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前,漢恒帝為了解決朝廷財政問題,開始賣官售爵,朝廷政治越發黑暗。


    此後十年,世家大族忙著兼並土地,謀奪權位,而劉曜則在自己的根據地內搞經濟發展、搞義務教育、搞軍事建設,他在培養各類人才。


    劉曜大量招收青少年進行培養,同時著書立說,糅合諸子百家的思想提出“夏學”(即中華文化)思想體係,提倡“天命維新,天命維德”的思想,認為士人要學以致用,與時俱進!


    在劉曜暗中有意的宣傳之下,夏學思想很快風靡天下,被大量寒門士人所追捧,劉曜也借此機會成為聞名天下的名士!


    同時,劉曜回憶後世所讀《戰爭論》的內容,而撰寫的紙質版《戰爭論》的流傳,讓軍方人員對劉曜好感大增。


    在書籍的末尾,劉曜還表達了希望可以和同道中人交流心得,以及招收有軍旅之誌的青年為徒的願望。


    八廚之首的度尚與劉曜有舊,更是多次得到劉曜委派的義勇相助,所以他極力推崇劉曜的思想!


    度尚更是把自己在擔任會稽郡上虞縣縣長時發現的好苗子朱俊,推薦給了劉曜做學生。


    玄菟郡太守公孫琙也有心推薦自己的義子公孫度到劉曜門下學習,不過考慮到玄菟郡距離益州郡太遠,擔心公孫度長途跋涉吃不消,隨後作罷。


    還有其他軍方將領,或推薦自己晚輩,或推舉自己發現的人才,去益州郡拜師劉曜學習。


    涼州三明張奐、段熲、皇甫規也對劉曜所著的《戰爭論》非常認可,再加上劉曜不斷派出義勇前往涼州助三人平亂,三人雖然針對羌人的剿撫態度不同,但對劉曜卻都很有好感!


    年過六十的皇甫規更是說服自己弟弟皇甫節,派皇甫節之子皇甫嵩到劉曜門下學習。


    於是,曆史上的漢末第一名將皇甫嵩,以及和皇甫嵩齊名的朱俊都成為了劉曜的弟子!


    這十年來,全國各地的天災雖然不斷,但得益於中南半島和交州七郡的開發,劉曜治下的百姓卻衣食無憂,糧倉豐足!


    經過十年的吸收與發展,交州七郡的總人口突破了兩百萬,益州郡的人口則突破了一百萬!


    而原本就有一百八十多萬人口的永昌郡,經過益州郡十年的吸收,人口縮少了三十萬,隻剩一百五十萬左右。


    若非劉曜不斷對永昌郡進行滲透,並在公元167年徹底控製了永昌八縣的話,永昌郡的人口隻怕還會繼續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在永昌郡西部有濮部部族居住,南部有閩濮部、鳩僚部等部族居住,西南有傈越部部族居住等。


    劉曜利用收購土特產、通商、發展義客身份等方式,不斷吸收和轉化這些外族,以華夏族人概念不斷給這些部落的人洗腦,並以糧食和海鹽為報酬招募部落的青壯組成捉奴隊,前往中年半島抓野人,幫助開墾團開發安南地區。


    另外,得益於劉曜不斷優化改進來的軍事操典,和開拓中南半島、參加平叛對義勇、捉奴隊等武裝人員的曆練。


    他通過掌握郡縣兵、保安隊、鏢師、家丁等武裝力量,麾下直屬的已有九萬名可戰之兵,以及二十萬名散落在各地的義勇!


    不僅如此,已有一萬二千名年輕的寒門士人秘密加入了蓮花會,而忠義學社的成員已增加到九萬人!


    每個忠義學府每三年招收一千多人新學生,三十個學府九年間共培養了九萬多名新的士人!


    由於廉價的紙質書籍的普及,尋常百姓也能買得起書,因此新增的九萬士人之中,寒門士人占了六到七成!


    這還不算太學、私學等培養的學生!


    總之,經過十年的發展,劉曜粗略統計,寒門士人的數量已經占據了全國士人總數的六成還多!


    尤其是滇池縣學,劉曜參與的時間較多,投入的精力和建設也大,故而經過十年的時間,由滇池縣學係統培養的新生代學生已累計超過八千人。


    得益於劉曜的各種發明,和百姓集團給老百姓帶來的實際好處,這些新生代的士人,幾乎都是劉曜的“腦殘粉”。


    這十年來,劉曜直接管理的益州郡境內,科技、醫療、教育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醫館、製藥廠、縣學的推廣和普及,新生兒的存活率逐年提升,外感風寒致死率也逐年下降。


    基礎化學、基礎物理更是在劉曜的有意培養下,被很多學生學習和研究,電磁感應研究小組、化學電池研究小組等科研小組紛紛成立。


    又比如張家兄弟憑借著冶煉技術的提升與橡膠的生產,已經製造出了體積巨大的蒸汽機模型。


    科技的進步,自然讓益州郡內的水利工程建設、道路交通建設等越發完善。


    交州七郡也開始鋪設有線電報,沿海更是修建了燈塔。


    特別是隨著具有後世銀行功能的“百姓錢莊”的普及,和“常平倉”、“義倉”的普遍建造,劉曜治下的百姓越來越有安全感。uu看書 ww.kns


    常平倉的主要作用是平抑物價,在糧價低的時候,百姓集團適當提高糧價進行大量收購,存之於倉廩,在糧價高的時候,則適當降低糧價進行出售。


    這一措施,既避免了“穀賤傷農”,又防止了“穀貴傷民”。


    百姓集團為防止災荒傷民,又專門設置了義倉。


    義倉和常平倉不同,不存在買賣關係,義倉積糧一般出於自願,富戶每家至多出一石,貧戶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亦可不納糧。


    無災荒時,農民有能力負擔起義倉積糧,一旦災害來臨,百姓集團優先支出義倉存糧,無形中減輕了劉曜的財政壓力。


    雖然義倉成立了數年,但卻從沒有動用過,因為得益於中南半島三角洲平原的開發,益州郡、永昌郡和交州七郡的百姓都有足夠的糧食吃。


    而且這些地方臨海,境內水係也很發達,魚肉混合海鹽弄出來的鹹魚,已經讓很多百姓吃不完。


    所以義倉的存在,實際上就是劉曜用來安民心的。


    諸如此類的進步與發展,很多很多。


    所以,當劉曜舉起“奉天靖難”、“恢複祖製”、“清君側”的旗號之後,益州郡、永昌郡、交州七郡、安南地區等境內百姓覺得報答劉曜的時候到了!


    他們不懂“國難當頭,匹夫有責”的大道理,他們隻知道,要想繼續過好日子,就要擁護劉曜的統治!


    決不能讓昏庸無道的皇帝和殘暴貪婪的宦官再次騎到他們的頭上!


    他們決定用行動支持“正義”的劉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第三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步驚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步驚俗並收藏漢第三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