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紫禁城,乾清宮。
崇禎坐在案幾之後,堆積如小山般的奏折擋住了他半邊臉,看不出喜怒哀樂。下方有幾名大臣站著,為一人仔細翻閱一張淡黃色的冊子,看完全部內容後,目光在落款處那個刺眼的鮮紅印章停留了片刻——上麵一半是滿文,一半是篆體,用漢字寫著“皇帝奉天之寶”——然後將其遞給身後一人,讓他們逐個傳閱。
崇禎見他看完,迫不及待地問:“長卿,你先看完,就先說說。對這封‘國書’,有什麽見解?”
這為一人就是當朝輔溫體仁,崇禎時期任職最長的輔,沒有之一。他從崇禎的話語中聽不出什麽傾向性的東西,不知道該如何迎合,隻得避重就輕。
“回陛下:韃子本是大明臣子,偽汗擅自稱帝,還用這種印璽,實在可惡,臣認為應當回書斥責才是……”
“現在不是追究這種旁枝末節的時候。”崇禎不耐煩地打斷了他,“朕問你,你對裏麵的內容有什麽看法?”
溫體仁仔細推敲崇禎的神情、語氣,覺得崇禎應該是對這封“國書”的內容信了幾分,否則早就付之一炬了,也不會把幾名重要的大臣都叫來商議,於是斟酌著回答:“偽汗的話不可全信,但裏麵所述也不會是空穴來風,臣認為,關於威海衛指揮使陳雨的所作所為,可以派人前去調查核實,再做定論。”
崇禎從溫體仁這裏沒有聽到立場清晰的答案,有些不滿,便轉向其後方:“本兵的意見呢?”
兵部尚書楊嗣昌拱拱手,朗聲答道:“陛下,臣以為,不管偽汗指責陳雨幹涉藩國內政、擁兵自重等事是真是假,都是次要的,關鍵在於‘國書’中隱晦地提及了和談的意思,這一點值得做文章。”
崇禎坐直了身子,向前傾,饒有興致地問:“此話怎講?”
楊嗣昌抖擻精神,說道:“陛下,本朝的天下大勢好比人的身體,京師是頭腦,宣、薊諸鎮是肩臂,黃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如今形勢是烽火出現於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於腹心之內,中之甚深。韃虜外患固然不可圖緩,內憂更不能忽視,因為它流毒於腹心,如果聽任“腹心流毒,髒腑潰癰,精血日就枯幹”,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
這番言論用白話翻譯就是:韃子是疥癬之疾,流寇是腹心之患,前者不會讓大明滅亡,後者卻有可能顛覆朝綱,重點應放在解決流寇上。
崇禎對這個觀點頗為讚同,連連點頭:“本兵所說極為中肯,然而和這封書信又有什麽關聯?”
“臣認為,要想解決腹心之患,就得先把疥癬之疾放在一邊,偽汗有和談之意,這是極好的機會。隻要能穩住北方的局勢,騰出手來,專心對付流寇,錢糧兵力向中原、西北傾斜,不出三年,流寇必滅。”
崇禎猶豫地問:“文武百官、天下子民會不會把朕與夷狄的和談,視為恥辱之事?”
其實楊嗣昌在就任兵部尚書之前,就有了先與清廷和談,全力對付流寇的設想,但是堂堂大明與原為臣子的建奴和談,委曲求全,必定會招來極大的非議,公開和談,這個鍋他背不起,崇禎要麵子,也不願承擔這種汙名。所以,這種事情隻能取巧,不能公然主張。
他解釋道:“陛下無須擔心,韃子隻是透露了一絲隱晦的意向,我們也不必把這事擺上台麵,虛以委蛇即可,隻要拖個一年半載,換來韃子不入寇,就能騰出手收拾流寇了。待中原平定,再全力對付韃子,朝野上下就沒有異議了。”
溫體仁臉上不動聲色,心中卻不以為然,這個楊文弱,太想當然了,皇太極那樣的梟雄,豈是你能輕易算計的,沒有正式的協議,憑借一兩句話就能忽悠韃子一兩年馬放南山、解甲歸田,隻能說太傻太天真。但是崇禎顯然很認同這個觀點,他自然不會傻到與皇帝唱反調。
崇禎聽了楊嗣昌的話,很是心動,繼續追問:“那麽韃子對陳雨的評價,如何看待?”
楊嗣昌和陳雨沒有交集,但他身為兵部尚書,對這樣遊離於兵部掌控之外的軍頭有天然的排斥情緒,印象自然好不起來。聞言毫不猶豫地回答:“有些事情,即便偽汗不說,有眼睛的都看得清楚。陳雨身為威海衛指揮使,卻跑到朝鮮自立山頭,所編練兵馬遠遠過了一個衛所的兵額,即便立下了一些微末功勞,也不能掩蓋其擁兵自重的本質。臣以為,應當召回陳雨,嚴加斥責,然後拆分其部屬,避免其坐大,甚至倚功自傲,產生不臣之心。”
溫體仁察言觀色,將崇禎似有所動,便開口道:“陛下,除此之外,朝鮮是大明藩屬,視大明為父母,陳雨盤踞朝鮮,鳩占鵲巢,也會顯得我大明恃強淩弱,敗壞了天朝上國的名譽。”
崇禎聽了兩人的話,有些猶豫。此時陳雨的折子還沒送到京城,他不知道那邊的具體情況,uu看書.uukanhu 但憑借禁海緝私一事,他對陳雨的觀感不錯,如果按照楊嗣昌的建議處置陳雨,終究有些不忍。可是楊嗣昌穩住北麵、集中力量向西北用兵的策略很有道理,皇太極的“國書”也有處置陳雨就可以和談的暗示,究竟要不要為了穩住皇太極,犧牲陳雨來換取一定時期的和平,他拿不定主意。
考慮一番後,崇禎緩緩開口:“茲事體大,不能輕易下定論,明日朝會上交由百官廷議。”
第二天,金鑾殿內,文武百官濟濟一堂。
很多人已經聽到了一些風聲,在崇禎到來之前,都在三三兩兩小聲議論,均是圍繞陳雨、皇太極幾個關鍵詞進行。左都禦史唐世濟站在其中,聽著眾人的議論,心中暗想:自己應該怎麽選擇,是迎合楊嗣昌的意見,還是支持陳雨?如果今天的廷議不涉及與韃子公開和談,隻是針對陳雨的擁兵自重的“罪狀”商議如何處置,自己該不該冒險挺陳雨一把?
https://
天才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
崇禎坐在案幾之後,堆積如小山般的奏折擋住了他半邊臉,看不出喜怒哀樂。下方有幾名大臣站著,為一人仔細翻閱一張淡黃色的冊子,看完全部內容後,目光在落款處那個刺眼的鮮紅印章停留了片刻——上麵一半是滿文,一半是篆體,用漢字寫著“皇帝奉天之寶”——然後將其遞給身後一人,讓他們逐個傳閱。
崇禎見他看完,迫不及待地問:“長卿,你先看完,就先說說。對這封‘國書’,有什麽見解?”
這為一人就是當朝輔溫體仁,崇禎時期任職最長的輔,沒有之一。他從崇禎的話語中聽不出什麽傾向性的東西,不知道該如何迎合,隻得避重就輕。
“回陛下:韃子本是大明臣子,偽汗擅自稱帝,還用這種印璽,實在可惡,臣認為應當回書斥責才是……”
“現在不是追究這種旁枝末節的時候。”崇禎不耐煩地打斷了他,“朕問你,你對裏麵的內容有什麽看法?”
溫體仁仔細推敲崇禎的神情、語氣,覺得崇禎應該是對這封“國書”的內容信了幾分,否則早就付之一炬了,也不會把幾名重要的大臣都叫來商議,於是斟酌著回答:“偽汗的話不可全信,但裏麵所述也不會是空穴來風,臣認為,關於威海衛指揮使陳雨的所作所為,可以派人前去調查核實,再做定論。”
崇禎從溫體仁這裏沒有聽到立場清晰的答案,有些不滿,便轉向其後方:“本兵的意見呢?”
兵部尚書楊嗣昌拱拱手,朗聲答道:“陛下,臣以為,不管偽汗指責陳雨幹涉藩國內政、擁兵自重等事是真是假,都是次要的,關鍵在於‘國書’中隱晦地提及了和談的意思,這一點值得做文章。”
崇禎坐直了身子,向前傾,饒有興致地問:“此話怎講?”
楊嗣昌抖擻精神,說道:“陛下,本朝的天下大勢好比人的身體,京師是頭腦,宣、薊諸鎮是肩臂,黃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如今形勢是烽火出現於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於腹心之內,中之甚深。韃虜外患固然不可圖緩,內憂更不能忽視,因為它流毒於腹心,如果聽任“腹心流毒,髒腑潰癰,精血日就枯幹”,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
這番言論用白話翻譯就是:韃子是疥癬之疾,流寇是腹心之患,前者不會讓大明滅亡,後者卻有可能顛覆朝綱,重點應放在解決流寇上。
崇禎對這個觀點頗為讚同,連連點頭:“本兵所說極為中肯,然而和這封書信又有什麽關聯?”
“臣認為,要想解決腹心之患,就得先把疥癬之疾放在一邊,偽汗有和談之意,這是極好的機會。隻要能穩住北方的局勢,騰出手來,專心對付流寇,錢糧兵力向中原、西北傾斜,不出三年,流寇必滅。”
崇禎猶豫地問:“文武百官、天下子民會不會把朕與夷狄的和談,視為恥辱之事?”
其實楊嗣昌在就任兵部尚書之前,就有了先與清廷和談,全力對付流寇的設想,但是堂堂大明與原為臣子的建奴和談,委曲求全,必定會招來極大的非議,公開和談,這個鍋他背不起,崇禎要麵子,也不願承擔這種汙名。所以,這種事情隻能取巧,不能公然主張。
他解釋道:“陛下無須擔心,韃子隻是透露了一絲隱晦的意向,我們也不必把這事擺上台麵,虛以委蛇即可,隻要拖個一年半載,換來韃子不入寇,就能騰出手收拾流寇了。待中原平定,再全力對付韃子,朝野上下就沒有異議了。”
溫體仁臉上不動聲色,心中卻不以為然,這個楊文弱,太想當然了,皇太極那樣的梟雄,豈是你能輕易算計的,沒有正式的協議,憑借一兩句話就能忽悠韃子一兩年馬放南山、解甲歸田,隻能說太傻太天真。但是崇禎顯然很認同這個觀點,他自然不會傻到與皇帝唱反調。
崇禎聽了楊嗣昌的話,很是心動,繼續追問:“那麽韃子對陳雨的評價,如何看待?”
楊嗣昌和陳雨沒有交集,但他身為兵部尚書,對這樣遊離於兵部掌控之外的軍頭有天然的排斥情緒,印象自然好不起來。聞言毫不猶豫地回答:“有些事情,即便偽汗不說,有眼睛的都看得清楚。陳雨身為威海衛指揮使,卻跑到朝鮮自立山頭,所編練兵馬遠遠過了一個衛所的兵額,即便立下了一些微末功勞,也不能掩蓋其擁兵自重的本質。臣以為,應當召回陳雨,嚴加斥責,然後拆分其部屬,避免其坐大,甚至倚功自傲,產生不臣之心。”
溫體仁察言觀色,將崇禎似有所動,便開口道:“陛下,除此之外,朝鮮是大明藩屬,視大明為父母,陳雨盤踞朝鮮,鳩占鵲巢,也會顯得我大明恃強淩弱,敗壞了天朝上國的名譽。”
崇禎聽了兩人的話,有些猶豫。此時陳雨的折子還沒送到京城,他不知道那邊的具體情況,uu看書.uukanhu 但憑借禁海緝私一事,他對陳雨的觀感不錯,如果按照楊嗣昌的建議處置陳雨,終究有些不忍。可是楊嗣昌穩住北麵、集中力量向西北用兵的策略很有道理,皇太極的“國書”也有處置陳雨就可以和談的暗示,究竟要不要為了穩住皇太極,犧牲陳雨來換取一定時期的和平,他拿不定主意。
考慮一番後,崇禎緩緩開口:“茲事體大,不能輕易下定論,明日朝會上交由百官廷議。”
第二天,金鑾殿內,文武百官濟濟一堂。
很多人已經聽到了一些風聲,在崇禎到來之前,都在三三兩兩小聲議論,均是圍繞陳雨、皇太極幾個關鍵詞進行。左都禦史唐世濟站在其中,聽著眾人的議論,心中暗想:自己應該怎麽選擇,是迎合楊嗣昌的意見,還是支持陳雨?如果今天的廷議不涉及與韃子公開和談,隻是針對陳雨的擁兵自重的“罪狀”商議如何處置,自己該不該冒險挺陳雨一把?
https://
天才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