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李闖就起了個大早,依照慣例擂鼓聚兵,等到士卒們磨磨蹭蹭的來到校場之上,李闖又開始了一天的照常訓話。
這是個很關鍵的環節,能夠很快的建立一個人的威信,通過長時間的重複教育,在普通士卒心目中留下上官的印象。
相比於刑罰隻能讓人敬畏,語言的力量比所謂的嚴刑苛罰大得多,君不見小胡子就是靠嘴炮建立的龐大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國,再到後來的近代革命,想要打造一隻有信仰的隊伍,必要的思想教育不可缺少。李闖每天的嘴炮就是為了在士卒之中建立掃平亂世,解救萬民於水火的崇高思想。
盡管這個目標遙不可及,但也說明了我們這支軍隊和外麵的那些妖豔的賤貨是不一樣的,我們打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濟世救民。
理想是很遠大,現實來看士卒們還是要吃飯的,畢竟崇高不能當飯吃,說完了思想大教育,李闖又開始許諾,加大軍營的糧食供應,讓大家每天都能吃飽飯。
還有一句話李闖沒有說出來,飯管夠,不過這訓練量可要加大了。戶縣的存糧還算殷實,但也經不起這麽折騰,尤其是開始對城外的流民施粥賑濟後,再多的糧食也撐不了多長時間。
之前的謬大亨給自己存了夠吃兩年的糧食,大概想著兩年過後這世道也就太平了,到時候自己隨便接受個招安,也免不了榮華富貴。
趙玉兒和李闖並沒有這種當縮頭烏龜的想法,在流民之中征兵的舉動從未斷過。戶縣剛剛經曆秋收,即使收成不好,新收上來的糧食也足夠支撐一段時間。
最近河南、關中連續兩年大旱,百姓顆粒無收,相對這兩地而言,戶縣所在的南陽地區雖然也受到了旱災的部分影響,但收上來的部分也能保證普通百姓的口糧。
征上來的新兵之中大多為河南、關中之人,受旱災影響,一路南下去江南尋找糧食。而戶縣作為南下的交通樞紐之一,隻要糧食足夠,兵員很是充足。
不過令李闖感到意外的是,洛川紅占據了長安後,卻絲毫沒有當主人的覺悟,家裏的東西想砸就砸,想搶就搶,破城三日,長安城中的金銀財寶都流入了洛川紅的口袋之中,城中豪富之家多是家破人亡,不僅財產被搜刮一空,家眷也被強擄而去。
至於李子通還算是個清醒的人,攻下洛陽之後,對手下的士兵還算稍有約束。雖然洛陽城中的公侯貴胄也免不了被洗劫一空,但對普通人家卻沒作過多騷擾。
李闖也隻能對洛川紅搖搖頭,即使手握數十萬大軍,也不過是扶不起的阿鬥。將長安燒殺搶掠一空,從眼前看是獲利頗豐。等過上一段時間,此舉不僅使洛川紅在長安民心盡失,而且元氣大傷、各種秩序都被破壞的長安如何能給洛川紅長久的支持。
關中之地,有山河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本是霸業之基。
在原本的曆史上,霸王項羽入關中後,屠戮鹹陽城,殺了秦降王子嬰,燒了秦朝的宮室,大火三個月都不熄滅;劫掠了秦朝的財寶、婦女,充入軍中。
而劉邦入關中,所過之處秋毫無犯,廢除了繁雜殘酷的秦律,並且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維持了社會秩序的穩定。
是以劉邦雖然屢屢被項羽打敗,卻每次都能東山再起,這和他有一個強大穩定的後方支持是分不開的。至於項羽,垓下一戰失敗後,便是窮途末路。
《史記》上有這樣一個頗為搞笑細節,項羽入關中後,之所以沒有立即定都而是返回彭城建都,和他發現鹹陽已經被自己燒成一片白地不無關係。
項羽入了鹹陽三個月,絲毫沒有把自己當作這片河山的主人,而是就像個客人一樣,主人家的東西想拿就拿,想燒就燒,燒完了搶完了打包帶走,很開心的回老家了。
這確實是個很好的反麵教材,隻可惜明末的李自成沒有好好讀過,大順朝也成了曇花一現。
李闖看看洛川紅的所作所為,就清楚地知道此人走不長遠。起義途中燒殺搶掠也就罷了,也不過是路過而已,等到了長安這等根基之地還拿出那種匪軍的做派是在是自尋死路。
大概也是因為這個世界曆史並不長,都還沒學會套路。
自古深情留不住,總是套路得人心。“約法三章”的典故出自劉邦,uu看書ww.uukanu李淵也學會了這個套路,很好很強大,大家一直用它。
軍營之中的早飯還是很簡陋的,一碗米再撒上一把鹽,有的時候還會有醬料配上,這也是這個時代士兵的主食。好處就是米飯管夠,不管飯量再大的人也能吃上一頓飽飯,在這個饑荒的年份已經是很好的待遇了。
吃過了早飯,李闖便開始訓練了,練兵李闖比較重視的是士兵的體能。兵貴神速,這樣的道理無論放到什麽時候都是通用的。
一大早在幾個校尉軍侯的帶領下,整個軍營的士卒老老實實地圍著整座營地跑了一上午,這麽長時間的拉練下來,士卒的怨氣頗重,相比與以前隻是簡簡單單的操練陣法而言,這種長時間的跑步簡直是要了人命。
最先沉不氣的就是彭萬裏了,作為這幫士兵之中為數不多的懂得練兵的人,像這種不演練陣法反而一味地進行繞著圈跑步的做法,在他看來簡直毫無意義。
“大人,你這樣折騰士卒有何作用?這麽跑了一上午,士卒之間已經是怨聲載道了。”
彭萬裏有這樣的想法,李闖絲毫不感到意外。
畢竟是時代的差距,等到了現代,各國通用的練法都是十分重視士兵的體力,並且將它看作是一名士兵的基礎。而在這時,軍隊的訓練都是以陣法為主,不過所謂的陣法真的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李闖心底一直有這樣的疑問。
乾朝的官員從下到上,哪個不精通陣法?說起打仗來頭頭是道,各種陣形的變換了如指掌,結果被那些起義的農民軍打的落花流水,連老底都丟掉了。
這是個很關鍵的環節,能夠很快的建立一個人的威信,通過長時間的重複教育,在普通士卒心目中留下上官的印象。
相比於刑罰隻能讓人敬畏,語言的力量比所謂的嚴刑苛罰大得多,君不見小胡子就是靠嘴炮建立的龐大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國,再到後來的近代革命,想要打造一隻有信仰的隊伍,必要的思想教育不可缺少。李闖每天的嘴炮就是為了在士卒之中建立掃平亂世,解救萬民於水火的崇高思想。
盡管這個目標遙不可及,但也說明了我們這支軍隊和外麵的那些妖豔的賤貨是不一樣的,我們打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濟世救民。
理想是很遠大,現實來看士卒們還是要吃飯的,畢竟崇高不能當飯吃,說完了思想大教育,李闖又開始許諾,加大軍營的糧食供應,讓大家每天都能吃飽飯。
還有一句話李闖沒有說出來,飯管夠,不過這訓練量可要加大了。戶縣的存糧還算殷實,但也經不起這麽折騰,尤其是開始對城外的流民施粥賑濟後,再多的糧食也撐不了多長時間。
之前的謬大亨給自己存了夠吃兩年的糧食,大概想著兩年過後這世道也就太平了,到時候自己隨便接受個招安,也免不了榮華富貴。
趙玉兒和李闖並沒有這種當縮頭烏龜的想法,在流民之中征兵的舉動從未斷過。戶縣剛剛經曆秋收,即使收成不好,新收上來的糧食也足夠支撐一段時間。
最近河南、關中連續兩年大旱,百姓顆粒無收,相對這兩地而言,戶縣所在的南陽地區雖然也受到了旱災的部分影響,但收上來的部分也能保證普通百姓的口糧。
征上來的新兵之中大多為河南、關中之人,受旱災影響,一路南下去江南尋找糧食。而戶縣作為南下的交通樞紐之一,隻要糧食足夠,兵員很是充足。
不過令李闖感到意外的是,洛川紅占據了長安後,卻絲毫沒有當主人的覺悟,家裏的東西想砸就砸,想搶就搶,破城三日,長安城中的金銀財寶都流入了洛川紅的口袋之中,城中豪富之家多是家破人亡,不僅財產被搜刮一空,家眷也被強擄而去。
至於李子通還算是個清醒的人,攻下洛陽之後,對手下的士兵還算稍有約束。雖然洛陽城中的公侯貴胄也免不了被洗劫一空,但對普通人家卻沒作過多騷擾。
李闖也隻能對洛川紅搖搖頭,即使手握數十萬大軍,也不過是扶不起的阿鬥。將長安燒殺搶掠一空,從眼前看是獲利頗豐。等過上一段時間,此舉不僅使洛川紅在長安民心盡失,而且元氣大傷、各種秩序都被破壞的長安如何能給洛川紅長久的支持。
關中之地,有山河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本是霸業之基。
在原本的曆史上,霸王項羽入關中後,屠戮鹹陽城,殺了秦降王子嬰,燒了秦朝的宮室,大火三個月都不熄滅;劫掠了秦朝的財寶、婦女,充入軍中。
而劉邦入關中,所過之處秋毫無犯,廢除了繁雜殘酷的秦律,並且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維持了社會秩序的穩定。
是以劉邦雖然屢屢被項羽打敗,卻每次都能東山再起,這和他有一個強大穩定的後方支持是分不開的。至於項羽,垓下一戰失敗後,便是窮途末路。
《史記》上有這樣一個頗為搞笑細節,項羽入關中後,之所以沒有立即定都而是返回彭城建都,和他發現鹹陽已經被自己燒成一片白地不無關係。
項羽入了鹹陽三個月,絲毫沒有把自己當作這片河山的主人,而是就像個客人一樣,主人家的東西想拿就拿,想燒就燒,燒完了搶完了打包帶走,很開心的回老家了。
這確實是個很好的反麵教材,隻可惜明末的李自成沒有好好讀過,大順朝也成了曇花一現。
李闖看看洛川紅的所作所為,就清楚地知道此人走不長遠。起義途中燒殺搶掠也就罷了,也不過是路過而已,等到了長安這等根基之地還拿出那種匪軍的做派是在是自尋死路。
大概也是因為這個世界曆史並不長,都還沒學會套路。
自古深情留不住,總是套路得人心。“約法三章”的典故出自劉邦,uu看書ww.uukanu李淵也學會了這個套路,很好很強大,大家一直用它。
軍營之中的早飯還是很簡陋的,一碗米再撒上一把鹽,有的時候還會有醬料配上,這也是這個時代士兵的主食。好處就是米飯管夠,不管飯量再大的人也能吃上一頓飽飯,在這個饑荒的年份已經是很好的待遇了。
吃過了早飯,李闖便開始訓練了,練兵李闖比較重視的是士兵的體能。兵貴神速,這樣的道理無論放到什麽時候都是通用的。
一大早在幾個校尉軍侯的帶領下,整個軍營的士卒老老實實地圍著整座營地跑了一上午,這麽長時間的拉練下來,士卒的怨氣頗重,相比與以前隻是簡簡單單的操練陣法而言,這種長時間的跑步簡直是要了人命。
最先沉不氣的就是彭萬裏了,作為這幫士兵之中為數不多的懂得練兵的人,像這種不演練陣法反而一味地進行繞著圈跑步的做法,在他看來簡直毫無意義。
“大人,你這樣折騰士卒有何作用?這麽跑了一上午,士卒之間已經是怨聲載道了。”
彭萬裏有這樣的想法,李闖絲毫不感到意外。
畢竟是時代的差距,等到了現代,各國通用的練法都是十分重視士兵的體力,並且將它看作是一名士兵的基礎。而在這時,軍隊的訓練都是以陣法為主,不過所謂的陣法真的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李闖心底一直有這樣的疑問。
乾朝的官員從下到上,哪個不精通陣法?說起打仗來頭頭是道,各種陣形的變換了如指掌,結果被那些起義的農民軍打的落花流水,連老底都丟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