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提議一拋出來,滿朝皆驚,就連陳雨本人也有些出乎意料,畢竟他考慮的更多是如何架空崇禎,把朝堂的實權抓在手中,對於這些極具爭議性的特權倒不是很在乎。不過仔細想想,反正連皇帝都要架空了,到了這份上,刻意謙卑也沒有意義,就算再跋扈一些又何妨?
他反應過來之後,讚賞地看著陳新甲,心想:此人是個人物,不愧是在曆史上留下過痕跡的名人,關鍵時刻敢於下注,有眼光、有魄力。
其實對於陳新甲繼續出任兵部尚書,陳雨還有些不滿意,隻是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選,隻能將就。雖然他是自己的盟友,又在文登營入城一事上出了力,但畢竟是曆史上主導了鬆錦大敗、後因泄密被崇禎處死的人物,缺陷和汙點很明顯。
不過現在看來,隻要有足夠的魄力,又聽話,讓他做這個兵部尚書也無妨,畢竟曆史已經被改寫,崇禎馬上就要變成擺設,朝廷中樞的控製力下降,對外作戰的任務主要由文登營承擔,兵部隻剩下了個空殼,其才幹不足的缺陷可以被彌補。
陳新甲提出這個爆炸性的建議後,立刻轉頭望向陳雨,當看到對方讚賞的眼神時,諂媚地笑了笑,心裏十分得意:這根粗大腿算是抱緊了。
當初與陳雨、唐世濟形成攻守同盟時,陳新甲隻是為了借助外力上位,並沒有打算與陳雨這個武人有太多的利益瓜葛,直到文登營入城之前一天,他還擔心自己與陳雨的事情敗露,被對方連累。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陳雨並不是政壇裏一株弱不禁風的小樹苗,而是能以一己之力改變整個大明走向的參天大樹,這樣的人物,不借機攀附,更待何時?
這時候,回過神來的唐世濟奏道:“本兵所言不無道理,請陛下酌情考慮,以慰功臣之心。”心裏卻暗歎,被搶先了,要是這提議由自己提出來多好?
崇禎心裏快氣炸了,卻不敢發作,隨口敷衍:“待朕想想。”
內閣餘下幾名大學士中,還有首輔溫體仁、次輔吳宗達及錢士升、王應熊等人,通過崇禎的示弱和楊嗣昌的下場,他們看清楚了形勢,知道自己該怎麽做才能維持現有的權力和地位,於是紛紛出列,站隊支持。
“功臣不可不賞,請陛下三思。”
包括首輔、次輔在內大學士集體站隊,份量太重,其餘的大臣掂量了一下自己的斤兩,全都選擇了沉默。這種事情,反對就是自尋死路,讚同就是昧著良心,還是選擇棄權吧。
麵對這樣的局麵,崇禎有些絕望,自己該怎麽做才好?眼下手握兵權的陳雨是萬萬得罪不起的,可是全盤答應陳新甲的提議,自己又有何臉麵麵對列祖列宗?
陳雨見崇禎遲遲下不了決心,便添了一把火。
“本兵所說的待遇,臣受之有愧,也不敢讓陛下為難。這樣吧,清君側的目的已經達到,朝堂已經肅清,不需要臣逗留京師,陛下隨便賞賜些糧餉打發臣便是,也算對將士們有個交代,明日交接防務後,臣就領兵回山東駐地,老老實實坐鎮威海,終身不踏入北直隸一步。”一邊說,一邊有意無意瞟了唐世濟一眼。
唐世濟會意,像相聲捧哏的一般接上話頭:“文成侯何出此言?如今正是用人之際,除了你,誰還能保障京師的安全?皇太極最遲三日內必到,到時誰來抵禦韃子十萬大軍?”
陳雨“意興闌珊”地搖了搖頭,回答:“憲台太抬舉鄙人了。京城防務,自有京營打理,無需擔心;韃子大軍,不是有關寧鐵騎嗎?至不濟,還有派去山東圍剿鄙人的六萬大軍呢!”
陳新甲適時接上話頭:“雖然有些話在這裏說不太合適,但有必要提醒諸位同僚:京營如果得力,文成侯也不會毫發無損入城,京城防務交給這些人,難道能擋得住皇太極傾力一擊?再者,皇太極打出的旗號是協助平亂,現在文成侯與朝廷的誤會已經解開了,無所謂兵亂一說,那麽皇太極興師動眾來到京城,平什麽亂,要對付誰?所謂賊不走空,他勞民傷財動用這麽大陣仗,不可能甘心無功而返,肯定會撕破臉露出真麵目。到時如果沒有文登營坐鎮京師,誰來驅逐韃子十萬大軍?”
崇禎聽得心裏發怵,雖然明知唐世濟和陳新甲的話有些誇大,但是不能排除皇太極秉承“賊不走空”的原則,從“平亂”變成“入寇”,引發一場新的浩劫,讓大明雪上加霜,同時文登營對韃子作戰的勝率無人能及,這是不爭的事實,。目前除了讓陳雨坐鎮京師中樞,好像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他看了看低頭不語的文武百官,無奈地說:“陳愛卿的提議很有道理,uu看書.uukash唐愛卿話也很中肯。既然如此,就由禮部辦理文成侯的國公封賞事宜,大將軍加何種尊諱由內閣商議,至於大都督之職,就交給兵部辦理……”
陳雨輕輕一笑,拱手道:“臣謝主隆恩!”
崇禎隻覺得心中鬱悶難當,不想朝會再繼續下去,接受一波又一波的羞辱。便擺擺手:“今日便到此為止,後續事宜,留待下次朝會再議。”
王承恩連忙上前一步,大聲宣布:“退朝!”
大明史上最離奇的朝會就此落下帷幕,幾家歡喜幾家愁,失意者退到幕後舔著傷口,上位者春風得意、誌得意滿,昂首挺胸接受同僚的吹捧和奉承。
但最風光的並不是新鮮出爐的東閣大學士唐世濟和正式掌握兵部權柄的尚書陳新甲,而是即將成為大明武將第一人的陳雨。國公、大都督、大將軍、掌握天下兵馬……一連串亮瞎眼的頭銜和差使代表著無上的權力,讓踱步走出金鑾殿的陳雨似乎籠罩了一層光環,所有大臣都不敢靠近他十步之內,隻敢在稍遠處敬畏地注視。
站在大殿外高高的台階上,遙望前方雄偉的宮殿群,陳雨躊躇滿誌:曆史,今日將在我手中改寫,華夏今後的幾百年,絕不會是陷入黑暗的幾百年!
https://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他反應過來之後,讚賞地看著陳新甲,心想:此人是個人物,不愧是在曆史上留下過痕跡的名人,關鍵時刻敢於下注,有眼光、有魄力。
其實對於陳新甲繼續出任兵部尚書,陳雨還有些不滿意,隻是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選,隻能將就。雖然他是自己的盟友,又在文登營入城一事上出了力,但畢竟是曆史上主導了鬆錦大敗、後因泄密被崇禎處死的人物,缺陷和汙點很明顯。
不過現在看來,隻要有足夠的魄力,又聽話,讓他做這個兵部尚書也無妨,畢竟曆史已經被改寫,崇禎馬上就要變成擺設,朝廷中樞的控製力下降,對外作戰的任務主要由文登營承擔,兵部隻剩下了個空殼,其才幹不足的缺陷可以被彌補。
陳新甲提出這個爆炸性的建議後,立刻轉頭望向陳雨,當看到對方讚賞的眼神時,諂媚地笑了笑,心裏十分得意:這根粗大腿算是抱緊了。
當初與陳雨、唐世濟形成攻守同盟時,陳新甲隻是為了借助外力上位,並沒有打算與陳雨這個武人有太多的利益瓜葛,直到文登營入城之前一天,他還擔心自己與陳雨的事情敗露,被對方連累。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陳雨並不是政壇裏一株弱不禁風的小樹苗,而是能以一己之力改變整個大明走向的參天大樹,這樣的人物,不借機攀附,更待何時?
這時候,回過神來的唐世濟奏道:“本兵所言不無道理,請陛下酌情考慮,以慰功臣之心。”心裏卻暗歎,被搶先了,要是這提議由自己提出來多好?
崇禎心裏快氣炸了,卻不敢發作,隨口敷衍:“待朕想想。”
內閣餘下幾名大學士中,還有首輔溫體仁、次輔吳宗達及錢士升、王應熊等人,通過崇禎的示弱和楊嗣昌的下場,他們看清楚了形勢,知道自己該怎麽做才能維持現有的權力和地位,於是紛紛出列,站隊支持。
“功臣不可不賞,請陛下三思。”
包括首輔、次輔在內大學士集體站隊,份量太重,其餘的大臣掂量了一下自己的斤兩,全都選擇了沉默。這種事情,反對就是自尋死路,讚同就是昧著良心,還是選擇棄權吧。
麵對這樣的局麵,崇禎有些絕望,自己該怎麽做才好?眼下手握兵權的陳雨是萬萬得罪不起的,可是全盤答應陳新甲的提議,自己又有何臉麵麵對列祖列宗?
陳雨見崇禎遲遲下不了決心,便添了一把火。
“本兵所說的待遇,臣受之有愧,也不敢讓陛下為難。這樣吧,清君側的目的已經達到,朝堂已經肅清,不需要臣逗留京師,陛下隨便賞賜些糧餉打發臣便是,也算對將士們有個交代,明日交接防務後,臣就領兵回山東駐地,老老實實坐鎮威海,終身不踏入北直隸一步。”一邊說,一邊有意無意瞟了唐世濟一眼。
唐世濟會意,像相聲捧哏的一般接上話頭:“文成侯何出此言?如今正是用人之際,除了你,誰還能保障京師的安全?皇太極最遲三日內必到,到時誰來抵禦韃子十萬大軍?”
陳雨“意興闌珊”地搖了搖頭,回答:“憲台太抬舉鄙人了。京城防務,自有京營打理,無需擔心;韃子大軍,不是有關寧鐵騎嗎?至不濟,還有派去山東圍剿鄙人的六萬大軍呢!”
陳新甲適時接上話頭:“雖然有些話在這裏說不太合適,但有必要提醒諸位同僚:京營如果得力,文成侯也不會毫發無損入城,京城防務交給這些人,難道能擋得住皇太極傾力一擊?再者,皇太極打出的旗號是協助平亂,現在文成侯與朝廷的誤會已經解開了,無所謂兵亂一說,那麽皇太極興師動眾來到京城,平什麽亂,要對付誰?所謂賊不走空,他勞民傷財動用這麽大陣仗,不可能甘心無功而返,肯定會撕破臉露出真麵目。到時如果沒有文登營坐鎮京師,誰來驅逐韃子十萬大軍?”
崇禎聽得心裏發怵,雖然明知唐世濟和陳新甲的話有些誇大,但是不能排除皇太極秉承“賊不走空”的原則,從“平亂”變成“入寇”,引發一場新的浩劫,讓大明雪上加霜,同時文登營對韃子作戰的勝率無人能及,這是不爭的事實,。目前除了讓陳雨坐鎮京師中樞,好像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他看了看低頭不語的文武百官,無奈地說:“陳愛卿的提議很有道理,uu看書.uukash唐愛卿話也很中肯。既然如此,就由禮部辦理文成侯的國公封賞事宜,大將軍加何種尊諱由內閣商議,至於大都督之職,就交給兵部辦理……”
陳雨輕輕一笑,拱手道:“臣謝主隆恩!”
崇禎隻覺得心中鬱悶難當,不想朝會再繼續下去,接受一波又一波的羞辱。便擺擺手:“今日便到此為止,後續事宜,留待下次朝會再議。”
王承恩連忙上前一步,大聲宣布:“退朝!”
大明史上最離奇的朝會就此落下帷幕,幾家歡喜幾家愁,失意者退到幕後舔著傷口,上位者春風得意、誌得意滿,昂首挺胸接受同僚的吹捧和奉承。
但最風光的並不是新鮮出爐的東閣大學士唐世濟和正式掌握兵部權柄的尚書陳新甲,而是即將成為大明武將第一人的陳雨。國公、大都督、大將軍、掌握天下兵馬……一連串亮瞎眼的頭銜和差使代表著無上的權力,讓踱步走出金鑾殿的陳雨似乎籠罩了一層光環,所有大臣都不敢靠近他十步之內,隻敢在稍遠處敬畏地注視。
站在大殿外高高的台階上,遙望前方雄偉的宮殿群,陳雨躊躇滿誌:曆史,今日將在我手中改寫,華夏今後的幾百年,絕不會是陷入黑暗的幾百年!
https://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