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窮水盡之際,仁祖終於撐不住了,再次召集文武百官,商議戰與和的問題。
他落寞地說:“諸位,韃子勢大,我們糧草已經就要斷絕,山城的將士早就開始殺馬充饑,補充體力,韃子隨時都可能大舉進攻,攻破山城,鐵山的那支奇兵還不見動靜,該如何是好?”
吏曹判書崔鳴吉是堅定的主和派,雖然身為前往鐵山的特使,也“成功說動”了陳雨出兵,但是半個多月的等待,讓他無法忍受下去,聞言立刻站了出來:“大王,微臣認為,凡是要往最壞的方向考慮。既然鐵山的那支明國軍隊言而無信,咱們也不必等下去了,直接向皇太極投降吧,免得死傷更多無辜。”
右議政金尚憲則是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他針鋒相對地說:“崔判書此言差矣。三國時曹操曾經給孫權寫信,自稱‘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完全不把吳國放在眼裏,言辭間咄咄逼人,這與今天的一幕何其相似?現在這皇太極就相當於曹操,大王就相當於吳王孫權,如果投降,我們這些大臣還可以維持自己的榮華富貴,可是,大王身為一國之君,皇太極肯定要容不下他,你口口聲聲要投降,想置大王於何地?”
這個大帽子一扣下來,崔鳴吉也不做聲了,賣主求榮的罵名,沒人承受的起。
仁祖聽了金尚憲的話也是惴惴不安,對方描述的情形是他最害怕的事情:清軍攻破南漢山城之後,無論如何處置與朝鮮的關係,總要留下一批大臣和官員來維持政局穩定,至於君主,隨便推選個傀儡就行,所以,大臣相對來說是安全的,而君主是最危險的。
崔鳴吉沉默,其他人也不願做出頭鳥,免得被仁祖當做賣主求榮的叛徒,一時間廳內鴉雀無聲。
就在君臣不知何去何從的時候,一個忽如其來的消息打破了寂靜。
一個內侍匆匆忙忙奔入廳內,激動地稟報:“大王,北門將士傳來消息:山下韃子的大軍有動靜,似乎是要往北麵運動。”
仁祖驚訝地站了起來:“消息可屬實?”
“奴婢不敢妄報軍情,再三和北門守軍將領核實過的。”
金尚憲激動地說:“是真是假,請大王移步前往北門觀戰便是。”
仁祖迫不及待地出了行宮大殿,其餘人則跟在後方,一窩蜂前往北門炮台上。
站在北門居高臨下俯視,隻見山腳下密密麻麻的清軍已經各自撤回了營帳中,隻剩下寥寥幾個軍官在各個營帳之間維持秩序。
光看這一點,至少能肯定,清軍暫時不打算對山城發動總攻了。
金尚憲大聲說:“大王,韃子一定是畏懼將士們的英勇頑強和南漢山城的堅固,久攻不下,知難而退了!”
這樣的話讓仁祖也有些臉紅,無論如何,清軍絕不會是畏懼朝鮮軍隊才撤走的。
李元翼冷笑一聲:“嗬嗬,往臉上貼金也要有個限度。韃子從鴨綠江一直打到漢城,如入無人之境,何曾畏懼過?我並不是要詆毀本國將士保家衛國的勇氣,但打不過對方卻是事實,不是幾句漂亮話就能改變的。”
金尚憲大怒,兩人在議政府(相當於明朝內閣)內政見不合,身為領相(首輔)的李元翼打壓他這個右議政(次輔)也不是一兩次了,沒想到了大王和百官麵前也毫不留情麵。
“領相既然這麽說的話,能否解釋一下韃子為何無緣無故撤軍?”
李元翼看了看西北方向,鄭重地說:“如果我猜的不錯,估計是和鐵山的那支明國軍隊有關……”
仁祖長出一口氣:“不管是誰的功勞,隻要韃子撤軍就行了。韃子一撤,漢城就保住了,江山社稷也保住了。”韃子撤退的原因並不是他最關心的,保住漢城、保住王位,才是他關心的。
在朝鮮君臣的注視下,清軍有條不紊地撤離,絲毫不顧忌山上守軍可能會進行反擊,打亂他們的整體部署。
事實上,守軍也確實不敢輕舉妄動,自仁祖以下,沒有一人吭聲,提議反擊。他們在風雨飄搖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好不容易熬到對手主動撤軍,怎麽可能敢反過來招惹對方?
清軍雖然是戰略性撤軍,但是氣勢依然在,隨著皇太極的中軍先行撤退,兩黃旗、兩白旗、兩藍旗按照旗籍編製(兩紅旗屬於大貝勒代善、嶽托父子,留在盛京,沒有跟隨征伐朝鮮),一個牛錄一個牛錄的撤離,緩緩離開了南漢山。山上的守軍眼巴巴地看著,似乎在行注目禮,禮送對手從容離開。
十萬大軍足足走了兩個時辰,才徹底消失在守軍的視野中。確認對手撤兵後,所有人都歡呼雀躍起來。u看書 wwukans
歡呼和慶祝的聲音回蕩在南漢山城上空,從君臣到普通士兵,都像打了勝仗一樣高興。
潛意識裏,清軍是他們趕跑的。
隨著皇太極十萬大軍的撤兵,懸浮在朝鮮人頭上的達摩克裏斯之劍就此消失,被滿清奴役的危險也煙消雲散,漢城乃至整個京畿道的軍民都陷入了狂歡之中,這是朝鮮丙子胡亂後,近十年來第一次“迫使”滿清主動退兵。
幾天後,一個不速之客的到來,戳破了朝鮮君臣自嗨的泡沫,讓他們從雲間重回地麵。
“什麽?你說韃子撤兵都是你的功勞?”
重新回到漢城的仁祖在景福宮大殿內接見了來自大明的指揮同知陳雨,麵對對方的說法,他非常驚訝。
“是的,大王。”陳雨鎮定地回答,“當初您派吏曹判書崔大人來鐵山,我就曾經說過,我願意出兵解除漢城之圍,但出兵的路線和方式由我定。現在,效果顯現出來了,韃子撤兵了,所以,大王必須兌現之前的約定。”
仁祖沉吟道:“陳將軍,寡人答應過的事情,一定會兌現承諾。可是,你憑什麽斷定韃子撤兵就是你的功勞呢?”
https://
天才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
他落寞地說:“諸位,韃子勢大,我們糧草已經就要斷絕,山城的將士早就開始殺馬充饑,補充體力,韃子隨時都可能大舉進攻,攻破山城,鐵山的那支奇兵還不見動靜,該如何是好?”
吏曹判書崔鳴吉是堅定的主和派,雖然身為前往鐵山的特使,也“成功說動”了陳雨出兵,但是半個多月的等待,讓他無法忍受下去,聞言立刻站了出來:“大王,微臣認為,凡是要往最壞的方向考慮。既然鐵山的那支明國軍隊言而無信,咱們也不必等下去了,直接向皇太極投降吧,免得死傷更多無辜。”
右議政金尚憲則是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他針鋒相對地說:“崔判書此言差矣。三國時曹操曾經給孫權寫信,自稱‘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完全不把吳國放在眼裏,言辭間咄咄逼人,這與今天的一幕何其相似?現在這皇太極就相當於曹操,大王就相當於吳王孫權,如果投降,我們這些大臣還可以維持自己的榮華富貴,可是,大王身為一國之君,皇太極肯定要容不下他,你口口聲聲要投降,想置大王於何地?”
這個大帽子一扣下來,崔鳴吉也不做聲了,賣主求榮的罵名,沒人承受的起。
仁祖聽了金尚憲的話也是惴惴不安,對方描述的情形是他最害怕的事情:清軍攻破南漢山城之後,無論如何處置與朝鮮的關係,總要留下一批大臣和官員來維持政局穩定,至於君主,隨便推選個傀儡就行,所以,大臣相對來說是安全的,而君主是最危險的。
崔鳴吉沉默,其他人也不願做出頭鳥,免得被仁祖當做賣主求榮的叛徒,一時間廳內鴉雀無聲。
就在君臣不知何去何從的時候,一個忽如其來的消息打破了寂靜。
一個內侍匆匆忙忙奔入廳內,激動地稟報:“大王,北門將士傳來消息:山下韃子的大軍有動靜,似乎是要往北麵運動。”
仁祖驚訝地站了起來:“消息可屬實?”
“奴婢不敢妄報軍情,再三和北門守軍將領核實過的。”
金尚憲激動地說:“是真是假,請大王移步前往北門觀戰便是。”
仁祖迫不及待地出了行宮大殿,其餘人則跟在後方,一窩蜂前往北門炮台上。
站在北門居高臨下俯視,隻見山腳下密密麻麻的清軍已經各自撤回了營帳中,隻剩下寥寥幾個軍官在各個營帳之間維持秩序。
光看這一點,至少能肯定,清軍暫時不打算對山城發動總攻了。
金尚憲大聲說:“大王,韃子一定是畏懼將士們的英勇頑強和南漢山城的堅固,久攻不下,知難而退了!”
這樣的話讓仁祖也有些臉紅,無論如何,清軍絕不會是畏懼朝鮮軍隊才撤走的。
李元翼冷笑一聲:“嗬嗬,往臉上貼金也要有個限度。韃子從鴨綠江一直打到漢城,如入無人之境,何曾畏懼過?我並不是要詆毀本國將士保家衛國的勇氣,但打不過對方卻是事實,不是幾句漂亮話就能改變的。”
金尚憲大怒,兩人在議政府(相當於明朝內閣)內政見不合,身為領相(首輔)的李元翼打壓他這個右議政(次輔)也不是一兩次了,沒想到了大王和百官麵前也毫不留情麵。
“領相既然這麽說的話,能否解釋一下韃子為何無緣無故撤軍?”
李元翼看了看西北方向,鄭重地說:“如果我猜的不錯,估計是和鐵山的那支明國軍隊有關……”
仁祖長出一口氣:“不管是誰的功勞,隻要韃子撤軍就行了。韃子一撤,漢城就保住了,江山社稷也保住了。”韃子撤退的原因並不是他最關心的,保住漢城、保住王位,才是他關心的。
在朝鮮君臣的注視下,清軍有條不紊地撤離,絲毫不顧忌山上守軍可能會進行反擊,打亂他們的整體部署。
事實上,守軍也確實不敢輕舉妄動,自仁祖以下,沒有一人吭聲,提議反擊。他們在風雨飄搖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好不容易熬到對手主動撤軍,怎麽可能敢反過來招惹對方?
清軍雖然是戰略性撤軍,但是氣勢依然在,隨著皇太極的中軍先行撤退,兩黃旗、兩白旗、兩藍旗按照旗籍編製(兩紅旗屬於大貝勒代善、嶽托父子,留在盛京,沒有跟隨征伐朝鮮),一個牛錄一個牛錄的撤離,緩緩離開了南漢山。山上的守軍眼巴巴地看著,似乎在行注目禮,禮送對手從容離開。
十萬大軍足足走了兩個時辰,才徹底消失在守軍的視野中。確認對手撤兵後,所有人都歡呼雀躍起來。u看書 wwukans
歡呼和慶祝的聲音回蕩在南漢山城上空,從君臣到普通士兵,都像打了勝仗一樣高興。
潛意識裏,清軍是他們趕跑的。
隨著皇太極十萬大軍的撤兵,懸浮在朝鮮人頭上的達摩克裏斯之劍就此消失,被滿清奴役的危險也煙消雲散,漢城乃至整個京畿道的軍民都陷入了狂歡之中,這是朝鮮丙子胡亂後,近十年來第一次“迫使”滿清主動退兵。
幾天後,一個不速之客的到來,戳破了朝鮮君臣自嗨的泡沫,讓他們從雲間重回地麵。
“什麽?你說韃子撤兵都是你的功勞?”
重新回到漢城的仁祖在景福宮大殿內接見了來自大明的指揮同知陳雨,麵對對方的說法,他非常驚訝。
“是的,大王。”陳雨鎮定地回答,“當初您派吏曹判書崔大人來鐵山,我就曾經說過,我願意出兵解除漢城之圍,但出兵的路線和方式由我定。現在,效果顯現出來了,韃子撤兵了,所以,大王必須兌現之前的約定。”
仁祖沉吟道:“陳將軍,寡人答應過的事情,一定會兌現承諾。可是,你憑什麽斷定韃子撤兵就是你的功勞呢?”
https://
天才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