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眾人如此輕易,就推舉自己為盟主,關羽卻是有些疑惑了。


    他本以為,以諸侯驕傲的性格,肯定會瞧不起自己出身,想要號令諸侯有些難度。


    不過細細想來,諸侯有此舉動,倒也是情理之中。


    論功績,縱觀整個大漢,也無人能和關羽相提並論,更不用說在場諸侯了。


    除了孫堅、曹操以外,其餘諸侯根本沒有什麽驕人功績。


    論威望以及統兵才能。


    關羽百戰百勝,威震華夏,叛軍聞之即喪膽,在場諸侯更是不能相提並論。


    論官職,縱然不算丁原冊封的驃騎將軍,關羽官職也冠絕諸侯。


    還有就是,關羽麾下士卒精銳,將領善戰,諸侯也不敢輕易得罪。


    最為重要的是。


    關羽不僅占據以上所有優勢,還擁有先帝遺詔,又有曹操、孫堅支持,這才讓諸侯願意跟隨。


    假如諸侯無視先帝遺詔,不聽關羽號令,就沒有領兵攻打定遠的借口。


    若強行興兵,隻能背上叛逆名聲。


    眼看關羽統領諸侯已成定局,袁紹卻仍舊想打擊一下對方聲望。


    “驃騎將軍,河內太守亦為會盟諸侯之一,何不將其釋放,交還王太守麾下軍隊?”


    諸侯聞言,亦是將目光放在了關羽身上。


    關羽聞言,卻是眉頭緊皺,繼而搖了搖頭。


    “吾率軍攻下河內郡,並非為一己之私,隻是想要占據河南尹北方,威懾雒陽耳。”


    “在此之前,吾數次作書於王太守,欲從河內借道,王太守非但不允,反而令人死守箕關,阻止我軍東進。”


    說到這裏,關羽環顧眾人。


    “且吾攻入河內以後,河內百姓、士族,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諸位可知為何?”


    孫堅好奇問道:“為何?”


    關羽答曰:“隻因王太守在河內時,行政頗為失德,致使河內怨聲載道。”


    曹操急忙問道:“敢問驃騎將軍,王太守施政有何失德之處?”


    關羽道:“王太守令屬下暗中尋訪,但凡發現有人犯罪,無論有無證據,都將其扣押嚴刑拷打。”


    “不僅如此,還逼迫罪犯家人花錢抵罪,若不交錢,宗族、家人就要一同獲罪處刑。”


    “罪犯獲罪,又與家人何幹?”


    “無故牽連家人、宗族,百姓如何不會怨聲載道。”


    “不僅如此。”


    “還有貪官汙吏欺上瞞下,肆無忌憚抓走富戶勒索財物,以致冤案不斷。”


    “朝廷本就叛亂四起,王太守此舉非但不能牧守一方,反而是官逼民反。”


    “如今將其拿下,正好還河東百姓一個安寧。”


    “諸位若是不信,大可派人前往河內探訪,關某若有一句假話,但憑諸位處置。”


    眾人聞言,當即不語。


    關羽其實也沒想到,王匡行政居然如此苛刻。


    事實上。


    曆史中王匡也如此做,導致百姓怨聲載道,王匡卻不自知。


    後來有人寫信給王匡,告知百姓所想,王匡方才悔悟。


    關羽見眾人不語,再次說道:“且此次為討逆而來,我既然已經占據河內,王太守必然心生怨恨。”


    “若歸還其部,難保不會影響會盟。”


    “待此戰結束以後,我定會給王太守,以及河內百姓一個交代。”


    曹操嫉惡如仇,說道:“驃騎將軍此舉大善。”


    橋瑁道:“既然已經決定會盟起兵,驃騎將軍不妨升壇立約,歃血為盟,告知天下,如此方能名正言順。”


    諸侯聞言,亦是齊聲說道:“自當如此。”


    關羽頷首,遂與眾人商議升壇會盟之事。


    三日以後,酸棗城東築起了一個高壇,四周聚集了千餘將校,亦有數萬兵馬。


    眼看時辰已到。


    關羽在諸侯簇擁下登壇,站在了最前麵。


    他氣沉丹田,大聲喝道:“漢室不幸,皇綱失統。”


    “賊臣丁原伺機占據神都,欺淩至尊,虐流百姓,大懼淪喪社稷,翦覆四海。”


    “並州牧關羽、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長沙太守孫堅、東郡太守橋瑁、廣陵太守超等,糾合義兵,並赴國難。”


    “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殞首喪元,必無二誌。”


    “有渝此盟,必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後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有渝此盟,必墜其命,無克遺育。


    言下之意,就是違背盟約者,不僅要殞命,還會絕後,這個誓言不是一般重。


    關羽辭氣慷慨,涕泣橫下。


    聞其言者,雖卒伍廝養,莫不激揚,人思致節。


    關羽及諸侯割破手指,滴血入酒壇,而後每人眼前一碗酒。


    “喝了此酒,共討國賊,興複漢室!”


    “共討國賊,興複漢室!”


    諸侯齊聲高呼,而後將碗中血酒一飲而盡。


    歃血為盟畢。


    關羽揮舞手臂,厲聲高呼:“我等既為興大義而來,自當有王師風範。”


    “若毫無軍紀,禍亂百姓,又與盜匪何意!”


    “我既為盟主,自當頒布軍令,約束諸侯以及各部。”


    諸侯聞言,臉上雖有不自然之色,卻也沒有人開口說什麽。


    很顯然。


    關羽所頒布的軍法,在此之前已經與諸侯通過氣。


    軍法雖然嚴苛,卻也都在情理之中,哪怕諸侯心中有些發怵,仍舊不好出言反對。


    壇下眾人聞言,都將目光放在了關羽身上。


    關羽深吸一口氣,當即氣沉丹田,開始宣讀軍法。


    “其一:聞鼓不進,聞金不止,旗舉不起,旗按不伏,此謂悖軍,犯者斬之。”


    關羽剛剛喊完,附近台下的張飛等人,亦是齊聲呐喊。


    他們如此舉動,也是為了讓在場所有人,都聽清楚軍法內容。


    這個時代,畢竟沒有話筒。


    哪怕關羽聲音很大,數萬人排成的隊伍仍舊很遠,若沒有眾人齊聲宣讀,恐怕很多人都聽不清楚。


    “其二:呼名不應,點時不到,違期不至,動改師律,此謂慢軍,犯者斬之。


    ”


    如果說,第一條講得是宏觀軍律,讓士卒們知道最簡單的進退、起伏軍令。


    那麽第二條軍令,就是為了治那些行為散漫的軍卒。


    “其三:夜傳刁鬥,怠而不報,更籌違慢,聲號不明,此謂懈軍,犯者斬之。”


    第三條軍令,為的是防備有士卒懈怠,不能嚴格完成主帥下達的命令。


    “其四:多出怨言,怒其主將,不聽約束,更教難製,此謂構軍,犯者斬之。”


    第四條軍令,為的是防備士卒們相互抱怨,動搖軍心。


    隻不過,這一條軍令,就顯得有回旋空間。


    更教難製,方才斬首。


    也就是說,假如有人隻是稍微抱怨,如果能夠及時改正,也會被免罪。


    假如有士卒屢教不改,隻能斬首示眾。


    “其五:揚聲笑語,蔑視禁約,馳突軍門,此謂輕軍,犯者斬之。”


    軍隊要保持嚴肅氣氛,太過輕佻就會影響軍容、軍心。


    “其六:所用兵器,弓弩絕弦,箭無羽鏃,劍戟不利,旗幟凋弊,此謂欺軍,犯者斬之。”


    行軍打仗,武器裝備非常重要。


    假如士卒連自己的武器裝備,以及部隊旗號都保養不好,戰鬥力肯定高不到哪裏。


    “其七:謠言詭語,捏造鬼神,假托夢寐,大肆邪說,蠱惑軍士,此謂淫軍,犯者斬之。”


    “其八:好舌利齒,妄為是非,調撥軍士,令其不和,此謂謗軍,犯者斬之。”


    “其九:所到之地,淩虐其民,如有逼**女,此謂奸軍,犯者斬之。”


    對於這點,關羽再三強調。


    盟軍總兵力超越二十萬,營寨跨越百餘裏,並非所有士卒都嚴於律己。


    假如有人胡作非為,欺淩百姓、逼**女,大軍所過之處,必定哀鴻遍野。


    關羽想要占據關中,就必須盡可能保證關中百姓不被禍害。


    隻有如此,關羽才能得到百姓擁戴,才能保留足夠人口,為以後做打算。


    “其十:竊人財物,以為己利,奪人首級,以為己功,此謂盜軍,犯者斬之。”


    “其十一:軍民聚眾議事,私進帳下,探聽軍機,此謂探軍,犯者斬之。”


    “其十二:或聞所謀,及聞號令,漏泄於外,使敵人知之,此謂背軍,犯者斬之。”


    “其十三:調用之際,結舌不應,低眉俯首,麵有難色,此謂狠軍,犯者斬之。”


    “其十四:出越行伍,攙前越後,言語喧嘩,不遵禁訓,此謂亂軍,犯者斬之。”


    “其十五:托傷作病,以避征伐,捏傷假死,因而逃避,此謂詐軍,犯者斬之。”


    “其十六:主掌錢糧,給賞之時阿私所親,使士卒結怨,此謂弊軍,犯者斬之。”


    “其十七:觀寇不審,探賊不詳,uu看書 .ansh 到不言到,多則言少,少則言多,此謂誤軍,犯者斬之。”


    關羽宣讀軍令完畢,壇下將官以及士卒,臉上全都露出畏懼之色。


    不少人都竊竊私語,覺得軍法太過嚴苛。


    關羽將眾人表現盡收眼底,也知道他們心中的擔憂。


    他厲聲喝道:“我等興大義,聚義軍,討叛逆,為的是報效朝廷。”


    “若不能嚴於律己,遵守軍法,又與盜匪何異?”


    “且軍令嚴苛,亦為能勝耳,軍紀散亂,最終戰死的還不是諸位袍澤?”


    “軍令如山,哪怕我為盟主,若不遵守既定軍令,亦當斬首示眾!”


    “若遵守軍法,隻要立下戰功,皆論功行賞,絕不虧負!”


    壇下眾將校聞言,齊聲呐喊:“我等願遵軍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武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城流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城流煙並收藏漢末武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