤寧殿,劉曜的後宮諸妃與眾子女皆歡呼雀躍。
“新年來了!”
劉曜看著滿臉洋溢著喜悅之色的眾人,用旁人不可聞的聲音,自語道:“熹平三年來了!”
以至於輪到他們時,已經到了中午午餐時間,那時縣政府大多數官員都回去吃飯了。
禮房房正見三兄弟等了半天,吩咐手下一位書辦領張角、張寶去隔壁辦公室辦手續,他本人則回家吃午飯去了。
就在那時,張梁見禮房房正的辦公桌桌角壓著一份公文,他因為好奇,趁四下無人,偷偷翻閱了那份公文。
公文內容並不算太多,再加上他天生記憶力超與常人,等張角、張寶與書辦員回來時,他已經把公文放回了原位。
至於被張梁翻看到的公文,便是劉曜頒布推行的編戶民授田政策。
張角、張寶乃至道觀前殿內的眾多流民孤寡,之所以不知道這項政策,那是因為這個政策並不是劉曜治下全境同時推廣。
而是按照推進計劃,先從益州開始,然後是交州、荊州,再次是揚州,最後是並州、涼州。
以上便是張梁為何知曉授田政策,而張角、張寶不知,其他流民孤寡沒有享受到授田的原因。
“三弟,此事你為何當時不說?”張寶仍然滿心疑惑,覺得這件大事應該早點告訴自家人才是。
張梁聞言,神色忽然為之一變,雙目之中竟然流露出了驚恐之色。
他支支吾吾道:“那公文首頁右上角有一個小框,框內寫著‘內部機密’四個字!”
不需要張梁過多的解釋,張角、張寶都明白這四個字意味著什麽!
張角沉思了片刻,覺得他心目中的天命聖人劉曜這樣做,一定有這樣做的道理。
劉曜按計劃推行授田的政策,的確是有他的考慮。
他的大本營涉及了益州、交州,荊州南部數郡也受到了百姓集團十幾年的影響。
這些地區的大部分百姓乃至地方豪強,都非常信服他。
先從這些地方開始,是為了減少政策推廣的阻力,提高授田的成功率。
當時百姓軍兵分東西兩線,之所以可以在短短數月之內拿下大片疆域。
除了民心所歸、士人搖旗呐喊,百姓軍兵峰犀利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即對待各地豪強的態度!
劉曜用世襲的軍功爵作為誘餌,令一個又一個各地豪強上鉤,最終憑借軍功爵成為了劉曜麾下的既得利益者。
擺平了這些地方上的大地主,劉曜隨後又用短期內脫產培養士人的方式,拉攏和搞定了許多的中小地主。
不管是通過何種方式,隻要能成為良士、賢士、進士之中的一員,便有資格參加官考,成為牧民官。
中小地主願意掏錢送家中子弟前去忠義學府讀書,為的便是讓家中可以走出一位或數位官員。
但總有那麽一小撮人,抱著僥幸的心理。
要麽是表麵上臣服劉曜,背地裏繼續幹著違法的勾當。
要麽就是一開始就偽裝的很好,把自家大地主的身份變成了中小地主,躲過了被“軍功爵”轉化的“厄運”。
還有那麽一些有了軍功爵之後,不滿足家中現有的土地,暗中繼續通過其他人的名義收購土地,與楚王朝廷作對。
針對以上這些不安定分子,劉曜用生產隊來監督,用公車上書來舉報,用編戶齊民授田來分化瓦解。
“為何廬陽縣沒有宣傳?這是對於流民孤寡而言的善政,天大的好事!”
張寶說出了他心中的疑惑。
這同樣也讓張梁感到不理解。
兄弟倆皆下意識向他們的主心骨張角望了過去。
張角皺眉道:“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時候未到!”
見兩位弟弟不明白,張角解釋道:“楚王聖明,定是考慮到時機未到,故而沒有下令讓廬江郡推行授田之策。”
“大兄可能推測出,廬江郡何時才會推行此善政?”張寶問道。
張角站了起來,走到窗邊,負手而立,遙望長安所在的西北方向,沉吟道:“此在大王一念之間!”
與此同時。
長安。
長樂宮。
坤寧殿。
貴為楚王的劉曜與王後荀薑等後宮王妃,正領著眾子女各守著一盞油燈在守歲。
過了子時之後,便是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旦日!
守歲,即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
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
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自漢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
因此,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風土記》:“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
後世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
春節即農曆的元旦,又稱歲首、新春、正旦、正月朔日,u看書 uukansh 口頭上亦稱為過新年、過年、度歲、慶新春、慶新歲。
中國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
兩漢時期過新年的活動,基本上都是由官方展開。
除了必須的祭天、祭祖之外,還有農業慶祝活動。
漢代人講究“事死如生”是孝道的重要標誌。
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漢代人拜謁的順序是“君、司、故將、宗人、父兄、父友、友、親、鄉黨、耆老”,這是按照尊卑長幼進行排列的。
此外,在立春那天皇帝一般會下田,與農民一同犁田播種,希望一整年都能夠五穀豐收。
官方正式的新春禮儀為團拜禮儀,即各郡縣之長要進京朝賀天子。
當朝廷團拜儀式開始的時候,會有專門的禮官點燃爆竹(燒竹子)。
京城的百姓們聽到爆竹聲就知道新年來了,他們隨後也會點爆竹,家家戶戶都會聚在一起吃飯,如同後世的團圓飯。
隨著夜漏來到子時,守候在側的侍女大聲傳呼道:“子時已到!”
聲音傳到坤寧殿,劉曜的後宮諸妃與眾子女皆歡呼雀躍。
“新年來了!”
劉曜看著滿臉洋溢著喜悅之色的眾人,用旁人不可聞的聲音,自語道:“熹平三年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