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的話引發了大殿內的一陣騷動,百官吃驚地麵麵相覷,以眼神交流著心中的驚奇與震撼。自從“清君側”以來,陳雨一再刷新他們的認知,以往的官場經驗似乎都不適用於陳雨,他們發現越來越看不懂這個年輕、強勢的文成侯了。
陳雨練兵打仗的本事獨步天下就不說了,野心和魄力也是極其驚人。受了朝廷的打壓就敢悍然起兵“清君側”,而且成功率這麽低的事情居然就讓他幹成了,一舉成為淩駕於百官之上的權臣,一向剛愎自用、態度強硬的皇帝也被迫妥協,儼然一個大明版的曹操橫空出世。做到了這個程度還不算,腳跟沒站穩就把矛頭對準了全城的勳戚大臣,幾天之內硬生生榨出了幾千萬兩白銀,絲毫不在乎得罪整個京城的權貴圈子,再次顛覆了眾人的認知。現在,在把皇帝和大臣得罪了個遍之後,居然要主動要求出城與皇太極硬剛!
很多人心裏都想,這家夥內外樹敵,兩麵出擊,是自以為銅頭鐵臂、刀槍不入嗎?就算他手握重兵,不怕城內權貴反水,難道就有把握撼動皇太極嗎?要知道,這次可不是多爾袞的一支偏師,而是整個滿蒙八旗的十萬精銳!要是輕易就能擊退,朝廷這麽多年來又何須花費重金打造遼東防線?
出征的提議太過震撼,反倒讓所有人忽視了一個細節:陳雨能夠及時掌握滿清大軍的一舉一動,情報收集能力遠在廠衛等機構之上。在明清之前的較量中,在情報戰方麵,明朝完全被滿清碾壓,除了彼此硬實力的差距外,情報信息不對稱,對清軍的行動部署一無所知,也是軍事上處處被動的原因之一。
與群臣的震撼不一樣,崇禎的心情非常複雜。
站在大明皇帝的角度,能夠堂堂正正擊敗皇太極,是他登基以來就夢寐以求的事情,收複遼東更是他心目中足以載入史冊的千秋偉業,要不然當年也不會被袁崇煥一句“五年平遼”忽悠,屁顛顛地為其堆砌資源、賦予極大權力。隻可惜花費了無數人力物力,最後換來的隻是皇太極率領大軍勢如破竹攻到北京城下,“五年平遼”成為泡影。現在領兵大將換成陳雨,過去一年多時間的輝煌戰績,似乎預示著陳雨能完成袁崇煥時代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擊潰卷土重來的皇太極,甚至收複遼東都不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但是在這種非常時期,如果陳雨擊敗皇太極,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打崇禎的臉。皇太極作為大明宿敵,這次入關卻是崇禎縱容所致,目的就是為了借助外敵之手解除內部危機,說起來不甚光彩,但隻要按照計劃進行,道德的汙點可以設法粉飾掩蓋。隻可惜隨著陳雨的入城,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以下犯上的罪臣搖身一變成了掌控朝堂的權臣;暫時與明朝廷妥協、“助明平亂”的皇太極又回到了原來的宿命之敵角色。陳雨站在了大義名分的製高點,與皇太極的戰鬥,勝了就是千古留名的功臣,即便輸了也是悲壯的英雄,無論結局如何,崇禎都頗為尷尬。
除去立場的尷尬,崇禎對陳雨的觀感也變得糾結起來。原本對其足以動搖皇權統治的“清君側”行為非常反感,不過敢怒不敢言,但捐餉的成功,又讓崇禎看到了陳雨的另一麵。如果沒有之前的以下犯上,這樣能打仗、能聚財的武將簡直是百年難遇的人才,足以成為崇禎能夠倚仗的國之棟梁,甩袁崇煥等人幾條街。
懷著糾結的心情,崇禎忍不住問:“愛卿真的想好了,有把握嗎?”
此刻,連他自己也說不清到底希望陳雨是勝還是敗。
陳雨信心十足地回答:“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臣也不敢托大自稱必勝,但有八成的把握重挫皇太極,鑄就老奴起兵以來最輝煌的勝績,讓大明揚眉吐氣,讓陛下成為三朝以來最成功的帝王!”
三朝以來最成功的帝王!
崇禎全身的血液一下就變得沸騰起來。從萬曆開始,到天啟皇帝,再到自己,麵對遼東的這群蠻夷屢戰屢敗,已經不複大明曾經的輝煌,若是能在自己手上徹底扭轉這個局麵,那是多麽誘人的功績?
他激動地差點從龍椅上站了起來,提高音量說道:“愛卿果然是國之棟梁、朝廷之柱石!既然如此,就準予愛卿領兵出征,你要什麽,朕就給什麽,糧餉自不必說,各部衙門也會傾力配合,保證後顧無憂,朕會在京城等著你凱旋歸來!”
放在以往,國庫空虛、兵員不足,他是不敢表這個態的,要不然也不會麵對盧象升的請戰避之不及,釀成天雄軍全軍覆沒的悲劇,他不是不想做一個抗擊韃虜、名垂千古的皇帝,而是實力不允許啊。
但是現在不同了,坐擁文登營這支強軍,手握三千萬兩真金白銀——盡管軍隊的指揮權和銀子的出處和他都沒什麽關係——有了充足的底氣,崇禎第一次敢撂下這樣擲地有聲的話,感覺渾身毛孔都散發著舒坦。多少年了,朝廷軍國大事都是縫縫補補過日子,拆東牆補西牆,何曾這麽爽快過?
陳雨躬身行禮:“吾皇聖明!”口中恭敬,心裏暗笑:兵權在我手中,內閣和兵部都有我的人,銀子也是我逼捐的,不用你說,這些也都不是問題,不過給你麵子讓你占點頭口便宜罷了。
百官察言觀色,知道出征是大勢所趨,打韃子又是個政治正確的問題,自然樂得見風使舵,隨著陳雨行禮,整齊地高呼:“吾皇聖明!”
崇禎笑的合不攏嘴,除了自己剛剛即位做掉魏忠賢那年,這樣和諧的場景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了,要不是顧忌帝王威儀,隻怕當場就要失態。
心潮澎湃之下,崇禎覺得陳雨之前的所作所為似乎都不重要了,當即脫口而出:“出征之前,國公的封賞一定要完成,朕也會率百官親自送大軍出城!”
陳雨剛挺直腰,uu看書 ww.uukanshco 聞言隻得再躬身謝恩:“謝主隆恩!”
早朝在一片和諧的氣氛中結束,崇禎和陳雨各取所需,一個滿足了虛榮心,得到了麵子,一個獲得了大義名分的加持,得到了裏子,皆大歡喜。
兩日後,禮部在皇帝的催促下,匆匆走完了原本繁瑣的流程,然後朝廷頒下聖旨,陳雨從文成侯升為文國公,賜予“護國征虜文武大將軍”封號,掌握天下兵馬調度大權,並以五軍都督府大都督身份參與朝政,正式成為滿朝文武第一人,真真切切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和地位超過了曆朝曆代的丞相、大將軍,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第三日,從山東風塵仆仆趕來的朱大典、趙梓隆、鄧範和近萬軍隊在天津衛登陸,避開東麵廣渠門的清軍,趁夜從南麵安定門入城。
朱大典馬不停蹄入主戶部,趙梓隆出任神樞營總兵官,暫代總督京營戎政事務,鄧範雖沒有出任新職,但受兵部之命接管了外城防務。這幾項人事任命,加上方正化任禦馬監秉筆兼東廠提督、陳新甲掌管兵部、唐世濟在內閣站穩腳跟,陳雨在京城各個要害位置的布局就宣告完成,整個京城可以說都在他掌控之下,後方無憂,與滿清的決戰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https://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陳雨練兵打仗的本事獨步天下就不說了,野心和魄力也是極其驚人。受了朝廷的打壓就敢悍然起兵“清君側”,而且成功率這麽低的事情居然就讓他幹成了,一舉成為淩駕於百官之上的權臣,一向剛愎自用、態度強硬的皇帝也被迫妥協,儼然一個大明版的曹操橫空出世。做到了這個程度還不算,腳跟沒站穩就把矛頭對準了全城的勳戚大臣,幾天之內硬生生榨出了幾千萬兩白銀,絲毫不在乎得罪整個京城的權貴圈子,再次顛覆了眾人的認知。現在,在把皇帝和大臣得罪了個遍之後,居然要主動要求出城與皇太極硬剛!
很多人心裏都想,這家夥內外樹敵,兩麵出擊,是自以為銅頭鐵臂、刀槍不入嗎?就算他手握重兵,不怕城內權貴反水,難道就有把握撼動皇太極嗎?要知道,這次可不是多爾袞的一支偏師,而是整個滿蒙八旗的十萬精銳!要是輕易就能擊退,朝廷這麽多年來又何須花費重金打造遼東防線?
出征的提議太過震撼,反倒讓所有人忽視了一個細節:陳雨能夠及時掌握滿清大軍的一舉一動,情報收集能力遠在廠衛等機構之上。在明清之前的較量中,在情報戰方麵,明朝完全被滿清碾壓,除了彼此硬實力的差距外,情報信息不對稱,對清軍的行動部署一無所知,也是軍事上處處被動的原因之一。
與群臣的震撼不一樣,崇禎的心情非常複雜。
站在大明皇帝的角度,能夠堂堂正正擊敗皇太極,是他登基以來就夢寐以求的事情,收複遼東更是他心目中足以載入史冊的千秋偉業,要不然當年也不會被袁崇煥一句“五年平遼”忽悠,屁顛顛地為其堆砌資源、賦予極大權力。隻可惜花費了無數人力物力,最後換來的隻是皇太極率領大軍勢如破竹攻到北京城下,“五年平遼”成為泡影。現在領兵大將換成陳雨,過去一年多時間的輝煌戰績,似乎預示著陳雨能完成袁崇煥時代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擊潰卷土重來的皇太極,甚至收複遼東都不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但是在這種非常時期,如果陳雨擊敗皇太極,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打崇禎的臉。皇太極作為大明宿敵,這次入關卻是崇禎縱容所致,目的就是為了借助外敵之手解除內部危機,說起來不甚光彩,但隻要按照計劃進行,道德的汙點可以設法粉飾掩蓋。隻可惜隨著陳雨的入城,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以下犯上的罪臣搖身一變成了掌控朝堂的權臣;暫時與明朝廷妥協、“助明平亂”的皇太極又回到了原來的宿命之敵角色。陳雨站在了大義名分的製高點,與皇太極的戰鬥,勝了就是千古留名的功臣,即便輸了也是悲壯的英雄,無論結局如何,崇禎都頗為尷尬。
除去立場的尷尬,崇禎對陳雨的觀感也變得糾結起來。原本對其足以動搖皇權統治的“清君側”行為非常反感,不過敢怒不敢言,但捐餉的成功,又讓崇禎看到了陳雨的另一麵。如果沒有之前的以下犯上,這樣能打仗、能聚財的武將簡直是百年難遇的人才,足以成為崇禎能夠倚仗的國之棟梁,甩袁崇煥等人幾條街。
懷著糾結的心情,崇禎忍不住問:“愛卿真的想好了,有把握嗎?”
此刻,連他自己也說不清到底希望陳雨是勝還是敗。
陳雨信心十足地回答:“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臣也不敢托大自稱必勝,但有八成的把握重挫皇太極,鑄就老奴起兵以來最輝煌的勝績,讓大明揚眉吐氣,讓陛下成為三朝以來最成功的帝王!”
三朝以來最成功的帝王!
崇禎全身的血液一下就變得沸騰起來。從萬曆開始,到天啟皇帝,再到自己,麵對遼東的這群蠻夷屢戰屢敗,已經不複大明曾經的輝煌,若是能在自己手上徹底扭轉這個局麵,那是多麽誘人的功績?
他激動地差點從龍椅上站了起來,提高音量說道:“愛卿果然是國之棟梁、朝廷之柱石!既然如此,就準予愛卿領兵出征,你要什麽,朕就給什麽,糧餉自不必說,各部衙門也會傾力配合,保證後顧無憂,朕會在京城等著你凱旋歸來!”
放在以往,國庫空虛、兵員不足,他是不敢表這個態的,要不然也不會麵對盧象升的請戰避之不及,釀成天雄軍全軍覆沒的悲劇,他不是不想做一個抗擊韃虜、名垂千古的皇帝,而是實力不允許啊。
但是現在不同了,坐擁文登營這支強軍,手握三千萬兩真金白銀——盡管軍隊的指揮權和銀子的出處和他都沒什麽關係——有了充足的底氣,崇禎第一次敢撂下這樣擲地有聲的話,感覺渾身毛孔都散發著舒坦。多少年了,朝廷軍國大事都是縫縫補補過日子,拆東牆補西牆,何曾這麽爽快過?
陳雨躬身行禮:“吾皇聖明!”口中恭敬,心裏暗笑:兵權在我手中,內閣和兵部都有我的人,銀子也是我逼捐的,不用你說,這些也都不是問題,不過給你麵子讓你占點頭口便宜罷了。
百官察言觀色,知道出征是大勢所趨,打韃子又是個政治正確的問題,自然樂得見風使舵,隨著陳雨行禮,整齊地高呼:“吾皇聖明!”
崇禎笑的合不攏嘴,除了自己剛剛即位做掉魏忠賢那年,這樣和諧的場景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了,要不是顧忌帝王威儀,隻怕當場就要失態。
心潮澎湃之下,崇禎覺得陳雨之前的所作所為似乎都不重要了,當即脫口而出:“出征之前,國公的封賞一定要完成,朕也會率百官親自送大軍出城!”
陳雨剛挺直腰,uu看書 ww.uukanshco 聞言隻得再躬身謝恩:“謝主隆恩!”
早朝在一片和諧的氣氛中結束,崇禎和陳雨各取所需,一個滿足了虛榮心,得到了麵子,一個獲得了大義名分的加持,得到了裏子,皆大歡喜。
兩日後,禮部在皇帝的催促下,匆匆走完了原本繁瑣的流程,然後朝廷頒下聖旨,陳雨從文成侯升為文國公,賜予“護國征虜文武大將軍”封號,掌握天下兵馬調度大權,並以五軍都督府大都督身份參與朝政,正式成為滿朝文武第一人,真真切切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和地位超過了曆朝曆代的丞相、大將軍,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第三日,從山東風塵仆仆趕來的朱大典、趙梓隆、鄧範和近萬軍隊在天津衛登陸,避開東麵廣渠門的清軍,趁夜從南麵安定門入城。
朱大典馬不停蹄入主戶部,趙梓隆出任神樞營總兵官,暫代總督京營戎政事務,鄧範雖沒有出任新職,但受兵部之命接管了外城防務。這幾項人事任命,加上方正化任禦馬監秉筆兼東廠提督、陳新甲掌管兵部、唐世濟在內閣站穩腳跟,陳雨在京城各個要害位置的布局就宣告完成,整個京城可以說都在他掌控之下,後方無憂,與滿清的決戰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https://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