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劉曜瀟灑的離開滇池,似乎不擔心滇池的產業,那絕對是假的!
他身為一個吸收了劉表靈魂的穿越者,如果隻是借著漢室宗親的身份混吃等死,不為這個國家和民族做點事情,豈非白白浪費了穿越的機會?
他可是把益州郡的產業當成了未來的基地在建設!
畢竟益州郡所處的位置擺在那!
該郡地處於西南邊境,又遠離中央朝廷,當地幾乎沒有世家大族,多的是滇地土人,經濟與商業相對內地太過落後,土人造反更是家常便飯。
因此,麵對如此“艱苦”條件,很少有人願意去那裏做地方官。
然而,這樣的條件,正好適合劉曜!
沒有世家大族與中央朝廷的鉗製,他可以按照內心想法發展和建設益州郡。
何況當地水路也比較發達,民風雖然彪悍,但當地人多淳樸。
他可不會搞什麽苛捐雜稅盤剝百姓,他所追求的是通過經濟發展,讓貧苦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擁護他的統治。
若劉曜能讓貧民吃飽飯,誰會閑得蛋疼來造他的反?
恐怕大多數人都會對他感恩戴德!
而且,益州郡又靠近中南半島,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他若能啃下中南半島,未來逐鹿天下至少會增加三成的希望!
在離開益州郡來洛陽之前,他已經與劉彪、程昱、班通等人約定好,每個月會和眾人進行一次書信來往。
所謂有錢好辦事,如今許多驛站體係的官吏往往會利用職務之便,通過郵驛傳送私人書信,或捎傳,或派專人傳送。
他不僅關心班通與劉一掌控的武裝力量,還關注著張家兄弟研究的炒剛法、流水線鑄造法等器械製造之法的改進與提升。
劉曜離開益州郡滇池縣,來到洛陽讀書,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興建太學,後來漢明帝劉莊還到太學行禮講經。
漢順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朝廷對太學進行了重修和擴建,費一年時間,用工徒十一萬二千人,建成兩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其後,太學生人數多至三萬人,也是在這個時候,漢代的文教事業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峰!
通常,太學生的來源的兩個,一是由太常在京師和地方直接挑選,二是由各郡國道邑等地方主官進行舉薦。
無論是太常挑選還是地方主官舉薦的人,都必須要德才兼備,否則考核官將不予接受。
當然,隨著東漢朝廷政治上的日益腐敗,太學生之中難免會混入一些有才無德的人。
一般來說,當預備生進入太學成為太學生之後,除了日常學習,還要定時參加朝廷組織的考核。
漢武帝時期規定太學生每年考試一次,稱“歲試”,到了如今的東漢,則改為兩年考試一次。
朝廷注重考試,是為了使太學生能夠專心攻讀,潛心研究經典,否則怎麽能大量的培養人才呢?
在諸多學生之中,考試成績優異者,就可以被推薦擔任官員。
劉曜或許是個另類,他在來洛陽讀書之前雖然還沒有領到縣尉的印綬,但至少從名義上來說已經算是朝廷的官員了。
他來太學讀書,除了履行其父遺命以盡孝道,以及借此機會廣交人脈之外,還有另外的事情可以做。
而且,這些事情恐怕也隻有在太學裏做,才能有所成就。
比如,根據腦海裏的記憶,繼續編寫和完善各種教材、製度等。
還有,他計劃利用在太學讀書的這幾年時間,先把“三酸兩堿”給專研出來,然後在此基礎上研究一些化學製劑。
“三酸兩堿”乃是近代化學工業的基礎!
“三酸”是指硫酸、鹽酸、硝酸,“兩堿”是指燒堿和堿(碳酸鈉)。
在劉曜的記憶中,三酸兩堿裏隻有碳酸鈉是古代常見的一種化學材料,它是天然堿的主要成分。
天然的礦物堿主要來自堿湖和固體堿礦,它們是最主要的天然堿資源。
通常所說的天然堿,是指主要化學成分為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一類礦物。
倍半碳酸鈉(··2h2o),是常見的典型天然堿礦物,故有時專稱它為天然堿,又叫做堿石。
後世的中學生都知道,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都是無機鹽,隻因溶於水產生氫氧根離子oh-顯強堿性,才稱為堿。
好在劉曜高中讀的是理科,大學又學的電子通信工程專業,雖然無法與搞化學研究的專業生相提並論。
但他憑借著良好的記憶力,回想起初高中的化學基礎,再結合目前已經收錄在《本草經》裏的各種礦物質,專研出三酸兩堿完全沒問題!
其實在古代,硫酸、硝酸和燒堿都能夠製造,而且也有人製造出來了!
先說在古代製造硫酸的方法。
天然綠礬主要成分是硫酸亞鐵(feso47h2o),uu看書 .uuknsh把它放在密閉容器裏煆燒,生成物裏就有三氧化硫!
而三氧化硫溶解在水裏麵,就成了硫酸!
由於這種硫酸是綠礬煆燒得到的,因而被人們稱為“綠礬油”。
綠礬在中國古代是一味中藥,有很多藥典裏都有記載,別名:青礬、皂莢礬、皂礬。
所以,劉曜隻需搞到綠礬即可研製出硫酸。
再說在古代製造硝酸的方法。
有文獻記載,公元八世紀阿拉伯煉金術士賈比爾伊本哈揚在幹餾硝石的時候,發現並製得了硝酸,這是人類關於硝酸最早的記錄。
而且,他還是硫酸和王水的發現者。
古代硝石(硝酸鉀)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的特產,因為隻有中國人會提煉天然生成的硝酸鉀。
《本草經》之中有記載,亦名硭硝、苦硝、焰硝、火硝、地霜、生硝、北帝玄珠,被列為上品。
把硝酸鉀放在密閉容器裏煆燒,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於水,就成了硝酸。
而把硝酸與硫酸混合,就是腐蝕性極強的王水。
那位文獻中記載的阿拉伯煉金術士應該就是用上麵的方法製造了硫酸和硝酸。
劉曜想製造出硝酸,所需要做的不過是找個藥鋪,對照《本草經》購買一點硝石,然後多做幾次實驗罷了!
至於在古代製造燒堿,則是相對來說最簡單的了。
用熟石灰(氫氧化鈣)與堿(碳酸鈉)的溶液混合,就能得到燒堿溶液(碳酸氫鈉)與沉澱(碳酸鈣)。
燒堿的用途很多,比如用來製作肥皂!
他身為一個吸收了劉表靈魂的穿越者,如果隻是借著漢室宗親的身份混吃等死,不為這個國家和民族做點事情,豈非白白浪費了穿越的機會?
他可是把益州郡的產業當成了未來的基地在建設!
畢竟益州郡所處的位置擺在那!
該郡地處於西南邊境,又遠離中央朝廷,當地幾乎沒有世家大族,多的是滇地土人,經濟與商業相對內地太過落後,土人造反更是家常便飯。
因此,麵對如此“艱苦”條件,很少有人願意去那裏做地方官。
然而,這樣的條件,正好適合劉曜!
沒有世家大族與中央朝廷的鉗製,他可以按照內心想法發展和建設益州郡。
何況當地水路也比較發達,民風雖然彪悍,但當地人多淳樸。
他可不會搞什麽苛捐雜稅盤剝百姓,他所追求的是通過經濟發展,讓貧苦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擁護他的統治。
若劉曜能讓貧民吃飽飯,誰會閑得蛋疼來造他的反?
恐怕大多數人都會對他感恩戴德!
而且,益州郡又靠近中南半島,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他若能啃下中南半島,未來逐鹿天下至少會增加三成的希望!
在離開益州郡來洛陽之前,他已經與劉彪、程昱、班通等人約定好,每個月會和眾人進行一次書信來往。
所謂有錢好辦事,如今許多驛站體係的官吏往往會利用職務之便,通過郵驛傳送私人書信,或捎傳,或派專人傳送。
他不僅關心班通與劉一掌控的武裝力量,還關注著張家兄弟研究的炒剛法、流水線鑄造法等器械製造之法的改進與提升。
劉曜離開益州郡滇池縣,來到洛陽讀書,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興建太學,後來漢明帝劉莊還到太學行禮講經。
漢順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朝廷對太學進行了重修和擴建,費一年時間,用工徒十一萬二千人,建成兩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其後,太學生人數多至三萬人,也是在這個時候,漢代的文教事業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峰!
通常,太學生的來源的兩個,一是由太常在京師和地方直接挑選,二是由各郡國道邑等地方主官進行舉薦。
無論是太常挑選還是地方主官舉薦的人,都必須要德才兼備,否則考核官將不予接受。
當然,隨著東漢朝廷政治上的日益腐敗,太學生之中難免會混入一些有才無德的人。
一般來說,當預備生進入太學成為太學生之後,除了日常學習,還要定時參加朝廷組織的考核。
漢武帝時期規定太學生每年考試一次,稱“歲試”,到了如今的東漢,則改為兩年考試一次。
朝廷注重考試,是為了使太學生能夠專心攻讀,潛心研究經典,否則怎麽能大量的培養人才呢?
在諸多學生之中,考試成績優異者,就可以被推薦擔任官員。
劉曜或許是個另類,他在來洛陽讀書之前雖然還沒有領到縣尉的印綬,但至少從名義上來說已經算是朝廷的官員了。
他來太學讀書,除了履行其父遺命以盡孝道,以及借此機會廣交人脈之外,還有另外的事情可以做。
而且,這些事情恐怕也隻有在太學裏做,才能有所成就。
比如,根據腦海裏的記憶,繼續編寫和完善各種教材、製度等。
還有,他計劃利用在太學讀書的這幾年時間,先把“三酸兩堿”給專研出來,然後在此基礎上研究一些化學製劑。
“三酸兩堿”乃是近代化學工業的基礎!
“三酸”是指硫酸、鹽酸、硝酸,“兩堿”是指燒堿和堿(碳酸鈉)。
在劉曜的記憶中,三酸兩堿裏隻有碳酸鈉是古代常見的一種化學材料,它是天然堿的主要成分。
天然的礦物堿主要來自堿湖和固體堿礦,它們是最主要的天然堿資源。
通常所說的天然堿,是指主要化學成分為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一類礦物。
倍半碳酸鈉(··2h2o),是常見的典型天然堿礦物,故有時專稱它為天然堿,又叫做堿石。
後世的中學生都知道,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都是無機鹽,隻因溶於水產生氫氧根離子oh-顯強堿性,才稱為堿。
好在劉曜高中讀的是理科,大學又學的電子通信工程專業,雖然無法與搞化學研究的專業生相提並論。
但他憑借著良好的記憶力,回想起初高中的化學基礎,再結合目前已經收錄在《本草經》裏的各種礦物質,專研出三酸兩堿完全沒問題!
其實在古代,硫酸、硝酸和燒堿都能夠製造,而且也有人製造出來了!
先說在古代製造硫酸的方法。
天然綠礬主要成分是硫酸亞鐵(feso47h2o),uu看書 .uuknsh把它放在密閉容器裏煆燒,生成物裏就有三氧化硫!
而三氧化硫溶解在水裏麵,就成了硫酸!
由於這種硫酸是綠礬煆燒得到的,因而被人們稱為“綠礬油”。
綠礬在中國古代是一味中藥,有很多藥典裏都有記載,別名:青礬、皂莢礬、皂礬。
所以,劉曜隻需搞到綠礬即可研製出硫酸。
再說在古代製造硝酸的方法。
有文獻記載,公元八世紀阿拉伯煉金術士賈比爾伊本哈揚在幹餾硝石的時候,發現並製得了硝酸,這是人類關於硝酸最早的記錄。
而且,他還是硫酸和王水的發現者。
古代硝石(硝酸鉀)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的特產,因為隻有中國人會提煉天然生成的硝酸鉀。
《本草經》之中有記載,亦名硭硝、苦硝、焰硝、火硝、地霜、生硝、北帝玄珠,被列為上品。
把硝酸鉀放在密閉容器裏煆燒,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於水,就成了硝酸。
而把硝酸與硫酸混合,就是腐蝕性極強的王水。
那位文獻中記載的阿拉伯煉金術士應該就是用上麵的方法製造了硫酸和硝酸。
劉曜想製造出硝酸,所需要做的不過是找個藥鋪,對照《本草經》購買一點硝石,然後多做幾次實驗罷了!
至於在古代製造燒堿,則是相對來說最簡單的了。
用熟石灰(氫氧化鈣)與堿(碳酸鈉)的溶液混合,就能得到燒堿溶液(碳酸氫鈉)與沉澱(碳酸鈣)。
燒堿的用途很多,比如用來製作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