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德口中英雄,莫非就是劉備劉玄德?”
關羽脫口而出。
張飛聞言先是一愣,繼而驚奇道:“兄長也知玄德乎?”
關羽答曰:“某遊曆至此,聽說玄德寬以待人,好結交豪俠,少年爭相依附。”
張飛大喜:“玄德常常提起兄長,感歎大漢若多幾個兄長這般豪傑,也不至於混亂若斯。”
“既然兄長與玄德兄互相仰慕久矣,弟這就請玄德過來一敘!”
關羽聞言,心中五味陳雜。
對於劉備,後世的雲長也是無比崇敬。
雖然後世網絡上,不少人將劉備黑得體無完膚,說他假仁假義,還是十幾姓家奴。
不過對於這些所謂的言論,關羽向來都是嗤之以鼻。
演義由於羅貫中的情感傾向,明顯美化了劉備三兄弟,卻由於美化過甚,反而成了高級黑。
後世許多似懂非懂之人,拿出演義中不合理的地方,抨擊著演義中的人物形象。
就好像有人黑諸葛亮,說對方根本就是被演義神話,沒有任何才能。
還說諸葛亮不懂軍事,不會培養人才,心胸狹隘設計弄死魏延雲雲。
其他也不做過多爭論,就說諸葛亮心胸狹隘,設計弄死魏延這件事吧。
據《三國誌》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製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輒欲請兵萬人,這是何等狂妄。
要知道。
蜀漢後期全國總人口也不足百萬,就算按照十抽一來算,總兵力也隻有十萬左右。
除去防備東吳以及各郡縣兵力,北伐兵力最多隻有八萬。
蜀國本就兵少,魏延還想分兵偷襲,如果遭遇挫折,一萬兵馬的損失蜀國絕對承受不起。
每次出征,魏延動輒就欲請兵萬人,還自比於韓信,妄言諸葛亮怯戰,感歎自己不受重用。
如此行為,不僅顯得居功自傲、過度自負,還有些目無尊長。
也許有人會說,假如諸葛亮采納魏延計策,使用子午穀奇謀,北伐恐怕早就成功。
此言,也是無稽之談。
就算魏延從子午穀偷襲成功,可以順利攻下長安。
然長安對內無險可守,魏國大軍數日即可兵臨城下,五千兵馬絕對守不住長安。
且長安那時也並非魏國國都,縱然打下戰略價值也不大。
更何況,諸葛亮戰略目標乃是涼州,而非無險可守的長安。
魏延所提出的計劃,本就與北伐大戰略有所衝突。
至於後世,很多人認為魏延策略能夠成功,也是基於司馬懿的一番話。
司馬懿後來說過:“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穀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
這番話,很有可能乃司馬懿離間之計。
魏延的心高氣傲眾所周知。
假如他聽到司馬懿這番話,肯定覺得諸葛亮太過膽小,錯過大好戰機。
殊不知,司馬懿僅僅放放嘴炮,就能讓魏延尾巴翹上天,使得蜀國將相不和。
以魏延那種驕橫自大,目無尊長的性格,若是換成心胸狹隘之輩,恐怕早就將其殺死。
諸葛亮卻沒有。
據《三國誌》記載: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薑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薑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從這裏就能看出,諸葛亮臨死前命令魏延斷後。
魏延不服諸葛亮這件事,眾人盡皆知曉,所以才有人會問:“假如魏延不聽命令該當如何?”
諸葛亮卻並未下令殺死魏延,反而說‘軍便自發’。
這四個字,可以理解成軍隊隻管撤退,不用理會魏延,他愛幹嘛幹嘛。
由此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其實壓製不住魏延,所以隻能隨其所願。
至始至終,諸葛亮都沒有下令殺魏延。
《魏略》卻是另一種記載。
裏麵寫到諸葛亮病重,讓魏延在自己死後秘不發喪,撤兵以後再通報死訊。
長史楊儀卻與魏延不和,看到魏延執掌軍事,懼為其所害,汙蔑對方想要率領大軍投靠魏國。
魏延本無此心,所以不願與楊儀交戰,反而主動退讓,卻被楊儀追而殺之。
結合當時情況,以及各種人物關係,後者可信度反而更高。
若按照《魏略》記載,諸葛亮非但沒有壓製魏延,臨死前反而將兵權交給他。
這也符合常理。
那個時候,除了諸葛亮以外,魏延官職最高。
那些以演義中諸葛亮不喜魏延,臨死前還下令將其殺死,而推斷出諸葛亮心胸狹隘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
畢竟,正史中並未記載魏延殺韓玄,諸葛亮也沒說魏延腦後有反骨。
至於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推舉的蔣琬、董允、費禕三人,後來也都成為蜀國丞相,與諸葛亮並稱‘蜀漢四相’。
由此也能看出三人才能,更能看出諸葛亮很早以前,就在為蜀國培養接班人。
相同的道理。u看書.uukanshu.cm
很多人說劉備假仁假義,說劉備乃十幾姓家奴,關羽每每看到這裏,心中都憤怒不已。
羅貫中因為偏袒劉備,的確在許多地方有所美化,甚至將其寫成仁義化身。
曆史上的劉備,卻並非那般仁義的甚至有些迂腐,反而是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
他出身貧困,因為年少亡父,十歲左右就和母親以販履織席為業,生活艱苦。
劉備卻自強不息,從小展露出非凡之處,得到其叔父劉子敬看重,在其十五歲那年,被送往盧植那裏求學,認識了公孫瓚。
強大的人格魅力,以及堅韌不拔的精神,也是劉備最讓關羽敬佩的地方。
根據《三國誌》記載,劉備擔任平原相的時候,郡民劉平素輕之,恥為其下,使客刺之。
刺客見到劉備以後,卻被對方人格魅力所折服,不忍殺之,還將事情來龍去脈告知劉備離去。
由此也能看出,劉備究竟有多麽得人心。
如此人物,如此豪傑,被天下人稱為英雄,強大如曹操都忌憚不已。
可憐,卻被後人黑得體無完膚。
“無論前世今生,你我注定都會有說不清的羈絆。”
關羽收回思緒,心中歎息。
“承蒙賢弟念叨,備不請自來,希望不要嫌我叨擾!”
就在此時,一道清朗的聲音傳來。
關羽抬頭看去。
隻見來人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能自見其耳,麵部線條非常柔和。
僅僅看了一眼,來者就給人以親切的感覺。
關羽脫口而出。
張飛聞言先是一愣,繼而驚奇道:“兄長也知玄德乎?”
關羽答曰:“某遊曆至此,聽說玄德寬以待人,好結交豪俠,少年爭相依附。”
張飛大喜:“玄德常常提起兄長,感歎大漢若多幾個兄長這般豪傑,也不至於混亂若斯。”
“既然兄長與玄德兄互相仰慕久矣,弟這就請玄德過來一敘!”
關羽聞言,心中五味陳雜。
對於劉備,後世的雲長也是無比崇敬。
雖然後世網絡上,不少人將劉備黑得體無完膚,說他假仁假義,還是十幾姓家奴。
不過對於這些所謂的言論,關羽向來都是嗤之以鼻。
演義由於羅貫中的情感傾向,明顯美化了劉備三兄弟,卻由於美化過甚,反而成了高級黑。
後世許多似懂非懂之人,拿出演義中不合理的地方,抨擊著演義中的人物形象。
就好像有人黑諸葛亮,說對方根本就是被演義神話,沒有任何才能。
還說諸葛亮不懂軍事,不會培養人才,心胸狹隘設計弄死魏延雲雲。
其他也不做過多爭論,就說諸葛亮心胸狹隘,設計弄死魏延這件事吧。
據《三國誌》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製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輒欲請兵萬人,這是何等狂妄。
要知道。
蜀漢後期全國總人口也不足百萬,就算按照十抽一來算,總兵力也隻有十萬左右。
除去防備東吳以及各郡縣兵力,北伐兵力最多隻有八萬。
蜀國本就兵少,魏延還想分兵偷襲,如果遭遇挫折,一萬兵馬的損失蜀國絕對承受不起。
每次出征,魏延動輒就欲請兵萬人,還自比於韓信,妄言諸葛亮怯戰,感歎自己不受重用。
如此行為,不僅顯得居功自傲、過度自負,還有些目無尊長。
也許有人會說,假如諸葛亮采納魏延計策,使用子午穀奇謀,北伐恐怕早就成功。
此言,也是無稽之談。
就算魏延從子午穀偷襲成功,可以順利攻下長安。
然長安對內無險可守,魏國大軍數日即可兵臨城下,五千兵馬絕對守不住長安。
且長安那時也並非魏國國都,縱然打下戰略價值也不大。
更何況,諸葛亮戰略目標乃是涼州,而非無險可守的長安。
魏延所提出的計劃,本就與北伐大戰略有所衝突。
至於後世,很多人認為魏延策略能夠成功,也是基於司馬懿的一番話。
司馬懿後來說過:“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穀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
這番話,很有可能乃司馬懿離間之計。
魏延的心高氣傲眾所周知。
假如他聽到司馬懿這番話,肯定覺得諸葛亮太過膽小,錯過大好戰機。
殊不知,司馬懿僅僅放放嘴炮,就能讓魏延尾巴翹上天,使得蜀國將相不和。
以魏延那種驕橫自大,目無尊長的性格,若是換成心胸狹隘之輩,恐怕早就將其殺死。
諸葛亮卻沒有。
據《三國誌》記載: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薑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薑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從這裏就能看出,諸葛亮臨死前命令魏延斷後。
魏延不服諸葛亮這件事,眾人盡皆知曉,所以才有人會問:“假如魏延不聽命令該當如何?”
諸葛亮卻並未下令殺死魏延,反而說‘軍便自發’。
這四個字,可以理解成軍隊隻管撤退,不用理會魏延,他愛幹嘛幹嘛。
由此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其實壓製不住魏延,所以隻能隨其所願。
至始至終,諸葛亮都沒有下令殺魏延。
《魏略》卻是另一種記載。
裏麵寫到諸葛亮病重,讓魏延在自己死後秘不發喪,撤兵以後再通報死訊。
長史楊儀卻與魏延不和,看到魏延執掌軍事,懼為其所害,汙蔑對方想要率領大軍投靠魏國。
魏延本無此心,所以不願與楊儀交戰,反而主動退讓,卻被楊儀追而殺之。
結合當時情況,以及各種人物關係,後者可信度反而更高。
若按照《魏略》記載,諸葛亮非但沒有壓製魏延,臨死前反而將兵權交給他。
這也符合常理。
那個時候,除了諸葛亮以外,魏延官職最高。
那些以演義中諸葛亮不喜魏延,臨死前還下令將其殺死,而推斷出諸葛亮心胸狹隘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
畢竟,正史中並未記載魏延殺韓玄,諸葛亮也沒說魏延腦後有反骨。
至於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推舉的蔣琬、董允、費禕三人,後來也都成為蜀國丞相,與諸葛亮並稱‘蜀漢四相’。
由此也能看出三人才能,更能看出諸葛亮很早以前,就在為蜀國培養接班人。
相同的道理。u看書.uukanshu.cm
很多人說劉備假仁假義,說劉備乃十幾姓家奴,關羽每每看到這裏,心中都憤怒不已。
羅貫中因為偏袒劉備,的確在許多地方有所美化,甚至將其寫成仁義化身。
曆史上的劉備,卻並非那般仁義的甚至有些迂腐,反而是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
他出身貧困,因為年少亡父,十歲左右就和母親以販履織席為業,生活艱苦。
劉備卻自強不息,從小展露出非凡之處,得到其叔父劉子敬看重,在其十五歲那年,被送往盧植那裏求學,認識了公孫瓚。
強大的人格魅力,以及堅韌不拔的精神,也是劉備最讓關羽敬佩的地方。
根據《三國誌》記載,劉備擔任平原相的時候,郡民劉平素輕之,恥為其下,使客刺之。
刺客見到劉備以後,卻被對方人格魅力所折服,不忍殺之,還將事情來龍去脈告知劉備離去。
由此也能看出,劉備究竟有多麽得人心。
如此人物,如此豪傑,被天下人稱為英雄,強大如曹操都忌憚不已。
可憐,卻被後人黑得體無完膚。
“無論前世今生,你我注定都會有說不清的羈絆。”
關羽收回思緒,心中歎息。
“承蒙賢弟念叨,備不請自來,希望不要嫌我叨擾!”
就在此時,一道清朗的聲音傳來。
關羽抬頭看去。
隻見來人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能自見其耳,麵部線條非常柔和。
僅僅看了一眼,來者就給人以親切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